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世界遗产》2014,(8):109-109
我国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工作启动虽然较晚,但进展非常迅速。夏津古桑树群有幸入围,地方政府应该树立起“动态”发展和保护这一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新理念,即在持续创新栽培新品种的过程中,将传统的孕育方法融入古桑树的现代保护中。对古桑树群研究,要由定性研究向定量研究转变,用数据说话。用现代生态科学体系、观点、概念进行表达,用数据争取生态补偿资金。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造纸技术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南漳造纸是我造纸技术的延续,在我国传统造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为做好南漳造纸技术保护与传承工作,本文介绍了南漳造纸技术工序流程、保护现状、存在问题,并从诸多视角加以分析和探索,并根据当前文物保护特点,探讨新形势下南漳造纸技术的保护措施和对策。  相似文献   

3.
从贺兰拜寺沟方塔西夏文献纸样分析看西夏造纸业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2年秋 ,宁夏贺兰县出土了一批西夏文献 ,为西夏纸的研究提供了条件。本文分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检测分析报告 ,通过外形观察、显微镜及电子显微镜分析和能谱分析 ,对 7个纸样进行了检测 ,得出结论认为西夏的造纸技术 ,与当时中原地区的造纸技术大体一致 ,远远超过了许多少数民族地区 ,达到了较为先进的水平。第二部分是结合有关文献 ,论证了西夏用纸多属西夏后期所产 ,并对西夏发展造纸事业的动因、西夏对造纸业的管理、以及西夏纸的多样性进行了分析。从而证明西夏在 1 1至 1 3世纪的社会发展中 ,在为印刷术的发展作出贡献的同时 ,在造纸方面也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王翯 《收藏家》2013,(11):14-16
在我国传统漆工艺中,有这样一种漆器,表面非常光滑,纹理却显得层次杂叠、斑纹浮动,呈现出一种光怪陆离、变幻莫测的美。它的学名叫犀皮,在我国北方俗称为"桦皮漆"或"虎皮漆",南方则俗称"波罗漆"。我国古代唯一传世的漆器工艺专著《髹饰录》中,对犀皮漆有如下记载:"犀皮,或作西皮,或犀毗。文有片云、圆花、松鳞诸斑。近有红面者。共光滑为美。摩窳诸斑。  相似文献   

5.
明清刻本纸张是承载古代文化信息的重要载体,本实验使用了纤维测量仪、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仪等对荆州博物馆馆藏明清刻本进行了造纸原料及纸张制作工艺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这批刻本纸张原料均为竹浆,在制作工艺上四套刻本均经过加填处理,填料主要成分为白垩或滑石粉,这四套刻本纸张均经过涂布处理,涂布矿物含高岭土。自古以来,荆州的造纸印刷业就较为发达,五代十国时期已有繁荣的印刷业,明清时期成为全国的主要造纸槽坊之一,产有荆川纸。结合这批刻本在原料和工艺上存在的一致性,推测这四套刻本有可能产自荆州。本研究为荆州地区明清造纸情况、刻本纸张研究提供了参考,同时可为当地古籍文物的修复用纸选择提供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造纸术的发明,已有2,000年的历史了。那是在汉和帝年间,大约公元2年的事。当时宫廷手工作坊的总管蔡伦,将民间已出现的粗麻纸改造成功,便诞生了可以用于书写的纸。虽然蔡伦不是中国造纸第一人,但他在造纸发展史上的“革命”作用,是不可低估的。2,000年过去了,今天的造纸术,比蔡伦的皇家作坊的工艺和技术不知要先进多少倍!相比之下,汉代皇家造纸法,  相似文献   

