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王霄冰  陈科锦 《民俗研究》2022,(6):94-107+155-156
“民俗志”就其文本形式、记述内容和功能而言,具有浓郁的中国本土特色。中国古代不仅有“民俗志”的概念,而且有着悠久的民俗书写传统。古代的民俗记录大体上可分为史志类和笔记类两大体例。前者以方志民俗志为代表,其特点是范式化的写作和作者的隐身;后者则以文人笔记为主,其中“我”的在场、深刻的主观感受性和平民视角,都与现代民俗志的理念不谋而合。随着20世纪民俗学学科的发展,又形成了史志民俗志、科学民俗志和传播民俗志三种类型。民俗学界对民俗志书写范式的反思与新型民俗志的写作实践,不仅是对当前民俗学学术理念的回应,还显示出了回归中国本土民俗志诗学传统的迹象。  相似文献   

2.
徐钰程 《神州》2011,(6X):23-23
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民俗是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世代传承、相沿习成的生活模式,它是一个社会群体在语言、行为和心理上的集体习惯。是经社会约定俗成并流行、传承的民间文化模式,是一种文化的积淀。民俗不仅仅是一种民间自我传承的文化事象,还是一个民族自由表达情感、展现独特精神风貌和世界观的一种行为方式。  相似文献   

3.
古代浙东的民间造物——越窑瓷器,自东汉以来即已进入人们日常生活的诸多领域。在汉晋时期的茶具、酒具、餐具、文具、容贮器、盥水器、灯具、卫生用具和随葬冥器等各类生活用品中,都存在有越窑瓷器的身影。因此,在其一千余年的历史长河中,它无可置疑地融和烙印着不少地域风俗,这为我们研究浙东地区汉至唐宋时期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民俗事象提供了相应的物质依据,对于正确了解和探索古代浙东地区的社会面貌和先民的生活习俗都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4.
杨振兰 《民俗研究》2003,(2):151-159
民俗词语即反映民俗事象的词语。如“粽子”、“年画”、“踏青”、“登高”、“年夜饭”、“舞龙灯”、“扭秧歌”、“中秋节”等,都是汉语词汇系统中负有特殊民俗内涵的词语。色彩意义指词语中所蕴含的某种独特的格调、韵味、倾向等,一般视之为词义内容的一部分,与理性意义、语法意义共同构成词义的整体内容。色彩意义是由感情色彩、形象色彩、语体色彩、风格色彩、时代色彩、外来色彩、民族色彩、地方色彩等形成的  相似文献   

5.
《神州》2014,(7):10-10
<正>无论是发轫于民间宗教及岁时风俗的老北京庙会,还是土生土长的河北任丘糖墩节,在这些传统民俗里无不洋溢着浓浓的年味,寄托着民众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革新,对生活朴素的礼赞与期盼。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民俗文化是昔日民族的根,也是民族发展的魂。  相似文献   

6.
潮州历来有祭拜鬼神的民风民俗。在信仰方面属于多神崇拜,无论是祀奉的对象,还是奉拜的方式都种类繁多。就祀奉的对象而言,有土地神、天公(太阳神)、月娘(月亮神)、关帝爷、三山国王、妈祖等等。一个村子、一条街道可以有自己独有的保护神,一座山、一片水、一棵老树等无生命的物  相似文献   

7.
在东北民俗生活场域中,满族风俗对东北作家群创作有重要影响.满族风俗成为东北作家群创作的生活场域.满族风俗成为东北作家群描写的主要内容.满族风俗与东北作家群创作具有内在一致性.  相似文献   

8.
张勃 《民俗研究》2012,(4):37-46
北京拥有大量的地方志,不同历史时期修纂的地方志对北京民俗的记述,为当下进行北京历史民俗研究提供了比较系统、翔实、可靠且时空确定的宝贵资料。通过对地方志中民俗资料的发现与解读,可以进行北京民俗史、北京历史民俗形态、不同区域历史民俗的比较、不同历史时期的风俗观以及民俗志文本写作等诸多方面的研究。利用地方志民俗资料进行北京历史民俗研究也有一定的局限性,这主要是由地方志文体的特点以及修志者的观念、水平、工作态度等决定的。因此,进行北京历史民俗研究,不能仅仅依靠地方志,还需要其他类型的文献作为资料来源。本文之所以主动舍弃其他材料而专注于一种,主要是为了肯定和提倡它,使其在北京民俗研究中获得与其价值相当的位置。同时,这样做有利于对这类型资料的优缺点进行更为细致的分析,以发现、提炼使用这一类型资料进行研究时的合适方法。如果不同类型的资料都得到了比较透彻的分析,在综合应用时就可以更好地扬长避短,取长补短,从而将北京民俗研究推向更高的水平。  相似文献   

