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清代陕西农业地理研究》评介风良耿占军博士的专著《清代陕西农业地理研究》近日由西北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本书在深入探讨清代陕西的农地垦殖、农田水利、作物分布、农业自然灾害、商业性农业以及农业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等各专题以后,总结了清代陕西农业发展过程中...  相似文献   

2.
3.
清代新疆汉族移民民间信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向权 《丝绸之路》2010,(10):49-51
清朝统一新疆以后,内地大量汉族移民进入新疆地区,有的是为了生计的自发性移民,有的是为了稳定边疆政府的倡导性移民,类型多样。随着大量汉族移民的流入,他们自身的多元信仰也随之来到新疆,开辟了新疆多元信仰的新局面,对新疆的发展和汉族移民产生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周杨 《沧桑》2012,(4):107-108,117
民间信仰是区别于正统的、宗教的信仰的一种反映民间的社会意识,县志中记载了丰富的关于民间信仰的资料。本文以《嘉庆合肥县志》为主要资料,分析清代合肥地区民间信仰的类型与特点,并分析民间信仰反映出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两宋时期是中国民间宗教与一般意义民众信仰建立塑形的关键时期。宋代所记录的民间信仰事件与民间神灵、祭祀场所的出现都冠绝于历代。在政治经济条件的改换下,民间神祠受同时受到来自士人精英文化与新兴起的以市民阶层为代表的大众文化二者所带来的压力,形成了错综复杂的民俗与宗教格局。本文试以城隍神信仰为例,分析传统儒道思想与新兴文化对宋代民间神祠信仰模式的牵制与塑造作用。  相似文献   

6.
正满洲人统治中国,实施旗民分治两元体制,即以八旗制度统摄旗人,以省府州县制度管理民人。满洲人在崛起建国及征服全国过程中,掳掠大批汉人为奴,满语称包衣阿哈(简称包衣,即家奴)。在旗人中,汉人包衣占大多数。随着内务府建立,包衣被分别归入两个系统:上三旗包衣称"内务府属",为皇家私属,编为内务府镶黄、正黄、正白三旗;下五旗包衣称"王公府属",为各王公私属。内务府上三旗的  相似文献   

7.
<正>邹逸麟顾问、华林甫主编《清代地理志书研究》2014年5月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为《清代地理研究》第一辑,共收录论文15篇,按内容可分为舆图研究6篇和文献考据9篇。其中,文献考据类涵盖《四库全书总目》序文诠释、《清史稿·地理志》纠谬、方志史料的评介与利用等。邹逸麟《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编绘始末及其学术意义》系作者在台北中研院讲稿整理而成,详细记述了谭图绘制的始末,总结了其学术贡献,也并不讳言不足之处。该文特别提到了  相似文献   

8.
<正>中国方志纂修肇始于汉代,至唐宋编纂制度和体例逐渐完备,明清以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荒远山区、边疆地区的开发,方志纂修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这一方面表现在方志数量大大增加,内地府州县和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基本都纂修了本地区的方志,另一方面表现在围绕着方志的产生、发展及其运动规律等问题,方志学理论研究逐渐深化。在现存的全国8200多部方志当中,清代方志就有5600种左右,占到70%。显然,不管从理论原理探讨,还是从方志编纂和方志学史来说,  相似文献   

9.
徐华龙 《民俗研究》2000,(3):160-161
《中国生育信仰》是上海文艺出版社新近推出的一本著作,属“蝙蝠丛书”之一。本书的作者是宋兆麟先生。  相似文献   

10.
古代城市的地理范围和城市人口构成,是历史城市人口必须先行解决的两大理论问题。本文提出用"城居人口"这一概念,来泛指历史城市全部人口,并以陕西县治城市为例,详细探讨清代陕西县治城市人口的一般构成,认为其大致可分为四种类型,即支俸人口、赋役类人口、城防守兵以及包括宗教人士、乞丐、游民、罪犯等在内的其他人口,在给出检验、修正、估测这几类人口数量的基本方法和区间范围的基础上,构建了估算历史城市总人口的基本模式:Z_支+F_赋+C_兵=0.97X。  相似文献   

11.
仉天聪 《神州》2013,(24):33-33
贾平凹的短篇小说集《太白山记》是他神秘主义作品的代表,其中对神秘事件的描写生动而可乱真。在神秘主义以虚写实的手法下,却让人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在短小精悍的小说中折射出的是对现实人生的观照。  相似文献   

12.
<正>清代史研究的历程已逾百年,成果斐然,既有通史大作,也有专题研究。其中,清代战争史研究较之其他专题研究,相对薄弱。由李治亭和杨东梁两位教授主编、九位中青年学者撰写的九卷本《清代战争全史》历经一年多的时间,于2022年由中山大学出版社全部出版。作为国家出版基金规划项目和“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成果,该丛书历时八年完成,共9册330余万字,是清代战争史研究的重要成果。首先,这是一部全面而系统的清代战争史总汇。  相似文献   

