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宗迪 《民俗研究》2012,(1):F0002-F0002
宋代城市打破了唐代都城封闭的城市,废除了夜禁,城市生活在空间和时间上都获得了空前的自由,城市的经济与文化生活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相似文献   

2.
城市建筑是城市外在形象和风格气质的直接反映,一些特殊的城市建筑融合周边的生态环境或其自身的历史背景,往往会给人们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当越来越多的城市建筑在干篇一律地野蛮生长时,那些独具个性魅力的城市建筑,便如沙滩上闪光的珍珠一样,弥足珍贵。澳门世界遗产建筑群就是这样的城市风景,它虽然没有那些超级酒店的奢华与惊艳,却堪称...  相似文献   

3.
东北三省城市经济弹性空间分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帅  王成新  李博 《人文地理》2019,34(4):73-80
为促进东北三省城市经济的复苏与可持续发展,构建城市经济弹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和多指标综合评价法,对东北三省城市经济弹性水平及其吸收能力、恢复能力和转换能力等构成要素进行评价,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城市经济弹性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从城市经济弹性水平来看,除了大连、长春和哈尔滨处于中等水平外,其余城市均处在较低水平和低度水平;②从城市经济弹性的空间分异来看,呈现显著的“集聚化”分异特征;③从城市经济吸收、恢复和转换能力来看,各城市水平与经济弹性水平基本一致,且空间分异特征也基本一致;④影响城市经济弹性的主要因素分别是经济结构、经济规模、环境状况、人力资源和经济密度。  相似文献   

4.
试析国际性城市的现代化功能 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观工业化国家的国际性城市,都具有全球性或大区域性的现代化城市功能,其总体特征,该城市所在地区的工业经历与城市职能经历过一个相当长的城市化、现代化过程,并与世界经济一体化日益接轨,并走向现代化、国际化的趋势。国际性城市具有许多复杂的现代化城市特征,也具有很强的城市辐射功能,但其最核心的作用就是城市的现代化功能。本文就城市现代化功能的作用、强度与现代化设施系统以及完善市场经济体系等作一些探索,期望在学术讨论的池塘中引出一些漪涟或浪花。  相似文献   

5.
曾敏  林铭亮  王敏 《人文地理》2019,34(3):61-67
“红头巾”作为中国近代女性跨境流动的典型案例,其影响不囿于“全球/地方”、“公共/私密”的空间尺度,还作用于城市尺度的实践,体现在“红头巾”符号被运用于城市品牌的宣传之中。本文主要采用深度访谈的方法,对比“红头巾”作为城市品牌构建在新加坡和三水两地的空间实践过程,研究发现:新加坡赋予“红头巾”建国英雄的身份,融入城市建设史并与现代城市空间共同打造城市名片;三水则以坚韧的三水女性华侨符号构建当地文化品牌,但效果无法等同新加坡。女性在城市尺度的空间实践值得关注,女性的流动将重构地方文化并塑造区别于男性主导的城市气质,最终作为实践空间的地方文化符号,成为城市迈向全球城市的文化资本。  相似文献   

6.
孤独的尘埃     
<正>城市的热闹和繁华,是城市外在的形式;城市的隔膜和孤独,是城市内在的特质。置身城市中,路途依然遥远。在遥远的路途上,冷也好,热也罢,一生中有很多时间注定要漂泊在设定的人生走向里,漂泊在钢筋水泥构筑的城市丛林中。城市,在人类大脑和双手的合力作用下日益繁荣壮大,反而衬得人类自身愈发孱弱渺小。  相似文献   

7.
城市体系研究主要关注城市的节点性与城际关系两个方面,而城市网络研究将这两个关键要素统一起来,为进一步探讨此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通过城际联系的视角,本文从城市的“中心性”和“中介性”两个维度来重新定义城市的节点地位。基于此,研究分析了铁路交通流视角下近十年来中原城市群城市体系整体和局部的结构变化,试图提供一种网络视角下城市体系演变的不同图景。研究发现:①城市中心性和中介性呈现出截然相反的变化趋势;②高中介性的门户城市更易提升自身地位;③城市中心性的层级结构愈发显著,而中介性更加扁平。在一体化建设的背景下,研究讨论了中原城市群城际体系演变的特征与问题。  相似文献   

