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孙林 《中国西藏》2003,(2):75-75
盟誓诰在吐蕃王朝时期被视为极为重要的王室档案,这类书在当时就已形成专门的献学分类和管理体系。章说,吐蕃的议事会制度是盟誓诰这类书产生的基础。吐蕃的议事会盟制度产生于原始社会后期的部落联盟阶段,成为部落和氏族首领彼此联合力量,取得共同利益的重要手段。在《敦煌吐蕃历史书》中,吐蕃盟誓分帮主与赞普、臣属之间的盟誓,臣属之间的盟誓和个人间的盟誓。  相似文献   

2.
唐蕃会盟碑坐落于拉萨大昭寺门前,又称长庆舅甥会盟碑,立于唐穆宗长庆三年(823年)。碑文为汉文与古藏文两种,记录了长庆元年、二年唐与吐蕃双方会盟于长安、逻些(今拉萨)时的盟文及双方参加会盟人员。这是极为重要的古代碑刻之一,中  相似文献   

3.
会盟贯穿吐蕃王朝的始终,形式上既有王朝之间的盟约,也有君臣之间的会盟,有议事会盟,也有兴佛盟誓。本文主要讨论吐蕃与唐之间涉及议定边境的四次会盟。即河源会盟、清水会盟、赤岭会盟和长庆会盟。会盟对于安定唐蕃边境有积极意义,客观上避免了战争造成的严峻后果,为双方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相似文献   

4.
唐蕃长庆会盟后,吐蕃与唐朝和解,回鹘与南诏政权随之也与吐蕃会盟和好,通使往来。唐朝联合回鹘、南诏共同对抗吐蕃的战略格局也随之瓦解。敦煌汉藏文书和传世汉藏史籍对这一史实都有相应记载,可以相互印证,只是有的藏文史籍记载这一史实发生的具体时间有误,将其与其他历史事件混淆。吐蕃同回鹘、南诏的和解对吐蕃大力崇佛及唐蕃维州事件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唐王朝与吐蕃交往的二百余年间,在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在唐蕃交往过程中,有摩擦,有战争,面对不断地战争,双方亦采取会盟的方式争以取暂时的和平,而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与吐蕃赞普之间和亲,为双方带去了和平与安宁。唐代"涉蕃诗"作为唐诗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唐王朝与吐蕃交往过程中的战争、会盟、和亲等都有所描述,成为历史书写中的一种特殊的记载方式。  相似文献   

6.
7—9世纪古代藏族在青藏高原建立了西藏历史第一个政权—吐蕃政权。"安史之乱"后的唐朝由盛转衰,促使吐蕃不断进攻河西走廊,前后攻陷了肃州、甘州、凉州等地。沙州百姓和将士经过11年的艰苦抵抗终于以城降蕃,从此吐蕃统治敦煌。本文主要研究敦煌在吐蕃控制时期与唐朝中央政权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正>《历史研究》2014年第2期"读史札记"栏目发表的戴伟华《〈使至塞上〉与崔希逸破吐蕃事无关》一文(以下简称"戴文")说,两《唐书》及《资治通鉴》(以下简称《通鉴》)所载,河西节度使崔希逸破吐蕃的时间在开元二十五年(737)二月或三月有误,根据《全唐文》卷352樊衡《河西破蕃贼露布》(下文简称《露布》)这一"极其珍贵"的史料,崔希逸破吐蕃的时间应在开元二十五年十二月。戴文的结论是:"(崔希逸)袭击吐蕃时间不是《通鉴》、两《唐书》所说的二月或三月。旧史所记时间是误读,十二月写为二月或三月,并无深意。据吐蕃  相似文献   

8.
敦煌文书《为肃州刺史刘臣壁答南蕃书》所见的两次战争分别为:发生在727年吐蕃进攻河西瓜、肃二州的唐蕃战争,为该时期双方间发生的较大规模的战争.这次吐蕃行军,取道青海通河西及西域的一条间道--玉门军道;吐蕃再次进攻肃州的时间为759年,仍取道玉门军道,其间双方进行了一次神秘的肃州谈判,此为史书所缺载.  相似文献   

9.
建中四年唐蕃通过会盟划定双方疆界,是中古时期中原政权与相邻政权之间会盟定界的代表。就疆界形态而言,在黄河以北、剑南及其以南区域,唐蕃疆界以自然山川为限隔,略呈线形;黄河以南、剑南以北,则是由"唐方守界—闲田—蕃方守界"组成的疆界,为带状。二者皆可基本考实。此外,盟文还以若干补充条款,规定了这一疆界尚未涉及之区域的管辖问题等。建中会盟仪式完成后,唐蕃于边境竖立界碑,并将双方盟好之事历告边州,以此确定"疆埸",这项事宜持续了数月才告完成。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于唐代甘州设置"中府",即中都督府的有关史实,作了仔细的钩稽和考证。考得广德二年(764年)十月凉州被吐蕃大军所围河西节度被迫徙镇甘州后,为适应移治的需要遂将甘州升格为"中府";迨至大历元年(766年)五月河西节度又徙镇沙州,当年甘州陷蕃,甘州作为中都督府及河西节度使的治所前后不足两年。  相似文献   

11.
关于吐蕃统治经营河西地区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吐蕃统治经营河西地区的若干问题刘进宝唐代的吐蕃政权是一个奴隶制政权,奴隶主贵族为了掠夺土地、财富和人口,不断向外扩张,并和唐王朝发生了一系列冲突。早在唐高宗时期,吐蕃就在大非川之役中击败了唐朝大军,并占领了“安西四镇”。此后,唐虽一度收复了“安西...  相似文献   

