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故宫东北部的“宁寿宫”一组建筑群,建于清乾隆时期。它体现了我国十八世纪宫殿建筑艺术的成就,其中有著名的宫廷花园——乾隆花园,采用了纵向轴线的布局手法,把狭长的地带划分成四个大的庭院,各自布置成不同风格、不同景色的花园,在造  相似文献   

2.
乾隆花园在故宫的东北部,石乾隆帝准备做太上皇帝而修建的宁寿宫宫殿的一个组成部分。据记载,乾隆帝不愿自己做皇帝的年限超过其祖父康熙皇帝(康熙在位六十一年),所以表示即位到六十年时,就“内  相似文献   

3.
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内的东北部分——即故宫外东路——有宁寿宫一组建筑物,其地本明代仁寿宫一号殿的故址,清康熙二十七年(一六八八)始建宁寿宫,可是现存的建筑物却是乾隆三十六年到四十一年间(一七七一——一七九六)所建筑的。宁寿宫建筑分中、东、西三路,中路是由皇极门起,沿中轴线往北的正殿部分,东部是养性门东的畅音阁、阅是楼等建筑,而西路养性门西则是一座花园,因为它建于乾隆时,所以称之为"乾隆花园"。  相似文献   

4.
乾隆花园的造园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故宫博物院东北部的宁寿宫一带现存的建筑物,是乾隆三十六年到四十一年(1771—1776年)建成的。宁寿宫是一座单体建筑的名称,也是全组建筑的总称。从锡庆门内九龙壁往北到贞顺门四万六千平方米的范围,都属于宁寿宫这一组建筑。  相似文献   

5.
一前言乾隆花园是北京明、清故宮中一部分宫殿,位置在外东路宁寿宫西侧,是十八世紀八十年代建造的。当公元1773年的时候,也就是清乾隆三十七年的时候,这位乾隆皇帝計划到自己做滿六十年的皇帝后,讓位給他的兒子,自己去作太上皇帝。所以他在讓位的前二十多年即开始經营太上皇帝宮殿——宁寿宮[注],并在宮殿旁边隙地布置了一座花园。作为他养老游憇的地方。按他的年龄算来,到乾隆六十年,他就是八十五岁的老人了,能不能活  相似文献   

6.
《国朝宫史》三十六卷,分“训谕”、“典礼”、“宫殿”、“官制”,“经费”、“书籍”六门。它汇编和记载了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以前的宫闱禁令、宫殿苑囿建置、内廷事务和有关典章制度,“凡有关掌故者备识兼赅”。在此以后纂修的会典和会典事例等书,很多皆以此为依据。它成书较早,虽然有些粗疏,但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宫廷史  相似文献   

7.
康熙、雍正、乾隆以及嘉庆朝所建的宫殿,在传统礼制规定内,其宫殿环境、建筑布局及艺术等力求贴近现实生活。表现出创造惬意的环境和方便舒适的建筑、满足皇帝的理政及生活要求等一系列特性。这也构成了“乾隆时期”宫殿建筑的整体风格。  相似文献   

8.
近悉流落海外数十年的一件宋代绘画巨幅长卷又辗转回到了国内,惊喜之余,得缘目睹原迹,叹为观之。此件长卷即曾藏清宫内府、见于《石渠宝笈续编》“宁寿宫”著录、传为唐·阎立本绘的《孔子弟子像》。此卷设色绢本,纵32.3、横870厘米,绘立像59人,无名款。引首乾隆御题“杏坛遗范”,钤印“古希天子”朱方文。后幅有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户部尚书蒋溥  相似文献   

9.
论乾隆拓改盛京皇宫的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乾隆年间,社会发展到了鼎盛时期,政治相对稳定,经济繁荣,文化事业也得到了空前发展。乾隆在位期间,不但对其龙兴之地盛京皇宫不断进行维修,而且于十年至十三年增建中路东西所,四十三年移建太庙,四十六年至四十八年增建西路建筑,使盛京皇宫成为规模宏大、布局完整,风格独特的宫殿建筑群。乾隆将“敬天法祖”思想从虔诚的信奉到付诸实施,乃至大刀阔斧创造性的发挥,使一座人去楼空的留都注入了新的活力,再度辉煌了二百余年,这不能不说是乾隆的功绩。一 增建宫殿规制不僭越前朝我国古代宫殿建筑制度等级森严,从建筑的规模、形…  相似文献   

10.
故宫建福宫花园复原设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福宫花园位于紫禁城内廷西北侧,曾是乾隆休憩、游乐的场所,并藏有大量珍宝。1923年6月27日夜,因园内敬胜斋起火,烧毁了花园内所有的建筑和珍宝。现根据故宫博物院与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的协议,拟复原这一组建筑。古建部遵照“维持现状、恢复原状”的原则,对建福宫花园遗址进行了认真、细致的勘查,同时,结合历史文献考证出宁寿宫后半部分的建筑系仿照建福宫花园,并且论证了其间的对应关系,从而为复原建福宫花园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在一座无山可依、无水可引的大内花园,如何奇迹般地实现“山水之乐”?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六十岁的乾隆皇帝走过了人生中的甲子。当隆重而热烈的六旬大庆过后,为了践行即位之初的诺言,这位皇帝即下令修宁寿宫,以做为“禅让”后的优游颐养之所。史上历朝太上皇宫的选址和兴建,基本上都不是由太上皇自己做主,因此所建的太上皇宫规模既小,又无立意与情寄。  相似文献   

