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文介绍了民国时期留美生博士论文的出版情况,并从美国政治学研究领域的拓展、文献资料价值突出、结论和主张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三方面充分肯定了留美生中国政治问题研究博士论文的学术影响。民国时期,留美生撰著大批中国政治问题研究博士论文,涉及中国政治思想、政治制度、外交政策及与中国相关的国际政治问题等丰富内容。其中相当一批论文以原文英文形式公开发表和出版,在西方学术界得到广泛传播和积极评价。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看,留美生对中国政治问题的研究都是美国政治学界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积极用西方话语剖析中国政治,将现代政治学理念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或设计国家自强民主之路,或为外交出谋划策,展现中国新面貌,谋求平等独立大国地位。同时,留美生以其研究中国政治问题的不懈努力和显著业绩,推动了中国现代政治学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中国政治学术的海外传播,推进了中美间的跨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2.
论文以清末民初留美生的专业选择、培养方式和就业质量为切入点,考察清政府与北洋政府时期留学政策的实施与成效、留美生在美国的实习经历以及留美生专业选择及其对就业的影响。研究显示,从清政府到北洋政府,留学政策开始呈现出专业性、针对性与计划性的特点。留美生大多以社会需要作为自身专业选择的依据。随着国人对实学专业认识的逐渐深入,实学不再单纯局限于理工科,商科等文科专业同样受到留美生重视。留美生培养的计划性,学用结合的人才培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人才培养专业与就业的有效衔接,提高了留美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升了留美生的就业能力,对近代中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论文以南开大学发展初期的师资背景为研究视角,解读张伯苓与成志会这一留美兄弟会之间的关系,探究其对留美生校际聚合的影响。尤其对成志会是一个怎样的留美社团,张伯苓的成志会会员身份以及成志会社团网络在南开大学发展中的两面性做了重点研究。论文认为晚清民国时期留美社团非常活跃,形成了以社团为纽带的社会网络,并在留美生归国后的职业选择和学校聚合中有显著的影响。作为兄弟会之一的成志会是一个提倡互助和爱国的社团组织,以之为纽带,留美生相互扶助,保持着密切的往来。张伯苓成志会会员的身份成为张伯苓延揽南开大学教师过程中的重要媒介。成志会会员是张伯苓开拓南开系列学校的有力支持者,他们在南开大学的发展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4.
中国留美历史学会将与北美20世纪中华史学会(由美籍华人历史教授组成)、美国马里兰大学历史系联合召开海外华侨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时间,1991年3月23日—24日;地点:美国马里兰大学历史系。讨论会主题为:“变动中的海外华人”。  相似文献   

5.
留美幼童对近代中国的历史影响初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中国首次大规模学习西方先进科技的幼童留美计划虽遭夭折,但留美幼童回国依然身体力行,影响和带动了中国继续向西方学习,他们的下一代也纷纷负笈海外,学有所成,甚至宋氏家族也受到留美幼童的重要影响;留美幼童还首倡了庚款留学,促成近代中国第二次大规模的留美运动,造就了一大批年轻有为、杰出优秀的科技人才,对近代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影响深远.本文拟对留美幼童的上述历史影响作一初步探析.  相似文献   

