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正耤水之南,文峰山阴有故堆,长眠天水南山阿,李广也算是魂归故里。中国人说李广,会加一个前缀——"飞将军"。许多人还会想到"龙城飞将"。读过史书的人都知道,"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成纪,即今甘肃天水一带。当地人无需翻史书,就说李广是"曹(我们)天水人"。天水市区,至今还有"飞将巷"等地名,可见家乡人民对李将军的缅怀和爱戴。  相似文献   

2.
悲壮之旅从李广李陵到李白郭德茂李广是西汉时代的悲剧人物。李广祖籍陇西成纪,即今甘肃庄浪、静宁、通渭之间。他善骑射,宽简治军;有智谋,被公孙昆邪赞为“天下无双”的将领。他力大无比,曾夜晚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奋力一射,箭入石没镞。这在尚勇的年代,当是...  相似文献   

3.
从前这哀牢山深处的原始森林附近,多是人迹罕至,村寨稀落,但在大平掌白虎山虎跳岩下,却有座建于1938年,占地42亩,至今看来还是很宽敞宏伟精致的建筑———“陇西世族”庄园。陇西是秦汉时代甘肃的东南部,汉代名将李广、唐太宗李世民、唐代大诗人李白都是陇西人。这庄园主人李润之的先辈虽然从乾隆时期就是盘据哀牢山的岩旺土把总,但仍然以陇西贵族后裔自命。看来他还念念不忘唐王朝当年的统治中国大地,也想在这深山大岭中南面称孤。李润之也确实是个从二十年代到四十年代横行哀牢山,聚官、匪、霸三位一体的土皇帝。1926年他利用云…  相似文献   

4.
陇西鹦鹉 唐朝的虎溪庵主,生平事迹不详,只知为临济义玄禅师之法嗣弟子。 有一天,来了一位年轻的禅僧,他问虎溪庵主:"请问和尚是什么地方人士?" 虎溪庵主淡淡地回答:"陇西(甘肃)人。  相似文献   

5.
在四川省江油市,有一个非常有名的古镇——青莲镇,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读书之处——陇西院就建在这里。 青莲镇,距江油城区15公里,这一古朴小镇,北依太华山,东邻天宝山,西接林木苍翠的红崖,形成犄角之势的涪江、盘江将小镇衬托得分外古雅。青莲镇,唐代称“清濂乡”,宋代开始,变成了“青莲乡”,因为李白在这里度过了少年时代,并自号“青莲居士”,后人尊崇李白,就以名号为乡名。李白5岁时随父李客迁居四川省青莲乡,李白的故宅“陇西院”,就坐落在青莲镇的东南面,从天宝山山脚下望去,“陇西院”的山门,巍然而立。这“陇西院”…  相似文献   

6.
陇西堂     
陇西堂原称李家龙宫,其遗址位于陇西县南安乡一心村庙儿巷,是李氏家族最早的聚居地。 相传,唐朝就在这里建有上、中、下三组雄伟的建筑,殿堂林立,规模宏大,大门上有唐玄宗御笔亲书的“李家龙宫”四个金色大字,其中主祭堂悬挂“陇西堂”匾额。李家龙宫数度遭毁,变成一片废墟。后迁至县城南郊的仁寿山公园内,成为人们旅游览胜、消闲聚会的佳地.  相似文献   

7.
周志坚 《风景名胜》2012,(9):92-106
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的《情歌》,隽永流长,我不忍剽窃一回他那脍炙人口的诗:"从那东方山顶,升起皎洁月亮。未嫁少女的面容,时时浮现在我心上。"这首情诗足已表达我对滇藏线的情有独钟。之前懵懂坐在拉萨八廓街那黄房子的玛吉阿米酒馆,竟然不知这里就是仓央嘉措的《情歌》写真处。"未嫁少女"藏语就是"·玛吉阿米",这里充斥着很文艺的氛围。我要了杯可乐,坐在楼顶上看顺时针涌动的人群,心随烟飞,深深植入原汁原味的西藏文化之中。我一直在想"玛吉阿米"是什么模样?在用藏纸做的留言记事本上永远也找不到她的身影。玛吉阿米,你到底在哪里?只有用心的人才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玛吉阿米。"滇藏线",就是我心中的"玛吉阿米"。  相似文献   

8.
人最受不了的是侮辱,尤//\其是落难时被小人作践,那感觉真是贼咬一口,人骨三分。汉朝飞将军李广赋闲后,到蓝田山中打猎,一直到天黑了才返回。路经霸陵亭的时候,被一名普通的霸陵尉挡了驾,这里夜间禁止通行。李广的随从对霸陵尉请求道:“这是前任李将军,就让我们过去吧。”  相似文献   

9.
常霞 《丝绸之路》2011,(14):63-64
本文介绍了陇西古城微缩模盘中古代陇西城的地理位置、结构布局、城市功能、文物古迹等。全面展示了陇西古城在历史上的辉煌。陇西古城作为军事重镇,拥有重要战略位置,古城是古代陇西人民勤劳、智慧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0.
筱筠 《中国土族》2014,(4):31-32
位于互助土族自治县的五峰镇,曾以位列西宁古八景之冠的"五峰飞瀑"美景,闻名河湟。为许多人不知道的是,早在四百多年前,五峰就以修建炼铁厂成为河湟地区的工业重地。据《西宁府新志》记载,明万历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西宁兵备副使刘敏宽曾在这里修建铁厂。五峰,以一段传奇般的历史,在青海的工业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相似文献   

