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乾隆时期,清朝的统治地位已经稳固,不再有大规模的反清战争,逐步建立了对边疆各民族地区有效的管理方式。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清朝的财政收入不断增长,对外交往也日益增多。中国的统治者历来有绘制《职贡图》传统,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版图最大、包含民族最多的一个王朝,所绘制的《皇清职贡图》也是中国历史上绘制时间最长、流布范围最广的《职贡图》。一、《皇清职贡图》编纂始末《皇清职贡图》的绘制肇始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  相似文献   

2.
<正>从现存的作品中,我们发现,中国画中以"羊"为题材的作品,至少在隋唐时期,便已开始出现。唐朝有阎立本(601-673年)的《职贡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周防的《蛮夷执贡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赵福的《五羊图》(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宋朝有苏汉臣(1094-1172年)的《开泰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陈居中的《四羊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李迪的《春郊牧羊图》(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元朝有赵孟頫(1254-1322年)的《二羊图卷》  相似文献   

3.
《皇清职贡图》与赫哲族民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皇清职贡图》《职贡图》是中国古代王朝展示其与周围毗邻国家或部族之间交往关系的图画。《皇清职贡图》是向清朝纳员各族的全图。是清高宗弘历皇帝为“以昭工会之盛”,于乾隆十六年钦命编制的。沈阳故宫博物院藏《皇清职贡图》九卷,为清傅恒等撰,武英殿刻本。2函,16册。长28cm,宽18cm,8行,满行20字,四周双边栏,单鱼尾,花口。书前有乾隆十六年六月谕旨和乾隆二十六年秋御制题皇清职贡图诗,以及刘统勋、梁诗正等大臣步其原韵的恭和诗。书后有傅恒、来保等大臣的恭跋。图像由监生门庆安、徐博、戴禹没、孙大儒四人绘制。此书以…  相似文献   

4.
王素 《文物》2020,(2):33-40
梁元帝萧绎《职贡图》摹本旧存三种:第一种为唐阎立本摹本,名为《王会图》,存虏等二十四国使者着色画像,无题记;第二种为五代南唐顾德谦摹本,名为《梁元帝蕃客入朝图》,存鲁(虏)等三十三国使者白描画像,亦无题记。这两种均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第三种为北宋熙宁十年(1077年)前摹本,原名《唐阎立德职贡图》,经金维诺考证,定为梁元帝《职贡图》[1],存滑、波斯、百济、龟兹、倭、狼牙修、邓至、周古柯、呵跋檀、胡蜜丹、白题、末十二国使者着色画像,并题记十三条(倭国残题记后多宕昌国残题记)。  相似文献   

5.
中国历史博物馆展出的"职贡图",是南京博物院的珍藏,相传是唐代画家阎立德或阎立本所绘.但是从作品的风格与技巧来看,显然不是初唐作品,以阎立本历代帝王图、步辇图与之相比较,就更不似阎氏兄弟的作品.这一卷"职贡图"比初唐阎氏作品较为朴拙,而在某些方面,两者又显露着一定的继承关系,从作品的基本风格与技巧来评判,"职贡图"早于初唐,可能是南北朝晚期的绘画.从"职贡图"的绘画风格所获得的这一印象,我们还可以从图上的文字,获得进一步的证实."职贡图"是一再经过重新装裱的残卷,现在只残存列国使者十二人.这十二人是(滑国)、波斯国、百济国、龟兹、倭国、狼牙修国、邓至国、周古柯国、呵跋檀国、胡蜜丹国、白题国、末国的使者.在每一个使者的后面有简短的题记,记述这个国家的情况与历来交往的事实,在倭国和狼牙修国之间,有缺佚,有关倭国土俗的记载,后半已佚,所  相似文献   

6.
正"苗蛮图"、"蛮夷图"、"蕃社图"、"职贡图"等,是以"中国(中原华夏)—四方(蛮夷戎狄)"为基本框架的中华"多元一体"的古代文明体系中,华夏社会视野下对边疆"非我族类"的图像表述,是王朝文明中心的边缘镜像。滇、黔"苗图"、"夷图"就是明清时期云贵高原"改土归流"历史背景下,形象、深刻描绘了西南非汉族群社会文化的一类图像民族志作品,具有很强的区域性、地志性、系统性,是中国古代苗蛮图像民族  相似文献   

7.
清乾隆朝传世舆图颇多,大致可分舆地图、都城宫苑图、江海图、河道河工图、武功图、巡幸图、名胜图、寺庙图、山陵图以及风土职贡图等几类,一般以中国传统的绘图方法或以山水画、界画的技法绘出。而乾隆朝《皇舆全图》(即乾隆十三排地图)和《乾隆京城全  相似文献   

