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高飞 《江淮文史》2003,(4):35-61
1973年,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史上是非同寻常的一年。年初,报纸、广播报道了毛泽东给大胆上书的李庆霖复信的消息,这一消息传递了高层领导人重视知青工作的信息。6月,中共中央发出21号件,专提上山下乡工作。6月22日至8月7日,国务院召开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会议。8月下旬,周恩来在中共“十大”政治报告中号召全党做好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工作。年底,又掀起庆祝“再教育”最高指示发表5周年活动。各地相继召开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会议,学习中央有关件,分析工作形势,交流经验,检查存在问题,研究解决办法。大批工作组或检查组被派往基层,宣传落实知青政策。上山下乡运动出现又一个高潮。  相似文献   

2.
30多年前一句“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的口号,在一夜之间响彻全国城乡,霎时就掀起了上山下乡的狂潮。有人说那是一场洗礼,有人说那是一场灾难。对那场运动的是非功过现在不管怎么评说,对亲历过那场运动的人来说,也是一段难以忘却的岁月。说起“上山下乡”、“知青”等词语,全国上下没有几人不知道的。可提起顾立清,大概没有多少人  相似文献   

3.
1972年12月20日,福建省莆田县农村小学教师李庆霖给毛泽东主席写了一封信,陈述了上山下乡知青生活上的困难境遇和上山下乡运动中的一些阴暗面,得到了毛泽东的回信,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千百万知青的命运和生活轨迹。后这名“小人物”在时代大潮中,浮沉荣辱,转瞬倏忽。  相似文献   

4.
高飞 《江淮文史》2003,(2):28-48
动荡的年月1966年3月,省知青办为了动员更多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组织了一个由1964年、1965年到岳西县、祁门县插队落户的先进知青代表汇报团,到合肥等城市做报告,把我省“文革”前的上山下乡运动推向又一个高潮。我们公社的夏永阳、钮阳,横联公社的左愉、马力群、方棕生、金问美,祁红公社的萧华(著名画家萧龙士之女)和岳西县的周晋等21人,荣幸地代表自1963年以来我省上山下乡的2227名知青,向家乡人民作汇报。这个报告团在合肥报告了3个月,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6月,“文革”狂飙骤起,报告团解散。这…  相似文献   

5.
"文革"中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研究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革"中的知青上山下乡运动是当代中国的重大事件之一.中外学者对这场运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发表了一批论文及专著,整理和公布了许多资料,目前在许多问题上已达成共识,与此同时也存在很大分歧,如关于"文革"中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基本动因问题、历史进程及其评价问题,对知青"返城风"及上山下乡运动终止原因等等,这些都有待研究者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此外,在研究中还存在资料收集困难、研究力量薄弱、研究方法单一等困难与不足.  相似文献   

6.
原福建省莆田县城郊公社下林小学的语文教师.一位无职无权贫穷的老百姓.居然敢斗胆上书毛泽东主席。直谏下乡知青们的艰难困苦.哭诉他们的无米之炊”的困境。这封信促成党中央和国务院对知青政策及时作了调整,改变了当时千百万知青的命运。李庆霖成了中国知青上山下乡运动中的传奇人物。  相似文献   

7.
“知青”作为特定时期的专有名词,已经跟随那“火红”年代的潮涨潮落,封存在历史的一角。然而,有过这一经历的人,常勾起对上山下乡知青岁月的记忆。永远不会忘记那段饱含辛酸的日子。——题记  相似文献   

8.
30多年前,毛泽东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号召,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上山下乡”运动高潮,全国当时有1700多万知青到农村插队锻炼。今天的老知青一定还记得,福建有个小学教师向毛主席写了一封后来促成调整知青政策的信,这封信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千百万知青的命运和生活轨迹,这位写信人就是当年向毛泽东“告御状”而红极一时的人物——李庆霖。  相似文献   

9.
知青运动已成为历史。知青上山下乡,是新中国农业改革过程中非常独特而重要的内容。在此过程中,知青经受了严峻考验,付出了青春代价。知青所形成的人生感悟和人生经验,具有独特的内涵及意义,必须如实记载,存史资治。当前应大力倡导知青通过回忆,将当年的生产和生活片段记录下来,为以后的修志奠定基础。知青回忆,要充分利用集体的动力及智慧,正确选择有关对象与方法,确保真实与表达的科学,让社会能够接受,这样其价值才能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10.
他觉得自己最有价值的研究,是在知青领域,这“是跟现实,跟一代人命运直接相关的”刘小萌,1952年生于北京,1968年赴内蒙插队,现为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研究员,北大社会与发展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在研究清史之余,自发研究知青史,著有《中国知青史——大潮》、《中国知青口述史》,是国内从历史学角度较为完整梳理上山下乡运动的代表著作。刘小萌《中国知青史——大潮》出版于1998年,封面装帧是一片混沌的红,隐见风起云涌。背面用蓝色斜体字大书:“大潮涌来——几千万少男少女的黄金年华卷进了黑泥黄沙红壤,山川田野莽原。”  相似文献   