12.
禊赏亭位于故宫东路宁寿宫花园,(此园建于清乾隆年间,故俗称乾隆花园)其命名颇为别致。“禊”是我国古代一种岁时风俗。其流传既久,波及范围很广,起源也很早。最古的记载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如《诗经·郑  相似文献   

13.
沈阳故宫系清代“盛京宫殿”。始建于后金天命十年(1625),清崇德元年(1636)初具规模,清乾隆时期又有所增建。全部建筑七十余所,三百多间,是现存的清代唯一的按满民族风格和需要设计建造的皇家宫殿,布局规整严谨,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特别是一些宫殿的建筑结构和装饰引用佛教艺术题材,这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提高了其建筑的艺术性,并与其它建筑特点一起,体现了清代特别是清初宫殿建筑的风格。本文仅就沈阳故宫建筑满族风格中的佛教题材特点略作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故宫宁寿宫后寝东路的景福宫,仿建自建福宫区域的静怡轩,在营造过程中进行了适宜性的调整变化。景福宫与静怡轩分别建于乾隆中期和早期,伴随和见证了乾隆园林思想的提升和转变。本文通过景福宫与静怡轩的对比分析,得出景福宫现今的区位格局,是功能需求的改变与原有地形的限制下相互碰撞的产物,是江南园林与皇家园林结合的又一次典范尝试,反映了乾隆作为“能主之人”在造园过程中发挥的主导作用以及承载的个人意志与情感寄托。  相似文献   

15.
作为移动的宫殿,乾隆时期清宫所用蒙古包内的陈设与宫殿陈设基本相同,但由于蒙古包临时性和移动性的特点,使得其内部陈设又具有不同于宫殿陈设的一面.乾隆对蒙古包陈设要求带有明显的个人风格,其内部陈设较前代更为精美雅致,其陈设品的艺术性也日渐增强,从基本布局到物品的制作、修补等,都带有明显乾隆审美的烙印.通过蒙古包内的陈设品,乾隆对游牧民族上层彰显了自己文治武功的成就,并传递出王朝鼎盛时期的形象符号.  相似文献   

16.
大高玄殿始建于明代嘉靖二十一年,殿内供三清等道教诸神,是明世宗建造用于祈祷斋醮的一座皇家道观。清代沿用,仍作为皇帝拈香祈拜之所。乾隆朝,曾对大高玄殿建筑进行局部调整,但宫殿主体格局未变,一直保持至清代末年。民国以后,为了便利交通,拆除了山门外的牌楼和音乐亭,其他宫殿保存至今。这些宫殿建筑类型齐全,大木结构各具特色,反映了明代中期建筑营造的技艺水平;宫殿的平面布局以及遗存的建筑彩画、石质雕刻等具有鲜明的皇家道观特点。这处曾作为皇家宗教活动重要场所的明清宫殿建筑群,无论在宫廷建筑史还是宗教史领域都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7.
故宫外东路宁寿宫区的东北角,有一处叫景福宫的小院。在清初顺治朝,官方档案中尚未有关于它的记载。至康熙时,内务府奏折才见其踪迹,称“宁寿宫、景福宫、宁和宫、八所周围房屋等处之油工于本月二十日告竣”。  相似文献   

18.
宁寿宫花园的遂初堂西梢间墙面保存了清中期的多层裱糊残迹。据档案推断,现存四个时期的糊饰分别制作于乾隆三十九至四十一年、嘉庆七年、嘉庆十七年和道光元年。其面纸均为蓝地樱花图案,颇具日本美术装饰特色。推测此种纸张即造办处档案中所谓“倭子纸”,系江南工匠根据日本进口纸张仿制。科学检测表明,四次糊饰使用相同的制作材料和工艺:以竹纸作为面纸,纸上以刷染法均匀涂布地色,再用凸版印制樱花图案。浅蓝地色颜料由靛蓝、蛤粉调和而成,樱花的橙色颜料成分包括片红土、蛤粉和云母,胶结材料均为动物胶,并加入滑石作为填料。乾隆时期的初次裱糊施做了油灰地仗层,并以两层构皮纸作为底纸,粘结剂为淀粉浆糊。面纸纸张经过上蜡处理,即清宫档案中所谓“蜡花纸”。  相似文献   

19.
《故宫清钱谱》记载:“乾隆二十四年,以回部既平,从将军兆惠之请,开局于叶尔羌城。由户部颁发钱式,仍用红铜,每文重二钱(合今7.46g),文为乾隆通宝,用汉文。背铸叶尔羌城名,左满文,右用回字”。初期铸行的背文为“叶尔奇木”,乾隆二十六年后,改为“叶尔羌”。  相似文献   

20.
盛京作为清朝的“发祥”之地,既有清初遗留下来的宫殿建筑群——盛京皇宫,又完整地保存着清太祖努尔哈赤和清太宗皇太极以及他们父祖的陵寝——盛京福陵、昭陵和兴京永陵。清朝入关后,自康熙皇帝开始举行“东巡”,谒陵祭祖,中经乾隆、嘉庆,直至道光皇帝,先后四帝十次东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