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康熙初年,鉴于靖南王耿仲明、平南王尚可喜、平西王吴三桂势力日益坐大的严峻形势,清王朝采取果断行动,下令撤藩,从而引发了“三藩之乱”。一时间风云骤起,乱者四应,战火遍及大半个中国,颇有推翻清朝统治之势。经过八年的艰苦奋战,清王朝终于平定了“三藩之乱”,  相似文献   

2.
刘小萌 《满族研究》2002,474(3):14-17
清朝入关初,满洲皇帝为笼络三藩,与之子弟建立起多重婚姻,娶皇室女封额附,本简要说明额附的人选,品级以及在清廷中的地位,所尚公主的家世,“破格册封”的含义,清皇室与三藩联姻,用意深远,却未能消弭矛盾的爆发,所以“三藩之乱”平定后,汉人不再封王,汉人“额附”遂成历史陈迹。  相似文献   

3.
艺兵 《炎黄春秋》2000,(11):49-49
康熙二十年,清政府平定三藩之乱以后,东南沿海近海的大小岛屿均为清政府所控制,中国大陆已完全统一。此时康熙皇帝决心出兵收回台湾。  相似文献   

4.
本文挖掘利用海外日本、朝鲜流传和国内的罕见史料,揭示了康熙帝颁布"三藩之乱"《平定诏》之后发生的一系列隐秘史事,如叛乱者耿精忠实际是在《平定诏》颁布之后才被处死的,其延命实因朝中索额图等人的关照;史料传闻尚可喜实际支持了尚之信行动;康熙帝将参与清查尚之信的诸多官员处以杀头重罪实为销毁有关证据等等。该研究对有关"三藩之乱"研究既有结论做出了重要的补充和修正。  相似文献   

5.
清初"三藩之乱",清廷对藩王在地方上的经济活动多所揭露。以广东为例,康熙20年(1682年)两广总督吴兴祚曾上奏疏,"言尚之信在广东横征苛敛,民受其害数十年。因举盐埠、渡税、税总店、渔课诸害,悉奏罢之"。[1]其举"盐埠"之害:"自藩下入粤,  相似文献   

6.
李正华 《收藏家》2009,(2):92-94
故宫端门西广场陈列着一尊清代武成永固大:降军炮(图1,中国国家博物馆藏,一级文物),它是康熙帝为平定“三藩之乱”而铸造的。清初,平西王吴三桂、平南壬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分镇云南、广东、福建,拥兵自重,形成割据势力。康熙十二年(1673年)八月,清廷下令撤藩。十一月,三藩中势力最大的吴三桂起兵,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次年,称周王。先后夺占贵州、湖南、四川。  相似文献   

7.
(一) 博学鸿词科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科举考试。唐宋以来,它是历代帝王点缀“盛世”、炫耀文治、笼络士绅的得力手段。康熙十八年(1679年),三藩之乱战火犹酣,清圣祖面对  相似文献   

8.
20世纪90年代广西发现了“田州土知府印”和“镇安府土知府印”。本文考证此二印的颁发者为吴三桂政权,并考查了颁发时间及受职者,进而指出二印见证“三藩之乱”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9.
辛亥革命与荆州驻防八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各地驻防八旗受到巨大冲击,随后,驻防旗人及其后裔走上了大转变的道路。驻防八旗以辛亥革命为转折点,地位和生活均产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个变化,无论从辛亥革命史的角度还是民族史的角度,都是研究很不够的课题。本文仅对荆州驻防八旗的情况略作说明,希望有助于问题的深入探讨。 一 以八旗兵分驻全国务要冲地区,为清廷统治和控制各地的基本方略之一,至今民间尚传全国有四十八满城之说。湖北荆州府城设八旗驻防,始于康熙二十二年,然溯其原始,与康熙时平定“三藩之乱”有关。荆州自古为兵家必争之战略要地,“三藩之乱”起,其地位更加突出,时清军与藩兵以荆州为界,划江相对。三藩平定,乃有荆州驻防之设,“三孽既平,车书混—。荆州势处上游,滇黔巴蜀往来所必经,始定驻防之制”。 荆州驻防八旗,由满、蒙八旗组成。其额定兵数为四千,高时达五千余员。康熙五十七年,“共甲兵五千名”。后多次分拨兵员往成都、江宁,杭州等地,当地兵员缺额由余丁中挑选,补足四千之额数。后来,实际兵员,加上养育兵、余兵等项合计,“共七千二百二十八名”。其中,官员亦有定制,“康熙二十二年驻防原设将军一  相似文献   

10.
李华  王策 《文物春秋》2007,(5):63-74
本文通过对尚朝柱的墓志考证,梳理了其身世和主要生平,并结合晚明时代的大背景,探讨了尚朝柱所代表的辽东军人、宁远献关集团所具有的功利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成因,试图从另类层面上理解吴三桂献关和三藩之乱。  相似文献   