8.
罗丰 《文物》2020,(2):41-55
南北朝时期政治上权力更迭频繁,文化上则呈现出多元化的倾向,江左政权与北族南夷的交流并未因政权的更替而出现中断。相反,他们之间互动频频,交往程度超乎想象。最能体现南朝与周边国家、部族互动关系的形象材料莫过于《职贡图》。而最为著名的《职贡图》又莫过于传为梁元帝萧绎模本的旧藏南京博物院宋本,此本为学界所熟知[1]。其实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传为阎立本绘《王会图》和南唐顾德谦摹本《梁元帝蕃客入朝图》,或许是另外类似的传摹本,值得进一步关注。  相似文献   

9.
梁元帝萧绎《职贡图》一卷,见《唐书.艺文志》,《遂初堂书目》作《梁二十八国职贡图》,宋以后不见著录,而原图的摹本一直流传不绝,在收藏家的谱录中往往见之.所惜者,错误地把它定名为阎立德《职贡图》,掩盖了事实的真相.解放后,南京博物馆得到此图的残卷,保存列国使者十二人,这十二人是(滑国)、波斯国、百济国、龟兹、偻国、狼牙修国、邓至国、周古柯国、呵跋檀国、胡蜜丹国、白题国、末国的使者.在每一使者之后均有简短的题记.在偻国与狼牙修国之间,又残存宕昌国题记的片段.题记中的国名,如滑国、宕昌国、狼牙修国、邓至国、周古柯国、呵跋檀国、胡密丹国.白题国,在隋唐时代有的更名,有的已经灭亡,在史书上已无传记;而且这些国家,大都不见于《宋书》和《南齐书》,而和《梁书》诸夷传相合.不仅所记土俗、事实相符,文章中的纪年也至梁大通二年为止.末国使条称今王姓安,名未深盘.《梁书·末国传》称:“其王末深盘者,普通五年遣使来贡献”.所以图卷文中的今,就可能是普通、大通或稍后.金维诺先生根据上述情况,结合《石渠宝笈》卷三二以及《艺文类聚》卷七四的引文,定为梁元帝《职贡图》.这个结论是完全正确的.亡佚千余年的古籍,一旦重出人间,真是一件值得纪念的事.  相似文献   

10.
近台湾友人以《谢遂<职贡图>满文图说校注》一册相赠。此书为庄吉发校注,台北故宫博物院1989年6月出版,影印本,载有清乾隆时谢遂所绘我国境内之少数民族及四周各国之民族图像并于每幅画之上方附有满汉文字说明(图一)。 据庄氏言:谢遂《职贡图》画卷,俱宣纸本,设色画,共四卷。第一卷,纵33.9厘米,横1481.4厘米,共70图。第二卷,纵33.8厘米,横1410.4厘米,共61图。第三卷,纵33.9厘米,横1836.1厘米,共92图。第四卷,33.8厘米,横1707厘米,共  相似文献   

11.
《文物》2020,(2)
正梁元帝《职贡图》现存四个摹本,最早为唐阎立本摹本。该本原名《唐阎立本王会图》,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以下简称"唐摹本"),绢本设色,从右至左,依次先用楷书署国名,再绘使者立像。现存二十四国使者立像,首为"虏国",末为"女蜑国",均不见于传世文献。已有学者考证"虏国"为东魏国~([1]),唯"女蜑国"究竟指何国,仍无定说。传统认为,梁元帝《职贡图》,完整本应有三十五国~([2])。但唐摹本二十四国,传世文献最早见于北宋董逌《广川画跋》,云:"秘阁《王会图》,  相似文献   

12.
《杏园雅集图》是明代宫廷画家谢环绘制于1437年的重要作品,对正统二年三月一日在杨荣的私家花园"杏园雅集"活动做了图像表现。这是一位宫廷画家在业余时间的绘画活动。雅集活动与图像涉及当时在职的九位朝廷文官,其中包括诸如杨士奇、杨荣、杨溥、王直、王英等朝廷重臣。本文对绘画对象中的人物背景进行梳理,发现这些人物并非一般意义上的所谓"馆阁诸公",具有很浓的地域政治特性。作者首次讨论了"杏园雅集"活动和《杏园雅集图》的图像模式的深层含意,破解背后的真实用意和功能。自始至终都以"政治史"和"艺术史"的双重视角展开了彼此交织的一系列讨论。  相似文献   

13.
文章通过对图像风格及其细节的比较与分析,认为贵博乙本百苗图、贵师大本以及多伦多大学图书馆藏本等几个《百苗图》图本,属于晚清或明国初年坊间生产的同版彩色套印本。该本的图绘和体例与《皇清职贡图》存在密切关联,但其图像更多来自一些《百苗图》绘本。在摹绘过程中,存在不少移花接木的现象,致使该本讹误颇多,降低了这些图像的资料价值。而以此作为蓝本的摹本往往没有校正其中的错误,有些反而以讹传讹。在将这些图像作为民族风俗资料加以使用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根据情况加以谨慎判断。  相似文献   

