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龙,这种传说中的神奇动物,几千年来一直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民族意识。围绕着龙这种呼风唤雨变化莫测的神灵,中国历史上曾编织出许许多多神奇而又美丽的传说。龙已成为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图腾标志。今天我们民族仍喜欢自喻为“龙的传人”,可见龙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有着不同寻常的地位。本文试图就龙的起源和演变,作粗浅的探索。  相似文献   

2.
“龙的传人”,诗歌般的语言凝聚着悠远而深邃的力量。中国是龙。世界上没有哪个民族像中华民族这样对龙的推崇达到无以复加的程度。许多外国人喜欢把中国比喻成龙,他们爱说“中国龙”。其实最喜欢龙的还是中国人自己,中国人自称是“龙的传人”。龙几乎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徽记,它象征着东方这片广袤的黄土地上的这个古老国度的伟大文明。  相似文献   

3.
常素霞 《文物春秋》2001,(4):22-26,29
中国在世界上被称做“东方巨龙”,中国人被称为“龙的传人”,可以说,中国龙乃至龙的起源同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形成和文明的肇始有着密切的关系,它始终与中华民族的发展共存,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考古资料显示,整个中国的历史时空就是一个神龙腾飞的时空。无论是作为物神的崇拜还是帝王的尊严,或是平民百姓生活的装饰,龙的形象都是不可缺少而且是极为重要的主题。特别是用极为珍贵的玉料琢制的玉龙,更加深蕴着历史的信息和文化内涵。因为玉材料本身就是倍受先民钟爱的宝物、神物,是古人思想、意识观念的载体,所以用玉雕琢的龙,就更加显示出它的高贵、神奇,并体现着人们的思想意识和精神情感。  相似文献   

4.
今年是我国传统的龙年,农历二月初二(公历3月19日)向有“龙抬头”的传说。以龙为主题的“龙史文物展览”是日在陕西省博物馆(碑林)开幕。中华民族向来被认为是龙的传人。陕西是祖国历史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因而此次在西安举办的龙史文物展览具有特殊的意义。全部陈列由170余件文物组成。这里有仰韶文化中的“贝壳龙”,盛唐时期绝代国宝鎏金铜龙,也有后来民  相似文献   

5.
论龙的传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龙的传人许顺湛一、说龙中国人谁都知道龙,羡慕龙、崇敬龙、喜欢龙,同时也畏惧龙。几千年来,从统治阶级到民间,到处都有龙的影子、龙的传说故事,可以说它渗透在人类社会的各个角落里,形成了一种传统的龙文化,致使相信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甚至把龙作为民族的象征...  相似文献   

6.
龙是中华民族远古先民最崇拜的一种神物。从古至今,到处都有龙的影子和龙的传说故事,可以说它渗透在人类社会的各个角落里,形成了一种传统的龙文化,致使相信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并把龙作为民族的象征。在考古发掘中也发现了远古先民崇拜龙的遗迹,龙的传人找到了先民崇拜龙的根源。  相似文献   

7.
十二生肖中,龙是唯一的虚幻动物。龙腾云驾雾,追波逐浪,有着无比的神通,它到底是怎样诞生的?中国人以“龙”为尊,它又为什么会加入世俗动物的行列?无中生有十二生肖中唯一前神秘动物——龙,在中国拥有至高无上的文化地位,中国人甚至以龙的传人自居。  相似文献   

8.
浦江板凳龙     
自古以来,炎黄子孙就被称为是“龙的传人”。龙在中华民族是吉祥、尊贵、勇猛的象征。虽然世上是否有龙之存在,尚待考证,外形如何亦无人得知,但中国人深信,长久以来老祖宗传承给子孙们的龙的图腾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  相似文献   

9.
张宇 《神州》2012,(1):86-91
时光荏苒,鞭炮声声辞旧迎新,龙年悄然而至。自古关于龙的传说数之不尽,舞龙、挂龙灯等习俗也自古至今延续下来。所有的炎黄子孙、华夏儿女,都领受过龙的福祉,都可称为"龙的传人"。如今,当我们徜徉于九龙壁前,漫步于紫禁城中,或仁立在太和殿内时,威武神奇、神态各异的龙的形象,使人有一种栩栩如生的感觉,真像它们就要喷云吐雾、腾空而去。龙的传说离我们似远而近,似古而今。直至今日,关于龙的传说,依然被人们口口相传。  相似文献   

10.
龙,是中华民族自上古以来所一直崇拜的神异动物。在中国传统的习俗中,龙是吉祥的象征。在辽阔的神州大地上,以龙为名的山川城池不计其数:龙岗、龙城、龙泉……;因龙而号的亭台楼阁举不胜举:龙祠、龙壁、龙门、龙塔……;与龙有关的民俗也是比比皆是:龙舟、龙灯、龙笛……。以至于人们将中华文化称为“龙的文化”,将中华儿女称为“龙的传人”。但龙的真相,却是中国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最大的疑谜之一。龙的崇拜由来已久。它最早起源于原始社会氏族的图腾崇拜。“图腾”,是印地安语toten的音译,意为“他的亲族”。原始人认为每个氏族都与某种动物…  相似文献   

11.
《中华遗产》2006,(4):21-21
中国人被称为“龙的传人”,以龙为祖,惟龙是尊,龙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在我国的内蒙古、甘肃、辽宁等北方地区,先后出现了陶器的龙花纹,玉龙,贝壳摆成的龙。但目前我们对原始龙形变化规律认识还仅限于五千年前的实物资料。伏羲的形象古籍中的记载很多,这些记载的共同点就是指出伏羲氏是蛇身或龙身,人首或人面。河南濮阳西水坡蚌壳龙、甘肃甘谷  相似文献   

