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众所周知,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解决经济、科技等专业人才匮乏的矛盾和问题,加快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在冷战时期社会主义国家阵营内部普遍存在的"派遣和聘请专家"的合作模式很快就在处于关系上升期的两国间得以实施。然而,苏共二十大之后,随着中苏对国际、国内局势和政策  相似文献   

2.
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哈军工)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创办的第一所培养军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综合性院校。早在1952年6月23日,毛泽东在会见陈赓时就曾说过:朝鲜战争爆发后,斯大林在援助我们部分技术装备时,就提出要创办一所培养技术军官的大学,我们接受了这个建议,国防现代化需要大批技术军官,苏联也要派专家来帮助我们创办学院。(1)本文就当时来华援建哈军工的苏联专家的结构组成,对哈军工的创办产生的影响等问题提出些看法。  相似文献   

3.
由于中苏两国两党之间在意识形态、政治路线和外交方针方面出现了分歧,1960年7月16日,苏联政府单方面发布照会,宣布撤回全部在华苏联专家。7月31日,中国政府向苏联递交了复照。为了让苏联军事专家了解回国的真实原因,8月4日,中国正式对苏联军事专家宣读了两国的照会。之后,苏联军事专家的撤回工作正式开始,至8月底全部在华苏联军事专家都返回了苏联。苏联在中国完全没有准备的前提下单方面撤回全部在华军事专家,对中国国防工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对常规武器装备的生产与发展冲击甚微,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战略尖端武器的研制,但未能影响中国军事教育与人才培养的全局工作。  相似文献   

4.
滕久昕 《百年潮》2011,(6):57-61
关于武汉长江大桥,有各种各样的说法,如在网上就有“中苏关系破裂,中国专家自己修建”,“由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设计”,中国人发明了“管柱钻孔法”等说法。这些说法,我认为都不是很准确。我的父亲滕代远时任铁道部部长,曾参与武汉长江大桥修建的领导工作。在查找大量文献资料基础上,根据他留下的一些资料和亲历此事的老同志的回忆,将相关问题尤其是苏联专家与武汉长江大桥的修建,作一梳理。  相似文献   

5.
张海星 《百年潮》2009,(5):17-21
众所周知,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解决经济、科技等专业人才匮乏的矛盾和问题,加快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在冷战时期社会主义国家阵营内部普遍存在的"派遣和聘请专家"的合作模式很快就在处于关系上升期的两国间得以实施.然而,苏共二十大之后,随着中苏对国际、国内局势和政策的判断分歧的加剧,这种"派遣和聘请专家"的合作模式开始在彼此猜疑和分歧的积淀中变得日趋复杂和敏感,特别是1960年6月布加勒斯特会议之后,当赫鲁晓夫企图通过外交途径对中共施加压力和进行报复时,"派遣和聘请专家"合作模式之下的在华苏联专家也就不可避免地成为中苏关系恶化的"牺牲品".  相似文献   

6.
1960年10月~11月在莫斯科举行的各国共产党、工人党代表会议,是在中苏关系日趋恶化的情况下召开的。尤其是赫鲁晓夫在1960年6月布加勒斯特会议上发动了对中国共产党的突然攻击,随后又在一个月内撤走了全部在华工作的苏联专家,单方面撕毁了中苏两国政府签订的几百个协议和合同,中断了援建项目。把两党在意识形态的分歧扩大到国家...  相似文献   

7.
新疆苏联侨民问题的历史考察(1945—1965)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20世纪 40年代中期至 60年代 ,苏联利用新疆特别是伊犁地区各民族与苏联境内一些民族之间的血缘联系 ,在中国公民中大力发展侨民。苏侨分批回国 ,形成了一条返国苏侨与其新疆境内亲属及社会关系进行联系的渠道。新疆苏侨及其庞杂的社会关系网络 ,成为苏联影响得以扩大的重要社会基础。苏联侨民的大量发展和大批回国使苏联的影响在新疆扎下了根。中苏分裂后 ,这种影响 ,以及返国苏侨与新疆边民之间的互动关系 ,成为导致新疆地区社会心理动荡、民族分裂情绪升级的新的潜在性因素。  相似文献   

