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9 毫秒
1.
卷首语     
正本期的"聚焦"是一次考古科普的尝试,我们带领大家直面已经进行了十年的国家课题"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内容是其数十个研究课题、数百人的研究成果的一次集中而又尽量通俗的呈现,基本上由课题的主要参与科学家们亲自执笔。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是人类历史研究最为重要的课题之一。中华文明作为唯一未曾中断、延续至今的文明,如何起源、何时形成,经历了怎样的过程,有哪些特点,……这些问题不仅是中国古代历史研究的重大课题,也是世界人类文明历史研究的重要课题。《追问中华文明五千年——探源工程十年回顾》,介绍了为什么要开展"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探源工程是如何开展研究,以及探源工  相似文献   

2.
新书微讯     
《文史天地》2014,(4):95-95
正《文明大趋势》内容简介本书从中华文明的起源开始,系统梳理其发展的过程和内在脉络,并将中华文明与西欧、日本进行了深入的比较研究,从而提出"近代以来,中华文明为何落后于西方"这个核心问题,并给出了自己长期研究得出的结论:人类文明发源于中东地区,中华文明也是在中东文明的影响之下才发展起来的。相较欧洲,中华文明距离中东更远,从源头上说就"落后"于西欧。作者:苏三出版社:中国商业出版社  相似文献   

3.
文明起源与文明模式的探求,是文明探源工程的首要任务。探源前应需冲破西方文明理念的束缚,需突破文献学怀疑论的局限,应对人文地理观照下的历史文化区系有所认识。这应是对中华文明起源与文明模式进行正确研究的前提与基础。新石器时代即为中华文明产生的时代,通过各自途径与诸种模式,出现了"满天星斗"式的文明王国,构成了中华文明早期史。  相似文献   

4.
读天下     
<正>国家文物局将启动"考古中国"研究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在2016年全国文物局长会议上透露:2017年将开展"考古中国"重大研究。该研究主要针对一些重大考古和大遗址保护项目。刘玉珠表示将以良渚等遗址为重点,深入研究展现早期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格局;以殷墟等遗址为重点,深化夏商周考古工作,揭示早  相似文献   

5.
《历史研究》2021,(1):32-43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独特文化基因和自身发展历程,植根于中华大地","经过几代考古人接续奋斗,我国考古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延伸了历史轴线","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1)那么,中国境内的远古人类怎样演变成今天的华夏民族?洪荒时代的古文化如何发展为现今的中华文明?深埋于地下的历史与当今社会又有怎样的关联?毋庸讳言,这些问题目前还没有清晰的答案,拉长了的华夏历史尚有很多空白,族群与文化演变的过程和原因仍有待深入解读。本人不揣浅陋,尝试将中华民族及其文明的根基溯源至旧石器时代,用考古材料勾连起先民生存繁衍的些许篇章,将对华夏根系的研讨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6.
<正>2013年12月驹泽大学举行了以"中华文明的成立与变化"为主题的日本中国考古学大会。会议邀请了来自中国的研究者,向大会通报新石器时代到春秋战国时期的最新考古发掘情况,并就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和传播等问题进行讨论和交流,对究竟何谓"中华文明"的起源这一问题有了新的认识。会议详细介绍有待今后发表。以下将对2013年的研究状况以时代先后分别予以介绍。旧石器时代。加藤真二《从考古学看生活于中国的旧人向新人的演变》(西秋良  相似文献   

7.
正2015年12月22日,由辽宁师范大学主办,辽宁省红山文化与中华文明协同创新中心、辽宁师范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承办的"五千年文明见证——红山文化与中华文明学术研讨会"在大连召开。国内外近百名专家学者就红山文化与中华文明这一主题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讨论,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红山文化社会发展阶段和社会性质。郭大顺指出考古学上所见五帝时代诸代表人  相似文献   

8.
聚落形态研究与中华文明探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明起源研究是人类历史研究的三大课题之一,历来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重视。国家“十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预研究”(2001~2003年)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第一阶段(2004~2005年)都把“聚落形态所反映的社会结构”作为重点课题,并取得  相似文献   

9.
<正>第十五次玉帛之路文化考察活动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先是4月7日在上海交大举办了"神话学研究院首届新成果发布会暨专家论坛",发布成果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文学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研究"。此次出版有四部著作,打头的一部是《玉石神话信仰与华夏精神》。立项至今将近九年,结项成果今年刚问世。把文学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应用在中华文明探源课题上,这部  相似文献   

10.
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从未中断,这是世界文明古国中的孤例。关于中华文明的源头,在学术界曾有商代说、夏代说、黄帝时代说。研究中华文明源头必须从夏商周三代向上推演,但是夏商周三代的确切年代,过去只能上溯到西周晚期的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再往前的历史纪年,史书记载多有歧异,后代学者认识很不一致,因此,对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的研究也受到一定的影响。夏商周断代工程是一项高瞻远瞩的伟大工程,它是第九个五年计划期间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之一。这个项目的具体目标是:西周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以前各王,提出准确…  相似文献   

