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燕 《文史春秋》2014,(11):39-41
中日甲午战争由于中国惨败,次年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三月,清朝廷派李鸿章等人前往日本马关谈判和约,马关(日本称下关)是他一生中最为伤心之地。  相似文献   

2.
正李经方(1855—1934年),字伯行,号端甫,李鸿章六弟李昭庆之子,同治元年(1862年)过继给李鸿章为嗣。一生跟随李鸿章从事洋务、外交等活动,深得李鸿章喜爱。甲午战争后,因随李鸿章代表清政府与日本谈判,并参与签下《马关条约》,割让台湾而遭国人唾骂。他既饱读经书,又习得英文,一生出使多国,深谙当时发达  相似文献   

3.
中日《天津条约》第一款撤兵条款从提出到形成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甲申政变失败后,日本为将清军彻底撤出朝鲜,谋划和主导了中日撤兵交涉的全过程。日本先是采取了以退为进的撤兵策略,以双方共同从朝鲜撤兵为幌子,诱使清政府同意从朝鲜撤兵。而清政府正值中法战争,担心日法联手而两面受敌,同时希望借机让日本从朝鲜撤兵,以“转圜之计”的暂撤考量同意共同撤兵。天津撤兵谈判中,由于李鸿章受到伊藤博文避重就轻、软硬兼施等谈判策略的误导,以及倚恃作为宗主国的将来派兵权,在撤兵时间和范围上均做了妥协,且在没有限制日朝条约内日本在朝驻兵权的情况下,形成了尽快撤尽驻朝两国兵弁的撤兵条款。此条款基本按照伊藤要求形成,反映了日本侵略朝鲜的手段和东亚扩张思想,是李鸿章失策的妥协条款。  相似文献   

4.
“这里没有李鸿章”——邓小平与中英两国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外交谈判齐鹏飞1982—1984年中英两国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外交谈判是在“总设计师”邓小平亲自指导下进行的。在这一举世瞩目的历史进程中,邓小平的政治智慧得以充分展现。一波三折的中英外交谈判由“山...  相似文献   

5.
这是19世纪末震惊世界的一幕。 1895年3月24日,日本广岛马关春帆楼附近. 这天下午4时15分,中国的全权议和代表李鸿章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外务大臣陆奥宗光结束第三次谈判,自春帆楼乘轿返回寓所途中,亦即4时30分,一名暴徒突然冲到轿前。轿夫兼卫士尚未反应过来,“砰”的一声,一粒子弹击中了李鸿章的左颊。李鸿章顿时血流满面,一度不省人事。受害者虽然没有死,但不得不通知日方“不能出席定于次日开的会议”。 一个外国使臣被所在国的国民刺伤,实在是一件丑闻。国际舆论为之哗然。日本政府也极为狼狈.外务大臣陆奥宗光最大的担心是咯李鸿章以…  相似文献   

6.
19世纪70年代,晚清政府揭开了筹建近代海军的历史巨幕.李鸿章作为其倡导者、组织者、领导者,进行了卓有成效的艰苦工作,不仅促使中国近代海军得以迅速建成,而且还从理论上对近代海军的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发展措施等问题作了系统阐述,形成了极具特色的近代海军发展战略.但由于李鸿章海军发展战略思想自身的矛盾性、狭隘性和被动性,决定了其必然失败的命运.  相似文献   

7.
张振迎 《沧桑》2008,(6):9-10
1871年《中日修好条规》是中日近代第一个条约,标志着近代中日的建交。这个条约是一个平等条约,它是由李鸿章最早主持谈判和缔结的一部条约,其中毫无疑问体现了李鸿章的早期外交思想:一是"外须和戎"的对外媾和思想;二是"联日以制泰西"的"以夷制夷"思想;三是积极谋求国际地位平等的外交思想。  相似文献   

8.
本文考察了李鸿章对晚清幼童留美计划前后不同的态度转变,指出李鸿章的态度转变是导致该计划中途夭折的重要原因.而李鸿章对幼童留学事业前后不一的态度,则折射出了李鸿章等洋务派的思想观念仍旧拘囿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樊篱内.这种观念,不仅导致幼童留美计划中途夭折,实际上也预示了后来整个洋务事业的命运与结局.  相似文献   

9.
曾纪泽使俄谈判与李鸿章使日谈判之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80年,曾纪泽以钦差大臣的身份出使俄国,就伊犁问题进行谈判,结果签订了中俄《伊犁条约》;1895年,李鸿章也以钦差大臣的身份出使日本,就结束中日战争问题进行谈判,结果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对于这两次谈判签约活动,史学界一般作这样评价:曾纪泽与沙俄谈判,“力争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是作出了贡献的”,这在“清  相似文献   

10.
李鸿章与日本刘世华李鸿章是晚清历史上的重要人物。考查李鸿章政治生涯与日本的密切关系,有助于我们深入全面地了解李鸿章,公正地评价李鸿章。同时,反思李鸿章与日本竞争失败的原因,可以启迪肩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一代中国人。一李鸿章签订的《中日修好条规》是...  相似文献   

11.
王文良 《安徽钱币》2005,(3):30-30,32
打先秦半两钱算起,到清末逐步改用机器铸币为止,我国使用浇铸方孔圆钱有2500多年的历史。19世纪末,洋务派大臣张之洞,李鸿章等人奏请引进洋人设备,用机器压制钱币。1889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将所铸广东“光绪元宝”龙图银元样钱送北京审核,1900年,李鸿章又在广东引入铜元生产线,生产的机制钱币受到百姓欢迎,地方政府也因此获得丰厚利润,遂在全国形成铜元生产高潮。  相似文献   

