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信实 《百年潮》2005,(12):26-31
戏成功了,因为这回是江青亲自抓的,《红灯记》的命运顿时突变,媒体竞相报道。报道时,总是突出“不断修改”,又总是突出它的主导者“中央领导同志”的作用,作为主要改编者和导演的阿甲却被忽略了、“淡化”了。江青插手《红灯记》创作,时间大约半年多,观看演出六七次,每次都要发表意见。经过记录整理的就有五次,共计120条(包括某些前后重复的意  相似文献   

2.
高敏 《史学月刊》2003,(4):121-122
~~爵者的待遇 ,有逐渐淡化、贬低的迹象。关于这一点 ,在《从〈二年律令〉看西汉前期的赐爵制度》一文中已经论及 ,此不赘述。至于“余以入顷刍律入钱” ,是指《田律》的“顷入刍三石……皆二石”、“刍一石当十五钱”、“一石当五钱”( 2 4 1号简 )而言。“卿”既是爵名 ,据考“卿”又是高于五大夫的爵名 ,那么所谓“卿以下” ,就包括了五大夫以下诸爵等。这些人“五月户出赋十六钱”和“十月户出刍一石” ,因为都是按户缴纳 ,故简称为“户赋”。按照“赋”钱本指口钱、算赋之义 ,详见拙著《魏晋南北朝的社会经济史探讨》一书的《曹魏…  相似文献   

3.
历史上的刘备,既有“明君”之誉,又有“枭雄”之称。《三国演义》把刘备作为理想的”明君”形象来塑造,根据封建时代广大民众对政治家的选择,根据自己的政治理想和审美倾向,着力突出其明君形象,有意淡化其枭雄色彩。但过于追求理想化的明君形象却使人物性格的独特性和丰富性未能充分彰显。不过,《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形象仍然是中国小说史中前所未有的、比较成功的、独具特色的艺术形象。  相似文献   

4.
王泓 《炎黄春秋》2006,(1):24-31
读了季羡林的《沧桑十年·序》,他说:“‘文革’浩劫才过去二十年,人们已经淡化了,给年轻人再谈,已被看作是‘天方夜谭’、‘海客谈瀛洲’;我们许多人的血白流了,应得的教训白白放过了。”对此,我久久不能平静。特别是想到“大跃进”,它对“三农”的破坏、摧残,决不次于“文革”,真使农村到了古人所说的“人亡政息”的境地。对历史负责,就应把它的教训很好的传给后代,不使他们重犯。怎么办呢,李锐的意见我  相似文献   

5.
我与著名画家范曾,由于工作上的接触,曾在35年前有过一段面对面零距离的交往,这段情谊虽历经岁月,但终没有被时间所淡化,范曾亲笔送给我的国画,长时间地陪于我身侧,令我不时想起斯人斯事。《人民画报》架桥幸识范曾,事情得从头说起,1976年,笔者看到《人民画报》刊登了范曾绘的“太平军攻克南京城”彩墨国画,因为我在博物馆主持文物展览和征集工作,此画自然激起了我的兴趣。  相似文献   

6.
随笔     
儿时,我经常听到父辈们谈起海南岛。在我心目中,这岛远在天涯海角,遥不可及。进入中学时代,轰动一时的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和抒情歌曲《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又曾把我的心绪带到绿树婆娑的椰岛。我有时凝望着犹如一只雄鸡报晓的中国版图,思忖着该将那座椰岛看成是一支“凤爪”好呢,还是一颗“明珠”好呢?总之,那时我常常憧憬有朝一日能亲临此岛,饱览那里的名山胜水。 久之,岁月似乎淡化了我原先那渴望选胜登临的激情。但在最近,一个偶  相似文献   