11.
甘肃有很多有影响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代表人物和作品,他们是中华文明辉煌灿烂的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陇东剪纸是其中重要的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而剪纸大师祁秀梅更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中国民间剪纸天才传承者"、"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代表人物之一"。祁秀梅的剪纸作品蕴含着原生态、次生态的文化内涵,诸如图腾崇拜、生殖崇拜,祖先崇拜等,反映了中国人的自然观、生死观、宇宙观,她的智慧与创作对陇东民间剪纸的传承和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2.
正"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以探讨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的历史为目的,但有关中华文明的研究却不是从"探源工程"才开始的,而是中国学术界近百年来的一项大任务,大课题。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考古学的产生,也主要和解答这个问题有关。十九世纪末叶,满清政治腐败,国家积贫积弱,沦陷谷底,民族危亡,命悬一线。中国的命运、中国的未来何在,成为摆在人们面前严肃且无非回避的问题。学术界以及包括有远见的政治家们纷纷注  相似文献   

13.
正2015年11月21-22日,由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主办的"中国早期文明与国家建构"学术研讨会在吉林省长春市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等20余位学者围绕考古发现与古史传说,中华文明起源的标志、发展阶段、形成机制和早期国家运行、性质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王巍《从考古发现看中华文明起源》认为中华文明的起源以都邑、社会分层、大型建筑、礼制、区域性政体等的出现为标志,将中华文  相似文献   

14.
刘庆柱 《考古学报》2021,(2):161-176
目 次 一 考古学与文献史学的结合 二 形成于民族存亡关头的中国考古学 三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考古学 四 佐证中华文明国家认同与家国同构文化基因 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9月28日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提出"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考古工作者提出的时代使命、科学使命.作为考古工作者,我认为,必须深刻、全面地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向中国考古工作者发出的时代强音,这样才能通过我们的考古学研究,更好地向世界宣传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增强中国特色考古学在国际考古学界、历史学界乃至整个国际学术界的影响力、话语权.中国考古学建设中的"中国特色"是"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核心,只有全面、深刻、准确了解、把握中国特色考古学,才能完成"中国气派"、"中国风格"考古学的建设.  相似文献   

15.
"文明冲突论"是亨廷顿借用库恩的"范式"概念提出的"文明范式",用新的世界性政治思维框架来分析世界政治的全新理论。然而,亨廷顿的"文明范式"更多的关注了世界政治的关系而忽略了"文明"的本质和进化的历史逻辑,将国家间的矛盾冲突归结为"文明冲突"。提出了"文明冲突是对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以文明为基础的国际秩序是防止世界战争最可靠的保障。"在梳理中华文明发展进化的历史逻辑时,很容易发现"文明冲突论"有悖于文明的本质特征。通过重新构架中华文明进化过程中的文明改型的分析框架,用新中国70年文明进步的历程去总结5000年中华文明传承的历史逻辑,诠释中华文明范式重建的现实意义,以期为中华文明伟大复兴的理论诠释提供新视角。  相似文献   

16.
2019年10月31日上午,由上海交通大学神话学研究院主办的"玉成中国:神话学与考古学专家对话"论坛召开。数十位来自神话学、人类学与考古学的专家、学者欣然莅会,就中华文明探源的问题进行了对话。中华文明探源是神话学与考古学的共同职责与学术使命,本次论坛实现了跨学科交流,为华夏文明起源的探寻与中国文化基因的探究搭建了新的学术空间。  相似文献   

17.
《历史研究》2021,(1):43-52
正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日益临近,更好地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探寻中华民族和文明历史的发展规律,成为关乎时代发展的重要问题。中华文明有多久远?如何起源?怎样形成?这些不仅是学界、公众的关注焦点,也是党和国家关心的重大历史问题。近年来我国考古学与历史学研究的新进展,给这些问题注入了新内容。2020年9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我国考古最新发现及其意义为题,举行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  相似文献   

18.
曹峻 《南方文物》2023,(6):11-20
<正>引言玉石器的使用和生产作为中华文明的特点之一,与精神内涵、社会分化、技术水平等内容紧密相连,一定程度上显示了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和发展的过程1。早期人们生活生产中的玉石产品从最初的精美装饰、美化生活,到此后逐渐被赋予贫富分化、身份层级、  相似文献   

19.
为配合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预研究 ,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相继成立了古代文明研究中心。河南省为中华文明重要发源地之一 ,一旦古代文明探源工程启动 ,主战场将在河南。为此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决定成立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学术委员会。所长孙新民任主任 ,副所长秦文生、张志清为副主任 ,张志清兼任秘书长。成员有郝本性、杨育彬、杨肇清、曹桂岑、蔡全法、方燕明、赵清、袁广阔、宋国定、贾连敏。2 0 0 1年 9月 2 0日 ,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学术委员会在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内召开了第一次会议。会上 ,委员们对目…  相似文献   

20.
正《中华文明探源的神话学研究》探究催生华夏文明的玉石神话信仰,诠释从玉器时代到金属时代的转换衔接轨迹,从中揭示文明国家核心价值的形成及其物质原型。《中华文明探源的神话学研究》以四重证据法实现了学科交叉与知识创新的整合,拓展了中华文明探源的神话学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