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853—1856年的克里木战争是十九世纪中叶欧洲历史的重大事件,就俄英法而言,皆具有非正义性质。与克里木战争相关的外交斗争甚至远比军事斗争更为复杂,值得我们研究。各国政府勾心斗角主要是为了争夺欧洲优势、中近东势力范围。这场斗争通过“东方问题”即争夺奥斯曼帝国“遗产”表现出来。奥斯曼帝国地跨亚欧非三大洲,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尔)被称为“东西方的金桥”。取得它的遗产便能控制中近东的战略要冲,有利于争夺欧洲优势。十九世纪中叶,奥斯曼帝国危机加深,欧洲大国加紧争夺,克里木战争的军事和外交斗争就在这种历史  相似文献   

2.
当奥斯曼帝国的衰弱与欧洲国家的强大形成鲜明对比时,欧洲大国看似掌握着瓜分奥斯曼帝国的主动权,但欧洲国家因利益冲突而不可能一致对付奥斯曼帝国。奥斯曼帝国内忧外患、衰弱不堪,但它依靠一两个强国来抵制其他欧洲强国的侵犯,保持了国家主权的独立:在英国和法国的帮助下抵制俄国,在俄国帮助下压制埃及行省的分裂行动,依靠德国的帮助抗拒其他欧洲强国,客观上延缓了帝国的衰亡。很显然,奥斯曼帝国的外交虽是“病急乱投医”,但也有一定主动性,并非完全任人宰割;只是帝国内政中的问题削弱了正常外交活动。奥斯曼帝国对欧关系的演变受当时欧洲国际关系格局变动的严重影响.帝国最终被卷入欧洲大国之间的战争。  相似文献   

3.
张文广 《沧桑》2014,(5):37-40
克里米亚汗国与俄罗斯关系的演变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双方结盟灭亡金帐汗国,削弱立陶宛公国;双方争夺金帐汗国的遗产;克里米亚汗国乘立窝尼亚战争之机进攻俄国;克里米亚汗国协助奥斯曼帝国与俄国争夺乌克兰;克里米亚汗国协助奥斯曼帝国,在北方大战中进攻俄国;俄罗斯吞并克里米亚汗国。  相似文献   

4.
《文史月刊》2013,(5):6-8
一战以同盟国的战败而告终。同盟国就四个国家:德国、奥匈帝国、土耳其和保加利亚,这四个国家全部战败。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在这次战争之后解体。持续时间共四年零三个月的一战,不光战败国伤痕累累,战胜国也都损失惨重。以英国为例,英国自维多利亚女王以来几十年的积累荡然无存。  相似文献   

5.
地缘政治经济与奥斯曼帝国的衰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缘政治经济与奥斯曼帝国的衰落邵永灵时殷弘奥斯曼帝国是个谜。它只用了200年时间,就由一个弱小、贫瘠的部落酋长国发展成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①但与其兴起相比,其衰弱更令人困惑。这一衰落过程包含两个特别突出的现象。首先,奥斯曼帝国由盛转衰的速度极快,...  相似文献   

6.
李宗仁论纲     
一、统一广西李宗仁,字德邻,广西临桂县人,1891年8月13日(清光绪十七年七月初九)生。他少时在家乡半耕半读,1908年入广西陆军小学堂,1910年在陆小加入同盟会。1913年秋毕业于广西陆军速成学校,在南宁将校讲习所任下级军官,后随桂系陆荣廷所部参加过护国战争和护法战争,1918年升任营长。1921年粤桂战争时,李宗仁与他的陆小同学黄绍竑从旧桂系中分化  相似文献   