8.
城市作为人口、产业等要素聚集地,基于多要素解构城市网络对明确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通过修正经典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方法,分析了高质量视角下黄河流域城市网络结构演变特征,利用QAP方法探求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城市网络基本形成了以郑州、西安、济南、太原、兰州等省会城市为核心,辐射至周边城市的网络结构,网络密度逐渐增大但整体较低,网络通达度相对较高且稳定。(2)城市网络社群内部关联高于社群间关联,说明高质量发展视角下黄河流域城市网络社群溢出效应主要以社群内溢出为主,社群外溢作用较少。(3)区位条件、交通基础设施、产业结构、政府支持强度、科技创新的差异对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城市网络演变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9.
在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网络社会进阶中,移动互联网支撑城市环境的即时共享与未来愿景,非在地的空间感知生成元宇宙类现实/虚拟的城市意象,网络媒介叠加于建成环境主/客观作用的传统经验感知,形成感知拼贴、地方再构、时间重叙、认知分异的意象特征。研究通过梳理互联网语境下的城市意象研究,揭示网络社会背景下城市意象的先验式建构过程,发现了意象节点偏离于城市社会经济活动峰值区域的一般规律,并归纳了互联网环境下城市意象研究的图片、文本和轨迹等应用素材,以丰富人本主义城市设计理论。  相似文献   

10.
刘超  陈林祥 《旅游科学》2023,(3):146-159
马拉松赛事作为我国群众基础最为广泛、影响力最大的赛事之一,对城市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文章基于2010—2019年全国248个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实证考察了马拉松赛事对城市旅游业发展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马拉松赛事显著促进了举办城市旅游业的发展;(2)马拉松赛事对城市旅游业的促进作用具有明显的城市区域异质性和赛事等级异质性,马拉松赛事更能促进中、西部地区城市旅游业的发展,等级越高的马拉松赛事对城市旅游业的促进作用也更为显著;(3)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消费需求是马拉松赛事促进城市旅游业发展的两条重要作用路径。基于此,文章从马拉松赛事和相关产品供给、马拉松赛事质量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提出针对性建议,以期更好发挥马拉松赛事的旅游促进效应。  相似文献   

11.
民族餐馆是餐饮服务业的特殊形式,认识其行业性质及文化特性是理解民族餐馆空间分布的关键。本研究以郑州、开封和洛阳为案例,从市场区位选择、文化邻近、城市格局等多个维度,对城市民族餐馆分布进行了探索性分析。研究发现,城市民族餐馆分布在空间分布结构上呈等级扩散分布,其集聚核心大多位于城市传统商业服务业中心;商圈、大学、医院等人口密集区,是城市民族餐馆市场选择的重要区位。民族餐馆与城市商圈具有较高的空间重合度,与大学、医院等区位要素空间关系因城而异。商圈周边布局民族餐馆的概率较高;城市民族餐馆在少数民族居住生活区域高度集中,民族商业文化传统对民族餐馆分布具有向心集聚作用。本研究认为城市民族餐馆分布取决于城市发展格局、市场区位选择及文化邻近的综合作用,民族餐馆的分布概率因城市规模大小、区位地点差异及空间尺度而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2.
刘大义 《风景名胜》2020,(3):0361-0361,0363
本文针对目前我国城市的生活垃圾处理方面的常用方法和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以现代公共管理思想,研究了改进和优化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科学方案,并就优化城市生活垃圾处理需要注意的相关问题实施了解析,希望能通过本文的研究,为我国城市垃圾处理工作改进质量,提高效率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顾佳 《风景名胜》2020,(3):0005-0005,0007
随着城市化建设不断推进,城市景观规划建设工作得到了重视,而园林设计在景观规划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园林设计理念的渗透,不但有助于改善城市空气的质量,而且还能够为城市居民提供观赏性。基于此,本文主要对园林设计在城市景观规划中的应用原则进行了总结,同时分析了其重要性,重点对园林设计在城市景观规划中的应用展开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4.
精明发展已成为国际化城市发展的主流。在精明发展理论的指导下,以区域中心城市济南为例,选取城市扩张与土地利用效益两个子系统,从空间形态、发展效率、外部影响、用地结构、人口变化、经济规模、公共服务和综合建设八个维度,测度济南市主城区城市扩张与土地利用效益的耦合协调关系。结果表明:①济南市城市扩张阶段性特征明显,扩张模式从单核心向多核心转变;②济南市土地利用效益总体水平较低,但其发展符合“低速-高速-平稳”的变化过程,且近年来呈持续优化趋势;③济南市城市扩张与土地利用效益不符合精明发展要求,城市扩张对土地利用效益的促进作用不足,二者间耦合协调度不高。  相似文献   

