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万久容 《神州》2013,(34):178-178
就像语文有语感,音乐有乐感,美术有美感一样,数学有数感。数感是学生对“数”的敏感、精确、丰富的感悟,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数学课程中,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而数感主要表示形式为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景中把数的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示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合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合理性作出解释。可见数感的建立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注重数感的培养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呢?我个人认为要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充分地去感知、去体验、去发展、去探索。  相似文献   

2.
李双庆 《神州》2020,(6):168-168
数感就是小学生对于数的理解能力和在各种情境下数的应用能力,主要体现在理解数蕴含的含义,用多种方法多种形式的数表示具有意义的表达式,在特定的情境中能够准确理解数的大小,用数来与他人进行交流信息、表达情感,能够运用数字做出估算,并且对结果进行解释等等。  相似文献   

3.
徐静 《神州》2012,(1):148-149
小学生数感的培养.能使学生对数有充分的感知、感应和感受,有效地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可从五方面着手:生活是体验数感的源泉,创设情境是感悟数感的前提,开展小课题研究是提升数感的基础,进行自主探究是发展数感的动力,蛤予学生积极地评价是促进学生数感不断发展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4.
开场白     
不知不觉中就迈人了花甲之年。有眼几近失明,不得不放下宏大的写作计划。趁左眼尚有余光,赶紧整理往日写下的数十篇学术论文、数百篇杂文和散文、数干篇政论和时评。打算一一结集出版,然后了结我的文字生涯。从此述而不作,悠游于林泉之下,坐禅,凑经,弄孙,说法。  相似文献   

5.
《诗经》“数+斯+名”结构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今学对《诗经》中“数 斯 名”结构的“斯”有多种解释。本拿“斯”同其他虚词从词性、用法和语音方面比较,证明清人王引之解“斯”为代词“其”的观点是正确的。从句型变换看,“数 斯 名”和“数 其 名”分别是“斯 名 数”和“其 名 数”的变式结构,变换句式跟诗歌押韵、回环抒情、词类活用等语言特点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一清光绪年间,钱贵银贱,银两、银元兑钱数继续减少,成为当时的主要货币问题之一。以上海为例,光绪三年十月初九日(1877年11月13日)鹰洋每元可易制钱1019文;而初六、初七日鹰洋一元的换钱数还不到千文。①光绪二十年中日甲午战争以后,钱价更为高涨。光绪二十一年,鹰洋一元的换钱数,“渐减至九百数十文,甚有减至八百数十文者。无论贫富,咸受亏耗,实为数十年来所仅见。”②用洋钱买物,如不到一元,须要找钱,至少要买到五六百文,卖者才肯找。民间以洋钱换钱,先要用大洋换小洋(银角),再用小洋换钱。“以大洋换小洋,已吃亏数文十余文不等,再以小洋…  相似文献   

7.
清光绪年间,钱贵银贱,银两、银元兑钱数继续减少,成为当时的主要货币问题之一。以上海为例,光绪三年十月初九日(1877年11月13日)鹰洋每元可易制钱1019;而初六、初七日鹰洋一元的换钱数还不到千。光绪二十年中日甲午战争以后.钱价更为高涨。光绪二十一年,鹰洋一元的换钱数,“渐减至九百数十,甚有减至八百数十。无论贫富,咸受亏耗,实为数十年来所仅见。”用洋钱买物,如不到一元,须要找钱,至少要买到五六百,卖才肯找。  相似文献   

8.
略论百炼钢刀剑及相关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铜器的"湅"数冶金史上说,我国古代有一种百炼钢。这个品种的名称是从文献和口头习惯用语里来的,当然也参考了对出土钢铁制品所作的金相鉴定以及铭文中记载的工艺规格。但是,在早期金属制品的铭文中未有用"炼"字的,只有对"湅"数的记载。而且这种铭文最先不是出现在钢铁制品上,而是在钢器上。因此在讨论之前,有必要先对铜器铭文中的湅数加以考察。在铜器铭文中,湅数最少的为"三  相似文献   

9.
成建正 《文博》2011,(3):95-96
在陕西历史博物馆(以下简称陕历博)所藏数十万件文物中,当数青铜器、金银器、陶俑和唐墓壁画四类藏品数量集中且最具特点。若追溯其历史渊源,是因为这几类文物比较流行且水平较高的朝代,大都在陕西建都。  相似文献   

10.
馆藏陶扑满介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南省博物馆藏有数以千计的古代陶器,可分为数十种、百余类,可谓数巨种繁。就在这数巨种繁的器类中,仅有三件陶扑满。就目前公布于世的材料看,陶扑满仅属偶见。为了加深对它的认识与研究,现将我馆所藏的三件陶扑满,分别介绍于后。  相似文献   

