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南方人物周刊》2010,(43):10-11
如果不是最近的那场骂战,我大概不会去看周立波的微博。 虽然后来更多被提及的足“网络公厕论”,但最初的引爆点大概是那两条说上海火灾的微博。周立波同时做了两件在网络世界不受欢迎的事:表扬政府的“快速反应”和说自己“真的、真的、真的很难过”。前者被骂献媚,后者被视为煽情,引起了网民对另一位曾经含泪的上海人的联想。  相似文献   

2.
书信撷趣     
书信往来乃平常之事,然而,别具一格的书信蕴含着写信人的睿智与智慧,读之妙趣横生,令人拍案叫绝。现介绍笔者收集的数例,供读者朋友赏析。无字信古时有个书生的妻子收到进京赴考丈夫的信,拆开见里面只有一张白纸。她若有所悟给丈夫回了封信:“碧纱窗下启缄封,一纸从头彻底空。知汝欲归情意切,相思尽在不言中”。真是“心有灵犀一点通”。数字信有个嗜酒如命的人,常狂饮酩酊大醉,醉即胡言乱语,寻衅闹事。一天,他收到了他外甥的一封来信,信纸上除了数字外没有别的字。信上写的是:“99:8179,7954。76229,84…  相似文献   

3.
草堂随想录     
小人福君子论“小人之谋,无往不福君子也”。这句文言文比较好懂。纪晓岚用两个例子来证明,中了小人阴谋诡计的人,终于得到好报,可见“此言似迂而实信”。他鼓吹的实际上是阿Q那套精神胜利法,甚至比阿Q那套更不可取。他举的例子之一是,一个憨痴的书呆子,被小人骗去120两银子,当他从广东带着沉甸甸的几箱行李回家时,那几个箱子在船板上摔碎了。本想谋财害命的强盗发现,箱子里装的全是英德石和端砚,只有一包大约六、七十两的银子,于是沮丧地离开了。免他这一劫的,显然是被他由于善良受骗而感动的神灵。神灵故意让箱子摔碎,使强…  相似文献   

4.
近日,泰国政治乱局愈演愈烈,一些示威者喊出“不买西那瓦家族一件商品”的口号,力图在商业领域对现任总理英拉,以及站在英拉身后的前总理他信来个釜底抽薪。  相似文献   

5.
冯璐 《环球人物》2020,(2):46-48
青木信夫在天津大学任教,主导过麦积山石窟保护项目,年近花甲仍力促保护中华文化遗产青木信夫已经年近花甲了,今年是他来到中国的第十五个年头。父母在世时牵挂他,总是追问,“什么时候回日本?”而他却沉浸在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中,对这里有着太多难以割舍的情感。  相似文献   

6.
《沧桑》1994,(2)
继1992年4月中旬在山西省长治市宋六则(慈禧5辈侄孙)家发现清光绪年间制做的皮夹之后,6月13日宋六则又在慈禧小时住房东面屋里土炉中刨出当年慈禧给宋家的—封来信。经有关专家认定:一、该信“是真的”;二、该信系其亲信代写,非出自慈禧手笔。该信已被老鼠咬成碎片——共找到19片,计49个字——它们是:“木禧馀丩,姓宀,入宫门,一回相见一,有信,寄亻,几两银,小小聪明,怪病来,方家,十年一,宫二十年一声,上皇,前殿,行宫,城万(?)山”。其中3片上没有字。经分析,其中的“木”字应为“宋”字;“丩”应为“收”;“宀”应为“宋”;“方家”之前可能有个“大”字,之后可能有“胡同”二字(“大方家胡同”也叫“芳嘉园”,在北京朝阳门内,是慈禧养父惠征家住址);  相似文献   

7.
高宁 《贵阳文史》2011,(1):75-75
父亲去世后,在整理他的遗物时,发现一张信签纸上手写的“调资统计”,记录了他大学毕业参加工作,直到改革开放各个历史时期的工资标准(现在叫“月薪”)。  相似文献   

