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环境史作为一门独立发展的史学分支学科,首先要解决的是环境的社会历史性问题。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重新阐释的"对象性关系"概念,为认识和把握这一问题提供了最初的理论基石。人类的"对象化"活动使得自然完成了"人化"的过程,从而演变成具有社会历史意义的自然,为环境史的诞生和"环境史"作为一门学科的成立提供了根本前提。处于对象性关系中的人与自然,其矛盾从来就有。在人类史中存在和发展的环境史,迄今为止已经经历了萌生与确立、普遍化与危机两个阶段,并正在孕育更生与和解的第三阶段。要正确认识环境问题的社会历史性,开展环境史学研究,就应当在"对象性"关系视域中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同时坚持环境问题的社会历史性和环境史中的人类主体性,将环境问题与经济问题、政治问题、技术问题、文化问题等联系起来考察。  相似文献   

2.
生活方式是从人类生活的角度表现人类社会的一切社会关系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范畴。生活方式作为人的各种活动形式的总和,包括了相当广泛的内容,涉及到人们对衣食住行、劳动生产、休闲娱乐、社会交往、待人接物等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以及与这些观念  相似文献   

3.
<正>研究欧洲历史的人,从欧洲文明中吸取经验与教训,为我国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是史学经世致用的具体表现,也是本期圆桌会议要追求的价值之一。本文就是以此为出发点的。欧洲文明既体现在人与人的关系之中,又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之中。本文探讨后一方面。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领域,欧洲文明对人类最大的贡献在于它确立了近代自然科学体系,并且用科学和技术实现了人类对自然的革命性改造与利用。生产力是人类社会进步最根本的动力,而科学  相似文献   

4.
李逸铭 《丝绸之路》2013,(6):151-152
环境伦理是迫于生态危机,力图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把人际伦理中的"善"推延到人与自认的关系领域,从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与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也是为解决人类所共同面临的生态危机问题所提出来的,具有反思性和历史前瞻性。  相似文献   

5.
袁志萍 《攀登》2004,23(4):59-62
环境伦理学是一般伦理学的研究对象向着自然世界的扩展与延伸.环境伦理学的迅速发展缘于人类对自身生存危机的自觉认识和对以往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反思,同时也缘于反对“科技主义“思潮的推动.它为全人类共同解决日益加重的全球性问题,从而走出生存困境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相似文献   

6.
<正>研究欧洲历史的人,从欧洲文明中吸取经验与教训,为我国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是史学经世致用的具体表现,也是本期圆桌会议要追求的价值之一。本文就是以此为出发点的。欧洲文明既体现在人与人的关系之中,又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之中。本文探讨后一方面。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领域,欧洲文明对人类最大的贡献在于它确立了近代自然科学体系,并且用科学和技术实现了人类对自然的革命性改造与利用。生产力是人类社会进步最根本的动力,而科学技术则是第一生产力。所谓生产力,根本上就是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的能力;而科学技术则是这种能力最  相似文献   

7.
王涛 《风景名胜》2020,(2):0036-0036,0038
为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城市建设中,要进一步引入原生态环境景观的概念。为响应“公园城市”建设,城市公园设计需要更加强调原生态环境景观设计,让城市景观与自然发展融为一体,让自然成为城市景观的核心,通过发挥自然环境的生态改善功能,更好地平衡人类生产生活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以“生态价值转换”为核心理念构建新场景,为市民提供更宜人的居住环境,从而让生态价值转换为经济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对现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春丽 《沧桑》2011,(4):78-80
越来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给人们敲响了保护环境的警钟,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建设现代生态文明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显得越来越迫切。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主要体现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的经典论述中。本文通过对这些经典论述的诠释,解读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所蕴含的生态哲学意蕴。  相似文献   

