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郭茂倩《乐府诗集》将郊庙歌辞列为乐府诗之一类,郑樵《通志·乐略》也将《郊祀歌》视为乐府颂声,而迎送神乐歌在元代郊庙歌辞中占有较大比重。元代大量的地方祭祀迎送神乐歌主要寄存于祭祀碑文和祠堂记文中,如元代胡元塏的《孝女祠送神曲》则见于《金溪二孝女祠碑记》中。此类祠庙迎送神乐章在《全元诗》有部分收录,但并不全面。此外郭丽、吴相洲的《乐府续集》从《全元文》中也辑考了一些祠庙歌辞,如《乐府续集》所收录的倪瓒《忠靖王庙迎享送神辞》见于《全元文》中《忠靖王庙迎享送神辞并序》,郝经的《殷烈祖庙乐神诗》则见于《殷烈祖庙碑》中,在《陵川集》卷三十四中列为碑文类。按照《全元诗》和《乐府续集》的辑录方法,元代还有大量的迎送神乐歌未从碑文或祠堂记中辑考出,现从《全元文》和元人别集中辑考元代祠庙祭祀歌辞35题48章(首),将其分为庙碑祭祀乐歌和祠堂祭祀歌辞两类分别辑录以补《全元诗》和《乐府续集》之阙。  相似文献   

2.
刘瑞 《文献》2000,(4):238-240
左纛是古代帝王的象征--"黄屋左纛"的组成部分之一,在历来的文献中相关记载很多,现在我们可以见到的最早记载分别是蔡邕的《独断》和司马彪的《续汉书·舆服志》.  相似文献   

3.
清太宗崇德元年仿明朝制度建立了清代的太庙祭祀制度。该祭祀活动分为正祭时享礼、岁暮袷祭礼和告祭礼,其祭器、祭品的陈设规制和数量均仿明制,祭品遵古,祭器用瓷器。太庙祭祀制度确立后,祭器、祭品的陈设规制非常稳定,除乾隆朝祭器复古,恢复了金质、玉质、铜质、木质祭器外,其他皇帝基本遵循了崇德祭祀制度。这一点从雍正朝《大清会典》、乾隆朝《皇朝礼器图式》和光绪朝《大清会典图》所绘太庙祭祀陈列图及其他文献得到了直观的印证。  相似文献   

4.
《莫高窟六字真言碣》和《重修皇庆寺记》碑是敦煌莫高窟保存下来的两块非常珍贵的碑石,两块碑中都记载有元代沙州路河渠司下的李世荣,而李世荣的身份是画工,《莫高窟六字真言碣》中央的四臂观音像就是由其所绘,奢蓝令栴所刻。又《重修皇庆寺记》碑所载重修皇庆寺时所绘的壁画及该碑碑阳首上的二龙戏珠图也应是李世荣等人所绘。  相似文献   

5.
<正>山川祭祀肇始于周,是我国传统祭祀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祭祀源于图腾崇拜,后经历朝历代的发展,至元代演变为岳镇海渎祭祀,即对五岳、五镇、四海和四渎(五岳是东岳泰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五镇是东镇沂山、南镇会稽山、中镇霍山、西镇吴山、北镇医巫闾山;四海是东海、南海、西海、北海;四渎是长江、黄河、淮河、济水)的祭祀。因祭祀之地多远离中原,从记载元代祭祀的史料种类上看,岳镇海渎祭祀的相关记载几乎都是来源于碑刻文献,  相似文献   

6.
仝涛 《考古》2012,(11):76-88,1
青海郭里木乡的三具彩绘棺椁所绘内容表现了吐蕃贵族的社会生活、宗教信仰和丧葬习俗。尤其是丧礼场景可与敦煌古藏文写卷的相关内容相对应,为研究吐蕃时期的丧葬制度补充了珍贵的图像资料。结合汉藏文献资料可揭示棺板丧礼图的灵帐哭丧、骑射祭祀、迎宾献马以及丧讫宴饮等图像的内容及其蕴含的丧葬观念。  相似文献   