7.
元代昏钞倒换及烧钞制度概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元代昏钞倒换及烧钞制度概述罗仁忠元朝是纸币盛行的时期,为保证纸钞的通行无阻,元朝制订出比较完善的行钞法,并设立有"钞都提举司"负责纸钞的印制、发行和调拨;设立"回易库"负责昏钞(钞之破旧者)的倒换;"烧钞库"负责烧毁倒换回的昏钞。元朝制钞主要用桑皮纸。《马可·波罗游记》中载,桑皮纸的制作,是将桑树皮剥下,取出桑树粗皮与木质间的一层极薄内皮,将之浸泡水中倒入臼中,捣烂成浆,铺开加压阴干后即成纸。此种纸张纤维细,印刷效果好,但限于当时技术条件,其韧度无法与现代制钞纸相比。流通过程中,反复折叠及摩擦,很易破损为昏钞。另外,由于元代用钞量大,特别是后期钞法大乱,滥印钞券,桑皮纸来源不足,只好采用榆树皮制作的纸张制钞,这种榆树皮纸的韧度就更差了,使用稍久即脱浆变软,极易损毁,而且榆树皮汁煮熟后泛黑色,导致钞纸似墨渍污染,印刷不清。故而元代流通的纸币中,有较多破残难用的昏钞存在,考古工作者曾在内蒙古额济纳旗黑城民居、官署、寺庙及店铺的房基下,发现约144张元钞,其中昏钞数量占绝大多数①。而在民间,"诸行买卖人等将元宝交钞,贯伯分明,微有破损,不肯接使"②。为此,除张榜晓谕、令行通用外,为解决涩滞纸钞流通的昏钞问题,中书  相似文献   

8.
已78岁的乌斯满·伊不拉英老人站在粗大的桑树下,慢慢咀嚼着紫嘟嘟的桑椹。果实挂满了老桑树,枝头显得沉甸甸的。这棵桑树是老人的爷爷霍加木尼牙孜·佐尔敦的第二位夫人阿拉木罕种下的,已经一百五十  相似文献   

9.
异彩纷呈的藏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藏族的造纸术历史悠久。据记载,藏族在没有发明藏纸以前用树皮、石板、羊肩胛骨、木板、竹板及羊皮等作为书写用品。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过程中,发明了造纸术,后经逐渐完善,形成了特色独具的藏纸工艺。但一个时期以来,由于现代造纸术的运用,新兴纸张充斥各行各业,给传统的藏纸造纸工艺带来了巨大冲击,传统的藏纸造纸术濒临失传。  相似文献   

10.
<正>黄河曾流经的夏津腹地,如今遗存一片6000亩的古桑树群。这片古桑树群历经2000年历史,见证了沧海变桑田。而这片古桑树群,也是夏津世世代代的老百姓防风治沙的见证,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2014年"山东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因其在防沙治沙、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资源利用、农业景观维持等方面的多功能价值,被农业部正式公布为第二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1.
黄适远 《丝绸之路》2006,(11):63-66
78岁的乌斯满·伊不拉英老人站在那棵粗大的桑树下,慢慢摘吃着紫嘟嘟胖乎乎的桑子,果实挂满了老桑树,枝头显得沉甸甸的。六月的阳光透过树枝洒在老人的脸上,呈现着斑驳,忽明忽暗。老人转过身,用纯熟的汉语说:“甜的很,你尝尝嘛!这是我爷爷霍加木尼牙孜佐尔敦的第二个夫人阿拉木罕种下的,100多年了。”老人感叹地抚摸了一下老桑树,轻轻哼着:“阿拉木罕你在哪里?吐鲁番西300里。”然后说我的奶奶阿拉木罕就是你们汉族人王洛宾写的那首歌里的阿拉木罕。”说着,他呵呵笑了:“不过歌词有点小问题,有一段时间不是在‘吐鲁番西300里’,而是吐鲁番东…  相似文献   

12.
已78岁的乌斯满&#183;伊不拉英老人站在粗大的桑树下,慢慢咀嚼着紫嘟嘟的桑椹。果实挂满了老桑树,枝头显得沉甸甸勺。这棵桑树是老人的爷爷霍加木尼牙孜&#183;佐尔-文的第二位夫人阿拉木罕种下的,  相似文献   

