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黄河考古是以黄河为标靶的考古工作与研究,主要利用考古材料和使用考古学方法对人类出现以来黄河自身的变迁及其与人类的互动进行研究,因此可以说是传统考古、黄河历史和地质考古的交叉学科。黄河考古的主要课题有黄河下游的河道与堤防、黄河航运与津渡及黄河泛滥的文化遗存等。  相似文献   

2.
张修桂先生是中国历史地貌学的开创者和中国历史自然地理学的奠基人之一。他以现代地貌学理论为指导,综合利用多源数据,辅以实地考察,深入解读有关环境变迁的历史文献,为历史地貌学创建了一套独特的研究方法、研究范式与话语体系。他对长江中下游河床地貌演变的研究,自成一体,兼具中国特色,其成果堪称中国历史地貌学的扛鼎之作。有关海河形成、黄河下游变迁、长江中下游湖泊演变及上海成陆的研究在谭其骧先生的基础上,又提出诸多见解。这些研究贯穿古今,促进并深化了我国历史地貌学的发展,是现代地理学与历史地理学的有机结合的典范,也是历史地理学科经世致用的具体体现。他还参与我国现存最早最精美汉代地图的复原和研究,为古地图的拼复提供了关键论证,确保了对该图最大限度的正确复原。他关于古地图的研究和应用亦为地图内史与外史研究奠定了一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历史时期射阳湖演变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射阳湖历史上曾是江苏境内著名的大湖。历史时期,湖区经历了浅水海湾—古泻湖—淡水湖泊—沼泽性湖泊—平原沼泽的演变模式。春秋以前,本区是里下河浅水海湾的一部分;春秋至唐代,本区由古泻湖逐步演变为淡水湖;南宋以来,1128年黄河夺淮以后,大量泥沙进入本区,湖区淤积迅速,成为沼泽性湖泊,加之人类开发活动的深刻影响,射阳湖逐渐演变为里下河平原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4.
黄河南徙由江苏云梯关入海的 70 0年间 ,淮、黄一体 ,苏北、皖北一带决溢泛滥屡见不鲜 ,正常的生产、生活经常处于难以维持的境地。尽管 1 9世纪中期黄河东入渤海 ,但由于此地水系、湖泊俱遭沙淤 ,泄洪能力极为低下 ,洪涝灾害仍不时发生。如何设法减轻这一状况 ,事关国计民生之大计。虽然不少学者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 ,但他们更多的是将注意力放在了黄河上 ,很少有人对淮河水系、湖泊的变迁做过深入研究 ,就连集大成的《中国自然地理·历史自然地理》一书也未能对此做出必要的论述。韩昭庆博士的专著《黄淮关系及其演变过程研究》(复旦大学出…  相似文献   

5.
灞河是西安市东部渭河支流,古都长安重要的天然屏障。灞河河道历史变迁及其环境影响研究是西安历史环境研究的重要内容。文章研究了灞河中下游河道的历史演变和环境影响,认为毛西村以上灞河中游河道演变主要表现为河道下切、西移,通过研究灞河右岸阶地,计算出了灞河中游河道自形成以来的西移、下切量。中游河道变迁产生的环境影响主要是白鹿原原边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严重。毛西村以下的下游河道秦汉以来河道位置比较稳定,文章提出汉代灞桥在段家村、下水腰村一带,汉代漕渠在解放村附近与灞河相交。历史上灞河下游河道变迁主要表现为河床淤积抬高,隋初至元代淤积量为2米左右,元代至清代淤积量为2.68米。河道淤积影响下游桥梁、渠道安全,沿河洪水灾害威胁严重。河道淤积的主要原因是历史上伴随蓝田县人口快速增加,秦岭植被遭到严重破坏,水土流失加剧。  相似文献   

6.
历史时期的太原盆地内分布着许多大小不等的湖泊,这一区域的生态环境也较为复杂。随着气候的变迁及人类活动的加剧,这些古湖泊相继湮废。本文从地名的角度对历史时期太原盆地湖泊的变化进行探讨,并对这些湖泊相继湮废的原因进行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7.
古帅 《沧桑》2010,(2):96-97
历史时期的太原盆地内分布着许多大小不等的湖泊,这一区域的生态环境也较为复杂。随着气候的变迁及人类活动的加剧,这些古湖泊相继湮废。本文从地名的角度对历史时期太原盆地湖泊的变化进行探讨,并对这些湖泊相继湮废的原因进行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8.
<正>一.黄河下游河道的历史变迁据史料记载与《黄河志》的统计,历史上,黄河决口泛滥约1500次,其中较大的改道二三十次,重大改道有六次。第一次重大改道:在上古时期,黄河在下游"播为九河",分多股入渤海。春秋战国至西汉末黄河一直保持一定河形,史称为"大河故渎",或"王莽河""王莽故渎"。战国中期黄河下游大规模筑堤固定下来的河道汉志河,结束了多股分流局面。汉志河走向:古宿胥口(今河南浚县)-今濮阳西南—今馆陶县东北-  相似文献   

