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汉论坛9期 论文谈谈史学研究。1的阶级分析方法.、: 一总论起河南大学学报4期“史学危机”色议黄留珠社会科学论听史研究中的阶级分析方法一一狡 9期“唯一”论者商榷李祖悠求索史学理论研讨会讨论综述李志华吕5期 丹光明日报10月8日口史学方法评析瞥舜西北大学学抗战时期的厉史学叶桂生刘茂林报3期 晋阴学刊5期论史学思模式的演变张艳国求索~九八五年的史学理论研究蒋大格4期 王也扬中国史研究动态4期历史自然科学方法的适用性及其历史的创造者和创造历史的动力黎澎有限性谢本书研究集刊2期 史研究3期中国近代史…  相似文献   

2.
由吴泽先生主编,袁英光、桂遵义先生合著的《中国近代史学史》(上、下册),前不久由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这是近年来国内史学史研究取得的一项开创性成果。自本世纪二十年代梁启超、何炳松等人倡导对中国史学史展开专门研究以来,经过几代学者的辛勤耕耘,这门学科日具规模和体系化。近十年来,国内的史学史研究更趋活跃,成绩斐然,出版的专著已不下十余种,如白寿彝先生的多卷本《中国史学史》(第一卷)、尹达先生主编的《中国史学发展史》、仓修良先生的《中国古代史学史简编》、刘节先生的《中国史学史稿》和朱杰勤先生的《中国古代史学史》等。不过,这些著作,除尹达先生主编的《中国史学发展史》对近代史学有较扼要的叙述外,其余的均为古代史学史。这就使中  相似文献   

3.
汪高鑫 《史学理论研究》2022,(3):66-80+158-159
考察中国古代史学史,必须要有大历史视角。这种大历史视角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表现:一是政治史视角,具体考察王朝更替与以史为鉴、王朝建立与神意史观、政治危机与以史资政、国家统一与大一统观之间的关联,揭示史学与王朝政治的联动关系;二是四部学视角,虽然中国古代学术存在着经史子集四部分类,但四部之间是相互包含、相互影响的,经子集在史学思想、历史编纂以及史料采撰等方面都对古代中国史学有着重要的影响,必须考察经子集与史之间的密切关系;三是多民族视角,古代中国的历史是多民族的历史,古代中国的史学是多民族的史学,古代中国的史学史也应该是多民族的史学史,构建“完整”的中国史学史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四是中西比较视角,主要从学术地位、编纂特点、记述范围、求真理念、功用认识和学科特点诸方面,具体考察古代中西史学存在的差异,进而揭示中国古代史学史的民族特点。  相似文献   

4.
考察中国古代史学史,必须要有大历史视角。这种大历史视角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表现:一是政治史视角,具体考察王朝更替与以史为鉴、王朝建立与神意史观、政治危机与以史资政、国家统一与大一统观之间的关联,揭示史学与王朝政治的联动关系;二是四部学视角,虽然中国古代学术存在着经史子集四部分类,但四部之间是相互包含、相互影响的,经子集在史学思想、历史编纂以及史料采撰等方面都对古代中国史学有着重要的影响,必须考察经子集与史之间的密切关系;三是多民族视角,古代中国的历史是多民族的历史,古代中国的史学是多民族的史学,古代中国的史学史也应该是多民族的史学史,构建“完整”的中国史学史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四是中西比较视角,主要从学术地位、编纂特点、记述范围、求真理念、功用认识和学科特点诸方面,具体考察古代中西史学存在的差异,进而揭示中国古代史学史的民族特点。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朱绍侯先生始终如一地致力于中国古代史教材建设,致力于把中国古代史研究的新成果、新思想和新方法融汇于中国古代史教材的编纂之中,在成功主编了十院校本《中国古代史》之后,以耄耋之年又主编《中国古代史教程》,实现了史学思想向本然的回归。以新中国史学发展的宏观视野、从学术史的层面总结朱绍侯先生在教材建设方面的学术思想和实践经验,是把握当代中国史学发展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6.
<正>2019年1月,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资深教授刘家和先生撰写的《史苑学步:史学与理论探研》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根据刘先生个人求学治史历程分为四辑,即"中国古代史学与经学"、"比较研究与史学"、"史学的体与用"、"历史理性与逻辑理性",是其从哲学角度对史学理论问题思考的最新成果。2019年5月15日上午,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在京师学堂举办了《史苑学步》新书发布暨学术研讨会。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北京  相似文献   