14.
清代乾隆到嘉庆年间,对于外面的世界,上上下下的中国人大多还沉淀在两千年来以自我为中心的想象里,那时的朝廷曾以清帝国为中心绘制过几次有关周边世界的《职贡图》,还有宫廷画家也画了《万国来朝图》,记录各国人等到北京贺岁的盛况,人们始终沿袭着古老传统,一厢情愿地描述着想象的天下图像。  相似文献   

15.
北京故宫博物院庋藏的绘画珍品《三骏图》卷,绢本设色,纵32.2、横188.7厘米。全卷画6位异域使者和3匹骏马,自右向左缓行,卷首有1人手持绣有"进贡"2字的大旗。显然,作者是表现域外民族向宫廷进贡名马的场景,属南梁至唐代以来流行的职贡图类题材(彩色插页)。经专家鉴定,此画为元代作品,但作者不详,因画家在卷尾仅自识:"至正壬午季秋叔九峰道人作此图拜进",所以只能结合有关史料和相应的传世作品进行探考。据款,该画作于元代惠宗朝至正二年(1342年)秋,按"叔"字,作者在家中应排行第三;"九峰道人"是作者的号,元代江南盛行道教的全真教派,信徒  相似文献   

16.
《梁四公记》是唐代的一篇传奇小说,看似荒诞不经的内容背后,却包含南朝梁武帝时期欧亚大陆各地交通往来的众多信息和历史记忆。《梁四公记》广泛涉及扶南、盘盘、丹丹、高昌、于阗、高句丽、扶桑、波斯、天竺、拂林等地的情况,是珍贵的史料。结合梁《职贡图》《梁书·诸夷传》及相关考古材料,可以勾勒出一幅宏阔的欧亚大陆文化交流、贸易往来的历史图景。在《梁四公记》故事细节、历史记忆的背后,是6世纪以萧梁建康为中心的欧亚大陆物质与精神文化交流史。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清乾隆年间摹绘《皇清职贡图》绘卷,在理清其现存版本及绘制过程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其满汉文图说,阐明该图绘卷中对各"民族"、"国家"的具体表述及当时的清朝与这些"民族"、"国家"之间的关系实质,并以此探讨清朝是怎样统合国内各"民族"、各"集团",怎样认识和对待其他"国家",自身又是怎样的一个"政权"或"国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本文将明代宫廷绘画名作《关羽擒将图》置于宣德初年的政治背景下,认为其题材以隐喻的方式反映了明宣宗平定叔父朱高煦叛乱的事件,很可能作于平叛之后至朱高煦死于囚所这段时间(宣德元年至四年间)。作品采用隐喻手法而非直接纪实,是为了避免唤起"靖难之役"的联想,但其作用是警示赵王朱高燧等其余藩王。图像突出了关羽对庞德的绝对控制,具有强大的视觉冲击力。而明代宫廷绘画中出现较晚的《雪夜访普图》与《关羽擒将图》具有同样的隐喻意味。  相似文献   

19.
《文物》2014,(1)
<正>1987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的中室出土了一件形制较大的漆圆盒(FD4∶024)[1]。该漆盒"外黑里红,木胎,有子母扣,秘色瓷以丝织袱包裹放置其内。盒盖已朽。盒盖底有墨书题记:‘法华院冝儿贪五’"(图一)。这件漆圆盒不在出土的《衣物账》石碑记载之内。漆盒保存不佳,器盖已朽。多数学者认为,它只是一件盛贮器具,关注更多的是放置其中的秘色瓷器。但是,从这件素面漆盒的材质与形制、存放位置、共存器物及款识铭记来看,笔者认为,其应为唐代家具——食柜,理由如下。一与唐代"家具"概念相似在探讨本话题之前,不可不探究的基本概念是:何谓"家具"?"家具"一词是何时出现的?  相似文献   

20.
元泰定四年(1327)日本僧人邵元来我国后所撰碑文、塔铭,据《寰宇访碑录》所载计有四石,即:少林寺《息庵禅师碑》(图版贰)、灵岩寺《让公禅师道行碑》(图一)、《贡副寺长生供记》和《新撚玉佛殿记》。此四石之前二石原书分别注明存于河南登封和山东长清,而后二石系据浙江鄞县范氏拓本,没有指明原石所藏的确切地点。《攟古录》却指明"《贡副寺长生供记》比丘邵元撰,正书后至元五年正月河南登封,""《新撚玉佛殿记》后至元五年五月三日河南登封。"同时,此书还有"少林寺贡副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