9.
10.
李跃 《文物世界》2010,(3):76-77
<正>民俗文物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民间生活文化中的物质文化遗存和精神文化的物化遗存。它所具有的"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特别引人注目。它的一大特点是:既有历史传统又有现实传承;既体现物质文化又体现非  相似文献   

11.
传统剪纸艺术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美术中的大类,它是国人祈福与祝福的符号;是几千年无数代劳动人民口授心传、约定俗成的活态的文化叙事方式,是中国传统文化在民间的沉淀;是中华民族具有普遍性和多民族性的无形遗产。传统剪纸艺术至今仍在传统节日文化、婚丧嫁娶的民俗生活、汉民族及少数民族的服饰文化、不同地域的信仰(巫俗)文化中发挥着重要的文化空间象征和族群生命记忆的功能。  相似文献   

12.
由钟敬、季羡林任名誉主编,黄孝通、司马义·艾买提(维吾尔族)为总顾问,段宝林、过伟任总主编的《中华民俗大典》,是一项相当艰巨的化工程,需要延请广大民俗学来共同努力完成,它已纳入了中国民俗学会的计划之中。  相似文献   

13.
互动演化:当代端午民俗的文化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民俗传统具有极其强大的文化整合力,它不仅有着历史内涵的丰富积淀、传承空间的广阔延展,还有着久远的承继历程和众多的实践群体,呈现出民俗传统的模式化与习俗惯制的影响力;同时,一些民俗现  相似文献   

14.
风俗、民俗是否同义词,从《辞海》、《辞源》、《现代汉语词典》、《中国风俗辞典》4部重要辞书分开立条和释文内容看,义项是有差异的。即风俗是人类社会、各民族相沿积久而成的风尚、习俗,而民俗为民间风尚、习俗。风俗范畴较广泛,而民俗限于民间。上述4部辞书,虽然分开立目,除释文稍有差异外,并无指出其不同点。  相似文献   

15.
杨子华 《古今谈》2002,(1):62-63
古代的越民族以龙为图腾,为了表示自己是龙的子孙,并祈求龙的保护,就有“断发身”的习俗。后来身作为美与力的象征,成了身体上的一种妆饰。南宋杭州,市井社会也盛行着一种身风俗。“身”便是用针在人体的全身或局部刺出各种图形,有染色的。  相似文献   

16.
赵书 《满族研究》2002,(3):94-97
北京自古以来是各族人民杂居散居的地区,近千年来女真族,契丹族,蒙古族,满族又在这里相继建立地方政权和全国政权,因此京味化和京味民俗与北京历史分不开,与当前居民的民族结构分不开,与国内外的化交流分不开,本从民俗角度阐述各族人民对北京发展的贡献,说明伟大的祖国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一事实。  相似文献   

17.
近祺!前所推荐张举文《世纪之交的美国民俗学》一文,承在《广东民俗》刊出,并可闻在国内民俗学界反响甚好,谨贺。愚见以为,时下中国民俗学理论体系的构建,亟需广泛了解、借鉴世界民俗学的前沿信息与学说,就是说,应当切实置身于世界民俗学的科学大背景、大环境之中构建中国民俗学理论体系。在科学面前,一切妄自菲薄和唯我独尊都是浅薄可笑的。  相似文献   

18.
梁惠娥  邢乐 《民俗研究》2012,(6):97-101
“五福”是中国民俗文化中的常见意象,与民间信仰紧密相连,源远流长,至今不衰。乡村妇女凭借手中针线,借助“五福”意象,将爱与希望、幻象和现实在民间服饰中表达出来。本文以江南大学民间服饰传习馆馆藏服饰品为例,归纳、分析民间服饰中具有代表性的“五福”意象,探讨民间服饰中“五福”的文化内涵,阐解其背后隐含的深层民俗寓意。  相似文献   

19.
《民俗研究》2006,(4):F0002-F0002
该书的初衷,是为了从理论上摆脱民俗学作为“遗留物学”的学科危机,把研究对象界定为现实的,自成体系的当下生活。通过对于“民”和“俗”的概念梳理,高丙中旁征博引,精细缜密地论证了民俗就是习惯性、功能化的社会生活,民俗研究应从现实的,整体的层面上把握民众的生活世界,民俗学是直接地、较为全面地关心人的生活世界的一门学问。以不断更生的现实生活作为研究对象,可以保证民俗学享有永不估竭的对象资源。  相似文献   

20.
中国苍茫大地,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历史上各民族在政治、经济、化上相互融合,但这种融合并不能完全泯灭各民族的特性,尤其是与外界接触稀少的民族。纵观历史化的长河,各民族在日常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中,语言、行为都有体现着自己的喜好、风尚、信仰、习惯、禁忌等信息,也就是说,各民族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民俗。各民族创造出的化,都是中国化不可替代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