7.
关于中国史学史的著作,过去比较有代表性的有魏应麒《中国史学史》(1941)、金毓黻《中国史学史》(1944)、以及日本学者内藤虎次郎的《支那史学史》(昭和二十四年弘文堂刊、二十八年再版)。解放后三十年,史学史研究虽然也取碍了一些进展,但一直没有完整的新著问世,直到一九八○年才出现了朱杰勤先生的《中国古代史学史》(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读了之后,觉得有一些问题,但一直没能把这些问题仔细分析条理,形成文字。最近听说陆陆续续又将有几部新的史学史问世,有几部史学史正在撰写中,感到这些问题应该提一提,理一理。因为搞史学史的人,天天谈史学体例、史料学、编纂学,而自己的史学史著  相似文献   

8.
正一百年中国古代史研究的崇洋之路近代以来,在西方国家船坚炮利的冲击下,中国固有的传统文化,也在强势的西方文化面前,显得中气不足,低人一大截。在西风东渐的整体氛围之下,古老的中国历史学也不能幸免。睿智的中国学人们,在努力探索中国史学创新的同时,不免要对中国传统史学进行某些自我矮化的反思。其中最著名的学者,莫过于胡适先生和梁启超先生了。胡适先生在《中国哲学史大纲》中批评中国的传统史学说:"中国人作史,最不讲究史料。神话、官书都可以作史料,全不问这些材料是否可靠。却不知道史料若不可靠,所作的历史便无信史的价值。"(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东方出版社  相似文献   

9.
问:仓先生,您从事中国史学史研究已经40余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作为目前国内史学史研究的资深专家,能否谈谈您的治学经历呢?1958年大学毕业后,我一直在杭州大学历史系任教,起初主讲中国古代史与历史文选课程。1961年开始,高教部规定综合性大学历史系必须开设史学史课程,于是系里决定我改教中国史学史,当时我要求到北师大跟随白寿彝先生听课半年,竟未获系里批准,从此下决心要在这个学科做出点成绩。通过研究,我发现方志学与谱牒学是史学发展过程中分出的两个旁支,清代杰出的史学评论家、方志学家章学诚就成为我的研究重点。没想到在1964年的…  相似文献   

10.
2011年6月25日,由《史学史研究》编辑部和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共同举办的"《史学史研究》创刊五十周年座谈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京师大厦隆重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以及《历史研究》、《世界历史》、《史学理论研究》、《中国社会科学报》、《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史学月刊》、《安徽史学》、《清史研究》、《人文杂志》和《天津社会科学》等编辑部的4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林甘泉先生等人,通过来电或以写信的方式对会议表示祝贺。与会的专家学者回顾了白寿彝先生等老一辈学者创刊、办刊的经历,充分肯定《史学史研究》的办刊成绩和办刊特色,并对《史学史研究》的未来发展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兹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新中国成立后白寿彝先生很快转向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和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研究中,他在强调历史研究中的爱国主义、重视中国历史上的少数民族史研究以及对中国封建社会生产关系方面的研究等方面,在当时都产生了很大影响。白寿彝先生积极探索历史教学中的中国通史教学方法,既充实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历史教学内容,也为他日后的中国通史撰述创造了条件。他对史学史学科理论的阐述,为马克思主义史学语境下的中国史学史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白寿彝先生在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学术成就,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主导地位的确立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2.
史学价值观是人们对史学价值及其实现方式的认识。中国古代的史学价值观以资治、教化、畜德、明智为主要内容,以"经世致用"为主要目标,并形成了以"不隐"为原则、以"书法"为追求、以史经世的史学价值实现模式。这使古代史家普遍具有历史教育的自觉意识,并成为历史教育主体。从清末开始,中国史家从内容、目标、方式等方面对古代史学价值观进行了更新与改造,逐渐形成了多元化的现代史学价值观。新历史考据学派重考据轻致用,以"求是"为目标,以学用分割为特点;马克思主义学派注重"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战国策派等重视史学的社会效用,以学用统一为特点。史学价值观的分歧反映出史家对求真与致用的不同价值取向,并决定了他们对历史教育的态度。主求真者对历史教育态度消极,坚持历史学术与历史教育的二分法,造成了史学小众化,使史家在历史教育中缺位;主致用者为各自目的积极投入历史教育,推动了史学大众化和通俗化,但也存在以用害史的弊端。为推动历史教育健康发展,史家应成为历史教育主体,坚持求真与致用的统一,并摒弃精英意识,树立大众意识。  相似文献   

