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20世纪50年代的胡适思想批判运动,是新中国成立后思想文化战线上的一件大事.然而受各种条件的限制,学界对这场运动的了解和研究,还是不够充分,不够深入的.本文根据搜集到的各种资料,参考已有的研究成果,较为客观完整地论述了这场运动的基本情况,包括起因、过程、内容、影响等,在弄清事实的基础上,尽量作出符合科学精神的阐释和评价.  相似文献   

3.
4.
中国有一个不良传统:"因人废言"。当某人一旦被视为异己者、敌对者、麻烦制造者,被权力者所诟病,受到排斥、打压而沦落后,即使这之前或之后他的言行是正确的,有益的,都被一概封杀,落得和其人一样被废。而其人之所以被"废",往往也是由于其言遭忌,"因言废人"。  相似文献   

5.
6.
胡适在谈及自己生平为人时,说过这样一句话":不降志,不辱身,不追赶时髦,也不回避危险。"王元化先生说他最欣赏胡适这句话。一个知识分子如果真的能够做到这一步,也就无愧于自己的责任与使命了。胡适是"五四"一代人物中,唯一在思想上始终保持一致,一以贯之,而没有太大改变的人。他晚年在纽约向唐德刚口述自传,谈到"白话文运动"时,所持观点和三十年前几乎一字不差。直到逝世前,他谈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时,仍旧是他在"五四"后不久提出的那十五个字:"拿出证据来,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胡适终其一生没说过太违心的话、没做过太违心的事,这在那个狂飙突进的年代是很不容易的。  相似文献   

7.
"乌兹别克案"是苏联后期(从1982年勃列日涅夫去世之后)发起的反腐运动的重要部分。由于从戈尔巴乔夫改革到苏联解体的进程太过迅速,因而"乌兹别克案"的意义并未得到学界应有重视。"乌兹别克案"是苏联解体进程中的重要环节。"乌兹别克案"引发苏联国内政治格局的重大变化,与当时蔓延中亚-高加索地区的民族冲突和族群政治进程紧密相关;考虑到其对于中亚-高加索地区的政治精英和普通大众的广泛影响,反腐及其扩大化导致民众恐慌,反腐败的逻辑与计划体制产生矛盾,因而"乌兹别克案"客观上成为苏联走向市场经济的社会基础。"乌兹别克案"也是乌兹别克斯坦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起点。  相似文献   

8.
9.
"三反"五反"运动从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对上海私营金融业所产生的影响都是前所未有的.正是在"三反"五反"中,私营金融业业务情况急转直下,传统市场迅速萎缩;资方受到极大的震慑,从业人士思想动摇;同业组织边缘化,无法正常运作."三反"五反"运动客观上加速了上海金融业由私营向公私合营转化的进程.上海私营金融业,作为一种行业,已经走到了历史的尽头.  相似文献   

10.
1941年,抗战进行到紧要关头,《时代批评》(半月刊)同人以笔为武器,在香港一隅发起了一场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人权运动.各界人士在人权运动中积极探讨关于人权的基本理论问题,激烈控诉国民政府摧残人权的“滔天罪行”,以期恢复全民拥护抗战、参加抗战的爱国权.此次人权运动,兼重理论与行动,在性质上是民族民主革命运动中的一环,在政治倾向上属于中间偏左,具有持续时间长、影响大、范围广、时代感强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本文广泛收集和整理了英语世界的胡适研究成果,仔细阅读、推敲其中有代表性的著作,细致总结和概括出英语世界胡适研究成果的基本情况,划分和厘定了英语世界胡适研究史的不同发展阶段,以求在一个宏大的框架下更好地把握英语世界胡适研究的历史、现状及其走向。笔者发现自20世纪二三十年代起,英语世界就出现了零星的胡适传记和研究著作。五六十年代以来,与胡适相关的研究开始大量涌现:英语世界的研究者或在有关中国文学、哲学、史学、教育、外交、宗教等方面的著作中列专章,或者以专著、学术论文的形式对胡适进行研究,其中值得注意的是以胡适为专题的20多部博、硕士论文和专著。  相似文献   

12.
宋广波 《安徽史学》2015,(6):163-168
本文考证了胡适致任鸿隽、胡近仁两封信的写作时间,纠正了以往的误判。将信件的内容置于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加以考察,并与相关史料参考互证,不仅有助于考察信件的写作时间,且有助于理解信函的真实含义。  相似文献   

13.
《章实斋先生年谱》是胡适在史学方面的代表作。胡适在创作《章谱》前后,围绕章学诚研究与日本学者内藤湖南和青木正儿进行了密切的学术互动。胡适试图通过该谱训练和展示自己的考据功力,并展现他在年谱学方面的“用意与方法”。1921年的胡适因参加各种社会、学术活动非常繁忙,但他还是千方百计地抽出时间完成《章谱》的写作任务。该谱革新了传统的年谱体例,创立了新的典范,提供了一个示范的样板,因而得到不少学者的仿效。  相似文献   