7.
“东方问题”是“由于奥斯曼帝国的衰落及其各继承国之间的对抗而在东南欧引起的各种问题的总称”。简言之,就是“对土耳其怎么办”?它形成于18世纪末,贯穿整个19世纪。1875——1878年的近东危机,是继克里米亚战争之后“东方问题”的又一次高潮。此次危机形式多样,内容繁杂:有巴尔干斯拉夫人反抗土耳其素丹政府的民族起义,有俄土战争,还有大国对土耳其遗产的争夺及由此引起的分歧与冲突。其中,英俄之争是主要矛盾,并成为当时欧洲国际关系的主旋律。迪士累利是此间英国的  相似文献   

8.
1792年4月20日法、奥开始战争,7月6日普鲁士参战,外国武装干涉法国大革命的战争揭开序幕。1793年初,法军攻占比利时,2月1日英国、荷兰支持奥、普加入反法战争,接着,西班牙、葡萄牙、皮蒙特、那不勒斯、托斯坎纳、巴尔马、摩德纳和罗马教皇也加入反法战争,从此,欧洲出现了第一次反法联盟,反法联盟从1793年英、荷参战起,到1815年6月22日拿破仑再度退位止,成了欧洲国际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这个反法联盟,曾一次又一次地被法国打垮,又一次又一次地重新组成,经历了七个回合,最后才战胜了法国拿破仑,那么谁是反法联盟的组织者呢?从当时欧洲各国力量对  相似文献   

9.
1853年10月1日,在多瑙河上发生了俄国对土耳其的战争;1854年3月28日,英国和法国(后来又有撤丁王国)共同参加土耳其一方对俄国作战;发展成为一场大规模的欧洲战争,这就是克里米亚战争(1853—1856年)。克里米亚战争是十九世纪国际关系史的重要转折点,也是近代史的重要事件。它对十九世纪后半期的国际关系、对欧洲、亚洲一系列重要事件都有很大影响。因此,一百多年来  相似文献   

10.
陈向东 《百年潮》2012,(10):48-52
路易·艾黎是一位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历史紧密联系的传奇式外籍友人,周恩来总理曾称赞他是"中国一位久经考验、意志坚强的朋友"。1918年1月,艾黎在新西兰加入远征军,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他在战争中受过伤,深知战场上的残酷。从亲身经历中,他明白什么是正义的战争,什么是非正义的战争,他立誓一生要为正义而战。1927年4月,艾黎来到白色恐怖笼罩下的中国上海。在上海期间,结识了潘汉  相似文献   

11.
国外学术界有关奥斯曼帝国奴隶制的研究成果相当丰富,文章从帝国奴隶制、奴隶状况、理论研究这三个方面对目前已有的研究进行述评,并对今后奥斯曼帝国奴隶制研究的发展趋势提出了思考。  相似文献   

12.
曹冠贤 《沧桑》2013,(5):75-77
从1918年初兴起的反抗苏维埃政权的穆斯林民族主义运动——巴斯马奇运动,前后历时20余年,几乎遍及整个中亚地区。期间,尤以1920年9月费尔干纳、布哈拉和花刺子模等一带的巴斯.马奇运动最为激烈,随后,随着苏俄红军、地方赤卫队和工人武装联合平叛力量的加强,这些地区的反抗运动直到这一年年底才逐渐被平息。然而,到了1921年10月,沉寂了近一年的巴斯马奇运动再度活跃起来并达到了一个小高潮,造成这种情形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奥斯曼帝国的流亡者恩维尔帕夏的到来及其领导地位的确立。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分析恩维尔加入和领导巴斯马奇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1864年普、奥对丹麦的战争,是俾斯麦通过王朝战争统一德意志的第一步。关于这次战争的起因,诸书说法不一。例如:有的书上是这样说的:“1863年末,丹麦合并德意志邦联成员国施勒斯维希公国。按照历史传统,施勒斯维希和霍尔施坦这两个公国从不分开。这时霍尔施坦还留在德意志邦联之内,于是俾斯麦就借此于1864年2月对丹麦开战。”(周一良、吴于廑主编:《世界通史》(近代部分)上册第378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另一本书上则说:“俾斯麦统一德国的第一步,就是1864年初挑起对丹麦的战争,把属于丹麦的什列斯维希一荷尔施坦两公国(居民多数是德意志人)并入德国。”(《外  相似文献   

