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郑铎 《南方文物》2022,(1):258-265
圩墩遗址是长江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马家浜文化和崧泽文化时期的重要聚落遗址,新发现的三件史前动物形象陶塑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本文对陶塑的时代和社会功能进行了考证。一件泥质红陶兽面形陶塑为马家浜文化晚期遗物,造型来源于河姆渡文化,陶塑腔体中空,可能具有多重的复合功能。另两件泥质黑陶动物形陶塑从质地和陶色判断为崧泽文化遗物,应是用作明器的丧葬用品,与殉葬动物一样被赋予了沟通生死两界的功能。三件陶塑反映了新石器时代环太湖地区与相邻文化区之间存在长期的文化互动,长江中下游地区形成了相近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文化传统,圩墩遗址发现的这些陶塑也承载了文化传播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陶塑艺术的出现虽然晚于日用陶器,但是,从雕塑艺术发展史来看,它乃是中国古代雕塑的前躯。陶塑艺术自新石器时代早期出现,一直至唐代,不仅佳作连年问世,而且高峰迭起。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新石器时代直至汉唐的陶塑艺术,代表着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主流。新石器时代的陶塑已颇具艺术魅力。夏商时代的陶塑艺术又有了显著的进步,以极其简练的手法,出色地塑造出日用陶器的造型。进入战国时期以后,由于厚葬风气的盛行,陶塑的主要用途便发生了变化,它从欣赏品衍变为随葬的明器,它的品种随之不断扩大,制作方法日趋丰富。因此,在战国、秦汉乃…  相似文献   

3.
高文斌 《上海地方志》2023,(4):70-77+96
古代刻印书籍,是书籍流通、知识传播的重要方式,刻印方式中常见的有官刻、寺院刻、坊刻、私刻等。明清时期是藏书、刻书事业发展的辉煌期。清中叶后,上海金山一支钱氏家族渐以校勘印刷出版事业显名于世,其校勘著作中尤以《守山阁丛书》《指海》《珠别丛录》等为代表作,因其家族藏书、校书、刻书活动延续时间之长、校勘之精,又汇集了张文虎、顾观光等大儒参与,故受到其时与后世侧目,笔者试论《守山阁丛书》与其学人顾观光、张文虎等,通过编撰《守山阁丛书》对中国近代科学发展产生的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4.
张之洞“从缓”“从速”立宪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之洞“从缓”“从速”立宪论邓红洲关于张之洞对清末立宪的态度,存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种认为张态度消极,主张缓进;一种认为张态度积极,主张激进。长期以来第一种观点最为流行,胡思敬的《国闻备乘》、张一的《古红梅阁笔记》、许同莘的《张文襄公年谱》皆...  相似文献   

5.
2008年西安博物院推出"百家藏珍"民间藏品展,其中有一件罕见的宋代陶塑玩具.该件陶塑为单面模印人物,脚部微残,残高8厘米,为披发男子立像,披膊、护肩等处有铠甲.这件陶塑玩具在展览时被标注为"胡人开膛俑",被认为反映佛教舍身取义寓意.男子口叼短刀,用双手扒开胸膛,连肋骨都加以塑造,令观览者称奇不已.在西安民间藏品中笔者还拍摄到另一件残高7厘米的同类陶塑,恰好两件陶塑可互为补充.与同时代的西安所出宋代陶塑武士玩具比较,人物手臂、腿部等处都有甲胄,铠甲罩着外衣.  相似文献   

6.
山东史前时期的陶塑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塑艺术的产生与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山东地区,生活在这里的先民们通过世世代代的劳动,不仅发明了陶器,同时也创作出一些优美的陶塑艺术作品。据考古资料介绍,在距今大约8000多年以前的后李文化遗址中就有许多陶塑艺术品的发现,这些陶塑艺术品不仅形体较小,且造型简单,制作粗  相似文献   

7.
读了《新疆钱币》2000年第1期张希彪先生的《浅谈一枚光绪通宝库十背一月红铜钱》,感到《张文》所介绍的钱很普通。经与几位红钱爱好者商讨,都有同感,主要有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8.
甘肃出土的几件仰韶文化人像陶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的雕塑艺术源远流长,至少可上溯到六千年左右的仰韶文化的半坡类型时期。在半坡遗址出土的陶塑中,除去所塑的鸟兽等动物形象外,还有一件陶塑的人面,虽然表现手法比较稚朴简单,但这是仰韶文化的人们用雕塑形式来表现自己形象的作品,因此是弥足珍贵的。甘肃省东部亦有丰富的仰韶文化遗址,近年来在这些遗址中出土了一批形象生动的仰韶文化的人像陶塑,这是研究  相似文献   

9.
仰韶文化陶塑艺术浅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陶塑艺术的发展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新石器时代的初期,陶器刚发明的时候,中原地区的裴李岗文化和老官台文化的先民们就烧制了陶猪、陶羊和陶人体塑像。至稍晚一些的仰韶文化时期,随着制陶业的进一步成熟和发达,陶塑艺术也有了较大的发展,陶塑作品的内容更加广泛,形式也更加多样。这时人们不仅用陶塑艺术的手段控制了许多  相似文献   