15.
滕兆烜  窦强超  弓蕾 《旅游纵览》2023,(19):121-123
本文聚焦大众旅游时代以城市近郊乡村旅游为代表的微旅游的兴起,分析城市近郊乡村旅游的类型与特点,论述城市近郊乡村旅游进一步发展的必然性,提出现阶段城市近郊乡村旅游发展面临的四个主要问题,并针对这四个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6.
相对于被无数文人讴歌过的乡村,城市有何魅力?产生于工业文明的现代城市,提供的是万花筒式的人文风光。在城市里,我们尽可以做一个本雅明所谓的“游手好闲者”,四下环顾,自由晃荡,忘掉诸多文艺作品——尤其是旅游文字带给我们的偏见。在众多中国城市中,长沙属于标签不那么鲜明的一个,既不火爆,也不小资,既不古朴,也不是各种后现代主义...  相似文献   

17.
王兰  孙文尧  吴莹 《人文地理》2020,35(2):55-64
在“健康中国”战略推进和健康城市建设背景下,关注城市建成环境对公共健康影响的研究日益增加。目前相关研究主要纳入了客观测量的城市环境变量,而主观感知的城市环境变量能够体现出客观测量的城市环境变量难以捕捉的健康影响效应,具体作用有待深入探究。本研究建立了个体、社区和城市三个层面的分析框架,基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于2016年开展的“社会态度与社会发展状况”全国大样本问卷调研数据,探究主观感知的城市物质环境和服务环境对居民自评健康的影响作用并识别显著影响要素。研究发现:感知的城市环境对居民自评健康具有显著影响,其中居民对城市绿化、基础设施状况、住房保障和医疗服务的感知是影响自评健康较为主要的环境感知因素。最后本研究基于定量分析结果讨论对健康城市评价和研究的启示,推动健康城市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正>轮印:1953年,新中国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武汉抓住历史机遇,迅速实现城市转型,为今天的飞跃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1949年5月16日武汉解放,人民政权甫一成立,在接管城市、清除国民党匪特残余、重建城市秩序、维持社会治安的同时,已开始思考城市发展走向,谋划城市未来愿景。  相似文献   

19.
南京城事     
南京是一座承载了过多历史的城市,十朝古都给这座城市留下的烙印,让南京在同质化的城市之间显得卓尔不群,虽然它会偶尔马失前蹄稍显狼狈,但骨子里一直保持着处变不惊的优雅。  相似文献   

20.
姜晓晖 《人文地理》2021,36(6):87-95
自改革开放以来,持续了近40年的飞速发展和规模扩张,我国的城市发展步入了“后城市化”时代。“快速扩张下”的城市收缩现象越来越引起理论和实务层面的关注,其中空间层面的资源不匹配和不协调是带来城市收缩的重要原因。基于“空间—行为”互动理论,尝试从“制度—政策—行为”层面的空间不匹配,解释城市收缩的逻辑归因。其中,制度空间通过“经济体制转型”和“社会结构变迁”,带来收缩城市在空间和社会上的两极分化;政策空间基于政治体制、社会政策带来城市发展的不平衡;行为空间嵌入个体、群体、家庭行为中,通过职住分离、就业环境等带来个体“空间—行为”的不匹配。最后,提出深化经济制度改革,促进收缩型城市再“更新”、关照区域政策平衡,扩大收缩型城市的公共服务供给、坚持“以人为本”,让城市成为“人”的“家”等治理导向与政策尝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