13.
即使是在史学史研究几乎无人问津的20世纪50年代,杨翼骧先生仍在默默地坚持中国史学史资料编年的编纂工作。以系统的资料编年为基础进行中国史学史研究,成为杨翼骧先生治中国史学史的重要特点。杨先生条分缕析、归纳综合的研究方法,对史学史研究有着规范性、严谨性和示范性的意义。杨先生很早就致力于撰写一部完整的中国史学史,他对中国史学史从古代到近现代发展的整体看法、对中国史学史学科理论的思考等,都对史学史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正>2013年12月7-8日,"全球视野下的中国西方史学史研究"学术研讨会在复旦大学成功举办。此次会议由复旦大学历史系主办,来自全国20余所高校、科研院所的60多位学者参加会议。会议讨论共分为七个专题进行,分别为:"西方史学史研究的中国视野"、"全球视野中的西方史学"、"当代西方史学的新视野与新路径"、"西方的历史理论与史学理论","古代中世纪的西方史学史研究"、"西方史学的引入与中国的西方史学史学科建设",以及"近代西方史学的嬗变与演  相似文献   

15.
杜维运先生,1928年出生于山东省嘉祥县,毕业于台湾大学历史系、历史研究所,1962年、1974年两度赴英国剑桥大学学习,历任台湾大学历史系教授、香港大学中文系教授、台湾政治大学历史研究所教授。杜先生长年从事中国史学史及中西史学比较研究,著有《与西方史家论中国史学》、《清代史学与史家》、《史学方法论》、《赵翼传》、《听涛集》、《中西古代史学比较》、《忧患与史学》、《中国通史》、《中国史学史》等多种著作,主编《中国史学史论文选集》(一、二、三)。2005年9至10月间,杜维运先生应邀来到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在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研究中,逐渐开拓出了一个崭新而独特的领域——中国古代史学批评。从筚路蓝缕到收获硕果,瞿林东先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而今,瞿先生主编的《中国古代史学批评史》7卷本出版在即。本刊特组织刊发这组文章,从中国古代史学批评在中国史学发展中的作用、中国古代史学批评与传统史学理论的关系、中国古代史学批评与西方史学批评的比较、中国古代史学批评与史学话语体系构建的联系等视角,探讨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的内在价值、研究方法和中国特色。当代史学繁荣的背后,也正面临着客观公允的史学批评缺失的困境。我们期望这组文章能引起大家的关注,开拓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研究的新局面;也希望古代史学批评的果实,能够滋养当代史学批评的成长。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在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研究中,逐渐开拓出了一个崭新而独特的领域——中国古代史学批评。从筚路蓝缕到收获硕果,瞿林东先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而今,瞿先生主编的《中国古代史学批评史》7卷本出版在即。本刊特组织刊发这组文章,从中国古代史学批评在中国史学发展中的作用、中国古代史学批评与传统史学理论的关系、中国古代史学批评与西方史学批评的比较、中国古代史学批评与史学话语体系构建的联系等视角,探讨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的内在价值、研究方法和中国特色。当代史学繁荣的背后,也正面临着客观公允的史学批评缺失的困境。我们期望这组文章能引起大家的关注,开拓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研究的新局面;也希望古代史学批评的果实,能够滋养当代史学批评的成长。  相似文献   

18.
理学和两宋史学的趋向刘连开宋代进入了中国古代史学发展的繁盛期,这在历史文献学与编纂学等领域都有充分的体现。然而,正如白寿先生曾指出的,要把握宋代史学的阶段性发展及其进步意义,还须从史学思想的角度来分析。①而要考察宋代史学思想的发展,就不可避免地要讨论...  相似文献   

19.
漆侠先生是当代著名的历史学家,不仅在中国古代史研究尤其是宋史研究的诸多领域建树丰硕,而且对于史学理论与方法也形成了较为系统的见解:对史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史学功能等史学本体问题提出看法;重视史料的搜集整理与分析审查,强调文学作品的史料价值;提出马克思主义方法是史学研究的最高层次研究方法,考据方法是基本方法,并重视对马克思主义史学考据方法的建设;强调了历史研究主体的素养特别是“史德“问题的重要性,提出了献身史学的治史精神。  相似文献   

20.
刘节教授遗著《中国史学史稿》的出版,对于建设中国史学史这门新学科是一个贡献。这部著作见解独到,材料丰富,集中体现了刘节先生对于古代史学的丰富学识和几十年的治史经验。以前出版的金毓黻先生《中国史学史》,也是一部有学术见解、材料丰富的著作。不过书中没有讲到历史哲学,现在刘节先生这部著作讲到了,这就前进了一步。它在内容上和写法上所取得的成就,为推进史学史研究和写好这方面的专门著作提供了值得重视的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