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福建史志》2013,(4):64-64
享有“幽默大师”美誉的林语堂(1895—1976年)是福建龙溪坂仔人。这位兼善小说、散文、翻译、文学理论的多产作家,毕生致力于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被列为20世纪智慧人物之一。林语堂曾四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却都无缘获此殊荣。  相似文献   

2.
五四时期,林语堂留学美欧,胡适确曾自费资助过林语堂,但数额甚少.实际上,资助林语堂留学的主体仍为北京大学,林语堂所获资助的大部分属于北京大学的公款.林语堂晚年关于此事的回忆存在重大失误,亟待纠正.  相似文献   

3.
隋晓村 《神州》2013,(4):18-19
《京华烟云》是林语堂的著名长篇小说。全书气势宏大,以三大家族的兴衰展示了中国从清朝末年到抗战初年的社会现状。本文是对《京华烟云》的略说,主要从内容、精神主旨、人物、语言几方面阐述了《京华烟云》的伟大成就。由此领略到一部内容丰富的伟大著作的精神内涵和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4.
赖晨 《文史月刊》2013,(6):30-31
作为著名作家、译作家和语言学家,林语堂早已为大家所熟知,但他在教育园地上的创业精神却鲜为人提及。林语堂早年在北京大学、北京女师大任教。1926年5月,林语堂携眷南下,应聘厦大文科主任。他曾经在厦门鼓浪屿求学生活了7年,其初恋情人陈锦端(林语堂名著《京华烟云》中女主角姚木兰的原型)、夫人廖翠风的娘家就在鼓浪屿,其二哥林玉霖在厦大哲学系任副教授,其弟林幽任外语系讲师。9月,林语堂就任厦门大学语言学教授、文科主任兼国学院  相似文献   

5.
赖晨 《湖南文史》2013,(5):36-37
林语堂(1895—1976),福建漳州平和县人。众所周知,他是著名的作家、译作家和语言学家,但他在教育园地上的创业精神却鲜为人提及。林语堂早年在北京大学、北京女师大任教。1926年5月,林语堂携眷南下,应聘厦门大学人文科主任。  相似文献   

6.
林语堂,著名作家,1895年生于闽南漳州。他从小头角峥嵘,17岁被“具有一连串‘梦想’”的父亲送进了上海圣约翰大学。这是一所林语堂自认为“学习英文的最好的大学”。在这里,他受到了西方文明的初步熏染。1916年毕业后到北京清华学校任英文教员。1919年根据清华的例规,任教满三年的林语堂获准赴美留学,就读于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一年后,获得硕士学位。接着入德国莱比锡大学攻读语言学。林语堂遍览了该校收藏丰富的中文藏书。林语堂的文化经历十分奇特:在母国的圣约翰大学,沉浸于西方文化,精通了英文;在异邦的…  相似文献   

7.
张光茫 《湖南文史》2013,(10):30-31
林语堂(1895—1976.中国现代著名学者、文学家、语言学家)看重钱,会赚钱,在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文坛,人所共知。这与中国文人讲求的“君子固穷”背道而驰,成了很多人诟病林语堂的原因。不过,林语堂仍是该要的钱一分不少,该花的钱也慷慨解囊。  相似文献   

8.
林语堂在《语丝》时期的思想倾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玲 《史学月刊》2005,4(11):33-37
林语堂1923年从欧美留学回国后,即以《语丝》为阵地发表了三十多篇文章,开始崭露头角。受鲁迅和语丝派的影响,林语堂的思想越来越激进,他关心和支持政治运动,同情和歌颂学生运动,同时对军阀、政客、官僚进行无情的抨击,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中国国民性给予深刻的解剖和有力的批判,显示了林语堂强烈的社会关怀和要求改变现状的革新进步倾向。《语丝》时期是林语堂思想最激进的一个阶段。  相似文献   

9.
旅行的精神     
许多人对旅行说了许多看法,都不及林语堂先生。林语堂先生在一篇《谈游览》的文章中对旅游的真知灼见,至今可鉴。  相似文献   

10.
西风社是民国时期上海一个有着相当影响的翻译出版机构。1935年后成为西风社主持人的黄嘉德兄弟为林语堂主编的《人间世》翻译美国《读者文摘》上的文章,受到林语堂的鼓励,刊出后又受读者的欢迎。于是黄嘉德兄弟俩决定创办一个以“译述西洋杂志精华,介绍欧美人生社会”为宗旨的杂志。1936年9月,黄嘉德、黄嘉音和林语堂各出资旧法币200元创刊了《西风》月刊,由林语堂任顾问编辑,《西风》出版不久,林语堂携眷赴美定居。因此除了后来提供译稿,实际上并未过问西风社的事务。黄嘉德、黄嘉音任主编和发行人,每月1日在上海出…  相似文献   