9.
文章利用历史文献和考古成果,结合野外调研,研究历史时期以来塔里木河下游的行政变化和交通变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下游生态环境的演变规律。研究认为,从细石器时期到汉晋时期,塔里木河下游气候湿润,生态环境比较稳定,人类活动从原始经济向汉晋城邦文明稳步演进,对外交通便利,形成塔里木盆地东部重要的鄯善(楼兰)独立王国:东晋以后,气候逐渐变干,下游对外联系的主要交通枢纽和交通线路被废弃,鄯善国消亡,塔里木河下游绿洲成为封闭的游牧区:18世纪中期以后,下游绿洲归属吐鲁番政区管辖,对外联系再次畅通,是因为这一时期气候湿润:19世纪末期,气候变化剧烈,再次变干,塔里木河下游与吐鲁番之间的政治、交通联系中断,开始属于塔里木河流域的上一级行政区管辖。  相似文献   

10.
吕莜  钟兰 《旅游纵览》2013,(10):86-87
水是生命之源.地球这颗美丽的蓝色星球,之所以能孕育出智慧生命并生机勃勃,离不开水的存在.地球上的淡水主要集中在江河、湖泊、冰川和地下储水层.江河是地球的“血脉循环系统”,也是人类生态文明的摇篮. “龙行一步,百草沾恩”,正是奔流不息的江河,冲开了天地洪荒,繁衍了世间万物.人类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与江河结构及其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华民族受黄河、长江无私之哺育,才会有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人类四大文明古国无不在大河边发祥.江河是生命之源,正是滔滔江河水,承载、书写、见证、延续着人类历史的文明发展.  相似文献   

11.
清代黄河小北干流河道变迁王元林滚滚黄河多在下游泛滥决徙,历来各朝多重视下游河道的变迁及治理,对导致河患根源的中上游漠然视之。中游禹门口至潼关的黄河小北干流,因流经汾渭平原,河流易弯曲摆动。特别是明清之际,人口增多,荒坡地开垦,人为破坏黄河中下游干流及...  相似文献   

12.
历史时期黄河泛淮对江苏海岸线变迁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历史时期黄河泛淮对江苏海岸线变迁有深刻的影响。根据不同历史时期黄河泛淮状况 ,可划分出三个阶段 :(1)南宋以前为黄河短期泛淮阶段 ,这一阶段黄河虽然曾经数度泛淮 ,但持续时间较短 ,入海泥沙有限 ,对江苏海岸线变迁的影响不大 ;(2 )南宋至清中期为黄河长期泛淮阶段 ,由于持续时间历时 70 0多年 ,巨量泥沙的输送 ,不仅使黄河口不断向外延伸与海岸线向前推进 ,而且塑造了苏北黄河三角洲和宽广的滨海平原 ;(3)清中期以后亦为黄河短期泛淮阶段 ,但其影响与第一阶段不同 ,大喇叭口以北的江苏北部海岸以侵蚀为生 ,大喇叭口以南的海岸因废黄河口地上与地下三角洲的泥沙供应 ,仍然呈现不断淤长的态势。江苏沿海现有滩涂面积广大 ,综合开发利用的前景十分广阔。但在规划时必须考虑历史时期海岸线演变及目前的冲淤变化 ,才能做到合理利用和开发  相似文献   

13.
塔里木盆地近4 ka来的气候变迁与古人类文明兴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舒强  钟巍  熊黑钢 《人文地理》2003,18(3):87-91
通过对尼雅剖面多环境替代指标的研究,结合塔里木盆地相关剖面的研究成果,重建了塔里木盆地近4.0 kaB.P.以未的气候环境演变过程与特征,研究揭示,近4.0 kaB.P以来塔里木盆地的气候环境经历了多次的干湿变迁;同时通过有关塔里木盆地的历史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资料,恢复了历史时期以来塔里木盆地的古人类文明的兴衰变迁,并将气候环境的演变过程与古人类文明的兴衰阶段进行了对照研究,研究发现历史时期以来塔里木盆地的气候环境与人文历史之间具有很好的耦合关系:在气候的相对湿润期,环境条件适宜,有利于人类活动,使农牧业生产繁盛,人类活动范围扩大;在暖干的环境条件下,由于水份的减少,则会抑制人类的活动,导致农业歉收,人类的生存环境和条件恶化,古城废弃。  相似文献   

