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先秦时期,金属铸币是多种多样的。根据考古发掘出土的实物,按照其形态,大凡可分为:贝币、布币、刀币和圜币四大系。本文拟对其中铸行数量最多、流通地域最广、沿袭时间最长的圜钱之起源及其在秦汉间的演变,谈谈自己一些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2.
由农具铲演变而来的铜铸币,究竟何时开始称“布”,尚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近年来有些学者认为战国古籍中的“布”都是布帛之布,和铜铸币无关;铲形铜铸币称“布”始于王莽时。笔者对此有不同的看法。笔者认为:战国古籍中的“布”可能指布帛,也可能指铲形铜铸币,不能一概而论。  相似文献   

3.
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刀币、布币、圜钱是三种流通较为广泛的金属铸币,而且每种铸币都有其特定的流通区域。但是,从近年来出土资料看,也有超出一般流通区域的情况。  相似文献   

4.
马静 《文物世界》2013,(6):10-14,66
战国时期赵、魏、韩三国铸造的货币习称为三晋货币。三晋货币按铸币形制一般分为布币、刀币和圜钱等三种体系。金属铸币发展至战国时期,布币流通区域逐步扩大,根据目前已出土的各国布币币文,地名达百余处,可见当时在我国广大北方形成了一个非常广阔的布币流通区。  相似文献   

5.
我国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与商品货币关系的较大发展,开始出现了金属铸币。解放以来出土的东周钱币,见于正式报道的达七万余枚。其中三晋(赵、韩、魏)和宗周地区,主要使用布币;燕国发现的货币,有刀、布和圜钱三种;齐国发现的货币,以刀币为主,也有少量圜钱;楚国的金币有“郢爰”、  相似文献   

6.
古代货币起源和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实物货币时期——金属称量货币时期——金属铸造货币时期。我国早期的金属铸币还带有浓重的称量货币色彩,许多铸币仍以重量为单位,如春秋战国时期的各种釿布、寽布,以及一些以重量为单位的圜钱(长垣一釿等)、方孔园钱(两甾等)。至于秦汉时期的半两钱、五铢钱,更是将中国纪重钱币一直延续到唐初。自唐高祖武德四年铸行开元通宝后,以宝命名的各种宝钱取代了各种纪重钱并一直沿用到清末民初。  相似文献   

7.
正圜钱出现于战国中晚期。圜钱的正面铸有铭文,钱文或纪地或纪重。最早的圜钱出现于魏国,因其形制较刀币、布币更便于携带和存放,赵、秦、燕、齐和周等国均有铸造。圜钱分圆形圆孔和圆形方孔两类,中原三晋和两周多圆孔,东方的齐国和北方的燕国多方孔,西方秦国既有圆孔也有方孔。圆形方孔最终成为中国古代钱币的经典形制。  相似文献   

8.
正我国货币历史源远流长。殷周时期以贝为币;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布币、刀币、圜钱、蚁鼻钱、金版等不同铸币体系;秦始皇以半两钱统一币制,铜钱成为我国货币历史的主角,在我国流通使用长达两千年。纸币也是中国人的发明。唐代的飞钱带有纸币的性质,北宋早期,由于铜钱数量不足、铁钱难以携带,四川地区民间发行交子,成为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元朝更是将纸币作为官定货币在全国使用。明清时期,白银与制钱并行,日本、美洲白银  相似文献   

9.
秦国起于西北边陲。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巡时,秦襄公因护驾有功,被列为诸侯。当时秦国政治较其他诸侯国落后,经济发展缓慢。交易以布匹为计算单位,铸币出现较晚。直至战国中期,受魏国影响,开始铸造圜钱。钱品有“一铢重一两十二”、“一铢重一两十四”、“两甾”、“半圜”、“半两”等。其中“半圜”是“半两”的前身,“半两”则是秦国最后定型的货币。  相似文献   

10.
耸肩尖足空首布起源于耒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耸肩尖足空首布(以下简称尖足布)是布币的重要一支。过去的钱币学著作,没有专门论述其起源问题,只是在分类叙述时,将其单独列出。有的直接说,尖足布由平肩弧足空首布(以下简称弧足布)演变而来。我认为,这种看法有商榷的必要。一、耸肩尖足空首布不是由平肩弧足空首布或原始布演变来的第一,认为尖足布由弧足布演变来的同志说:“空首币象铲为形,前端亦作微凹,间有平  相似文献   

11.
<正>在战国魏、韩地区诞生桥足平首布、锐角平首布之后,在战国赵也诞生了尖足平首布,并且在尖足布的基础上,后来相继派生出了圆足布、三孔布,以及类圆足布和类方足布。(因为编排的原因,本篇先阐述尖足布及类圆足布和类方足布,下篇再叙圆足布和三孔布)一尖足布尖足布是从耸肩尖足空首布演变而来的,是黄河以北战国赵地的青铜铸币,局部地区  相似文献   