10.
1949年10月6日,第一野战军代表彭德怀、甘泗淇、张文舟、王震、许光达、张希钦、黄新廷,新疆起义代表陶峙岳、郝家骏、彭铭鼎、曾震五在甘肃酒泉举行了历史性的酒泉会议。  相似文献   

11.
杨秉鉴 《文史博览》2005,(11):48-50
1949年10月6日,第一野战军代表彭德怀、甘泗淇、张文舟、王震、许光达、张希钦、黄新廷,新疆起义代表陶峙岳、郝家骏、彭铭鼎、曾震五在甘肃酒泉举行了历史性的酒泉会议。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80年代,石家庄市井陉北宅村一座晚唐砖室墓中出土了一件陶塑吹奏俑(封三,上),为我们提供了晚唐时期一个民间艺人组成的小乐队走村串户的表演场景——五位或坐或立的艺人与两匹舞马聚于一个长18.5厘米、宽16.5厘米的四足底座  相似文献   

13.
最近由大象出版社出版的《河南古代陶塑艺术》,是一部图文并茂的学术专著。全书共分六章。文字部分的内容为:一、始作俑者——俑之起源考;二、抟泥为魂——早期陶塑;三、激扬生命——两汉陶俑;四、百川汇流——魏晋南  相似文献   

14.
黄治唐三彩窑址出土的陶模具赵延利,孙校辉位于巩义市西北约4公里的大小黄冶村附近,沿黄冶河两岸,是我国目前发现的唐代烧造三彩陶瓷制品年代最早,规模最大,延续时间最长的一处作坊遗址。建国以来,该遗址出土了数以万计的三彩陶瓷器皿,陶塑制品,建筑构件等残片和...  相似文献   

15.
《收藏家》2016,(9)
正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长江中游地区的湖北天门石家河文化遗址群,便发现有距今约4600~4000年的猴形陶塑。1987年春季,北京大学考古系和荆州地区博物馆在该群邓家湾遗址进行发掘,出土了一大批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物。其中包括大批小型陶塑,有的一座坑中竟达数千件之多,造型丰富,有猴、鸟、鸡、猪、狗、羊、虎、象、狮、虎、鱼、龟、鳖以及抱鱼跪坐的人物等。陶塑个体均很小,集中出土于窖穴之中,具有  相似文献   

16.
“金陵先祖”陶塑人面像1982年,南京考古工作者在浦口三合乡营盘山遗址进行抢救性考古时,发掘了31座原始社会晚期的氏族墓葬,出上随葬品600余件。文物按质地可分为石器、玉器和陶器三大类。在这些文物珍品中,有一件珍贵的陶塑人面像。该头像高10厘米,宽8...  相似文献   

17.
王劲 《华夏考古》2011,(4):51-64,78
石家河文化发现大量的小型陶塑艺术品,罕见于其他考古学文化,这批种属繁多的陶动物群和形态多样的陶偶。为探讨人类早期艺术作品的特点,及与其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相关内涵,提供了珍贵的资料,本文结合陶塑艺术品出土地邓家湾具有原始宗教性特征的遗址,议论了原始陶塑艺术品发生、发展的原因,及其在史前宗教活动中的作用。此外还由陶象和陶...  相似文献   

18.
仪陇奎星阁     
座落在仪陇城南龙泉山头的奎星阁,始建于清同治元年(1862年),光绪十一年(1885年)秋进行重修。这座古阁系六边形五重檐穿逗型木结构建筑,占地144平方米,阁基建筑面积82.3平方米,上下共五层 通高18.6米,由下而上逐层缩小。六个角由内而外均施37——40厘米的内柱、中柱、外柱各一根,以支撑阁体。阁身每层设扶手木梯,楼层铺面木板。三十只藻角高翘空凌,翘角下悬挂银灰色小铁风铎‘清风吹拂。  相似文献   

19.
仪陇县奎星阁在城南龙泉山腰。阁为六边形五重檐盔顶式穿逗木结构建筑。占地面积144平方米,阁基82.3平方米,通高18..6米。上下五层,由下而上逐层缩小,顶部系六角尖,顶尖有用花瓷片嵌贴而成的球形宝顶。三十只角凌空高翘,均悬挂银灰色小铁钟。阁面施盖橙黄色琉璃筒瓦,瓦当上铸“”字纹,沟头滴水铸如意云纹。阁楼最高层正面栏额上端,悬挂兰地银字木匾一块,真书“奎星阁”三个大字,字径35厘米。每角由内至外均施有直径37—40厘米的内柱、中柱、外柱各一根,支撑阁体。柱础为鼓型。每层设扶手木梯,可达阁顶。每层楼铺设木板,并…  相似文献   

20.
龙啸 《江汉考古》2021,(5):70-77,97
在以邓家湾为代表的遗址中出土了大量后石家河文化时期的陶塑品,其中"抱鱼人偶"因其独特的造型,最为引人注目.过去学界对此多有讨论,本文重新审视了这些材料,认为这些陶人偶应称为抱璋人偶,其表现的是巫师手持牙璋的形象.文献记载玉璋的一个重要功能是祭祀山川,因此"抱鱼人偶"表现的是巫师祭山以致雨的活动场景,这样的祭山求雨活动与后石家河文化时期江汉平原整体干冷的环境背景相符合.邓家湾遗址出土的所有陶塑动物、陶塑人偶即是这一祭祀活动的综合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