13.
《清代商业史》评介杨凤兰在改革开放,商品经济浪潮席卷而来的今天,经商下海已成了一种新的社会风尚。与此相应,众多著名的、不著名的、专业的、非专业的商学著作家,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而种种以商业为主题的书籍亦充斥于书市。这些书的内容,以当代为主,又夹杂...  相似文献   

14.
王秋萍 《民俗研究》2006,(3):188-194
关于《聊斋志异》的创作动机,历来的研究者都有着比较一致的看法,即认为《聊斋志异》是蒲松龄在科举失败后,为了寄托孤愤而写作的泄愤之辞。但是《聊斋志异》素材的民间来源,《聊斋志异》与民间审美、民间叙事的种种割不断的联系,也是不容抹杀的事实。《聊斋志异》故事中的人物往往具有民间审美趣味,人物身上很少有庙堂之气,多了民间凡尘的世俗味,他们都是凡夫俗子,“引车卖浆者流”。就连具有神奇法力的妖魅鬼怪们,也没有神圣的光环,他们也同样要食人间烟火,与普通人相差无几。因此,《聊斋志异》的叙事贴近民间生活,全书充满着价值取向趋于…  相似文献   

15.
正中国东北区域是中国的边疆地区,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随着移民大规模的涌入与通商开埠高潮的出现,中国东北社会经济、文化变迁趋势愈来愈明显,开始呈现出向近代转型的趋势。19世纪中叶以降至清亡,奉天(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共有28个地区陆续被开辟为商埠(包括约开商埠、自开商埠、约定自开商埠和租借商埠四种),资本帝国主义肆意倾销商品、开矿建厂、置办银行、构筑铁路,  相似文献   

16.
徐芳 《民俗研究》2004,(1):82-96
在以往女娲神话及其信仰的研究中,神话学者、民俗学者往往在大范围搜集资料的基础上,进行以文本为主的比较研究和溯源研究。对文本进行研究固然重要,可文本形成和变异的具体过程,也值得探讨,尤其是近些年,在全国民间传统重建热潮的带动下,与女娲相关的风物、女娲神话及其信仰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和重建,比如河南省西华县思都岗村的女娲城、甘肃省秦安县陇城乡女娲庙会等等。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重建现象?重建的过程是怎样的?重建后呈现出哪些特征?这些问题在国内神话学界、民俗学界尚鲜有问津。  相似文献   

17.
自从罗香林先生的《客家研究导论》和《客家源流考》发表后,客家学成为一门显学,倍受海内外学术界所关注。罗香林先生的一个突出贡献在于认为客家是中原汉民族南迁后在闽粤赣形成的一个民系。随着研究的深入,“中原说”受到了重大挑战。换一个角度而思,房学嘉先生提出的客家形成“本土说”和谢重光先生深化的客家形成“混合说”,显著地丰富了罗香林实际奉行的“中原移民说”。主源于中原移民的客家形成说,在本文关于客家人通过民间信仰建构历史记忆的田野资料,可以管窥一斑。  相似文献   

18.
华北为燕赵旧地,历史文化悠久。易州历史上佛教、道教比较发达,这些都对当地民间信仰产生了深远影响。明末清初这里受京畿文化影响,民间宗教寺庙星罗棋布。明代以来,河北定期市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逐渐活跃起来,易州则以洪崖山为中心形成了地方宗教文化中心,逐渐形成了后土崇拜的地方传统,  相似文献   

19.
王立阳 《民俗研究》2016,(1):99-106
民间信仰因缺乏统一教义和组织形式而被杨庆堃先生归为分散性宗教,但是这种分散性的信仰形式却与世俗社会的制度和结构紧密联结在一起。以闽南保生大帝信仰为例,当地民众宣之于口的三个信仰观念——"灵""份"与"缘"以及相关实践,从信仰观念的共享和实践的角度,展示了民间信仰神明与庙宇网络的形成以及民间信仰的弱关系与地缘、血缘强关系的结合,从而围绕神明信仰形成了超越社区、地域甚至跨国的信仰共同体。  相似文献   

20.
段亚蓉 《沧桑》2012,(5):107-109
民间信仰,是一种与文化、社会等分离不开的意识形态。民间信仰作为社会中、下阶层一种十分复杂的民俗性、宗教性信仰,它一直被视为"迷信"而受到抵制和批判;作为民间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总的来说是落后的,但它那丰富的文化资源又确有其研究和开发利用的价值。20世纪80年代以来,这种复杂的意识形态——民间信仰又得到了复兴,获得了自由发展的空间,各种民间寺庙得以修复或重建,各种民间信仰活动也得到恢复和发展。而对于民间信仰复兴的各种影响因素也值得人们深入探索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