14.
五四前后北大学术纷争与胡适"整理国故"缘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四前后中国新旧思潮交锋,北大学术论争是其表征,主要表现在章门弟子与桐城派的学术冲突;部分章门弟子与陈独秀、胡适等皖人联手,将白话文运动的矛头指向桐城文法;桐城派大体上被赶出北大后,北大教授因新旧思想的不同及地缘身份的差异而重组学术阵营,遂导致陈独秀、胡适等皖人与江浙学人也有纷争。而政治压力下胡适倡导"整理国故"既有学理本身发展的逻辑,更与五四以后的北大派系重组过程中思想策略运作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5.
《Political Theology》2013,14(3):269-279
Abstract

Despite religion's absence in much of secular labor and social movement theories' analyses, progressive religious coalitions are a fundamental partner in the rise of new labor activism in the United States. At a time when media and academia focus on the strength of the "religious right" at the federal level, the success of the municipal living wage movement demonstrates the under-recognized power of the "religious left" in cities around the nation. Through examples from case studies, I document the importance of progressive religion's material and cultural contributions to the movement. In the end, I also contend that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successful dynamics of religion-labor alliances at the municipal level can provide important lessons for revitalizing progressive religion's role at the federal level.  相似文献   

16.
中国太平洋国际学会从1925年成立到1950年解散前后存在了25年.它是太平洋国际学会在中国的分会,同时又有一定的独立性.胡适曾于1931-1938,1946-1950年间两度出任中国太平洋国际学会执行委员会委员长,是中国太平洋国际学会的灵魂人物.在他的影响下,一批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加入了学会,使中国太平洋国际学会从一个松散的、具有基督教色彩的组织转变为一个具有强烈自由主义色彩的知识分子团体.胡适在太平洋国际学会中的言论、思想和行动典型地反映了现代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在面对民族危机时所遭遇的两难选择.  相似文献   

17.
上海青年“红旗读书运动”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加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次重要实践,对确立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具有重要意义。这场读书活动以青年为对象,持续时间长达七年之久,从最初广大青年积极参与,到因国民经济困难而受到影响,再到结合毛泽东著作出版掀起高潮,形成了以党委为核心,共青团、工会等团体密切协作的领导机制,同时建立起多层级的指导委员会,通过思想动员、组织动员以及典型引导的动员机制,加强对青年的思想引领。“红旗读书运动”为党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积累了丰富经验,对新时代加强青年培养提供了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18.
五卅运动中的上海马路商界联合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四运动中陆续成立的上海各马路商联会组织和动员广大中、下层商人以同盟罢市、函电抗争、捐助款项等多种方式参与了五卅运动,表达了对学生爱国行动的一种有力声援,造成了一种有利于对外交涉的舆论环境,在一定程度上解除了工人、学生的后顾之忧,使得斗争能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坚持下来,成为上海各商人组织中政冶性格最为鲜明的街区性团体.本文认为,五卅运动中的罢市是一种斗争手段,开市是一种策略选择,罢市与开市之争,不应作为资产阶级上层和中下层的分际线,更不能作为资产阶级反抗帝国主义斗争坚定与否的标志.  相似文献   

19.
石源华 《民国档案》2003,(4):128-132
一上海与韩国独立运动有密切的关系。自 1 993年大韩民国临时政府上海旧址开馆以来 ,“上海马当路 30 6弄 4号”一下子热闹起来 ,不仅成为访问上海的韩国人的必到旅游景点 ,而且也成为中韩两国人民友好关系发展的历史见证。上海与韩国独立运动 ,尤其与韩国临时政府结下了不解之缘。首先 ,上海是韩国临时政府的诞生之地。上海是远东著名的大都市 ,背倚长江 ,面向太平洋 ,有着优越的地理、经济条件 ,同时又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及对外交往的中心 ,为韩国临时政府在上海的建立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其次 ,上海是仅次于中国东北的韩国侨民…  相似文献   

20.
张皓 《安徽史学》2018,(2):96-108
1935年之胡恩溥、白逾桓被暗杀事件,是“日本天津军的谋略”,目的是将国民政府赖以维持统治华北的有关机关、人员和军队从华北赶走.事件发生后,双方舆论展开对阵,双方人员展开一场严重的交涉.中方舆论含蓄地指出事件为日方所为,日伪舆论和驻屯军、关东军及驻华使节竭力“论证”为蓝衣社所为.日军以武力为手段,采取三步走,迫使国民政府撤走河北省主席于学忠和其他官员以及中央军.国民政府虽然接受了这些要求,但是拒绝承担日军强加的责任.胡白事件本来是日军制造的,它在企图得逞后不再逼迫由国民政府来承担,胡白事件不了了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