8.
赤男 《文史博览》2006,(1):33-33
1971年9月13日,林彪事件发生后,中央成立了专案组。林彪在北京和北戴河的住处全部被查封。在林彪住处找到的信很多,但涉及到庐山会议上老将们写给毛泽东和林彪的信却只有3封。分别是南京军区司令员许世友、福州军区司令员韩先楚、济南军区司令员杨得志等人,写给毛泽东、林彪关于对庐山会议“犯错误的人不宜留在中央工作,应放到基层去锻炼”的信件。从一封信的呈阅件上的签字不难看出,是当时经中办副主任王良恩呈周恩来,并由周恩来转呈林彪和毛泽东的。从顺序来看,王良恩当时在庐山会议上负责会议秘书工作,他将来信按程序呈周恩来,周恩来也是按程序上呈。在逐步呈送之中,信在林彪处“卡壳。。所以,当专案办公室将这几封信第二次再呈周恩来时,周恩来作为这一案件的负责人,极为慎重地审查了这几封信。最后,他在信件上落笔“此件是在传阅中被叶群扣压的。退。周恩来。”按理事情就此了结,王良恩将信退回林彪案件办公室存档。但此事引发的复杂情况还在后头……  相似文献   

9.
刘丽川上洪秀全奏折时间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朱从兵 《史学月刊》2005,(3):126-128
在上海小刀会于1853年9月7日起义不久,为寻求太平天国的支持,刘丽川即给洪秀全去信,他自称“未受职臣”,并称这封信为“奏折”。他托准备到太平天国统治区销售武器的英人温那治转送。9月29日,这封信在镇江被上海道台吴健彰截获。  相似文献   

10.
川端康成晚年的代表作《山音》仍然表现出“处女性”崇拜这一主题。信吾精神饥渴和委顿,内心充溢着怅惘、空虚、失落、孤独和死亡的哀怨与恐惧,他希望获得解脱,希望得到精神的救赎。他在寻求一种精神上的归宿,寻找一种救赎的精神力量。信吾潜意识中所期待的能使之获得救赎的力量是通过女性来体现的,他探寻的目标也具体化为女性,尤其是女性美。以信吾为代表的男性形象在这种“处女”的爱中汲取无限的生命力量。川端康成作品中对“处女性”的崇拜也是一种对生命的憧憬。对“处女性”的崇拜源于川端康成的孤儿根性。也是作者对自己孤儿根性的一种解脱和拯救。  相似文献   

11.
纳西族某山寨有个外号叫“大话客”的人。他总爱胡扯乱编一些叫人不可信的大话,用打睹来骗取老实人的钱财。上过他的当,吃过他的亏的老实人可多啦。这“大话客”就凭他的一张舌,两片唇,捞得不少“油水”,得意极了。一天,他又耍弄他的拿手把戏,对一个叫若都的老实人说:“我们俩来打个睹:我讲给你一件我亲身经历过的事,听后,你要是说‘不信’,就得输给我一只大公鸡和两条猪肉。”“要是‘说信’呢?”若都问。“我  相似文献   

12.
马悦 《炎黄春秋》2001,(8):79-79
古时将州、县的地方官叫作“父母官”,此称谓世传始于宋代,但“父母官”这个词的雏形,可以追溯到汉代。据《汉书》记载,西汉时,召信臣在南阳任太守期间,为老百姓办了不少好事,巳视民如子。因此南阳老百姓尊称召信臣为“召父”(“吏民亲爱信臣,号之日:‘召父’。”《汉书媚吏传》)。到了东汉,有个名叫杜诗的,也在南阳出任太守。杜诗对南阳同样施行过不少的“惠政”,亦备受老百姓的拥戴。所以杜诗被南阳的老百姓尊称为“杜母”。召信臣和杜诗都先后职居南阳太守,为民兴利,名昭南阳,广被时人所称道:“前有召父,后有杜母”。…  相似文献   

13.
<正>一、“笨小孩”曾国藩左宗棠和曾国藩初次见面后,在给女婿陶桄的信中这般评价他的“一生之敌”:“其人正直而肯任事,但才具稍欠开展。”以至于很多年后,曾国藩被当成笨人逆袭、咸鱼翻身的经典案例。这样的说法可信度究竟有多高呢?湘乡地区流传着一个段子。一天夜色降临,小曾国藩在屋里背诵《岳阳楼记》。没想到家里来了一个梁上君子,他看到曾国藩在用功读书,于是悄悄爬到房梁上,准备等他睡着了动手。没想到曾国藩一直在埋头苦读,  相似文献   