12.
龙年话龙纹     
门人 《收藏家》2000,(2):2-6
龙兆新千年在人类跨越千年之际,中国人也迎来了跨世纪的一个龙年。以龙年总结千年,这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是个吉祥的征兆。龙是民族凝聚力的象征,一曲“龙的传人”道出了炎黄子孙的心声。在亿万同胞的心目中,即或是在天涯海角生长几代的华裔,也以龙的后裔而自豪。这种认同,世代绵延,深入人心。中国——龙的世界  相似文献   

13.
中华民族被誉为龙的传人,中国人崇龙、敬龙、爱龙、喜龙、绘龙、雕龙,龙的形象和龙的胜迹到处可见,其中尤以龙壁最为壮观。其以建筑空间艺术、石雕艺术和晶莹的琉璃瓦装饰装修艺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龙的造型优美生动,色彩鲜明,栩栩如生,跃跃欲出,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和艺术享受。故宫九龙壁 在故宫宁寿宫的南端,是一座用彩色琉璃砖瓦烧制成的照壁,由于其上塑雕着九条巨龙,俗称九龙壁,它始建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建成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九龙壁的壁面宽294米,高26米,壁面共用270个烧成的琉璃塑块拼接而成。壁面分成蛟龙、海水、流云…  相似文献   

14.
2000年恰是中国龙年,公元千年与龙年相逢,三千年一次,对于以“龙的传人”自谓的炎黄子孙说来,自然视之为喜上加喜。在这个当口,笔者有幸于不久前出席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在上海主办的“龙文化与民族精神”学术研讨会,聆听数十位学者谈龙,颇受教益。今不避鹦鹉学舌之嫌,摘其要者,奉献给未能与会之读者。由来已久的龙崇拜龙的形象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源远流长,根深蒂固。但是,近代生物科学告诉我们,当今人们心目中的那种形象的龙,自地球有人类以来就不曾有过。它与地质年代中生代曾经繁盛并灭绝的恐龙是两码事。学者们认为,龙的…  相似文献   

15.
《神州民俗》2009,(7):15-15
中华民族,尤其是汉民族,都以龙的传人自居,客家人承继了古汉族的传统,更把龙的文化演绎得有声有色。在闽西,有游大龙等习俗;在赣南,更有丰富多彩的竹竿龙等等;在粤东,丰顺的埔寨火龙,可谓精彩、火爆,吸引眼球,当年拍《客家女》的长篇电视连续剧,笔者还特地叮嘱务必拍上“火龙”,终如愿以偿。  相似文献   

16.
新杰 《文史春秋》2000,(4):45-47
玉免喜送千禧年,群龙盛迎新世纪。在千禧龙年到来之际,自称为龙的传人的我们不禁笑问:龙究竟为何物?世上到底有没有龙?中华民族为什么如此崇尚龙?……近日,笔者专程赶到了“龙乡”—— “中华第一龙”震惊全世界,国务院将其陈列博物馆 走进北京历史博物馆展览室,赫然映入眼帘的第一件文物,便是陈列榜首的1987年出土河南淮阳市的“中华第一龙”。 1987年7月,地处黄河中下游,豫鲁交界的淄阳市在市区西南西水坡修建引黄供水调节地时,突然发现一个古老的部落居住遗址。河南省政府闻讯,高度重视,立即调集了众多的历史文…  相似文献   

17.
龙的起源及演化,同我国历史文化的形成紧密相连。龙是一种传说中的动物,实际是不存在的,谁也没有见过活生生的龙,迄今为止,也没有人发现过龙的化石,在贵州兴义顶效一带曾发现两亿多年前的“贵州龙”化石,其形象为头小,脖子长,有四肢尾巴长的化石,它是有形似恐龙化石的痕迹而已。几千年来,龙的形象却神圣般存在于中华民族的心中,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成为各族人民团结的纽带,每一个中国人及海外的炎黄子孙都骄傲地自称为龙的传人。关于龙的传说故事在各民族民间都有着广泛的流传。  相似文献   

18.
巫向群 《世界》2006,(3):52-53
在澳大利亚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土著人生活的历史已逾万年。可英国人库克第一次登陆的时间,距今只有233 年。库克一上岸,便被那里一种从未见过的动物所吸引,他形容那是用后腿站立的兔子,跳起来却像只鹿,显然他是忽略了那条长长的尾巴。库克指着这些动物、好奇地问土著人:“What is this?”(这是什么动物?)土著人回答:“kangaroo”(土著语:不知道)。土著人的意思显然是“我不知道你在说什么”,库克却以为这就是那种动物的名字,便把这个土著语按谐音写进了大英词典,沿用至今。现在你一定知道了,这种动物就是澳大利亚特有的袋鼠。  相似文献   

19.
林静纯 《文史春秋》2013,(4):F0003-F0003
林静纯,广西龙州人,中国十大电影广告宣传画创作人之一。一位神奇的书画界“怪才”,书法、油画、水粉、水墨、工笔花鸟人物,篆刻、木雕、石雕、易经、风水、园林设计和室内外设计等无所不通。大概是生肖属龙的缘故,他将“龙”文化参透骨髓,“精华在笔端。咫尺匠心难”,笔法上下左右逢缘,泼墨挥毫间使“龙”和“易经”两贤相得易彰,尽显“龙”之百态。作品被国家领导人、企业家、文人墨客等广泛收藏。他凭已之力捐助慈善活动,并希望把广西书画文化推向全国乃至世界各地。  相似文献   

20.
古谚日:“梵净山兮九十九条溪,谁人识得到兮,金子、银子用撮箕”。这首民谣道出了佛教名山——梵净山的神秘,也暗示梵净山有取之不竭的宝藏。其中梵净山“团龙贡茶”和“中国茶树王”就尤为神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