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家父姚玉芙出生于江苏省吴县,3岁时苏州大旱,为生活所迫被典卖到北京“大街迟家”(现在西珠市口大街路南),后来学京剧老生,曾在“喜连成”搭班演戏,小有成就,灌过唱片《卖马》,学谭鑫培。17岁出师到天津搭班,不久因嗓子倒仓不能上演,流落天津。 1915年(民国四年)梅兰芳搭俞振庭的“双庆社”到天津演出,与姚玉芙见面。此时姚玉芙的嗓子已倒过来了,只是没有了大嗓,可是小嗓出来了,又高又亮,只好改行唱青衣。梅兰芳做了姚玉芙的带路人,并推荐姚玉芙与自己同搭“双庆社”,在前面唱一出正戏。这阶段姚玉芙经常演出的戏  相似文献   

2.
梅绍武 《百年潮》2003,(3):63-65
《天女散花》中梅兰芳饰天女英国汉学家施高德教授(A.C.Scott)1956年曾由香港来京考察中国戏剧并访问我的父亲梅兰芳。父亲在北京国际俱乐部接待了他,跟他交谈了两个多小时。施高德当时是研究中日两国戏剧的专家,已发表《中国古典戏剧》和《日本歌舞伎》两部著作。他返回香港后,在1959年又由香港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一部英文专著《梨园魁首梅兰芳》,这大概是西方人士所写的第一部梅兰芳传,全书132页,内容尚属详实。最近我从书架上取下他当年赠送的这本书,重读一遍,发现其中记载了父亲当年访美演出时的不少情况,对我很有启发。其中有些事我未曾在拙作《我的父亲梅兰芳》(1984)第  相似文献   

3.
梅兰芳学画的启蒙老师是王梦白,又从陈师曾、齐白石、姚茫父学过画。这几位都是旧时京剧艺苑中的大师,梅在艺术修养方面,当然得益非浅。姚茫父(1876—1930)善画佛,他的《达摩面壁图》充满了人间烟火味,梅兰芳前后曾经临摹过七八张,足见梅兰芳对画家之爱。在姚氏的诗集中,第一个涉及梅兰芳的题目是《梅澜祖母八十乞诗》二首。梅的祖母即梅巧玲的妻子,是一位非常慈祥的老人。梅兰芳在写《舞台生活四十年》时仍非常怀念她。此外,诗集中还有《梅湖得子》,自然这都属于一般的应酬诗。《花朝罗投东约集新明院观上元如人剧》,写的是戏…  相似文献   

4.
梅兰芳赞赏卓别林讽刺希特勒1940年,卓别林完成其反法西斯的著名影片《大独裁者》,那时梅兰芳巳移居香港。当地的利舞台经理为争取《大独裁者》影片的首映权,特请梅兰芳为其致电卓别林代为征询。卓别林为了与梅兰芳的友谊,迅速复电欣然同意。为此,利舞台于194...  相似文献   

5.
我希望在我知名度越来越高时,做一个有使命感的演员。原来以为娱乐圈就是世界了,其实它太小了《梅兰芳》上映前,约孙红雷的采访3年,一直被以各种各样的理由拒绝,直到《梅兰芳》宣传期,他才答应了。有这样经历的,  相似文献   

6.
读书     
《山茶》2009,(12):174-174
《五十年代的尘埃》 本书精选了历史学家唐德刚先生上世纪五十年代在纽约发表的部分文章。其中《梅兰芳传稿》几十年来在海外反复刊载.被评论家认为是所有写梅兰芳的传记、文章中最出色的;《我的女上司》等六篇小说.让我们得以一窥五十年代留美知识分子的生活状况:《俄国的苍蝇和皮匠》为根据史学家何炳棣的一次旅行而记.  相似文献   

7.
汪春耀 《世纪》2020,(1):95-95
我是个京剧爱好者。近日,我读到《世纪》2019年第四期刊载《我在恩师梅兰芳家学戏的日子》一文,文中有沈飞德所摄的"梅兰芳纪念馆"(原梅兰芳故居)的三帧照片,颇有亲切感,令我记起52年前的1967年7月初,我曾到去过那里的往事。那时是"文革"初期,梅兰芳故居为"军管"的一所院宅。  相似文献   

