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秦红丽 《沧桑》2008,(3):242-243
自中国的第一批移民抵达美国后,华裔美国人就一直徘徊在美国主流文化之外,找不到自己的身份所在,中美两种文化的冲突使他们成了双重他者,既远离中国文化,又不被美国文化所接受。本文试图通过华裔美国女作家汤亭亭的《女勇士》来解读华裔美国人长期以来对自己文化身份的寻找定位的过程,从老一代移民对"中国人"身份的坚守,到在美国出生的华裔人面对两种文化的困惑和矛盾,以及处于双重"他者"的尴尬地位,再到以汤亭亭为首的美国华裔作家对文化身份的新构想,通过中美文化的融合来建构独特的文化身份,通过平等对话来达到两种文化的沟通。  相似文献   

2.
在《美国华裔作家的认同问题》中,我已分析了赵健秀、汤亭亭、黄哲伦的不同策略:赵欲摆脱唐人街的阴影,却反对同化,力主在主流文化之外营建华裔认同,但不知从何入手;汤以花木兰自况,表面上比赵更懂得撷取中国传统,旧瓶盛载的却是美国性别政治新酒,她戴上中国传统"女战士"的假面,对压迫妇女  相似文献   

3.
论文以《唐老亚》《凤眼》《莫娜在希望之乡》三部美国华裔作家的代表作为例,从历史空间、族裔空间、性别空间三个方面对华裔文学的特点进行分析,发现虽然华裔作家在主题特征上呈现出多元化和世界主义的后现代倾向,但其作品的生命力依然根植于对华裔生存空间的关怀。对抗记忆的建构构成美国华裔族群身份确立的现代隐喻;流动性族裔空间的开拓揭示华裔生存阈限思考的相对化和复杂化;双性同体的性别操演宣布种族和性别联姻的去合法化,暗示华裔生存空间关注的个性化转向。对华裔历史、族裔和性别空间的大胆勾勒映射出当代华裔美国作家对其民权运动后生存状态的递进式反思以及对其生存空间现实性和可能性的积极开拓。  相似文献   

4.
2001年3月6日,时年48岁的美籍华人赵小兰宣誓就任美国劳工部部长。这个黑头发、黄皮肤的华人后代,凭借自己的才华和实力,成为华人移民美国200多年来首位华裔内阁部长。赵小兰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进入内阁的华裔,同时也是内阁中的第一位亚裔妇女。  相似文献   

5.
以雷洁琼1931年的硕士论文为原始资料,分析了20世纪30年代华裔青年的自我认同,论述了芝加哥学派对早期华人华裔研究的影响,华裔青年群体的成长过程、种族压力下的华人家庭生活、华裔学生在美国公立学校的经历、在就业上所受到的歧视以及渴望返回中国的心理状态。提炼出一个观点:在美国族裔关系中,只要整个华人族群的地位低下,华裔青年的自我认同就无法摆脱“外国人”的阴影;华裔青少年在语言、思维、生活方式及社会举止上的美国化仅仅是一种单方面的改变,并不能使他们成为一个美国社会认可的美国人;在一个种族意识强烈的社会里,文化上的美国人不等于是种族上的美国人。  相似文献   

6.
根据美国移民局的记录 ,华人最早到美国是在 1 82 0年。 1 83 4年 ,有史可载的第一名中国妇女梅阿芳抵达纽约 ,从而开始了美国华人妇女在美奋斗的历史。但由于种种原因 ,长期以来美国华裔妇女史的研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只要从美国华裔妇女史研究经历的三个历史时期就可以看出这一点 :第一时期从 1 9世纪后半期至 2 0世纪 60年代。在这期间 ,华裔妇女在美国的经历完全被忽视 ;第二时期从 2 0世纪 60年代至 70年代 ,这一时期历史学家开始将华裔美国妇女的历史纳入华裔美国史的研究范畴 ;第三时期即 2 0世纪 80至 90年代 ,历史学家开始尝试…  相似文献   

7.
根据散落于相关研究文献和数据中有关越南华裔的资料,对1975年以后华裔逃离越南并定居美国的历史过程、生活适应、地位获得和族群认同等方面的大致状况作一个梳理,旨在加强越南华裔问题研究。结果表明,两次移民潮中,抵达美国的越南华裔难民约30-50万人,寻找亲人、取得族裔社区的支持和族裔聚居区的形成成为应对政府分散安置政策的方案;文化适应与经济成就落后于越南裔,但近20多年来取得了一些值得称道的成就;其族群认同建构于以共同的原居住地、居住国为背景和多元文化的基础之上。结论是,越南华裔还没有完全融入其他美国华裔之中,而是形成了一个既认同于美国华裔、又与越南裔有一定联系的相对独立的华人“次族群”。  相似文献   

8.
汤亭亭是美国华裔文坛中最具影响的优秀作家之一。她的成名作《女勇士》描述的女性人物用自己独特的呐喊方式反抗传统的迂腐和现实的不平等。文笔创造手法独树一帜。作者本人也就是在两种文化碰撞下磨砺而成为一位勇敢的华裔女性勇士。  相似文献   

9.
美国华裔文学是中美两国文化于意识相互交流的产物,美国华裔文学中对中华文化的不同层面表述丰富了美国文学的市场,同时也实现了对中华文化与思想的传播。本研究以美国华裔文学为中心,对美国华裔文学作品中表现出来的仁爱思想进行了分析,在简述仁爱思想的基础上,对美国华裔文学中出现的博爱和孝悌思想进行了深入研讨,希望在深层次研究美国华裔文学的前提下,更好地认知仁爱思想,进而使中华传统文化得到进一步地发扬。  相似文献   