12.
吐蕃是唐朝近两百年中最强劲的对手。吐蕃与唐朝交往可分为三个阶段:弃宗弄赞时代的友好交往、弃宗弄赞卒后的时战时和、吐蕃政权分裂后向唐朝入贡。在弃宗弄赞时期,吐蕃、唐朝和平相处,唐朝的国力和疆域得到迅速发展。弃宗弄赞卒后至吐蕃分裂之前的吐蕃、唐朝争战,对唐朝的政治、经济、军事、财赋政策、边疆经略等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唐朝建国之初国力的迅速发展和强大、府兵制到方镇制的变迁、财赋制度的变迁、唐朝中央集权的由盛而衰及边疆经略的重大变化等,都无不与吐蕃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为表明南诏不得已叛唐而立的<南诏德化碑>基本反映了南诏王阁罗凤对南诏与唐朝及吐蕃关系的认识,碑文是阁罗凤和郑回的内心独白,从中可以看出他们的心路历程.南诏异牟寻的"四忍"与"四难忍",体现了他对南诏与吐蕃、唐朝关系的认识,表达了南诏"弃蕃归唐"的基本思路.异牟寻"永为唐臣"思想观点的产生,除了深受吐蕃的欺压之外,还有如下因素:一是南诏与中原王朝有着比较密切的渊源关系;二是唐朝因势利导,积极争取;三是深受郑回的影响.异牟寻和韦皋共同创作的<南诏奉圣乐>突出"西南向化"的主题,既反映了南诏脱离吐蕃归附唐朝的现实,又体现了唐朝统治者希望天下一统的理想追求.  相似文献   

14.
疾病与唐蕃战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唐朝与吐蕃的战争中 ,青藏高原特殊的地理气候对双方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高山 (原 )反应是唐军在具有战略意义的大非川战役和青海战役中败北的主要原因之一 ,也是唐军始终无法对吐蕃腹地形成威胁的重要因素。青藏高原上的海拔高程分界线———赤岭也由此成为唐蕃双方实际控制范围的分界线 ,唐人在近百年时间里只能据守海拔相对较低的赤岭以东的河湟谷地。吐蕃人虽然天生适应高海拔 ,却受制于高原人特有的畏热体质 ,在对唐朝展开进攻时往往刻意选择凉爽季节 ,这就限制了其作战周期和战略主动性。疾病始终是影响唐蕃战争格局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沈淦 《文史天地》2011,(9):55-56
郭子仪能机智全身,首先在于他的心胸坦荡,故而鱼朝恩这样的权宦,也不得不惊骇佩服。唐朝名将郭子仪(697—781)历仕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他与皇帝之间的关系,有许多微妙之处。首先,由于他手握强兵,功勋盖世,"以身为天下安危者二十年",连皇帝对他也颇为畏惧。唐代宗大历年间,郭子仪大破吐蕃军于  相似文献   

16.
唐咸通二年(公元861年),归义军从吐蕃手中收复凉州。为了使中央实际控制区西扩,唐政府于咸通三年(公元862年)至四年(公元863年)间,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控制凉州。但作为河西主要收复者的归义军并不甘心放弃凉州,而活动在河西地区的末人也很快加入到凉州的争夺战中。自咸通二年至唐亡,凉州在唐政府、归义军、末三种势力之间,存在几次控制权的转换。  相似文献   

17.
八廓街从形成到现在,已一千三百多年,中间经历了吐蕃时期、割据时期、萨迦时期、帕竹时期、甘丹颇章时期,直到今天。历史仿佛在这条街上停留,时间好像在这些地方等待,每一幢建筑物,都是特别珍贵的古文物和古遗址。从大昭寺西门出来,迎面便是甥舅同盟碑,又叫唐蕃会盟碑,它是公元823年唐朝和吐蕃会盟以后立在这里的。碑高5.6米,下面用一个龟形基座支撑着,碑文用汉藏两种文字雕刻,开头写:“大蕃神圣赞普可黎可足与大唐文武孝德皇帝商量社稷如一统,立大和盟约……”一千二百多年来,经过风吹雨打,冰雪覆盖,战争破坏,政权更迭,它依然非常牢固地矗立在这里,完好无损。这说明民族团结、汉藏一家,是历史的必然,也是汉藏两个民族的共同心愿。  相似文献   

18.
学术界历来对"吐蕃"一词的语源和读音很感兴趣,尤其是史学家、语言学家的探讨,自古以来就持续不断.最新版本的第5版<现代汉语词典>规定:"吐蕃"一词读音定为"T(u)bō".这使"吐蕃"一词的规范读音问题有了定论.本文针对吐蕃"一词读音问题的发展历程从古至今的进行了梳理,对"吐蕃"的"蕃"应当定音为bō进行了说明.  相似文献   

19.
侯马东周盟誓遗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1965年冬,我们在配合基本建设工程中,又一次发掘了侯马东周盟誓遗址,继续发现了有关记载盟誓的盟书(古代称载书)。其数量之多和内容之丰富,在过去都是少有的,对研究春秋战国时期的盟誓制度,提供了极为丰富的材料。  相似文献   

20.
敦煌文书S.1438背《书仪》残卷的作者是吐蕃占领敦煌初期的沙州都督索允,索氏为吐蕃和归义军时期的敦煌大族。吐蕃在敦煌等地设置的都督源自突厥和唐朝职官,吐蕃沙州都督在793年之后开始设置,由当地汉人(包括当地粟特后裔)担任,为敦煌汉人担任的最高职务,主管民政,有正、副(大、小)二职,位居吐蕃人担任的敦煌乞利本(节儿论)、节儿监军之下。而英藏敦煌吐蕃文Fr.80号文书的作者则是S.1438背《书仪》残卷中记载的,在795年或796年沙州玉关驿户起义被镇压后由瓜州节度留后使派来的新节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