6.
中国留美历史学会(Chinese Historians in the United States,Inc.)是中国留美史学工作者组成的学术性组织。成立于1987年9月,在美国麻萨诸塞斯州注册。现有会员200余人,分布在美国及中国近百个大学和研究所。学会宗旨在于加强中美史学界的学术联系与合作,提高中国史学工作者的研究能力与水平,促进中国史学早日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7.
论文从清华政治学系留美生的师资情况、留美生将美国政治学移植清华的努力和致力于推动政治学教育本土化的担当等方面,阐述了1926—1937年留美生在清华大学政治学系早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自清华政治学系成立伊始,留美生就在师资结构中占据主体位置,他们接受了完整的西式高等教育,具有较高的学识素养。留美生执教清华后,同步推动了美国政治学的移植和中国政治学的构建,创立了适合本土知识需要的中国政治学学科体系。但在中国政治学教学科目的设置上,留美生也产生了认识分歧。留美生与清华政治学系发展的案例为当今海归学者发挥知识媒介功能,推动学科知识本土化提供了历史的思考与现实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中国近代留美教育是中外教育交流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留美教育是我国史学界、教育史学界近年来研究的热点,主要体现在中国近代留学史的整体研究,国家重点课题对留美教育的关注以及留美教育的专题研究。本文旨在对近代留美教育研究作一疏理,为留美教育后续研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9.
中国近代留美幼童双重人格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留美幼童开创了中国近代留学教育的先河。他们经历中西两种文化碰撞融合的阵痛成长起来,从而形成双重人格特征:既忠君报国、绝对服从国家需要;又张扬个性、追求生存的价值和意义。在他们的人格中既充斥着强烈的民族意识,又不乏美国的时代精神;既体现着传统儒家思想的忠孝仁义,又反映了美国近代的民主平等价值观念。这一双重人格形成的两条主要路径分别为"本土情怀"与"西学开化",同时双重人格对留美幼童的命运也有着深远的影响。研究留美幼童中西合璧的双重人格特征,可以为我们今天在全球化大潮中寻求多元文化的积极交融提供宝贵借鉴。  相似文献   

10.
华侨华人问题研究历来集中于历史学与经济学方面,相对说来,从法学角度研究华侨华人问题,在学术界尚属罕见。然而,基于以下若干问题的认识,我们认为,华侨华人问题的法学角度研究是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的:(一)华侨华人的现实问题涉及法律问题,对这些问题需要进行法学方面的研究。华侨华人一开始便是个具有法律意义的概念。华侨是指定居在国外、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自然人;华人则是指具有中国血统的外国国籍人。对于华侨问题,涉及的法律问题更多。现代国际法认为:基于属人优先权原则,华侨要受到国籍国即中华人民共…  相似文献   

11.
由中国留美历史学会编的第一本中国留美历史学者论文集1990年11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本名为《当代欧美史学评析》的论著,收集了在美国17所大学从事历史研究的25位我国青年学者的文章24篇,共3余万字,从理论和方法、类种与流派、问题与解释等三个方面对当代美国和欧洲国家的史学研究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12.
<正>进入民国之后,中美两国联系日益密切,中美关系研究逐渐兴盛。其中,同时身处中美两国学界的留美博士生以独特的研究视野、强烈的事功精神,对中美关系进行了深入解读和探究。作为西方学术视角下研究中美关系的重要著作,他们的博士论文在中美关系研究史和中外学术交流史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一留美博士对中美关系的研究概况近代以来,国人普遍认为中美关系对于中国极为重要,学界也对此十分关注。如何理解中美关系、更好地发展中  相似文献   

13.
8月10日—8月12日第四届中国留美历史学会在美国马里兰州巴尔的摩市召开。近百名从事历史科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的留美学生、学者参加了这次年会。 这次年会主题是“变动世界中的历史——社会主义的历史与现实”。会员们提交了30多篇论文,围绕着社会主义的理论与体制、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社会主义中国的外交,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4.
1904—1912年顾维钧留学美国期间,积极参与中国留美学生会的各种活动,担任过东美中国留学生会会长及其他多项职务,并主编过《中国留美学生月报》,对中国留美学生会的组织发展和各项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参与中国留学生会及其他各种社会活动,锻炼和提高了自身能力,积累了广泛的人脉关系,为他的从政生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和起点。  相似文献   

15.
杨钊 《史学理论研究》2020,(2):113-124,159,160
民国时期留美西洋史学者是中国的留美生中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国内史学界对他们的留学生涯,特别是博士论文关注较少。这批学者在博士论文的选题上颇具特色,具有强烈的现实关怀、关注国内重大的史学争论、主要侧重欧洲国家的历史。几篇博士论文运用了大量的一手史料,在研究视角上也很有新意,所以得到了导师和美国史学界的认可。几位学者在回国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治学风格,并通过授课和学术组织工作,为中国的世界史学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对于大多数中国留美历史学会的会员来说,一年一度的年会不仅是交流心得、切磋学术的盛会,而且是相会旧朋故交、以文会友的好机会。更重要的是,熟识的家乡语问候和交谈,这么多中国人一下子聚集在一起使得人们忘记自己身处异国他乡,仿佛回到了太平洋彼岸的故国家乡。这种心情在年会结束好久仍会在心中逗留、徘徊不去。 中国留美历史学会自1987年成立以来,已在纽约、洛杉矶等地三次召开年会,会员人数也不断扩大。1990年的年会选择在风景秀丽的海滨城市巴尔的摩召开。虽然会议只开两天(8月10下午至12日  相似文献   