12.
战国时期是我国金属铸币繁杂而昌盛时期。新郑县文物保管所收藏了一批珍贵的战国货币,计有布币1029枚。其中平首平肩钱体轻薄的方足布31枚;平首圆肩厚重硕大的桥足布985枚;形状别致,布首有两尖角,跨部呈三角形的异形布13枚。另有刀币1枚方足布多为三晋铸币,且均有铸字,这些布币造型规整,钱文书法古朴雄厚,端庄秀美。现介绍于下:  相似文献   

13.
新见"襄阴"圜钱与"(衣)金"尖足空首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一、"襄阴"圜钱 几年前见到一枚战国圜钱,钱径26、孔径10mm,重6.2克(图1).因其上文字比较特别,当时仅一见,曾旋读为"襄二甾",判定为战国晚期赵国圜钱.①近期见到两枚与几年前见到的那一枚大小、铭文基本相同的圜钱,一枚重3.5克(图2),一枚重4.2克(图3,"襄"字下部笔画很浅),文字清晰可辨,当释读为"襄阴二".  相似文献   

14.
鹤壁出土战国锐角布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1年11月,河南省鹤壁市石林公社狮跑泉村农民在一个土丘上发现一处战国货币窑藏。窑藏货币分装在三个圜底陶罐里,陶罐呈一字形排列。货币上尚有绳子捆绑的痕迹。经过整理,有“公”字锐角布3537枚,“垂”字锐角布1枚,圜钱11180枚,平首方足布141枚,平首圆肩方足布11枚,总计4870枚。这批货币的发现,为研究三晋货币及鹤壁地区战国时期的经济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5.
古钱     
"西周"、"东周"与"安臧"圜钱均为战国晚期周王畿内受秦货币影响,或在秦占领下出现的秦式钱。圆孔(方孔者伪),面有内外郭,背平素。"安臧"钱无郭。 "西周"圜钱,公元前441年周考王封其弟揭于河南城,称西周,此钱西周君铸。  相似文献   

16.
古钱     
"皮氏"、"济阴"、"平备"圜钱皮氏(今山西河津南二里)、济阴(今山西荣河境)、平备(即平原,今河南济源西北)三城本为魏邑,后入秦,三种钱都是秦占领后所铸。三种圜钱均无内外郭,背平素。皮氏径  相似文献   

17.
正由王钢先生编撰的大型工具书《孙像银元版别图录》已由西安出版社出版。该书为《袁像银元版别考略》的姐妹篇,介绍了1912至1949年民国时期孙像银元版别800种,是目前国内已知收录孙像银元版别最多的专著。主要包括孙像银元"五星版""六星版""帆船版""辅币版""试铸币纪念币"等内容,其中,"五星版"18种、"六星版"332种、"帆船版"121种、"辅币版"28种、"试铸币纪念币"30种,另有孙像银元开国纪念币军阀版私铸版231种,孙像银元帆船币军阀版私铸版40种,并对版别名称、版别特征、  相似文献   

18.
刘韫 《北方文物》2002,(3):25-28
本文主要论述了先秦时期在货币形制演变上,大体经历的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以实物为特征的贝币阶段。第二阶段,是以仿物为特征的布币、刀币阶段。第三个阶段,是以脱离实物为特征的圜钱、圆钱阶段。货币是交易的媒介,经济发展是交易的前提,生产力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所以生产力的发展,决定了货币形制的演化。先秦货币的发展,已起源达到成熟,可以看到货币发展史的基本过程。探索先秦货币形制演变与生产力发展的关系,不仅有助于认识生产力发展的作用,更有助于了解悠久的中国货币发展史。  相似文献   

19.
向布考     
《中国历史货币大系.先秦卷》中收录平肩弧足空首布与战国平肩方足布各一种。其编号分别为366号、2280号,对于这两种布币面文的释读,有不同看法。本文认为此两种货币的面文应释读为宜,宜邑在今宜阳县韩城乡东关村与城角村之间的战国宜阳故城,平肩弧足宜字布应为春秋中晚期周王畿的铸币。战国平肩方足宜字布应是战国时期的韩国铸币。而文献中的向地并不在今河南济源市境,而在今沁阳市境。  相似文献   

20.
“枎戔当忻”布币的国别与年代问题马世之,蔡万进,李德保“当忻”布币是我国东周时期的一种青铜金属铸币.旧的钱谱中曾有著录.解放后河南,安徽和陕西、江苏、浙江等地屡有出土.关于这种钱币的国别与年代问题,学术界的看法不尽一致:有谓是西汉末年新莽所铸[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