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戴建国 《历史研究》2022,(1):77-99+221
南宋中后期较大规模的土地清查主要有两次,分别为中期始于嘉定十五年的经界和后期始于景定五年的经界推排。嘉定经界以丈量土地法为主;景定经界推排则因国力孱弱,采取变通措施,改为户主自实法。以常熟县为代表的经界法逐块丈量田亩,登记业主、税赋信息,制成核田簿,绘图编号制成鱼鳞图,复经类姓簿类析,再汇总为物力簿,构成一套完整的土地清查作业程序,具有典型意义。鱼鳞图册功效明显,但受多种因素影响,亦存在局限性。南宋中后期的土地清查是对绍兴经界法的完善和发展,土地簿籍制度更趋成熟,对征调赋税、纾解财政困局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对后世田赋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
尚平 《史学月刊》2007,7(6):29-33
鱼鳞图册源于南宋初的砧基簿,因限于史料,一般多将砧基簿与鱼鳞图册等同起来。实际上,设计之初的砧基簿基本上依旧属于户籍系统,随后才逐渐从中演化出了属于独立的专门地籍性质的鱼鳞图册。鱼鳞图册出现的前提是在田亩登记在砧基簿土地绘图的基础上,对田段采用字号编排以脱离户名,从而使分散的土地绘图通过分级简化方式制成都保以上合图。这一过渡完成于南宋中期。  相似文献   

3.
五等丁产簿是赋役征差簿帐制作的基本依据。伴随宋代新的田产税收管理制度,户帖逐渐被具有土地实状和动态记录信息功能的砧基簿淘汰,五等丁产簿制度向着更务实的方向发展,其资产方面的内容并未被砧基簿及其后的物力簿所包罗。丁籍是宋代户籍的一个组成部分,登载户等信息,但不载田亩财产内容,夫役计田出丁是借助官府的其他簿籍来实施的。乡县税租簿制作以户税租簿为基础。簿帐因不同的功能需求而制作于不同的时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地流转加剧,北宋采取以颁给户帖、南宋绍兴以后则以颁给砧基簿的方式,来加强对日常土地买卖的动态管理和产税推割的监管。簿帐以土地财产管理为主的倾向日益明显。  相似文献   

4.
宋代籍帐制度探析——以户口统计为中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五等丁产簿制度从宋政权建立初年起,就作为主户的户籍制度而存在。丁籍是地方州县催科征税依据的簿书,亦是宋代客户的归属户籍;丁帐则是指依据丁籍制成的报呈丁口统计文书。宋太祖乾德元年诏书始规定成丁年龄界限,旨在更改《宋刑统》的相关法律条款,其规定仅适用于每年所奏户帐统计。上报户部的丁帐只统计户数及成丁数,是全国每年户口统计数据最基本的来源。县造税租簿是具有预算性质的用来推收税租的文书。税租帐则是汇总统计帐。宋代形成了一套完备的籍帐统计申报体系。  相似文献   

5.
刘进宝《唐宋之际归义军经济史研究》立足于敦煌吐鲁悉文书,对归义军时期的社会经济作了整体的勾画。其中"户状"文书值得进一步研究。它跨越唐五代宋初,揭示了唐代民户申报文书由手实到户状、由唐代户籍到宋代地籍的发展轨迹和演变线索,反映了唐代籍帐制度演变的最终归宿,提供了与中原地区簿籍制度对比研究的样本,是类似于或曰接近于宋代"五等丁产簿"和"户产簿"的簿籍文书,堪称敦煌版的"五等丁产簿"和"户产簿"。  相似文献   

6.
从秦汉以来,封建王朝政府的文书称简、称策、称版、称方、称簿、称籍、称图、称册、称帖、称札、称牒、称黄、称麻……。所积累的各种文书,其总称则为簿。主管之官名为主簿。据《永乐大典》采辑群书云,从汉唐以来均设主簿之职,撰拟文字和管理政府文书。至封建社会末期,政府各种文书有卷案之称。文书存贮起来者,总其名曰档案。中央政府内掌  相似文献   

7.
秦宝琦 《民俗研究》2009,(4):135-147
天地会《会簿》是会内秘籍,持有侩簿》即可纠人结会并充当会内首领,向来秘不示人,故鲜有流传。《会簿》是研究天地会起源的重要史料,颇受学者关注。以往研究者多限于考查《会簿》之流传顺序。本文通过对档案史料及多种《会簿》抄本之考察,认为《会簿》乃出自下层社会草根文人之手,乾隆末年嘉庆初始见雏形,内容简陋,其后经不断增删修改,情节逐渐丰富繁衍,成同年间始告定型。  相似文献   