14.
奥斯曼帝国并不是由于外债而亡国,但探讨外债问题,可以揭示奥斯曼帝国逐渐衰弱、几度危机直至最后瓦解过程中的一些细节问题。虽然帝国政府的税收收入和贸易收入一直是增长的,但赶不上军费、警务开支和其他行政费用的增长。由于财政困难未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政府被迫举债。奥斯曼政府不同时期举借外债的原因不同,外债规模也有差异。为清偿债务而成立的公债管理处,带给奥斯曼帝国直接的益处和深层的危害。这个机构化解了帝国的外债危机,但其职能扩大之后深入奥斯曼帝国的各个领域,对帝国的政府管理和普通民众的观念均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削弱了帝国臣民对统治者的忠诚。  相似文献   

15.
援鄂战争之史的考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21年7月至10月间爆发于湖北境内的援鄂战争,是北洋军阀统治史上的一次重要的战争,战争的结局,直接影响了当时与后来的中国政治格局的变化和发展。 援鄂战争,首先是湖北地方势力和湖北人民,与鄂督王占元的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同时也是湘军、川军、直军(吴佩孚)  相似文献   

16.
正古希腊历史上发生过两次重大战争:一次是公元前500至前449年的希波战争,另一次是公元前431至前404年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前一次战争是希腊人联合起来抗击波斯人的入侵,其事迹见于希罗多德的《历史》。后一次战争是以斯巴达为首的伯罗奔尼撒同盟与以雅典为首的提洛同盟交战,属于希腊城邦之间的内战。修昔底德(约公元前460至前396年)亲历这次战争,写下鸿篇巨制《伯罗奔尼撒  相似文献   

17.
在一个世纪前的1894年(光绪二十年,甲午年)发生的中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反对日本侵略的战争。在这场战争中,尽管中国人民和爱国官兵英勇作战,但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掌管外交、军事、经济大权的李鸿章采取避战求和,招致战争失败和北洋海军覆没,被迫签订结束战争的丧权辱国的  相似文献   

18.
<正>"威斯特伐利亚"(Westphalia或Westphalian)这一术语,源于欧洲历史上一场旷日持久的"三十年战争"(1618-1648)。1648年5月至10月,为了结束"三十年战争",交战双方签署了《威斯特伐利亚和约》(the Peace of Westphalia)。斯蒂芬·克拉斯纳曾指出,《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已经成为国际关系学术研究的"图标"(icon)。(1)历经数代国际关系思想家的思考、演绎,"威斯特伐利亚"这一术语构成了多元的话语体系。随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史学界,关于希波战争的起点问题似乎已成定论。但是,最近读了希罗多德《历史》以及有关史著,认为公元前500年开始的小亚细亚希腊人起义不是希波战争的起点。一我们首先简要地回顾小亚细亚希腊人反波斯斗争的历史。当时,反波斯阵营中有三大势力集团:伊奥尼亚人(Ionians)、爱奥利亚人(Aeolian)城邦;赫勒斯滂(Hellespont)、博斯普鲁斯(Bosporus)的希腊人城邦和卡里亚(Caria)、塞浦路斯  相似文献   

20.
赵军秀 《史学月刊》2004,24(9):83-87,97
1915海峡协定是英国战时外交的产物。出于对德战争的需要,英国向俄国承诺战后根据俄国的意愿解决海峡问题,但这绝非是英国单方面的让步,也并没有改变英国传统的“帝国防御战略”。英国在做出让步的同时,不仅最大限度地实现了自己在中近东地区的利益要求,还为在这一地区获得进一步的补偿保留了充分的余地。《海峡协定》签订后,列强开始了对奥斯曼帝国领土的全面瓜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