14.
不比不知道     
牧惠 《文史天地》2003,(8):44-46
曾在《随笔》上读到过绿原同志的一篇文章中谈到,他曾被蒋政府分配到中美合作所工作。得知此事后,在胡风等人的帮助下,他逃跑到一个地方教书,根本没有去中美合作所报到。十年之后,胡风“反革命”案发,绿原当年因此事向胡风求助的信,被加以删节后,成了他当过“美蒋特务”的“罪证”。就在这个节骨眼上,有一位当过国民党大特务的人,居然出面证明绿原“确是中美合作所的人”。其实,当时绿原并不叫绿原而是另一个名字。我这番转述可能不够准确;但是,这段文字给我的印象极深。绿原虽经公安部门查实他根本没有进过中美合作所,连一天译员也没当过,…  相似文献   

15.
姓氏出状元     
佚名 《文史天地》2009,(6):71-72
唐玄宗先天元年依例举行科举考试,有个考生姓“常”名叫“无名”,因姓名奇特而引起了考官们的兴趣。唐代对道教比较重视。而道教经典《老子》一书,开篇第一句便是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所以,虽然他的文章不可能取为状元,但“常无名”这个名字的道教昧儿很浓,被信崇道教、尊崇老子的主考官们看中,常无名也就阴差阳错地被取为状元。  相似文献   

16.
独孤信印是一枚用煤精制作的纵横各呈八棱的多面体组印。其中正方形印面十六个,三角形印面八个,共有印面二十四个。印面边长均为2厘米。通体高4.5、宽4.35厘米,重75.7克。因年久浸蚀,印体表层已有多道横向裂纹,印面局部剥落,棱、角略有残损,但保存基本完好。在十六个正方形印面中,有十四个印面镌有印文,分别为“臣信上疏”、“臣信上章”、“臣信上表”、“臣信启事”、“大司马印”、“大都督印”、“(夹刂)史之印”、  相似文献   

17.
正1938年8月25日,胡适给韦莲司信中,有这样一段话:在1935年到1936年之间,我曾自愿担任驻日大使。但是,因为长期以来,我一直是个“独立的人”,我认真的话,却被视为玩笑!或许也有人不要我做这件事。这个信息十分令人意外。这有违胡适一贯不加入政府,不“介入实际政治”的立场。国民政府高层、甚至蒋介石曾亲自出面,屡次要他“出山”,都遭婉拒。抗战中出使美国,他也百不情愿,一再表示是“逼上  相似文献   

18.
鲁迅和瞿秋白是亲密的战友。早在1923年10月,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初版刚三个月,瞿秋白就在他写的《荒漠里》对鲁迅表示极其仰慕,并推崇说:“好个荒凉的沙漠,无边无际的!鲁迅先生虽然独自“呐喊”着,只有空阔里的回音。”后来他又提到《狂人日记》、《头发的故事》等。1931年,溜秋白受王明路线的打击,被排斥于党中央领导机关之外,来到上海养病。他在读了鲁迅送给他的刚出版的译作《毁灭》之后。就写了一封《论翻译》的信给鲁迅。开头以“敬爱的同志’叶B称,并说:“我们是这样亲密的人,没有见面的时候就这样亲密的人。这种感觉…  相似文献   

19.
1925年9月23日,与“廖案”有牵连的胡汉民,带着一封由汪精卫签署的给俄共(布)中央和苏联政府的信,肩负同苏联和共产国际领导人商榷国民党的组织、宣传及在国民革命时期应取之策略等重要问题的使命,并作为国民党出席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第六次扩大全会的代表,离开广州前往莫斯科。10月4日,当胡汉民抵达海参崴时,受到了热情欢迎。他在给汪精卫的信中说,苏联人接待他的感情之热烈、礼仪之隆重、肴食之丰美,是平生所未遇见过的。在中国南方被“礼貌地”驱逐出来的胡汉民,竟在苏联受到如此欢迎,他的惊喜之情自然溢于言表。…  相似文献   

20.
释“众不见信”杨宝忠,姚萱《论衡·知实-》:“凡论事者,违实不引效验,则虽甘义繁说,众不见信。”郭锡良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注:“众不见信,群众不相信。见信,略等于‘相信’,‘见’不表被动意义。”“众不见信”即“终不见信”,谓终究不被相信也。“众”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