11.
<正>李广平艺术简历李广平,1963年3月出生于山东平原,1987年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美术系,留校任教。1990年进修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人物画室,2004年结业于艺术研究院第三届中国画名家班。2008年至2010年研修于中国国家画院刘大为人物画课题班。现为齐鲁师范学院美术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出版有《中国人物画名家技法讲座李广平中国人物画艺术》《名家名画·李广平的重彩艺术》《李广平人物画选》《当代中国画名家研究一李广平研究》《中国书画百杰·李广平作品》《当代名家李广平写意人物》《中国画廊推介画家精品李广平》《名家扇画—李广平人物扇画精品》《模特与水墨人物画》《名家书系——李广平卷》《红旗六十家——李广平集》《大匠之门——李广平写意人物精品》等。  相似文献   

12.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东),隋末其先人流寓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的楚河流域),李白即生于此。幼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县)青莲乡,在蜀中度过了少年、青年时代、二十五岁离川,人们一直把他视为四川人。“据太白诗文自叙,系出陇西汉将军李广之后,于梁武昭王为九世孙。当隋之末,其先世以事徙西域,隐易姓名,故唐初以来,漏于属籍。至武后时,子孙始还内地,于蜀之锦州彰明县内之青莲乡家焉。因逋其邑”。李白是中国古代诗坛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是四川人民的骄傲,也是中国人民的骄傲。他那瑰丽多彩、想象奇特的众多诗篇,长期以来受到中国人民无限喜爱,同样,也为世界人民所喜爱,他的  相似文献   

13.
山西北部是古代西北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地带的重要通道,这里遗留着许多名的古战场。在古雁门关下的山阴县境内,有一个地方叫广武,因汉飞将军李广曾经在此屯兵用武而得名。从春秋战国至解放战争,这里大大小小的战斗几乎从未间断。现在,这块土地上还遗留有新旧两座广武城、数十里的古长城和大片的汉墓群。古代军事遗迹以如此高的密度出现,在全国也不多见。  相似文献   

14.
常霞 《丝绸之路》2011,(12):52-53
本文介绍了陇西佛教传播的见证、数量众多的寺庙遗址、庞大的信教僧侣、闻名全国的高僧以及珍贵的佛教文物,从而说明了陇西是佛教向中国传播的重要地域,有着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蕴。同时,佛教在陇西的兴盛证明了佛教文化对中国文化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丝绸之路》2006,(8):9-13
陇西地处黄河最大支流渭水上游,即甘肃省南部渭水流域陇西盆地,自然地域开阔。渭水流经全境,境内山川秀美,风光迷人。古城中心坐落着建于宋代的威远楼,雄伟壮观,凸显千古雄风。天下李民出陇西。陇西还是李氏发祥、发迹、成长、繁衍、迁播之地,是天下李氏的“郡望”故里。陇西堂、李家龙宫等古迹闻名遐迩,是中华人文历史的精粹。  相似文献   

16.
寂寞飞将军     
在我的印象中,甘肃秦安不是一个以孔武有力出名的地方,似乎冀城(今甘谷)更适宜出剽悍勇猛的大将,比如姜维,但秦安偏偏就出了李广这样光芒四射的武将。“横行负勇气”也好,“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也好,“射石昔曾穿没羽”也好,都是对其神勇力度的写照。  相似文献   

17.
史海威 《文史春秋》2007,(12):62-63
李广是一个性格复杂的历史人物,但由于司马迁在《史记》中对他的悲情描述及历代文人骚客对他悲凉身世的无限感发,使得他的形象单一化、固定化了。人们所传唱的、心目中的李广,是一个勇敢善战、挽雕弓射天狼,却终生未被封侯的悲剧形象。然而,大人物的性格总是非常复杂的,真实的李广也有着多重性格,有多面特征,扮演着多种角色。  相似文献   

18.
张红霞 《丝绸之路》2012,(10):26-27
历史文化名城陇西有着2000多年悠久的筑城史,唐贞观始修,后经元、明所扩建。金、元以来,陇西是巩昌府的所在地,为封建王朝在甘肃境内设置的较高行政建置地区。陇西县城现残存的明代城墙建筑,见证了陇西古城昔日的辉煌。  相似文献   

19.
陇西地处黄河最大支流渭水上游,即甘肃省南部渭水流域陇西盆地,自然地域开阔。渭水流经全境,境内山川秀美,风光迷人。古城中心坐落着建于宋代的威远楼,雄伟壮观,凸显千古雄风。天下李氏出陇西。陇西还是李氏发祥、发迹、成长、繁衍、迁播之地,是天下李氏的“郡望”故里。陇西堂、李家龙宫等古迹闻名遐迩,是中华人文历史的精粹。  相似文献   

20.
战国时期的临洮县是秦国祖上赖以发迹的西垂犬丘所在地,是秦国最西边县治单位。陇西郡是秦国西部门户。这从秦国战国时与统一全国后曾两度修筑长城均首起临洮县可见一斑。历史的本来事实是秦国陇西郡,不论是战国时期的陇西郡,还是统一六国后的陇西郡,其郡治地均在当时的临洮(今岷县),而非当时的狄道(今临洮)。但是在学术界,对当时的临洮县的位置及地望概念、特别是对陇西郡郡治所在地地望概念含混不清,存在严重错误,贻害很大,特别是秦国陇西郡郡治所在地就在当时狄道这一错误结论似乎已经成为了定论,由此会误导很多学术问题的判断,甚至将错就错,一错再错。这是秦汉史研究的关键性问题,不能马虎,必须厘清,以正学术之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