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华夏人文地理》2013,(2):56-85
从2000年到2012年,从北京到上海,从四川成都到江西南丰,从山西黄芮城到陕西华县,摄影师曾年用镜头记录了中国传统戏剧在乡村的蓬勃生命力。在他独具一格的作品里,我们可以看到地方戏剧真实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2.
抗战胜利后,我父亲田汉偕继母安娥在1946年5月由重庆回到阔别将近10年的上海。这里是他自1922年从日本回国后,创办“南国社”、“南国艺术学院”,致力于革命戏剧运动的场所,直至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后才离开,因此上海也可以说是他的第二故乡。 他在抵达上海的当晚即去黄金大戏院看  相似文献   

3.
王婧 《沧桑》2014,(4):182-184
五十年代我国的戏剧事业历经"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和"三改"等政策的改革,戏剧事业焕然一新。但在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也历经跌宕起伏,甚至错误批判,这些现象值得我们去思索探究。  相似文献   

4.
“抗战戏剧”,顾名思义,就是以抗日战争的题材用戏剧的形式去演出、去表演。那么,“戏剧抗战”又是什么呢?有人说“戏剧抗战”是“抗战戏剧”的变种,也有人说“抗战戏剧”和“戏剧抗战”是同胞孪生姊妹。其实无论“戏剧抗战”还是“抗战戏剧”,都是名词的展现。但它们却有着相互依赖又相互拆斥的关系。笔者试就这一问题进行研究,供广大同仁探讨。  相似文献   

5.
SHOW JUNE     
《世界》2011,(6):203-203
2日至4日,上海人民大舞台上演魔幻现实主义戏剧《塔克纳城的小姐》。一个白发老人百年的沧桑变幻看似神奇而遥远,但只要我们用心体会,就能感受到一种尊严、执著和生命延续的神奇。票价为100元-300元。  相似文献   

6.
许翰如 《纵横》2010,(1):28-30
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11月上海沦陷,我们“孩子剧团”奉国难教育社中共地下党组织之命撤离上海,转移到内地开展抗日救亡宣传工作。我们在苏北的唐家闸、南通县、扬州路上、邳县运河车站等地,为人民群众、过路部队、当地驻军,演出抗战戏剧,高唱抗日救亡歌曲,鼓舞斗争意志和战斗情绪。整个寒冬季节,我们都辗转于江苏北岸,而后经徐州、郑州来到后方重镇武汉。周恩来副主席和长江局委托邓颖超、孟庆树、吴志坚来我团的临时住处——汉口洪益巷培心小学校(该校已放寒假)看望我们,  相似文献   

7.
欧阳山尊  听澜 《纵横》2014,(10):37-40
今年是著名戏剧导演、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原副院长欧阳山尊先生诞辰110周年。在中国话剧史上,欧阳山尊是继第一代话剧艺术家之后承上启下、地位独特的戏剧家。他经历过30年代上海的左翼戏剧运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戏剧运动,还经历了北京人艺的创建和新时期戏剧变革,一生导演了50多台大型话剧。本期,我刊特别约请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戏剧博物馆副馆长刘琳(笔名听澜),将十年前就北京人艺创建问题采访欧阳山尊先生的录音整理发表,以为纪念。  相似文献   

8.
“好一个黄吉诃德”童道明我认得黄佐临很晚,头一次见到是在1988年。他来北京开五次文代会,我去上海代表团驻地看望他。他留给我第一印象是:智慧老人般的蔼然可亲,无往而不可爱的艺术家气质。黄佐临是个思想家型的艺术家。他对戏剧问题的思考,宏观得惊人。因此有...  相似文献   

9.
在上海局领导下,我们在武汉的工作有了较大的起色。1947年秋,上海局通知我去上海开会。到沪后,我被当成病人送进了一家私人医院——李伟光医院。医院的同志嘱咐我尽量不要出去,后来李亩田、李云程也住进来了。上级派王晓同志与我联系,他经常送来报纸文件,给我们讲外面的情况。并告诉我们说:“张执一同志有任务到香港等地去了,请你们耐心等候。”不几天,张执一同志回到上海,会议就开始了。这次会议由张执一同志主持,出席会议的有我们五师的同志,也有华东的同志。会议的任务本来是研究在上海、南京、武汉等沿江大城市建立几个联络…  相似文献   

10.
田本相 《纵横》2014,(12):61-64
曹禺,还有他的亲朋,都曾对我讲过有关《雷雨》的一些故实。曹禺是怎样在这些故实中升腾起他的想象,构建起《雷雨》的场景、人物、戏剧冲突的?把这些摆出来,也许可以引领我们去探索他创作《雷雨》的秘密。  相似文献   

