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袁春艳 《神州》2013,(10):9
李清照一生都与"愁"为伴:少女时代是待字闺中的闲愁,少妇时期是两地分居的情愁,中年时期是乱世逃生的伤愁,晚年是失国丧家,孤苦无依的悲愁。李清照把这些愁都浓缩在她的词句中,成就了她不朽的愁章。  相似文献   

2.
当前人们对李清照研究尽管已达到了精细化、纵深化、白热化的程度。但仍有不少可以商榷之处。经过笔者考辨认为,《新荷叶》词当为韩肖胄而作;所谓"易安体"在当时仅是某首词的特有格式;李清照在原籍的活动当不是太多,更多的是随父生活。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是其与佛教关系甚密的体现;赵明诚为"薄情郎"问题应当从诗文来解决,而不宜"词如其人"。这些见解,庶几有益于李清照研究的深入。  相似文献   

3.
"愁"是文学一再表现的情感,至词的出现,"愁"更是找到了合适的表达。愁情词不断涌现,然而不同的时代也有不同的特点,以往的成果都是就唐宋词统而论之,亦侧重于宋愁情词的分析,对唐五代愁情词关注不够。本文选取词发展的最初时期——唐五代,从其表现的主题和怎样表现主题两方面入手,细致地呈现唐五代词的面貌。  相似文献   

4.
《收藏家》2020,(6)
正一、瓷枕的实用价值瓷枕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夏季纳凉用的寝具。北宋诗人张耒的《谢黄师是惠碧瓷枕》诗云:"巩人作枕坚且青,故人赠我消炎蒸。持之入室凉风生,脑寒发冷泥丸惊"。这几句诗明确地道出了瓷枕的质地、釉色及其消暑纳凉的功效。此外南宋女词人李清照在《醉花阴》一词中也写到:"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据专家考证仿青白玉的青白釉瓷枕有时也被称为"玉枕"。因此词中的"玉枕"并非真正的玉枕,应是当时烧造的青白釉瓷枕,诗中同样也道出了瓷枕纳凉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傅建华 《文史博览》2013,(5):37-38,64
图形背景理论源于心理学,后用于语言学研究。因认知诗学的发展、图形与背景理论常被用来分析探讨文学作品的意象及艺术效果。本文试从人们对李清照词传统理解角度及图形背景关系出发,旨在讨论图形与背景理论在李清照诗中的运用体现及由此产生的艺术效果和意象构建。  相似文献   

6.
李萌  王少杰 《丝绸之路》2013,(6):116-118
作为我国古代与音乐密切联系的乐器之一,笙在宋词中大量出现,且具有独特意蕴。经过对《全宋词》、《全宋词补辑》中所出现"笙"词的粗浅梳理发现,其内容大致有二:对笙乐器本身的描写和通过笙来衬托舞者,用笙意象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同时,通过这些词中意象也可以管窥宋代文人的生活状态。  相似文献   

7.
李清照身为闺房女子,却有豪放的"丈夫气",反映在词的创作上,既能超越男性词的藩篱,又能超越一般女性闺秀词的局限,她的词可以用"神骏"二字来统摄,正是这"神骏"之气造就了她在中国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  相似文献   

8.
李晓梅 《丝绸之路》2012,(12):82-84
梧桐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经常出现的意象,李清照词作中有五处使用了这种意象。梧桐见证了李清照细腻多变的情感流程。同时也铭刻了女词人点点滴滴的情感印记。在这些词作中,梧桐无一例外地都被赋予了丰富的情感内涵。  相似文献   

9.
郭弘 《丝绸之路》2013,(6):119-123
本文从李清照"春愁"里的闺音原唱,勾勒出青年、中年、老年三个不同时期的人生境遇与情感轨迹,揭示她的人生情怀、生命意识之演变。李清照的伤春词在表现女性的爱情悲喜、角色苦闷、精神风范、家国之情等方面其有积极的开拓与超越,其蕴涵的美好词性高贵而朴实。  相似文献   

10.
王玲 《丝绸之路》2009,(24):54-56
李清照诗与词风格是迎然不同的。她的词写得婉约缠绵、轻柔细腻、纤巧幽微,但她的诗的风貌与之大不相同,显得尖锐泼辣、直率激烈、苍劲古朴。本文力图对李清照诗与词风格不同的原因进行探讨,用比较的方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其分析,以便更好地把握其人其作品。  相似文献   

11.
贾玉平 《神州》2013,(33):6-7
纳兰性德的悼亡词在清代诗歌史上的着重要的位置。他的词长愁多情,伤感幽怨,体味人生的苦涩,而这种乏味的人生使他的作品形成了鲜明的个性。其词正是他自己独特的生活,独有的心灵的悲歌,是他心灵的内视,是真情之流露。从其"哀感顽艳"的悼亡词中,我们可以体会出纳兰这位贵公子高尚真纯的人性美。  相似文献   