11.
高广仁 《文博》2000,(2):45-53
秦王赢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灭掉最后一个敌手——齐国,结束了战国时期极其频繁、极其惨烈,动辄斩首数万、十数万,甚至数十万的战争灾难,形成了“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的秦帝国。实现了周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大一统政治理想。  相似文献   

12.
在秦汉简帛文献《睡虎地秦墓竹简》、《龙岗秦简》、《张家山汉简》、《大通上孙家寨汉简》中出现了一种特殊的称数法,即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来排列数量范畴,而此种用法在传世文献中也偶有用例。笔者在穷尽性分析此种特殊称数法的基础上,重点考察了其出现原因与规律。  相似文献   

13.
王奇生 《百年潮》2012,(8):73-77
作为近代中国一位举足轻重的政治人物,蒋介石的阅读习惯、阅读方式、阅读取向、阅读偏好以及阅读反应等,均值得我们饶有兴味去探讨。蒋不仅数十年持之以恒地读书,也数十年持之以恒地写日记,其阅读书目和读书感怀常记载于日记中。这为我们研究其阅读史提供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  相似文献   

14.
颗粒物对于文物的影响已逐渐受到重视,但目前国内对于馆藏文物环境颗粒物污染的研究尚不系统。本课题通过对上海博物馆、中国航海博物馆展厅内颗粒物数浓度和质量浓度的分级采集和检测结果显示,不同粒径段颗粒物中,数浓度主要集中在粒径≤0.3μm范围,PM_(0.5)数浓度占PM_(10)数浓度的90%以上,游客扰动是颗粒物数浓度的较大贡献者;不同类型的地面和墙面装修对展馆内的颗粒物数浓度的也有不同的影响。博物馆室内的大气颗粒物粒径分布特征随季节明显;细颗粒物与超细颗粒质量浓度之和在总颗粒物质量浓度中所占的比例均超过50%。大部分水溶性无机离子的质量浓度谱分布随季节变化不大,馆内颗粒物的无机离子成分仍然一定程度受到室外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正2017年11月11—12日,由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科举文化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的"闽台科举文化"学术研讨会在福州举行。40余位专家出席了研讨会。会议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新的研究成果:一、福建在科举史上的重要地位。福建在宋代进士之多居全国之首,在明代仍是科举大省,人均进士数、人均一甲进士数、人均庶吉士数以及人均进士家族数,皆为全国第一。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李世愉指出:"福建在清代科举中有着举足  相似文献   

16.
一、符号·数量·事物变化易学是专门研究《易经》的一种学问.形成于汉代.完整的易学体系包含易理、易象、易数和易占四个分支.清人陈梦雷说:“有是理乃有是数.数不可显,理不可穷,故但寄之于象.知象及理.数在其中;有象即有占,占即在象中.”(《周易浅述·凡例》是理、象、数、占四者之中,尤以象数之学最为重要.在中国哲学史上明确提出象数概念和说明象与数关系的,肇始于春秋.《左传》僖公十五年(前645)韩简对晋惠公说:“龟,象也;筮,数也.物生而后有象,象而后有滋,滋而后有数”.用现代话讲,则龟甲是形象,筮草是数学.事物生长以后才有形象.有形象以后才能滋长、滋长以后才有数字.到战国后期,象数才逐渐有人从理论上加以系统研究,《易传》的形成,是其成果.  相似文献   

17.
孙高峰 《神州》2011,(6):78-78
向量不仅是数学学科里的重要知识与工具,也是物理学科了重要的概念,向量是数与形之间的桥梁,在向量教学中要充分体现数形结合的思想。  相似文献   

18.
《山茶》2011,(3):26-26
别抬头到星星中找答案.因为即便是在最晴朗的夜晚.肉眼可见的星星也只有几千颗。更别尝试数到70亿,因为即便每数一个数只花1秒的时间(并且你没忘了自己数到哪儿),也要花200多年的时间才能数完。要想对如此庞大的数字获得概念并非易事.但通过一点点挖掘和数学运算,这一数字开始在我们身边显现出形状。——托马斯·皮尔斯  相似文献   

19.
夜郎新议     
一、西南夷君长“以百数”, 不是“十数”。司马迁在《史记·西南夷列传》中开头就说:“西南夷君长以十数,夜郎最大”。可他在文末又说:“西南夷君长以百数,独夜郎、滇受王印”。同是一篇《西南夷列传》,前后矛盾,究竞谁是谁非?这是《史记》留给后人的一大疑案,长期以来无人对此进行剖析,本文拟首先对此作一探讨。首先,我们应该看到,司马迁对西南夷的社会状况是不太清楚的,他在为这些少数  相似文献   

20.
排队     
丁杰 《文史月刊》2008,(2):57-58
我说的排队并不是指学校里学生出操、或者部队上士兵训练而进行的排队。我这里所说的排队,是指在同一个时间、同一个地方、为办某一件事情、或者为买某一样东西的人,多至十数人、数十人、数百人或者更多,为了维护现场的秩序而进行的排队。前些年这种排队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