8.
孙吴简中的户籍文书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汉代户籍是家口籍与财产簿的结合,每户之下载有家口及课役集计,以及在此基础上以乡或里的户口、赋役总计及诸色户口、役种的分项统计,体现出秦汉时期户籍与上计簿的密切关联。孙吴户籍没有财产簿的内容,人口与课役集计(总计)仍是重要构成。西魏大统籍A、B两卷反映的正是这种户籍的形式和特点。西魏苏绰定“户籍、计帐之法”,割裂了户籍与计帐的联系,此后唐代户籍不见户口、赋役总计的内容。孙吴户籍简的出土,弥补了汉唐间籍帐研究的重要缺环。  相似文献   

9.
新出北涼时期的计货出献丝、计口出丝帐为此前研究非常薄弱的北涼时期的赋税制度提供了宝贵的新资料。本文认为北涼时期的计货出献丝帐徵收的是户调,而其依据就是货簿。北涼时期的货簿确实是只计土地的情况而不及其余的资产,这也是北涼的户调徵收的特殊之处。计口出丝帐徵收的则是一种口税,当时的北涼政权具备严格掌握当地户口和士地情况的能力,客观上使得口税的徵收成为可能。北涼时期的田租也纳丝。这一时期的租调、口税徵收都以丝为主,这是由纺织品本位的货币形态和丝绸之路的贸易形势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0.
文献中所记载的历代田土数字是否可信 ,学界曾有过许多考证和讨论。何炳棣先生《中国历代土地数字考实》 (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 1 995版 ) ,是其中甚具影响的一种 ,但也存在着一些可议之处 ,兹略述如下。首先 ,从“中国历代”的角度看 ,书中所论存在许多空白点。本书是以西汉的提封田、宋代的经界、明初的清丈等几个点为中心来展开论证的 ,其中着重论证的是明清的土地数字为赋税单位而非实际土地面积。这就产生一个问题 :土地数字成为赋税单位 ,是东汉以来始终如此 ,还是存在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 ?如是后者 ,它又是怎样演变的 ?转变的契机何…  相似文献   

11.
清代顺治朝土地清丈在徽州的推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代顺治朝徽州土地清丈由县衙发布告示,图正组织实施。明清鱼鳞图册登记土地数字有"积步"和"税亩",由"步"换算成税亩,或统计"积步"总数。清丈后,图正颁发归户票,业主执票经"册里"归户纳税。归户册为土地纳税册籍。地契所见清丈过程清晰。清初鱼鳞图册所载表明其土地数字为实际丈量所得,并非赋税原额。鱼鳞图册登载的地数字具有土地产权性质,与官府为保持税额而编制的土地数字性质不同。  相似文献   

12.
梁敬明 《浙江方志》2000,(4):82-84,44
鱼鳞图册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官府编造以作为赋课租税的地籍清册,图册以旧地为主,顺次编号,所含信息包括地形、四至、田土形态、面积、科则(等级)和业主姓名等要素,有时兼列佃户姓名。它是明清土地制度中的一项基本制度,是研究当时乃至以后土地制度发展演变历史(诸如土地占有情况、土地租佃关系、社会经济结构等)、中国乡村社会变迁历史乃至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史弥足珍贵的原始资料。  相似文献   

13.
《历史研究》2021,(3):98-122
明清之际曾多次清丈土地,形成了多种形制、编号方式不同的鱼鳞图册。清前期所编鱼鳞图册基本延续明万历九年土地清丈,其中积步、四至等记载,既有得自撮抄旧册,也有通过纠纷、协商议定,难以视作经实地测量得来。多次清丈导致不同时期的多种土地字号并存、共用于乡村土地市场。土地交易依据鱼鳞图册确认土地权利时,必须与赋税册籍、契约文书、家谱等相互匹配,地权才能得到保障。这意味着清代乡村土地市场中,土地权利由不同来源的多种文献所形成的证据链共同确认。支撑这样的土地市场及其运作原则的,是由赋役制度与民间惯习共同嵌合、演化的社会秩序。  相似文献   

14.
陈桥驿先生是浙江大学终身教授、郦学大家,半个多世纪以来,在讲授之余,潜心于研究,述丰厚,以“作等身”称之,并不为过。陈先生是浙江绍兴人,他怀着对故乡的眷恋之情,写下了不少涉及绍兴的专和论,就其中心而言,则是对绍兴水  相似文献   