10.
《南方人物周刊》2014,(39):70-77
在长达30年的摄影道路上,出生在美国的华裔摄影师许永扬一直背负着一个问题——“我是谁”。对于他来说,找到一个能完全接纳自己的身份,是那么雅。许永扬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的美国明尼苏达州,是家里6个孩子中惟一一个在国外出生的,他的父亲和当时大多数中国移民一样,忙于经营自己的中国餐馆,而母亲则是个虔诚的佛教徒,她拒绝学习英语,告诫儿子要找中国人当媳妇,直到最后,也从未融入美国社会。  相似文献   

11.
自从1820年第一个中国人踏上美国领土迄今已近两个世纪。生活在这个国度的中国人,已成为整个社会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他们不仅为美国物质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科技文化方面的成就也有目共睹。就文学而言,不仅涌现出了大量华裔华文文学,也产生了许多有影响的华裔英文文学,有些英文文学作品还成为畅销榜上名列前茅的畅销书,华裔文学已在美国文学史上占据了一席地位。而这一文学洪流的源头,则是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出现的第一个女小说家:水仙花(SuiSinFar)。水仙花,是伊迪丝·莫德·伊顿(EdithMaudEaton)的中文笔名。她1865…  相似文献   

12.
杨丽红 《沧桑》2009,(3):14-15
1929年的大萧条是美国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罗斯福总统进行了新政改革。美国妇女成为新政的受益群体之一。但是,从社会性别角度或者说男女性别权力关系的角度来看,妇女的地位不但没有上升,反而下降了。  相似文献   

13.
根据美国移民局的记录,华人最早到美国是在1820年。1834年,有史可载的第一名中国妇女梅阿芳抵达纽约,从而开始了美国华人妇女在美奋斗的历史。但由于种种原因,长期以来美国华裔妇女史的研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只要从美国华裔妇女史研究经历的三个历史时期就可以看出这一点:第一时期从19世纪后半期至20世纪60年代。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美国的中国妇女史学一直致力于描述和批判中国男人对妇女的压迫。中国妇女不是被塑造成为传统父权制的受害者,就是被描绘成新的父权制的牺牲品。近年来,这个强大的认知范式逐渐受到挑战和颠覆。过去那种从单纯的意识形态出发,将中国妇女一概视为父权制牺牲品的论证方式已经淡出学术研究,取而代之的是从社会性别视角揭示中国历史的复杂性与特殊性。在美国,中国妇女形象总是与美国学术与社会背景紧密相关。美国的中国妇女史学家是在西方的语境中给那些带有西方理论前提的读者来写作的,如何才能真正基于中国历史本身来认识中国历史上的性别关系仍是一个值得探索的课题。  相似文献   

15.
论文从跨国民族主义的分析视角,探讨以黄玉雪、汤亭亭、谭恩美为代表的三代美国华裔女性作家的创作背景,论证她们如何在自身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在其作品中再现"想象的母国"的形象,以及她们笔下"想象的母国"的故事与美国主流文化关系从迎合到抗争、再到融合的嬗变历程,并为当代华裔女性文学中中华文化、中国故事、中外文化交流与价值共享等研究带来启迪。对于所有的华裔作家而言,身份认同作为民族性的重要构成部分,必须在祖籍国文化与居住国文化的并存与交融中方能实现并发挥效应。唯有如此,才能讲好中国故事,推动跨民族之间的交流。  相似文献   

16.
<正>由美国杜鲁门大学历史学教授、中国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授令狐萍博士撰写的《金山谣—美国华裔妇女史》(繁体增订版)于2015年3月由台湾秀威资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出版。该书分析概括了自19世纪中期以来华裔妇女的移民模式,考察研究了中国移民妇女适应环  相似文献   

17.
刘夏清 《丝绸之路》2013,(18):35-37
作为美国最著名的华裔作家之一,汤亭亭《女勇士》中描写了一个生活在美国华人社区中的华裔女孩在东西方文化碰撞之下的成长与蜕变,而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变异也成为小说的最大特点,并且成就了汤亭亭独特的写作风格。小说的第二章"白虎山学道",以中国脍炙人口的花木兰故事为基础,加上对于多种中国故事及元素的借鉴与改造,编织出一个想象中的女勇士故事,最能够体现汤亭亭的这一特色。借助这种手段,小说生动地揭示了一个华裔女孩对于种族平等、男女平等以及实现个人价值的渴望,具有一定程度上的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18.
论文以美国混血华裔女作家"水仙花"所著《春香女士》小说集里描写的有关美国排华年代华人家庭的六篇小说为例,探讨分析了美国西部华人夫妻关系、美国西部华人异族通婚关系和华人家庭伦理传承等问题。从这些故事人物描写中可以看出,"水仙花"独排众议,为华人家庭文化辩护,批评中国男权社会文化对女性的专横。同时,她明显受了当年美国妇女平权运动的影响和接受了种族歧视的现实,认为华人家庭生活文化不能在美国社会共存。  相似文献   

19.
最近美国耶鲁大学法学院的华裔教授蔡美儿(虎妈)成了美国最具争议的人物。她出版的新书《虎妈战歌》回顾了自己"惩罚加辱骂"的极端教育方式,在被美国媒体摘录后,中美教育差别成为全美各家餐桌上的话题。  相似文献   

20.
杨立 《文史天地》2012,(9):30-33
美国华文教学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主要针对两类人:一类是华裔子弟,教学机构是侨社自办的中文学校;再一类是在美国的大学里专门针对少数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美国学生,这些人后来有的成了外交官,有的成了汉学家。后一类的教学属于比较精英化的中文教学,本文的重点是侨社自办的针对华裔子弟的华文学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