7.
寻找秦文化渊源的新线索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一、关于秦人来源和秦文化渊源的不同看法在秦的历史和文化的研究中,关于秦人来源及其文化渊源是大家比较关注的问题.我们知道,现存秦人早期历史的文献记载主要是司马迁的《史记·秦本纪》.秦人自公元前841年秦仲时始有明确纪年,而这以前的记载比较简略和模糊,主要是一些断断续续的人名或族名,其活动地域“或在中国,  相似文献   

8.
许熙载,汉族,元代彰德汤阴(今河南汤阴)人。许熙载神道碑是后至元四年(1338年)由其仲子集贤大学士许有壬修建。该碑文最早见于明朝刘昌《中州名贤文表》一书,之后史书对此碑文也多有记载。依据《许熙载神道碑》所记载的内容,并结合其它文献资史料,从墓志撰刻、墓主人事迹和家族联姻等方面,对此碑进行考释,以探讨元代汉人在地方管理中所起的作用以及官员之间联姻的具体情况,为研究元代汉人家族的相关史实提供新的思路和资料。  相似文献   

9.
在上海博物馆所藏元代名画中,有一卷题为赵孟頫所绘的《百尺梧桐轩图》。此图绢本,青绿设色,横长59.7,高29.5厘米,画的是园居闲适之景。图中一人便服闲坐在精雅的草顶轩堂中;左侧廊中一个披发童子捧茗,堂四周高桐环绕,间以桂树和竹林;右侧水边有一个侍者抱琴而来。全图笔法秀雅,设色工丽,在传世元代绘画中堪称佳作(图版捌)。画后有元代周伯琦、张绅、倪瓒、宇文材、饶介、王蒙、马玉麟七人题诗(图一~五),都是元末名家。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宋元日用类书《事林广记》和《翰墨全书》中所收录的全国总图进行了分析,认为其中所收录的两幅全国总图是在南宋时期所绘地图的基础上通过增加元代的内容改绘的,但改绘水平非常低,存在非常低级的错误,由此显现出当时民用类书的使用者即基层士大夫对于全国政区的了解似乎有限,且书商也难以见到元代绘制的全国总图。  相似文献   

11.
结合相关文献材料和研究成果,本文分析了《史记.楚世家》所记载的熊渠封三子的史料性质,认为三子之王号最初可能仅是尊称或神号,经过长期的演化和整合,形成了三子皆称王的说法,并被《史记》吸纳和沿用,成为《楚世家》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2.
根据《元史》、《元文类》等文献的记载,元代拥有丰富的户籍管理制度及户口统计资料,但是,元代的户口种类繁多,类型复杂,尤以蒙古国时期的户籍最为纷乱。通过梳理文献,大体明确了元代户口的类型:既有分属于内地州县院司赋役、蒙汉军户、站赤、工匠和僧道系统的户口,也有边远地区山泽溪洞之民,宣政院所领户口,岭北、辽阳、中书省北部和西北地的部民。  相似文献   

13.
西周籍田礼包括天子亲耕的仪式以及农业神祇的祭祀。周天子的亲耕蕴含着劝民与媚神的双重含义。从籍田礼前的准备活动及礼毕之后的分享祭品,可知籍田礼中存在祭神活动,所祀上帝及社稷都是具有极强农业神格的农业神。籍田礼的祭祀乐歌可概括为籍田祭祀类乐歌、籍田仪式类乐歌和籍田描述类乐歌三种类型,三类祭祀乐歌又都可在《诗经》的颂、雅部分找到相关诗篇。秦汉以来,籍田礼的祭祀取向演变为祭先农,在出土秦简及传世文献中均得到印证,这种祭祀取向的转变根源于春秋之后稷神地位的下降,但所祀神祇的农业神格、劝民耕种的政治目的及媚神祈福的宗教目的则是一脉相承的。  相似文献   