15.
杨效俊 《文博》2011,(3):88-94
本文采用“建筑和图像程序(architecturalandpictorialprogram)”方法重新考察临潼庆山寺舍利地宫,认为地宫以石门为界分为纪念空间和瘗埋空间,瘗埋空间以舍利石帐为中心,主室壁画表现释迦牟尼涅架的哀悼场面。舍利地宫的整体设计是依据大唐南海波凌国沙门若那跋陀罗译《大般涅橥经后分》,反映释迦牟尼涅椠后天界和人间举哀的情景。地宫的建筑空间借鉴唐代墓葬的结构,遵循中国传统的方位思想,将已经形成定制的佛教图像安置在相应的建筑空间和建筑面上。表现完整的佛教涅檗经思想、,地宫具有完整的设计思想,形成一种独特的建筑和艺术门类(genre),创造出舍利瘗埋的中国视觉文化  相似文献   

16.
乡里制的崩溃与乡都制的确立 ,是宋代乡村基层组织衍变的基本趋势。北宋前期 ,乡仍具有一定的职役功能。这种功能直到至和年间才因里正的废止及乡书手的变化而被基本剥离。随着经界法的实施 ,乡逐步成为了一种地域单位。里早在北宋就已遭到巨大的冲击 ,而到南宋中后期 ,在绝大多数地区已经名存实亡。与此同时 ,都逐步成为乡村基层建制的主流 ,并在土地控制 (经界 )和人户控制 (编户 )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范成大《吴郡志》——吴地定型方志的界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图经向地方志过渡的一个明显特点 ,不仅在其名称上变图经为志 ,而且将那种图主文辅的图经一变而为文主图辅 ,甚至完全弃图存文的模式。从内容上看 ,定型方志要较早期图经为宏博 ,门类上亦明显扩大。这种演变 ,从时空上看 ,大体是以南宋为分界的。以吴地为例 ,南宋范成大《吴郡志》则是吴地图经向定型方志过渡的典型代表。这不仅成为吴地 ,而且在中国方志史上也是由图经演变为定型方志的一个典型范例。一、引论从中国地方志的发生发展的历史过程考察 ,它经历了漫长复杂的演变过程 ,才形成为定型方志。约而言之 ,它大体上经历了地记—图经…  相似文献   

18.
充分利用文物资源,开发与之配套的社会教育项目,已经成为目前博物馆界的基本工作之一。如何利用好博物馆这一文化平台,凭借文物资源的优势,让青少年开心地走进博物馆,快乐地学到历史和文物知识,提高青少年的综合素质,已经是摆在博物馆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9.
东北师范大学孙常叙教授主编的《汉字形体演变图谱》,是一部全面介绍汉字形体演变的专书,计划于1988年出版。目前已开始搜集、整理资料的工作。 从已知的最早的汉字(甲骨文)到现在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这漫长的岁月里,汉字的形体经历了纷繁的演变和不断的发展过程,逐步由形象的音节表意文字发展为符号的音节表意文字。研究汉字形体的演变历史是文字学的基本任务之一。过去,由于资料所限,使汉字形体演变的研究受到一定的局限,随着考古发掘工作的进展,历代文字材料不断出土,进行这项工作的条件基本具备。孙常叙教授及其助手们的这项研究工作,就是拟对上自商、周,下迄隋、唐的汉字形体做一系统的整理,以形体为经,以时代为纬,给汉字形体演变的整个历史绘制出一幅图谱,为语言、历史等学科的研究提供方便。本书拟在丰富的考古材料和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搜罗包括商代甲骨文,西周、春秋金文,战国以降简帛及其它手书手刻文字(辅以碑刻)在内的汉字,整理成若干字条。每一字条均按时代先后顺序,胪列各种形体,标明出处、时代,考辨正俗、通异。  相似文献   

20.
吴晓路 《神州》2013,(12):25-25
人才是文化尤其是区域文化中最核心、最关键的因素,古越文化的继承和浙东精神文化孕育和发展,一个最基本的内因就是大量优秀人才的不断涌现。越地人才涌现的长盛不衰又尤以绍兴最为典型,正是绍兴人才的髙度发达才带来了其他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长期繁荣。本文通过对绍兴历史人才的研究,可以有助于理解绍兴历史人才髙度发达的时代条件和与之相对应的髙度发达的区域内精神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