14.
历史上塔里木河下游地区环境变迁与政治经济地位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上塔里木河下游地区环境变迁与政治经济地位的变化王守春塔里木盆地东端的塔里木河下游地区在历史上曾经有着重要的地位。这一地区在古代曾是塔里木盆地中人类的重要居住地区,也是联结东方和西方的通道——丝绸之路所必经的要冲之地和经济文化交流的枢纽,是中原王...  相似文献   

15.
清末郑州黄河铁路大桥的兴建,引发了黄河下游铁路与河防的冲突。黄河的河道、堤防、两岸地质特征,促使铁桥规划避开了下游开封河段,选址郑州。黄河铁桥的工程设计缺陷,更使得路政与河政之间的矛盾激化。铁桥上游北岸的堤防与抛石护墩问题,成为铁路部门与河务部门的冲突焦点。在黄河铁桥兴建、维护中,双方经历了从对峙到合作,从独行到共商的历史过程,初步建立起河防与路政兼顾的合作模式。铁桥工程引发的路政与河政纠葛,蕴含着新旧思想、技术、中西文化、中央与地方的多重冲突,映射出黄河治理的传统要务与近代中国交通革新及维新图强的演变轨迹。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主要以疏勒河下游地区的环境演变为研究对象,从湖泊沼泽和农业经济开发两个方面进行探讨,认为汉唐期间这个区域存在的湖泽有鱼泽、氐置水流入之湖泽(曲泽)、凉兴湖泊、乌泽等四个湖泽.汉代开始在这里进行开发屯垦,先后设置鱼泽都尉、宜禾都尉、玉门关都尉、中部都尉及阳关都尉等.西晋之后成为县治.最多时期敦煌地区的居民和屯垦军队达到十多万人,这些都使疏勒河下游地区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即湖泊干凅,河道退缩.  相似文献   

17.
书讯     
<正>陆韧、马琦、唐国莉著《历史时期滇池流域人地关系及生态环境演变研究》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于2018年10月出版。该书是在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历史时期滇池流域人地关系及生态环境演变研究"结项成果基础上修改而成的,共九章,分上编和下编。上编为"远古至唐宋时期滇池水域变迁与人类活动",下编为"水利时代滇池区域的人地关系",全面梳理了历史时期滇池水  相似文献   

18.
黄河水权制度安排的缺陷与制度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殷德生 《攀登》2001,20(4):59-62
现行黄河水权制度是一种计划配置水资源的公共水权制度,这种配置方法造成了制度运行成本上升、水资源使用中的低效率,加剧了黄河下游的断流。制度变迁具有改变收益分配以及改变经济中资源效率的潜在可能性,从而可影响人类的选择行为。黄河水权制度创新应将政府和市场的比较优势有机结合,在宏观层次上为黄河水资源的利用提供一个明确清晰的法制政策环境;在微观层次上构建一个含有约束和激励的制度安排体系,只有通过技术创新和正式水权制度的创新来引导人们的意识,才能引起非正式制度安排的改变,解决非正式制度安排不支持正式制度安排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评钱穆的中国社会演变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社会演变论是钱穆先生用以中国史研究的史学理论,其内容和形式有一个发展、变化过程。这一理论的基本内涵是:以政治制度的演变为主体、以“士人政治”的变迁为主线用以考察中国历史上的社会演变过程,它反映了钱穆先生关于春秋以前是“封建社会”,战国以下是“四民社会”而非封建社会的中国史观点。这一理论的意图在于:用中国历史上社会演变的有限性来证成中国文化精神传统的不变性,其理论实质是道统文化史观。  相似文献   

20.
试以文化变迁理论评马家窑文化的起源、发展说邓建富考古发掘表明,马家窑文化的彩陶达到了中国史前彩陶制造工艺的巅峰,并正好衔接了黄河中、下游彩陶的衰落期①,成为中国史前彩陶艺术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奇迹。但是,对这一以彩陶为代表的史前文化的起源、发展问题,中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