11.
本文考证了广州博物馆藏清代顺治年间所铸平南王铁钟的传世情况及钟体铭文的史料价值。认为从中可以了解到清初平南王尚可喜在广东推崇佛门以维系民心的背景与原因, 及其与靖南王的微妙关系,由此也透露出“三藩之乱”的端倪。  相似文献   

12.
<正>陈恭尹(1631—1700)是明末清初著名遗民诗人,“岭南三大家”之一。其身历明亡、父亲殉国之痛;庶母和三名亲弟又为清将及乱军所杀,几近灭门;后又受三藩之乱牵连而入狱二百余日。恭尹遭遇可说是明遗民中最惨烈者,其一生都与明末清初天崩地解之时局、历史紧密相关,乃最具代表性之见证者。故研究其人其诗有重要历史及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13.
庄月江 《古今谈》2002,(4):50-51
衢州地处浙闽赣皖四省要冲,向为兵家必争之地。民间一直有“铜金华,铁衢州”的说法。“铁衢州”这说法,最早当起于清康熙十六年(1677)浙江总督李之芳剿灭“三藩之乱”的时候。当时有一出新戏:《铁柯城》,歌颂李之芳保卫衢州的赫赫战功。清人郑柏有诗日:  相似文献   

14.
喻辉 《黑龙江史志》2011,(14):49-51
平定三藩之战中,康熙坚持以武促统,反对割据,及时预置兵力,抢控要地,针对八旗将帅庸弱无能的情况,调整用人策略,大胆选用汉族将领,实施灵活的指挥,对三藩军队剿抚并用,将势力最大的吴三桂军作为打击重点,严格出征军队的纪律,注重安抚军心民心,这些方略的运用为清军平定三藩之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文史天地》2013,(1):44-47
王辅臣反复无常,不断叛离,乱世图存,是典型的悲剧人物。清康熙朝曾任平凉提督的王辅臣,以军功起家于明末清初风云动荡之际,后来又参与吴三桂发起三藩之乱,反清又降清,降清复反清,反后又再降。时人以其特征,称呼为"活吕布"。不过,王辅臣最初得吕布之名,并非因为反复多变,而是冲杀于千军万马中所向披靡,其勇不减温侯吕布。  相似文献   

16.
一、清初吏治的败坏康熙是清朝统治者定鼎北京以后的第二个皇帝。康熙继位时,镇压农民起义、消灭南明政权的大规模战争业已结束,但不久又发生了连续八年的三藩之乱。长期的战乱不但严重地破坏了社会生产力,而且也使政纪废弛,吏治败坏。早在顺治初,清廷在给吏部的诏谕中就谈到因为官员“贪污成习”,  相似文献   

17.
正关于站人身份的问题在学术界,基本上已有了一定的共识。但在肇源本土的研究中对站人身份以及其后一系列的问题争议颇大,如:站人是不是罪犯、是否有所谓三不准等等。首先,我要强调的是,对站人群体而言,站人是不是罪犯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从大的历史角度来看,当时因三藩之乱,尤其是中俄雅克萨自卫反击战  相似文献   

18.
比较存世的两种明代大统历日,可确定其多数为普通民用历日,另一部分应属亲王用历,即王历。明代颁赐王历制度可以从王历之意义、颁历方式、王历使用者身份三个方面进行审视。明代颁赐王历制度之建立,当基于洪武封藩之政治理念。王历使用者,最初定位为亲藩阶层。颁赐王历之意义,可由《大统历》历注制度体现,它进一步区分选择活动等级,强化了统治秩序,给予亲藩阶层极高的待遇。明廷颁赐王历,设有专门的王国受历礼仪、使节之制。洪武以后,明廷推行削藩政策,亲藩地位日益走低,相关政策渐次出现调整:王历规格相对降低,颁赐方式有所简化,王历使用阶层扩大。  相似文献   

19.
本文指出波斯景教徒李素由长安司天监郎官出仕河中晋州长史,担任的是民事长官而非"胡客令"中的武散官勋秩,可根据唐德宗贞元三年检括胡客法令,推出其出仕山西时间点的下限;根据《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刊立年代,可知其在长安任郎官的时间点的上限。出仕河中晋州时间区间,迭加在唐德宗"建中削藩"的历史时空大背景中,可以视作李素个人命运与国家政治渐趋融合的一个契机。在"德宗削藩"的背景下,河中晋州区域政治地位,因李怀光之乱以及朔方军的盘踞而更加凸现,这也为脉寻景教徒李素在这个时间节点上出仕河中晋州的缘由提供了考察视角。该考证,可补墓志之阙。  相似文献   

20.
<正>清代康熙年间,清廷为抗击沙俄入侵,在吉林乌拉(今吉林市)至爱辉建立25个驿站,这些驿站的站丁来源及身份,至今仍众说纷纭。有些文章说上述驿站的站丁是清廷"发配"的罪犯,这种说法并不符合历史事实。一、《清史编年》记载:平定"三藩之乱",清廷有明确的招抚政策在吴三桂起兵叛清之后,清廷在平叛的过程中,康熙帝始终采取"剿抚并用"的政策。从康熙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