12.
王诚汉 《百年潮》2003,(12):50-54
方形山小试牛刀1953年上半年的朝鲜战场,双方经过一年多的谈谈打打、又打又谈的较量后,呈现出军事斗争和政治斗争紧密交织的复杂局面。为了尽快促成停战谈判,5月,志愿军首长决定发起夏季反击战役。“战役目的主要是消灭敌人,锻炼部队,以配合板门店谈判”,同时与改善我军阵地相结合。在这一阶段,第60军先后对“方形山”和883.7、973、902.8、949.2高地发起进攻。为准备潜伏,我进攻部队的排以上干部和班  相似文献   

13.
……李鸿章的显赫地位,他的大量财富和他的幕府,不过是由第三种和最后的因素决定的,即他的外部气质和性格特征。在李鸿章的多方面特征中,有一方面与其它相比更突出,这就是他对仕途和追逐功名的强烈欲望。这种欲望也是多数中国人所具有的,但是,对李鸿章来说,官场生活本身几乎就是目的。在20岁那年,李鸿章赴京赶考,当时他写了下面这首诗以表达自己的雄心,并预言自  相似文献   

14.
《百年潮》1999,(11)
国共两党从1936年开始秘密接触,1937年谈判合作,一直到整个抗战期间,实际上都在断断续续地进行着谈判。1945年战争结束之后,双方的谈判更是达到最高规格,蒋介石和毛泽东都亲自出马,美国杜鲁门总统也派来前陆军参谋长马歇尔充任特使居间调处。国、共、美三方组成全套班子,整整搞了差不多一年时间,弄到1946年底还是以破裂告终。两党从1946年夏实际上就已经拉开架式大打起来,只打了一年,双方的力量对比就已经十分接近了;打到1948年,人民解放军已经占据了绝对的优  相似文献   

15.
战俘的战俘     
1952年初 ,朝鲜板门店的停战谈判陷入了僵局。美韩在重大的战争失利面前 ,一方面为避免陷入战争的深渊而勒马抽身 ,不得不坐下来谈 ,另一方面不甘心失败的命运 ,玩起了边谈边打、谈谈停停的把戏 ,企图瞄准时机 ,回枪一搏 ,以求谈判桌上的主动。根据毛泽东的指示 ,我方以邓华、李克农为主要代表的谈判班子采取你拖我也拖的策略 ,在分界线、战俘交换比数等方面毫不退让 ,积极作好防敌反扑的准备。此刻 ,美军巨济岛战俘营里的惨烈氛围与谈判桌上的宁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美韩为得到谈判的主动权 ,制造中朝战俘不愿归国的假象 ,秘密地进行了…  相似文献   

16.
《所闻录》(作者不详)有《李鸿章笑史》一条,写了几则他在美英的行为。其中一则是他访问英国,在曾入侵中国并抢掠焚毁圆明园、帮助过清政府打太平军的戈登纪念碑下表敬意。戈登家人为了答谢,送他一头曾在赛犬大会中得一等奖的宠物犬。几天之后,李鸿章在谢柬中称:感谢赠给的"珍味","朵颐有幸"。一句话,狗被他宰食了。戈登家人大惊,报上大登特登,传为笑柄。另一则是,他赴某贵族家宴时,咳嗽起来,为了不  相似文献   

17.
抗美援朝时,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军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便将以美国为主的多国部队从鸭绿江畔赶回到“三八线”以南,迫使“联合国军”坐到谈判桌旁。谈判桌上的较量尖锐复杂,在政治和军事两条战线上,谈了两年,也打了两年,最终美国不得不在停战协议上签了字。毛泽东无论是战场上还是谈判中,都是总导演的角色。请看《毛泽东与板门店停战谈判》一文。  相似文献   

18.
正一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十一月十七日,朝廷授李鸿章署两广总督。据说是因康有为、梁启超都是广东人,他们流亡到海外后,组织保皇党,策动勤王运动,慈禧要让李鸿章去康、梁故乡,与洋人交涉,捉拿"逆党"。也有人说,是慈禧准备废立皇帝,知道李鸿章反对,所以把他支开。慈禧交给李鸿章到广东有三大任务:整顿税收,练兵抗英、法,缉捕康有为。但李鸿章故意轻描淡写地说:"他们都是书院经生,市井讼师之流,用不着害怕。"慈禧问:"那何以外人都庇护他,与我为难?"  相似文献   

19.
正说李鸿章是晚清"第一重臣",应该不算虚传。1901年李鸿章病逝之际,正在从逃难地西安返京途中的慈禧,得到消息后慨然长叹:"大局未定,倘有不测,再也没有人分担了。"对1861年咸丰晏驾热河就掌握朝廷大权的慈禧而言,李鸿章不仅可以托付国事,甚至是唯一可以托付的人。李鸿章却从来就不是朝廷的"应声虫",他在一系列军国大事上,有自己的判断,自己的主意。八国联军入京时,身为两广总督的李鸿章,面对慈禧向西方  相似文献   

20.
一代猛将杨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上将在战场上认识了杨勇抗美援朝战争进行到1951年6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已歼灭美国为首的15国部队23万余人,其中美军10万人。迫使美国为首的多国政府,想通过谈判方式,结束朝鲜战争。为了这场战争,中朝人民同样付出了巨大代价,也希望以和平的方式解决朝鲜问题。于是,交战双方,坐到了谈判桌上。但是,谈判并不顺利,边谈边打,军事斗争和政治斗争交叉两年之久。1953年初,谈判有了重大进展,正当达成全部协议,准备签字时,李承晚竟公然破坏协议,扣留人民军大批被俘人员,并叫嚣“要单独向鸭绿江进行一次全面的军事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