8.
半个世纪前,曾经有一大批苏联专家活跃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各条战线上。苏联专家在中国的待遇怎样呢?围绕这个问题中苏之间曾出现过怎样的外交风波?笔者从外交部最新解密的文件中发现了很多详细的材料。  相似文献   

9.
1991年,前苏联解体后,其国内原来带有“CCCP”的卢布、纪念金银币以及各种勋章、奖章、具有历史意义的纪念章等物品,大量流入我国境内。这枚十分珍贵的“中苏友谊万岁”铜质纪念章(见图)是上个世纪50年代末期由周总理馈赠给“苏联援华技术专家”的纪念品。  相似文献   

10.
胡晓菁 《当代中国史研究》2012,(1):58-66,126,127
1956~1960年,在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领导下,中国开展了第一次新疆综合科学考察。这次考察以查明新疆自然条件与资源情况,提出新疆生产力发展与布局方案为目的。这项考察不仅是《十二年科学技术远景规划》的重要任务之一,而且也是中苏科学技术合作的项目。从1957年开始,苏联陆续派遣专家组参与了考察工作。苏联专家在新疆考察中承担了重要任务,也做了大量工作,不仅指导了考察工作的顺利进行,还举办了一系列学术讲座,帮助中国培养了一批科研人才,并将他们的野外考察经验无私地传授给中国同行。在考察中,苏联专家们还有针对性地提出意见和建议,与中国同志开展学术交流活动。总之,虽然因中苏关系的破裂,使苏联专家未能参加最后的总结工作,但苏联专家仍为考察工作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1.
1949年1~2月间,在中国革命即将取得全面胜利之际,苏联驻华使馆却令人吃惊地追随正在逃亡的国民党政府由南京迁至广州.有关苏联驻华使馆撤离南京的真正用意,是史学界长期以来关注的焦点,同时也是部分研究成果论证苏联、斯大林本人怀疑中国革命说法的基础.实际上,苏联驻华使馆撤离事件是苏联方面采取历史上惯用的双重对华政策的必然结果,既不是苏联方面对中国革命的进程判断失误,也不是苏联方面坚持了不干涉中国内政的原则.相反,在意识形态(革命利益)和国家利益之间发生冲突的时候,苏联方面首先选择的是自身国家利益.苏联驻华使馆在新中国成立前的撤退,符合苏联的国家利益,最大限度地保护了苏联在华的政治和经济利益.客观地看,苏联驻华使馆由南京撤至广州作为外交手段捍卫国家利益本无可厚非,但从联共(布)和中共共同的革命利益出发,上述做法显然欠妥.  相似文献   

12.
对在华苏联专家问题的历史考察:基本状况及政策变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向国外派遣大量专家和顾问 ,是冷战时代社会主义国家之间关系的一种特别现象。本文以大量中国地方档案和俄国解密档案及当事人回忆为依据 ,讨论了 2 0世纪 5 0年代在华苏联专家的基本状况。作者认为 ,1 0年之间约 2万名苏联专家来华 ,完全是中国巩固政权和发展经济的要求 ;中苏双方对短时间内大量专家来华都缺乏必要的准备和严格的管理 ;1 95 4— 1 95 6年是专家来华的高潮 ,受波兰事件影响 ,从 1 95 7年双方加强对专家来华的控制 ;1 95 7— 1 96 0年中国实行少而精的原则 ,特别要求增加国防新技术专家 ,但中苏关系恶化导致专家工作停顿。苏联派往中国的专家人数最多 ,时间最长 ,加强这一课题的研究 ,对探讨社会主义国家关系特点 ,分析中苏同盟破裂的原因 ,以及思考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具有特别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苏科学技术合作中的技术转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初,苏联的技术援华推动了现代技术向中国的大规模转 移。50年代初,为更好地协调、管理中苏在科技合作中的各项事宜,成立了中苏科技合作委员会, 推动了双方在研究机构、产品的研究开发和技术科学的学科建设等方面的合作,培养提高了我国科 研院所、设计机构和企业的技术能力。1956年,在苏联专家的建议和帮助下,我国制订了十二年 科技发展远景规划,确定了中国科技的发展方向、目标和基本政策,此举对我国科技的发展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60年代初,随着两国关系的破裂,中苏科技合作中断,因而打乱了我国科技远景规 划的正常实施,造成了中方大量人力物力的浪费和损失。  相似文献   