11.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后半期至70年代中期的一场运动。由于其延续时间长,涉及范围广泛,后期处于“化大革命”的非常时期,非常复杂,因而一直受到学界和有关方面的关注,成为重点研究对象。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各界出版了大量的以知青为主或涉及知青的专题论,很多学创作和艺术小品也都是以知识青年的生活和经历为源泉和主题。  相似文献   

12.
黄禹康 《文史精华》2006,(12):29-32
30多年前,毛泽东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号召,在中华大地顿时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上山下乡“运动高潮,全国当时有1700多万“知青“到农村插队锻炼.今天的老“知青“,一定还记得福建省有个小学教师慨然向伟大领袖毛主席写了一封后来促成调整“知青“政策的信,此信在一种程度上改变了千百万“知青“的命运和生活轨迹.这位写信人就是当年向毛泽东“告御状“的红极一时的人物--李庆霖.……  相似文献   

13.
1968年12月22日,毛泽东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做了一个重要的批示.这个最高指示发表后,全国各大中小城市都掀起了上山下乡的热潮.其实在这之前的1968年9月,我们江苏如皋的老三届(1966、1967、1968三届初、高中毕业生)在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最初两年后,已经在农村去插队了,我当时就在本县东陈公社插队. 最初上山下乡动员并不困难,“毛主席挥手我前进”的号令让全国几百万知青下乡了.但农村贫困和艰苦的现实使知青和家长逐渐冷静下来,远离父母,没有劳动能力,吃不饱,经济上不能自立,生活要家长接济.  相似文献   

14.
微博历史     
《湖南文史》2013,(7):M0001-M0003
1979年是全国“上山下乡”知青返城的洪峰年.由此造成几百万青年要就业,当时在宣传上,把“失业”称为“待业”,对此,胡耀邦不以为然,他认为这是掩盖社会矛盾,自欺欺人。他们本来就是失业,要把问题说到家。  相似文献   

15.
"上山下乡运动是彻底失败的,毛泽东的初衷和最后的结果都是相反的,他要知青变成大公无私的革命接班人,但他们在农村学到的却是实事求是和保护个人利益,而且这影响到了下一代"  相似文献   

16.
39年前,我还是贵阳十六中的一名初中生。1968年10月5日,贵阳首批知识青年满怀豪情壮志,奔赴威宁、平塘上山下乡,插队落户,我也是其中一员。其时,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最高指示是这批知青下乡两个月后,也就是1968年12月才发表,所以这批青年的“革命性”和“狂热性”由此可见一斑。首批知青均来自各个中学,  相似文献   

17.
谢娟 《神州》2013,(1):242-242
1968年12月,毛主席下达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上山下乡运动由此大规模展开。1968年当年在校的初中和高中生大部分前往农村。“文革”中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总人数多达1600多万人,当时十分之一的城市人口来到了乡村。这是人类现代历史上罕见的从城市到乡村的人口大迁移。但这一轰轰烈烈的运动也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落下帷幕。所以知识青年成了1950年到1970年这一时间段自愿到农村的青年学生的特殊称谓。知青下乡运动与大学生村官的盛行同样是国家为知识分子回流到农村而做出的重要决策,所以文章将这两个具有不同时代但却有相同境遇的事件联系到一起,并通过其所表现的时代特征来阐述青年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意识。  相似文献   

18.
龚武 《江淮文史》2012,(6):87-94
我插队所在的颍上县谢桥公社李庄大队,在上山下乡运动中,前后安置插队知青和跟随父母落户的建新农场知青,共30多人。我是1973年下放到该大队的,后来担任大队革委会主任、党支部副书记,  相似文献   

19.
前些日子,接受记者采访,才恍然想起,上山下乡运动已经四十年了。四十年前,毛泽东发指示,一时间,全国几千万知青奔赴农村、边疆。那时候怎么想得到以后会是如此结果,同样在今天回忆当年,也恍如隔世。  相似文献   

20.
萧芸 《江淮文史》2004,(3):22-34
热血代言——写就“知青福音书”。我出生在地灵人杰的湖南湘潭,是1965年上山下乡、1979年回城的老知青,在湘中山区当了14年农民。1979年回城之后,作为职工家属招工到株洲331厂的幼儿园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