17.
留美幼童是近代中国走向世界过程中的重要群体,而容揆则是其中较为特殊的一个。与其他官派留美幼童不同,容揆在1880年因入教、剪辫、逃跑等事件,与“幼童出洋肄业局”决裂,因此避免了在次年与其他留美幼童一起撤回国内的命运,并在容闳的资助下顺利完成了耶鲁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的学业。作为自由职业者,深受美国文化影响的容揆,却在美国排华盛行的环境中坚持传播中国文化,并尽力帮助当地华人社群。作为职业外交官,容揆在驻美使馆近半个世纪的工作中,亲历了许多重要的外交事件,同时也在侨务工作和留学生教育事业上颇有贡献。容揆的经历也具有其普遍性:以他为代表的留美幼童是这一时期中西交流的桥梁,他的经历也是官派留学生和外交官群体的典型写照。这些都反映出留美幼童在时代浪潮中的多重面向。  相似文献   

18.
2008年6月27-30日,第三届“海外人才与中国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务院侨办侨务理论研究武汉基地成立大会在华中师范大学举行。此次学术研讨会由湖北省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武汉市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和华中师范大学联合主办。来自政府机构、高校与科研院所、媒体及海归方面的代表共80余人出席了会议,提交论文37篇。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院长庄国土教授、欧美同学会副理事长王辉耀分别做了题为“论世界华人资源在中国大陆的整合———兼论海外专业人才是中国崛起的特殊机遇”和“海外人才回国创业和成功要素研究”的主题报告。与会代表就“海外人才与中国发展”这一主题,围绕文化认同和侨务理论政策,人才回流、华商投资与建设创新型国家,国外人才战略与华人融入主流社会等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并提出了诸多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的建议,现将主要观点综述如下:一、文化认同与侨务理论政策海外华侨华人的文化认同问题一直是近年来学术界争论的焦点之一。清华大学人文学院龙登高教授在“Re-generating the CulturalIdentity and Social Network in North America”一文中分析了华人在美国通过创建一系列社会组织和...  相似文献   

19.
胡永恒 《历史研究》2013,(1):178-189,193
中国法律史研究应该走向 "法学化"还是 "史学化",是学界关心的重要问题。法律史学科位于法学学科建制中,长期以来研究主力为法学出身的学者。法学研究者重在对历史进行阐释、惯于演绎逻辑,常以西方法学概念、理论为前提,对中国法律进行评判,因此目前法律史研究出现的主要问题是史料基础薄弱、西方中心主义与现代化范式泛滥。近些年大量史学出身的研究者进入法律史领域,为法律史研究带来新气象。基于史学基础薄弱的现状,法律史研究应当走向史学化。在这一前提下,研究者个人应追求法史兼修,学界应加强分工合作。  相似文献   

20.
明清社会关系的流动与互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是近年来海内外学术界共同关注的学术课题。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人视角已不再局限于政治史、经济史、军事史、文化史等传统的学术框架,而开始热心探讨更具“草根”色彩的社会史问题,并且在理论方法的探索和学科体系的建构方面,取得了积极的成果。但大陆学界对于中国近代社会史的研究毕竟起步为晚,方法创新、体系完善、史料发掘等项工作任务尚重,路还很长,尤其需要加强与海外学界的交流与互动。为此,我刊在2005年8月青岛“首届近代中国社会史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约请几位在中国社会史研究领域造诣颇深,又长期生活在海外的华人学者,就他们所处的学术环境,以独具的文化视角发表见解,以期促进这一富有生命力的学术话题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