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物保护与利用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文化事业,承载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发展的重要使命。中华五千年悠久的文明历程孕育了众多宝贵的文物,是我们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瑰宝。然而,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快速发展,文物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压力。迫切需要加强文物保护与利用的策略,以确保这些宝贵遗产在现代社会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文章主要探讨加强文物保护和利用的策略。  相似文献   

2.
<正>当前,对文物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如何认识和处理,如何做到有效保护,合理利用我们民族文化的根基,这一责任历史地落到每一个炎黄子孙,特别是每一个文物工作者的肩上。这里就文物保护与利用进行粗浅探讨,以求教于同仁和专家。  相似文献   

3.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五个主要内容之一,是乡村振兴战略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要体现浓郁的当代特色乡村文化,把传统留住、把文化留住,适应时代的变化,文物建筑、乡土建筑保护和利用成为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内容。文章分析了临沧文物保护和利用现状,并指出文物保护利用的不足,针对突出问题,提出解决策略,有助于乡村文化振兴工程中有效保护和利用文物。  相似文献   

4.
三峡工程是一项举世瞩目的跨世纪工程,它所涉及的领域极为广泛。众所周知,三峡地区是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这里千百年来形成众多的文物古迹和自然景观,有着极大的凝聚力,它是民族共同心理的自然纽带。三峡的工程建设,给文物考古工作者提出了保护和抢救三峡历史文化遗产的艰巨任务。三峡的文物保护也是一项巨大的工程,它同三峡水利工程一样事关重大。如何做好这项工作,考古学界黄景略、张忠培两位先生提出了十分恳切的意见和建议。本刊发表两位先生的访谈录,这对社会各界提高对三峡文物保护工作的认识,对文物考古工作者搞好具体工作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三峡文物保护工作艰巨、复杂而又十分迫切,它需要社会各界的理解、配合和支持。三峡是海内外亿万炎黄子孙的三峡,我们相信有社会各界和海内外同胞的热情关怀和广泛支持,有广大文物考古工作者不遗余力地工作,三峡文物保护工作一定能做好。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无愧于三峡悠久的历史,无愧于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  相似文献   

5.
柳州市位于广西中北部,地处柳江流域中游。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工业重镇,柳州不仅有蓬勃发展的经济,同时又是中国101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历史悠久,秦时属于桂林郡,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在此建城,是为柳州建城之始,唐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始称柳州,拥有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和众多的文物遗存。这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如何认识、保护利用好文物资源,笔者浅谈一些看法。一、柳州市文物遗存的特色柳州市现有文物保护单位56个,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5个,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5个,市级文物保护单位46个,未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  相似文献   

6.
文物保护与利用是继承文化遗产、发展文化事业的重要内容,在党和国家提倡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形势下,我国文物保护与利用取得很大成绩,但与新时期形势发展需要相比,还存在不少问题,认真分析这些问题,探讨新途径和措施对策,加强文物保护与利用,让祖国文化遗产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中发挥更好的作用,是新时期文物工作者新的课题。  相似文献   

7.
文物保护和利用是文物管理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其是继承文化遗产、发展文化事业的一项重要组成内容,在我党与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发展的过程中,国内的文化保护和利用都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可是和新形势下的发展要求相比,问题依然突出。文中分析了当下文物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并且深入探究了新形势下文物保护与利用的各种新渠道与新方式,从而有效发挥文物在文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读天下     
《大众考古》2020,(2):93-93
国家文物局启动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工作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更好统筹文物保护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创新文物保护利用机制,国家文物局日前作出部署,启动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工作。  相似文献   

9.
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革命文物,是做好革命文物工作的时代要求。文章以日照市为例,对当前不可移动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现状进行调研,总结普遍存在的问题,从加强机制、制度建设,在机构、队伍、资金方面做好支持保障,以及科学规划,创新手段,进一步拓展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新渠道两方面阐述,就新形势下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实施路径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0.
贾敏 《丝绸之路》2011,(14):61-62
云浮南江文化是打造地方特色文化的三大品牌之一,南江文化以具有地方特色的古祠庙、古民居等乡土建筑为主。要保护好乡土古建筑,就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保护方针,并建立以政府指导、群众参与的保护体制.使乡土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利用。  相似文献   