7.
王新环 《中国地方志》2012,(12):46-48,4
胡适在《上海小志·序》中谈到方志纂修中存在着“贤者识其大”与“不贤者识其小”的问题,批评那些自认为贤者的修志者在志书内容的选择上注重政事、官事等所谓的大事而忽略或者淡化“纤悉琐屑”的民情、民风等民生状况。这种现象在一些新修志书中一直存在,即为思想意识中的“官本位”与“民本位”问题,表现为“官本位”思想越来越浓厚。志书内容在“识小”方面的缺失,不但不利于地方志事业的发展,也是志书流传不远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李鑫 《文史月刊》2022,(11):70-71
<正>在先秦传世文献中,“邑”是区别于自然生长的一般性村落的特有名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出了特有的含义。在最早的传世文献《尚书》中,“邑”主要指代的是王朝都城或“类都城”,如“夏邑”(《汤誓》《多方》)、“新邑”(《盘庚》)、“商邑”(《牧誓》《酒诰》《立政》)、“大邑周”(《武成》)、“新大邑”(《康诰》)、“洛邑”(《召诰》《多方》)、“新邑洛”“天邑商”(《多士》)。而如果结合殷墟卜辞所载,“邑”的指代就出现了多义性。但无论“邑”的早期含义如何,其在整个先秦时期所表现出的政治属性是十分明显的。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商代祭天帝的火祭“帝”、“”、“”谈起 ,在考察商、周祭祀承继关系等基础上 ,论证了《周礼·大宗伯》所载“”、“柴”、“燎”都是周人的祀礼 ,认为《周礼·大宗伯》的有关文本不存在任何问题 ,认为周礼柴祀日月星辰是西周“天”的观念产生以后的产物。并对柴祀可能为古东夷的“特产”提出了怀疑 ,否认了《周礼》“柴”与《楚辞》“些”同义 ,否认了《楚辞·招魂》中“些”可能是“柴祀”之“柴”的说法 ,重申了《招魂》“些”只是一个语辞 ,认为在楚俗招魂中 ,“些”声音的运用比它本身的词义重要  相似文献   

10.
“六经”次序探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诗》为首”的“六经”次序 ,并非出于今文家 ;而“用《易》居前”的“六经”次序 ,虽然出自古文家 ,但也渊源有自。《易》居《诗》、《书》、《礼》、《乐》之前或居其后 ,这两种“六经”次序的形成 ,实与孔子晚年前后经学思想的变化密切相关。陆德明“用《易》居前”本于“著述早晚” ,周予同“以《诗》为首”“按《六经》内容程度的浅深”的论断 ,文献尚难坐实。从帛书《要》篇提供的线索看 ,孔子晚年以前轻视《周易》 ,所以殿《易》于《诗》、《书》、《礼》、《乐》之后 ,晚年以后重《易》 ,所以冠《易》于《诗》、《书》、《礼》、《乐》之前  相似文献   

11.
恩格斯说:“伟大的阶级,正如伟大的民族一样,无论从哪方面学习都不如从自己所犯的错误中学习来得快。” 上世纪60、70年代在中国土地上发生的那场史无前例的浩劫——“文化大革命”,结束已20多年了,我们党和国家已经在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指引下,重新站立起来,出现了欣欣向荣的中兴局面。但那场浩劫产生的深层次多方面的沉痛教训,却是无数血泪换来的,是非常非常宝贵的。我们这一代人,我们的后代,绝对无权淡化“文革”及其教训。本刊现应读者要求,特发表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的《十年沧桑》一书的序和前言,作者为季羡林、马识途。两位著名老学者,曾深受“文革”之苦,却以冷静的科学心态,告诉我们如何加深认识那段惨烈而又厚重的极有意义的历史。两位老学者在文中都殷殷希望我们国家和人民不要淡化更不可忘怀这段历史,不然,这种惨绝人寰的悲剧还有可能在我们国土上重演。  相似文献   

12.
《庄子》对《老子》音乐美学思想的发展:对音乐美追求的发展,《老子》追求关乐,《庄子》扩大了美的追求范围,揭示了审美愉悦;对音乐审美标准的发展,《老子》以“音声相和”为音乐审美标准,相和是美乐,不和是丑乐,《庄子》发展为“至乐自然”的音乐审美准则,“籁乐”、“至乐”、“天乐”是美乐,失性、屈礼、不适之乐是丑乐;对音乐美学思想的发展,《老子》追求“大音希声”的音乐境界,《庄子》发展为追求“至乐自然”的音乐之“道”。《庄子》音乐美学思想的创新:阐明了音乐的本源、功能问题,强调有声人为之乐的重要,揭示了音乐审美的心理历程。老子是道家音乐和文化的领军人物,庄子则是一号旗手。老子树起了“大音希声”的音乐美学巅峰,庄子开拓了审美心理的先河。  相似文献   