9.
周燕平 《风景名胜》2021,(5):0173-0173
科学技术的发展迅速,我国的建筑行业的发展也有了提高。绿色建筑是指在一定社会时期内,建筑施工时最大程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类提供健康、适用、舒适的使用空间,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质量建筑。如今,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化建设对能源的需求量持续增长,出现资源过度开采、能源紧张及环境污染等问题,极大地影响了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对此,只有贯彻落实绿色建筑理念,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才能有效缓解环境污染问题,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0.
当前,一方面由于环境污染的加剧和资源无节制的开采,另一方面由于破坏环境的行为得不到合理有效的抑制,全球环境危机日益加重。而环境法的目的是以调整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为目标,这是立法者对环境法所追求的价值进行的最直接最明确的表达,对环境法的具体实践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因此,面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不断恶化,变革目前不合理的环境法目的,设定符合时代特征的、合理的环境法目的,才能指导环境立法者建立积极有效的环境法,消除环境危机、缓解人与自然的矛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鉴于此,文章主要对环境法的目的进行必要的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11.
文化是人类实践的积极成果,而人类实践是在特定的自然生态系统中生成的。实践首先发生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利用和改造自然以获得生存资料。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创造了自然物质文化。在此劳动的基础上才有社会生活文化的生成和人的精神心理文化的完善、发展。这一过程中逐步形成地域、种族的文化传统。本地域名称既有种族性名称的主线,也存在一条自然一人文名称的发展主线。  相似文献   

12.
可持续发展思想史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二勋  秦耀辰 《史学月刊》2003,(11):109-116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与自然关系认知史上的一次重大转折和飞跃,是人类痛定思痛后的明智抉择。人类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认知,经历了人和自然的原始统一、农业文明时代朴素的“天人合一”、工业文明时代人与自然的冲突和生态文明时代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等几个主要阶段。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的理想与追求,也是人类生存、延续和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3.
闵绪国  龙钰 《攀登》2010,29(2):76-79,85
儒家以天人合一为哲学基础,以仁爱万物为核心价值,主张以时禁发,强调钓而不网、弋不射宿,形成了自己的生态伦理思想。儒家生态伦理体现了人际道德与生态道德的和谐,为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益的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14.
论唯物史观研究的微观维度及其当代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马克思通过对德国古典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批判完成的哲学革命,使哲学的研究对象转向了现实的人类生活。而对现实的人类生活的研究,始终是在宏观和微观两个维度上展开的。但由于马克思历史研究中研究的起点和叙述的起点不同,人们普遍关注的是唯物史观的宏观维度,相对忽视了市民社会史、日常生活史研究这一微观维度。揭示唯物史观研究的微观维度,对唯物史观研究内容的丰富和领域的扩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马小茹 《沧桑》2010,(2):162-162,177
当前全球性问题已是危及人类生死存亡的现实难题问题。其实质是由于人类短视的实践活动所引起的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的全面危机。全球性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正在形成的全球化大背景与传统的以主客二分思维模式为核心的思想观念矛盾冲突的现实产物,表明僵硬的"主客二分"思维模式已不适应全球化进程。我们只有在世界范围普遍建构新的共生理念,在共生理念的支撑下协调处理好全球化下人、社会、自然三者的关系,才能克服困境,超越自我,迈向新的里程。  相似文献   

16.
人地关系机理研究对于当代人类应对面临的各种环境危机、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考古学的研究对象包括自人类诞生以来的文化遗存和与人类有过直接和间接关系的自然遗存 ,这决定了考古学在人地关系研究领域可以发挥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生态环境与人类健康之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卫美云 《攀登》2006,25(4):94-96
事实证明,生态环境恶化,会诱发人类许多疾病的产生,直接威胁到人类的健康。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诱因是自然与人产生了冲突,造成生态危机。人类只有从深层次上重新认识和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使人类健康得到保证。  相似文献   

18.
当前全球性问题已是危及人类生死存亡的现实难题问题。其实质是由于人类短视的实践活动所引起的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的全面危机。全球性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正在形成的全球化大背景与传统的以主客二分思维模式为核心的思想观念矛盾冲突的现实产物,表明僵硬的"主客二分"思维模式已不适应全球化进程。我们只有在世界范围普遍建构新的共生理念,在共生理念的支撑下协调处理好全球化下人、社会、自然三者的关系,才能克服困境,超越自我,迈向新的里程。  相似文献   

19.
人文是人类在求取自身生存、发展的过程中,以真善美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不断实现自身解放的一种自觉或不自觉的对自己生命存在意义的应然和实然的理解。社会生活的意义从来都是通过确立人生命存在的意义而产生的,它是推动社会生活的原动力。怀疑和抛弃了人生命存在的意义,必然导致人类社会的生活危机的出现,以及作为生活危机之表现的人文危机的出现。  相似文献   

20.
高苏 《风景名胜》2021,(5):0120-0120
新时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观突破了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中心主义两种传统生态价值观的根本对立 , 实现了与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有机统一。体现了辩证思维、矛盾思维、系统思维等缜密的哲学逻辑思维。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有效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 大力推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