14.
《蒙古秘史》是 1 3世纪时 ,以畏吾儿体蒙古文书写的 ,记载蒙古族古代历史的珍贵文献史料 ,原名为《忙豁·仑·纽察·脱察安》(蒙古的秘史之意 )。明洪武十五年 ( 1 382年 )始译成汉文 ,改名为《元朝秘史》。如今 ,畏吾儿体蒙古文原文早已佚失 ,流传下来的只有明代以汉字音写蒙古语的《元朝秘史》。国内学者研究《蒙古秘史》 ,已有悠久的历史。学术界也有人认为《蒙古秘史》研究始于明朝。白·特木尔巴根就曾在《明代史乘著录〈元朝秘史〉考略》(《内蒙古师大学报》1 990年第 3期 )一文中 ,指出了我国学者对《元朝秘史》的研究不是始于清代 …  相似文献   

15.
讨论《西厢记》瓷绘艺术的文章可谓多矣,本文试从舞台演出的角度,释读历代瓷器上所绘《西厢记》画面与同时期舞台演出的关系,探讨活跃于舞台之上的戏曲艺术与瓷绘《西厢记》装饰创作之间的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16.
李修生先生主编的《全元文》凡61册,集有元一代文章之大成,对研究元代文史者都是极宝贵的参考书。但因工程浩繁,故不免有失误遗漏处,因而后来有不少学人进行补缺拾遗。笔者近期在阅读查找文献时,又新辑得11篇,确为《全元文》及前人补遗所未收者。故而将其辑出,对《全元文》之趋完"全"及元代文史研究者或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7.
保宏彪 《西夏研究》2020,(1):122-126
《西夏遗民文献整理与研究》一书以人物及其家族世系为线索,全面细致地整理了元明清史籍、文集、方志、金石文献等各种文献中所见西夏遗民史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西夏遗民文献汇编。在深入分析相关西夏遗民资料基础上,围绕西夏女性遗民、宁夏旧志所辑西夏遗民史料、昔李钤部家族研究、元代西夏遗民著述篇目、元代唐兀怯薛等问题展开深入探讨,堪称西夏遗民研究的全新力作。  相似文献   

18.
马晓林 《历史研究》2022,(3):192-205+224
<正>元朝文化和制度中,以蒙汉两大因素的互动最为显著。蒙古传统制度、文化和习俗在元代文献中,称为“国制”、“国礼”、“国俗”等。这些词汇中的“国”,并非指现代意义上的“国”,而是指蒙古传统。研究“国礼”,有利于加深对元朝制度的理解。中原传统礼制中地位最高的郊祀、太庙祭祀,在蒙古因素影响下如何承续和嬗变,尤能体现元朝意识形态的特点。元朝郊祀的建立缓慢迟滞,而太庙祭祀在元世祖忽必烈即位之初即已开始,受“国礼”影响较大,最具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19.
周氏《涉笔》一书在传世文献当中鲜有记载,只有《文献通考》对该书引用较为集中。而此书究竟包括哪些内容、著者为何人,这些情况目前学界关注甚少。本文主要根据《文献通考》所提供的线索,并结合《宋史》及宋人文集等相关文献,初步判定此书全称当为周氏《西麓涉笔》,成书于南宋中晚期;其内容主要涉及对先秦子书的真伪及其思想的研究、对古代兵书兵制的研究、兼有对宋人文集的评述等;该书作者周氏即周端朝。  相似文献   

20.
<正>黑龙江蒙古族的祭祀始于远古时代,继传至今。分为对自然物的祭祀、神偶的祭祀和祖先的祭祀。一、对自然物的祭祀祭天祭天是黑龙江蒙古族最古老的祭祀习俗。蒙古族建立元朝以后,祭天的习俗保留下来,从帝王到百姓无不祭天。古代祭天,实行“悬杆祭”,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