14.
1949~1959年的中苏关系,经历了从走向结盟到蜜月合作再到出现公开分歧的发展历程。美国作为影响中苏关系的一个外部因素,其制定的分裂中苏关系的楔子战略也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从第一阶段以中国作为主要突破口,通过所谓灵活政策来阻止中苏结盟;到第二阶段仍以中国为主要突破口,通过强硬政策致力于分裂中苏的长远目标;再到第三阶段以苏联为主要突破口,通过软硬分施的策略来推动中苏同盟走向分裂。楔子战略的侧重点和实施手段不尽相同,效果也前后有别。  相似文献   

15.
针对近年来移民回流现象,用抽样调查的定量方法,对回浙定居华侨的人口社会学特征进行了归纳;对影响华侨回国定居的经济、政治因素进行了分析;认为当前华侨回国定居主要是为了恢复国内户口,方便经商、读书和生活等,其本身还具有很强的国际流动性。我国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应当实施积极的华侨回国定居政策,以顺应经济全球化和人权保障的时代潮流。  相似文献   

16.
对于1950年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及其谈判过程,近年来学术界已经出现一批新的研究成果,但对其中一些重要史实的认识仍然存在着差异,甚至是完全相反的判断,其结果可能影响到研究者对中苏双方立场和心态的理解。其中主要有三个有争议的问题,即:关于毛泽东答塔斯社记者问是如何出台的问题;关于《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最初是谁起草的问题;关于毛泽东对《补充协定》及合股公司持何种态度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对酒店管理合同受托方激励约束机制相关理论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陈勇 《旅游科学》2007,21(1):40-45
本文从对酒店管理合同受托方激励约束问题的由来入手,结合新制度经济学的相关理论探讨对酒店管理合同受托方激励约束机制研究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在此基础上,针对构建对酒店管理合同受托方激励约束机制的研究,提出了相应的理论基础体系.  相似文献   

18.
周达文是贵州镇远出生的中共早期重要人物。先后在莫斯科东方大学、中山大学、列宁学院学习和工作,受到中共中央和共产国际的器重,《斯大林全集》中的《给丘贡诺夫的信》就是写给他的。由于他的后半生是在苏联度过,为研究他的生平事迹带来很大困难。俄罗斯新解密的档案材料,可以帮助我们考察清楚他的生卒年月、他在北京的革命活动、在留苏中共党员中的作用和地位、他坚持反对王明的宗派主义和左倾冒险主义并因此而被陷害致死,以及后来苏联最高法院为他平反等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9.
1949~1969年,美国中央情报局在中国西藏从事了一系列准军事行动,其实质是为美国远东战略利益服务,目标是利用西藏分裂势力遏制与分裂中国。其具体内容包括:为西藏叛乱分子提供情报和准军事训练技术;在西藏实施公路袭扰和破坏行动;为达赖集团提供军事物资和活动经费;开展针对中国的情报活动,等等。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60年代初,为了克服大跃进给农业生产和发展带来的困难,江苏省积极响应中共中央支援农业的号召,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支援农业:如降低农业税、提高农业品价格和增加农业投入,下放劳动力,调整工业服务方向,加强传统农具的生产和维修,以及加强支农新产品和代替品的研发和推广等,这些政策和措施的实施为江苏省农业的恢复和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