11.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阳城县作为晋豫边抗日根据地的核心腹地和太岳革命根据地的首脑机关所在地,留下了许多珍贵的革命遗址。这些遗址内涵丰富、种类多样、地域特色鲜明、分布范围广,纳入文物保护单位的总体保护情况较好。文章建议强化文物保护意识,增加人员和资金投入,努力提高文物保护级别,构建文旅融合的模式发展利用。  相似文献   

12.
经过我国三十余年的水下考古工作,一批重要的海洋水下文物被调查发现、发掘保护,但相对于陆地不可移动文物,海洋水下文物的保护利用工作处于起步阶段,在文物保护规划指导下的文物保护单位保护管理模式尚未形成。本文根据我国海洋水下文物资源的特点,阐释其在历史文化、海洋发展、主权宣示等方面的核心价值;针对海洋水下文物资源保护工作状况,分析海洋水下文物法律体系、管理制度、空间管控等方面的问题;遵循问题导向,结合新时代文物保护和社会发展需求,提出制定适宜的海洋水下文物保护利用的思路、原则以及规划方法,并以甘泉岛遗址保护规划为例加以说明,为海洋水下文物资源保护利用规划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13.
文物归属于不可再生文化遗产,是人类回顾历史的最好客观基础,为了将文物长久的保存,社会各界都越来越重视文物保护工作。所以,文物保护科学也随之受到重视,文物保护科学是一类文理交织的综合性技术科学,主要内容有明确文物保护范围,实施有效地原址保护。本文主要论述了文物保护的意义,文物保护的主要内容,文物保护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4.
有效保护、合理利用文物,对建设文化强市、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就文物保护和利用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不可移动革命文物作为革命文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承红色革命精神和精髓方面发挥不可代替的作用。面对当前文旅融合发展的新形势,南靖县在不可移动革命文物保护与利用方面做出有益的探索,也为我们今后的保护利用工作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6.
近些年,文物保护以展览的形式出现在多家博物馆内,有别于以往的历史展、艺术展等,文物保护类展览不论是策展还是实践环节,始终坚持学术性和科普性并重,突破了传统展览模式.南京博物院"纸载千秋——传统记忆与保护技艺"展是文物保护类展览的典型案例,其特色主要表现在动态的展陈方式、灵活的展览延伸、欣赏文物的别样角度、闲置文物的活化利用和便捷的线上展览方面.文物保护展的推出为社会公众文物保护意识的提升和相关知识的普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何志明 《丝绸之路》2011,(22):60-61
在我国,文物保护与旅游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较为突出的矛盾,如何看待和处理二者的关系,社会各界持不同意见。本文从分析文物保护与旅游经济发展的关系入手,以须弥山石窟景区为例,认为发展旅游业有利于对文物的保护,但同时也给文物保护工作带来了一些不可忽视的负作用。当前应该在保护好文物的前提下,合理利用文物资源,推动我国旅游经济的发展;同时以发展旅游业来促进文物保护工作,做到保护与开发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18.
业余文物保护员,是文博工作者联系广大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抓好业余文物保护员的工作势在必行。文保员的好坏,关系到文物保护工作上的优劣,所以,我们在挑选业余文保员的过程中,应要加强人员素质的审定工作,本着"五好一热爱"(即为觉悟好、道德好、身体好、威望好、责任心好和热爱祖国文物)的基本条件来衡量挑选。  相似文献   

19.
作为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国家级博物馆,故宫安全及文物保护是故宫一切工作的基础。故宫的保护要有全面和整体意识,要处理好吉建筑中保护与利用,日常维护与大修的关系;清查、整理和修复、抢救文物藏品的工作,要与研究、发掘、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相结合;要提高文物保护的科技水平,加快“数字故宫”的建设。故宫除自身研发井应用了一批科研成果外,还积极与国内外有关部门合作,在运用科技手段保护和利用文物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故宫决心不辜负全国人民的重托,增强和提高文物保护的能力,更好地传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相似文献   

20.
“纸寿千年,绢寿八百。”纸和绢是中国古书画的主要载体,质地纤薄,容易破损、掉色,加之时间、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大量文物残损严重。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为了更好地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利用科技力量让文物“活”起来,太原市晋祠博物馆举办了“妙手神工 守望文明—晋祠博物馆馆藏纸质文物保护成果展”,展出了太原市晋祠博物馆修复完成的纸质文物29件(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