12.
夕阳是诗歌可常见的典型意象。而伤时则是夕阳意象所呈现的诗人的一种独特的情感心理。这种伤时情结在英诗中表现为死之将至,却并不悲观;在中诗中则表现为羁旅别愁,家国天下。探讨诗歌中夕阳意象的伤时情结,不仅能深刻理解作品内容,亦将有助于深刻理解其艺术内涵和化内涵。  相似文献   

13.
张翠真 《沧桑》2010,(2):229-230
宋词中有一些边塞爱国题材的词,尤其在南宋词中。边塞词可溯源于乐府诗和唐代边塞诗,盛唐边塞诗派对边塞爱国词有重大影响。在中唐出现的文人词中既有以边塞为题材的词,如戴叔伦《调笑令.边草》。这时,以边塞为题材的词,形式上以小令为主,在高旷、流畅的笔致下所描写的边塞生活显得明快、活泼、清新。在宋代边塞爱国词中有一些经常出现的乐器意象如胡笳、羌笛、琵琶、角等。这些乐器意象配合着边地节候风物不但形成了边塞爱国词的独特风情,也含蓄曲折地传递了边城将士的思乡报国的复杂情感和词人深沉的爱国忧国之思。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文化史上长久占据一席之地的、典型而多变的"莫愁"符号,其最初的人物原型为南朝石城的歌伎莫愁,歌伎莫愁又为活跃在汉水大堤的艳姬群体成员。石城莫愁之个体、大堤艳姬之群体,共同构建了中古时代襄沔地区作为历史表征的区域人文景观。而这样的人文景观之形成,缘于诸多历史本相元素的共同形塑。先秦以来,襄沔地区的汉水大堤、楚地的女子好游风俗以及地域记忆中的神女想象情结,为大堤艳姬群体的产生提供了基本条件;魏晋时期,襄沔地区便捷的水陆交通条件与四方凑会的地缘优势,吸引南方蛮族大量北迁、西北胡人频密东徙,加之地方特产宜城美酒的名声渐起,最终导致大堤艳姬群体的生成与为人熟知,而其代表人物"莫愁女"亦逐步成为文人争相吟咏与记忆的文化意象。  相似文献   

15.
宋词中有一些边塞爱国题材的词,尤其在南宋词中。边塞词可溯源于乐府诗和唐代边塞诗,盛唐边塞诗派对边塞爱国词有重大影响。在中唐出现的文人词中既有以边塞为题材的词,如戴叔伦《调笑令.边草》。这时,以边塞为题材的词,形式上以小令为主,在高旷、流畅的笔致下所描写的边塞生活显得明快、活泼、清新。在宋代边塞爱国词中有一些经常出现的乐器意象如胡笳、羌笛、琵琶、角等。这些乐器意象配合着边地节候风物不但形成了边塞爱国词的独特风情,也含蓄曲折地传递了边城将士的思乡报国的复杂情感和词人深沉的爱国忧国之思。  相似文献   

16.
见江南空阙     
<正>凄美而明净的月光下,静静的拜读唐伯虎画过的江南,李龟年弹过的江南,李清照赋辞的江南,白居易作诗的江南,长望一池秋水,萝蔓清寒,空阙曾经"帘卷西风起,冷月,孤灯,夜阑珊"。夜静墨落——  相似文献   

17.
“梦”在宋词里出现的频率很高,在不同的词人笔下,“梦”的寓意也因人而异。探讨这一意象所包蕴的丰富含义,会有助于读者对词作者感情的把握和词本身更深入的理解。  相似文献   

18.
杨沫南 《神州》2011,(21):100-101
李清照是我国宋代著名的女词人。本文对她词作中"婉约之中见豪放"的几种表现做了分析,并试图探讨这种豪放风格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马上吉祥     
马晓麟  陈石图 《贵阳文史》2014,(1):F0002-F0002
正2014年又是一个甲午新年,又称为"马"年。"马"在中国的传统文化语境中,象征着自由、不羁、驰骋等等意象,总之,是生机勃发、纵横千里、吉祥美好之物......"马"年将至,呈画家陈石先生画马之作一副,借花献佛,聊以给作者、读者诸公拜个早年:送您一匹马  相似文献   

20.
瘴气研究是目前环境史、疾病史研究的热点,但以往研究没有解决的问题是,为什么南方的环境疾病被一致书写为"瘴",而不是别的某种表述?"瘴"原作"障","障"字在东汉中后叶(127-200年)已具备描述环境疾病的功能。"瘴"字则可能出现在西晋至南朝刘宋初年的一段时期,或许是从"障"的俗字——""演变而来。从字源、字义与文字的表达意象来看,"障气"之"障"凝结了空间阻隔意象与边疆意象,这一概念的生成与广泛使用,则体现出中原汉文化强烈的地域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