13.
《文物》1979,(2)
我国是造纸术的故乡。早在西汉,我国劳动人民就已发明用麻类植物纤维造纸,从而完成了书写材料演变史上划时代的革命。较近报道的甘肃肩水金关故地发现的两片西汉麻纸,又为造纸术起源于西汉之说提供了有力的佐证,进一步纠正了东汉蔡伦发明造纸的传统说法。  相似文献   

14.
王根贤 《神州》2011,(2X):13-13,19
鄂伦春族是我国人口较少民族之一,定居前长年在东北的大、小兴安岭深处从事迁徙的游猎生产,他们没有自己的文字,刻绘在桦皮上的图案设计就成了他们表达生活情趣和精神诉求的重要形式,这些图案源于自然、源于生活,体现了鄂伦春人对美的事物的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本文以“鄂伦春民族桦皮工艺的图案设计”为课题,从图案的题材分类、构成形式、造型特点、象征内涵、象征内涵等几方面对鄂伦春桦皮工艺的图案进行分析,探讨鄂伦春族桦皮工艺图案中的审美情趣,能为现代设计提供大量的设计元素,而且对鄂伦春民俗文化的研究和现代设计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新中国成立时,我国还不具备制造人民币纸的条件,所用的人民币纸都是从外国进口的。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尽快生产出我国自己的人民币纸,来自全国造纸行业的近百名造纸专家和有关技术人员及许多工人响应党中央、国务院的号召,立刻聚焦在太行山下、汾河岸边的山西太原造纸厂。他们不畏艰难,用两年时间,成功地试制出高质量的人民币纸,填写了新中国金融史上的一页空白。  相似文献   

16.
从生态环境的视角对《诗经·豳风·七月》和《夏小正》的文本对比表明,《七月》一诗所采用的历法和《夏小正》相同,为以十二月纪年的夏历。《七月》诗中"桑月"指的是先周时期豳地的农历四月初;"条桑"并非指对桑树进行修剪,而是指桑树成长后生长出来的超过树冠主体的细长枝条;"蚕月条桑,取彼斧斨,以伐远扬"全句指的是四月初修整桑树的农事活动。  相似文献   

17.
正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位于山东省夏津县东北部,这片有数百上千年历史的古桑林依旧枝繁叶茂,根系发达,在黄河故道风沙区发挥着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的巨大作用。2018年1月,"山东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因其在防沙治沙、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资源利用、农业景观维持等多功能价值,被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山东省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8.
宋明 《旅游》2006,(2):90-91
四川云旬古法造纸,据说其规模比国内已知的几处古法造纸地更大,为国内首屈一指。从中国的四大发明的造纸术来看云甸古法造纸,极具人文价值。如果那些小规模、小地方都被誉为东方文明古国土法造纸的“活化石”,那么云甸古法造纸该怎么称呢?  相似文献   

19.
唐俊杰 《中华遗产》2009,(12):100-109
竹纸,是中国造纸术成熟后的产物,却也意味着造纸技术一种划时代的突破——原材料从树皮发展到使用植物的整个茎秆,这大大提高了造纸效率,推动了文化的发展。并且被称为木浆造纸的先河。杭州富阳泗洲宋代造纸遗址完整呈现了竹纸的制造过程,它既是对先前造纸技术的总结,又对后世及全世界造纸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本利用早期献材料对汉代“高禖图”画像砖这种性礼仪祭祀习俗的季节性、祭祀活动的地点和祭祀习俗的目的作了较为详细的分析,钛为“高禖图”画像砖上的大树是桑树,是真实主题的载体,蕴含着丰富的化内涵;并进一步探讨了桑树在上古和汉代是作为“生命之树、爱情之树和丰收之树”而一直受到赞美和崇拜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