11.
微名人     
一朵 《名人传记》2022,(3):70-71
林语堂林语堂在东吴大学法学院兼职英文教员时,开学的第一天就迟到了。学生们翘首以盼之际,他夹了一个皮包走上了讲台,然后不慌不忙打开皮包,装的竟是满满一包带壳的花生。他将花生分给学生享用,但是没有一个学生敢吃。林语堂分完花生后,操着一口流利的英语大讲其吃花生之道。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美国文学批评理论家艾布拉姆斯的作品研究进路模式为基础,从艺术家、世界、读者三个角度反向切入林语堂小说研究。在这种三元视角框架中对林语堂的小说艺术作品进行宏观定位,并且深入解析构成诸元,以图打造三元互动、同构互补的研究平台,生动呈现各话语力量既彼此共生又彼此竞技的场面,历史和现实地展示林语堂小说的生存空间和艺术场态。  相似文献   

13.
正1965年,在国外居住了30多年的林语堂回到台湾定居,他自行设计了一座既具东方情调又有西式风味的庭园。林语堂希望书房的窗前有数竿篁竹,夏日则要天高气爽、万里一碧如海……别墅盖好后,林语堂把自己的4000多册藏书全部搬进了书房,几乎是不假思索就给自己的书房取名为"有不为斋"。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呢?  相似文献   

14.
钱钟书与林语堂的作品是幽默的,本亦以幽默之笔论之;钱钟书与林语堂为皆好比较,本截幽默”这一平台上亦以“比较”之方法论其不同,从而倡导论风格与作家作品风格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5.
1919年夏,清华学校的青年讲师林语堂(1895-1976,福建漳州人,著名语言学家),按学校规定,在清华任教满三年,可由学校资助出国留学,享受每月40美金的半个奖学金名额。此时,林语堂已经结婚,40美金是养不活一对夫  相似文献   

16.
1965年,正当林语堂七十华诞到来的时候,台湾“总统府”秘书长张岳军寄赠了贺寿诗,林语堂亦填了一首《满江红》作自寿诗兼答谢。此词重述他一生“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怀抱,和对国家、对同胞的热爱。  相似文献   

17.
1975年12月,圣诞节前夕,林语堂寓居在香港的小女儿家里。一天,二女儿林太乙带他到永安公司去购物。那里挤满了采购圣诞礼品的大人小孩,商店里洋溢着一片喜气洋洋的景象。这节日的气氛感染了热爱生命的林语堂,他目睹各式各样灿烂的节日装饰品,耳闻圣诞颂歌。  相似文献   

18.
幽默,这一泊来的词汇始用于林语堂;正因为这个原因,幽默之中的博闻与睿智才成了他的魅力所在。粗浅的玩笑权作消遣自是无妨,而大智慧者的顽皮与调侃,以我看来,才是对幽默最本质的阐述。读罢林语堂,隐约觉得智者玩笑世物背后疼痛的伤口。  相似文献   

19.
正在这个社会,名流往往格外受人关注,比如鲁迅,我们一方面很想知道他的一生真正喜欢的那些人是谁,为何喜欢;另一方面我们也希望了解他厌恶的那些人是谁,为什么厌恶。鲁迅一生与之决裂的人不少,陈源、顾颉刚、胡适、钱玄同、梁实秋、林语堂都在其列。在这里,只说说他与林语堂的关系。鲁迅与林语堂是当面吵过架的,他们明显的冲突一共有三次。上世纪二十年代末,鲁、林两人曾同住上海北四川路横滨桥附近,两人时有过从。某次,  相似文献   

20.
国学大师林语堂年轻时兴趣广泛,精力充沛,读书之余喜欢参加各种体育运动。在圣约翰大学读书时,林语堂一度对棒球兴趣浓厚,一有空闲,就拉上夏威夷来的留学生根耐斯一起练球,一练就是几个小时,不久他就成了一个高水平的垒手。不曾想,这项"绝活"在回国后竟派上了用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