8.
正说起京剧大师梅兰芳的名字,几乎是家喻户晓,许多人都知道他在京剧艺术上的深厚造诣。但是,梅兰芳和电影还有着一段不解之缘。梅兰芳在年轻时就是一个电影迷。1905年,北京的丰泰照相馆拍摄了我国京剧名演员谭鑫培表演的京剧《定军山》片断。这一年,梅兰芳已经开始登台演出,并逐渐成了一位颇有名气的戏剧演员。梅兰芳是电影院的常客,他看电影不仅为了娱乐,而且注重从电影表演艺术中汲取营养。后来,梅兰芳萌发了拍电影的念头,他想,电影演员可以在银幕上看到自己的表演,而戏剧演员在舞台上演出,永远看不到自己的  相似文献   

9.
《纵横》2007,(11)
《致梅兰芳君》:一篇"油腔滑调"的文章父亲马彦祥自幼酷爱京剧,梅兰芳18岁(1912年)和20岁(1914年)时两次到上海演出,父亲都随爷爷奶奶观看了他的  相似文献   

10.
梅兰芳原名澜,又名鹤鸣,字畹华、浣华,艺名兰芳,江苏泰州人,1894年生于京剧世家,是中国京剧发展史上举足轻重的表演艺术大师。2008年12月,导演陈凯歌拍摄的电影《梅兰芳》首次将梅兰芳的形象搬上了银幕,梅兰芳所铸就的传奇人生再次回到人们眼前。也许很多人对梅兰芳真实的情感生活不甚了解,更不知晓都有哪些女性曾经步人过这位艺术大师的情感世界?他们之间到底经历过怎样的点点滴滴?  相似文献   

11.
《释通》与《答客问》是章学诚论史的重要文章。过去从事于章学诚著述史研究的学者,如胡适、姚名达以及钱穆等,多依据两文同载《庚辛间草》,而将其定在乾隆五十五、六年之庚辛间。然由于《庚辛间草》内所有文章并非同时写成,同时,无论是《释通》篇的内容,还是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朱锡庚钞本《章氏遗书》提供的新材料,都证明《释通》与《答客问》诸篇不可能写于乾隆五十五、六年,而应当写于乾隆四十九年之前。  相似文献   

12.
新书微讯     
《文史天地》2013,(8):95-95
《长袍与牢骚——教科书上看不到的民国》;《许倬云说历史:台湾四百年》;《梅兰芳回忆录》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史研究动态》2009,(9):F0002-F0002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也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建所五十五周年,《中国史研究》、《中国史研究动态》创刊三十周年。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史研究动态》2009,(2):F0002-F0002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也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建所五十五周年,《中国史研究》、《中国史研究动态》创刊三十周年。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史研究动态》2009,(4):F0002-F0002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也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建所五十五周年,《中国史研究》、《中国史研究动态》创刊三十周年。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史研究动态》2009,(10):F0002-F0002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也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建所五十五周年,《中国史研究》、《中国史研究动态》创刊三十周年。  相似文献   

17.
邓善熙 《纵横》2009,(7):34-36
1922年10月15日(农历壬戌年八月廿五日)至11月22日,梅兰芳先生应香港太平戏院邀请,首次率领独自组建的承华社剧团140余人赴港,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演出。梅兰芳在香港的演出轰动一时,前往太平戏院的观众无数,这件事也成为当时香港各大报章报道的热点。当时香港的著名华文报纸,如《华字报》、《大光报》、《循环日报》等都用了较大篇幅报道。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史研究动态》2009,(6):F0002-F0002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也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建所五十五周年,《中国史研究》、《中国史研究动态》创刊三十周年。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史研究动态》2009,(5):F0002-F0002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也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建所五十五周年,《中国史研究》、《中国史研究动态》创刊三十周年。  相似文献   

20.
正上世纪20年代,京剧《霸王别姬》红遍中国,梅兰芳饰演的虞姬惟妙惟肖,赢得很多人的喜爱。一次,梅兰芳演出时,有位老者在台下喝起倒彩:"什么名角,舞剑都走了样,还敢登台!"随后,便起身离开了。演出结束后,梅兰芳问起此事,有人劝解道:"一个老头胡言乱语,您何必在意!"梅兰芳没再多言,而是托人打听到了老者的住处。这天,梅兰芳来到老者住处,一见面便鞠躬说:"我戏演得不好,特来向您求教。"老者却一口回绝:"你可是名角,我哪敢指教。"梅兰芳又鞠了一躬,说:"晚辈一心想弘扬国粹,希望能得到您的指点。"老者还是摇摇头,梅兰芳继续鞠躬恳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