13.
恩格斯说:“伟大的阶级。正如伟大的民族一样,无论从哪方面学习都不如从自己所犯的错误中学习来得快。”上世纪60、70年代在中国土地上发生的那场史无前例的浩劫——“文化大革命”,结束已20多年了,我们党和国家已经在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指引下,重新站立起来,出现了欣欣向荣的中兴局面。但那场浩劫产生的深层次多方面的沉痛教训,却是无数血泪换来的,是非常非常宝贵的。我们这一代人,我们的后代,绝对无权淡化“文革”及其教训。本刊现应读者要求,特发表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的《十年沧桑》一书的序和前言,作者为季羡林、马识途。两位著名老学者,曾深受“文革”之苦,却以冷静的科学心态,告诉我们如何加深认识那段惨烈而又厚重的极有意义的历史。两位老学者在文中都殷殷希望我们国家和人民不要淡化更不可忘怀这段历史,不然,这种惨绝人寰的悲剧还有可能在我们国土上重演。  相似文献   

14.
韦轩李公考     
《元朝名臣事略》卷七《太保刘文正公》史料来源之一为韦轩李公撰《文集序》,而“韦轩李公”究为何人,尚不见有人探究。熊梦祥着《析津志》(已散佚,今有辑佚)及清人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的《顺天府志》(残本),均有“幸轩李盘”的记载。作者以为“韦”与“幸”字形相近,“幸轩”极有可能是“韦轩”之误,“韦轩李公”很可能就是李盘。本文对此作了分析,并对李盘相关史事作了考察。  相似文献   

15.
结合战国楚简用字习惯,提出《逸周书》字词校读意见凡八事,读《文酌》“三尼”为“三匿”,《籴匡》“钟绝”为“钟弦”,《武称》“以毁其服”为“以毁其备”,《大匡》(第十一)“总害”为“凶害”,《小开》“色不知适”为“疑不知适”,《宝典》“腾上”为“陵上”,《武顺》“均”为“训”,《武寤》“王食无疆”为“王嗣无疆”或“王祀无疆”.  相似文献   

16.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新世代的语文教师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多读书,读好书,读正本的书”、“鼓励学生自助选择阅读材料”。但是,当前的中学语文教学对阅读教学的现状确实对此的淡化,这就直接导致了学生缺乏语言表达素材,也就失去了对语文课程学习的兴趣。本人认为,我们中学语文教师需要创设恰当的情景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营造一个爱读书的良好氛围,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以解决语文教学弱化课外阅读的现象,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7.
对清华简《尹诰》“一德”的理解存在多种意见,《礼记·缁衣》引《尹诰》,将“一德”阐释为“君不疑于其臣,而臣不惑于其君”,这应是最合理的解释。《诗经·鸤鸠》中“其仪不忒”是达成“一德”的手段,全诗则是“一德”的极好注解。“一德”应包括“相同”、“正确”、“教化万民”三层内涵。清华简《尹至》篇则叙述了伊尹和商汤达成“一德”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三史”是中国古代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东汉中后期,以张衡、应奉为代表的士人将《史记》《汉书》及东汉在修国史《汉记》进行整体性考察,推动了“三史”概念的产生。魏晋南北朝时,“三史”出现名实分离:一方面,“三史”概念抽象化、经典化;另一方面,《东观汉记》在“三史”中的地位受到范晔《后汉书》等诸家后汉史书的威胁。唐代,“三史科”的设立最终确定了《后汉书》在“三史”中的地位,“三史”名实再度统一。  相似文献   

19.
学术界一般认为,阮籍《达庄论》作于高平陵政变之后,表达了反对“名教”崇尚“自然”的激烈观点,与《大人先生传》相同。通过分析《达庄论》力图调和“名教”与“自然”关系的思想特征,结合其他资料,可得出该论创作于正始八~九年(247~248)正始之音高潮中的结论。这是目前所见最早的解《庄》专论,它超越了汉魏思想界以“贵生”“隐逸”理解《庄子》的传统,将“齐物”视为《庄子》的理论主旨,以“元气”论解释了“齐物”思想的合理性,力图消除儒家“名教”、“人世”与《庄子》“自然”、“出世”之间的差异,从庄学角度丰富了正始玄学的“儒道同”理论,并为后来向秀、郭象建立以“性分”为基础的“冥物”(齐物)学说,开辟了学术理路。  相似文献   

20.
本文第一则依据《郭店楚墓竹简》的《六德》及庄子《天运》、《天下》、董仲舒《春秋繁露·玉杯》等文对《郭店楚墓竹简·语丛一》第37至44号简的排列顺序加以纠正,并认为《诗》、《书》、《礼》、《乐》、《易》、《春秋》是六经的较原始排列次序。第二则根据《郭店楚墓竹简》的《缁衣》篇的“巷”字对金文的“(?)”字及从“(?)”的一些字的音义进行了阐释。第三则释《郭店楚墓竹简》的《缁衣》篇的“林人不敛”为“麻人不敛”,破读为“靡人不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