11.
蒋豫生 《古今谈》2010,(3):49-51
真是好事多磨,由于种种原因,几经改期,这次我终于成行,专程去上海探望了老剧作家、戏剧评论家汪培。  相似文献   

12.
1949年3月间,于右任先生来到上海,住在离徐家汇不远的一座楼上。一天上午,我和姚鹓雏(当时他和我是监察院上海留守办事处正副主任)去看望他,一见面,于先生紧握着我们的手说:“你们不去台湾,很好!”我们说:“还有极少数的职员因地位  相似文献   

13.
溪口之行 3月初,蒋经国突然从溪口来电话命令我立即去溪口见蒋介石,随后又多次来电催促。此时要我去溪口明摆着是赴“鸿门宴”,结局难以预料。一定是蒋经国得到从嘉兴有关方面发来的不少情报,对我的言行加深了怀疑,故有此举。去还是不去?我颇为踌躇,因为此行关系到嘉兴起义的成败,必须请示汇报上海地下党领导。我迅速赶到上海宝山路联络站,同李正文、段伯宇急商对策。经过全面分析,我们认为  相似文献   

14.
在20世纪30年代以前,武汉市的戏剧种类还比较单调。除上演过一些外来的京剧以外,就只有汉调、楚剧之类的地方戏了。至于当时尚属新兴的话剧,据献记载,是在20世纪初由李叔同、欧阳予倩等戏剧研究家从日本引进中国,最初只在上海尝试演出过数次,尚未普及到内  相似文献   

15.
血灌冀东艺术之花──追忆尖兵剧社社长黄天烈士徐思贤黄天烈士,1907年诞生于上海崇明县,自幼喜爱读书,从小就对封建礼教制度深恶痛绝。1926年黄天进复旦大学外国文学系读书。他酷爱进步戏剧活动,参加复旦剧社搞剧务工作。由于涉及戏剧的演出、编剧、导演等多...  相似文献   

16.
戏剧对义和团运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加华 《清史研究》2005,5(3):79-84
义和团运动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戏剧的影响,正是戏剧为义和团运动的发生创造了一种社会“叙述背景”。一方面,义和团在穿着、神主、话语、行为等许多方面都是模仿戏剧舞台演出;另一方面,戏剧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义和团运动的爆发。之所以会如此,原因就在于当时华北地区戏剧的分外流行。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个地区社会风俗文化巨大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7.
淘气的儿子     
我与妻分居两地,她在上海,我在南京,儿子一年前也去了上海借读。因为身体欠佳,加之薪水有限,经不住三天两头来来往往的,所以我很少去上海,至多半月一次,平日教育儿子的重担就落在了妻子肩上。我那儿子天生虎头虎脑,既调皮又淘气,整天闹得家里不得安宁,我们只好在他不足三岁的时候将他送进了全托幼儿园,一周接回来一次。每当周一送他去,他总绷着小脸,泪眼闪闪地盯着我,一只手拉住我的衣角  相似文献   

18.
钦鸿 《钟山风雨》2013,(6):51-52
时过八十余年,如今已没有多少人知晓上世纪30年代初的新春时节,左翼戏剧青年赵铭彝和郑君里曾有过两次南通之行。然而他们的这两次活动,对推动上海和南通两地的进步戏剧运动影响甚巨,在中国现代话剧运动史上写下了令人难忘的一页。  相似文献   

19.
<正>洪深(1894~1955年),我国早期电影导演、剧作家、戏剧批评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是中国现代话剧和电影的奠基人之一。1928年,洪深将从西方舶来的以对话为主的新型戏剧样式正式命名为"话剧"。话剧这一新型戏剧样式从此在中国得以正名,并在此后的发展中展示了自己的辉煌。1937年初冬,洪深领导的上海救亡演剧队第二队,经过南京、徐州、开封、郑州等地后,来到了汉口。  相似文献   

20.
正广东番禺籍杰出导演、戏剧大师——黄佐临被誉为中国戏剧界的"奇人"。自二十世纪后,佐临为中国戏剧事业作出了不少标新立异、独具一格、震撼中外剧坛的"奇事"。他是"海派话剧"的奠基人,与北方最杰出导演之一的焦菊隐先生并称为"南黄北焦"。黄佐临(1906.10.24-1994.6.1),中共党员,历任上海人民艺术剧院副院长、院长、名誉院长。第一、三届全国人大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