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和1935年中国的币制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5年11月4日起,南京国民政府开始推行以白银国有、采用法币、统制外汇交易为主要内容的币制改革。较长一个时期以来,我国史学界流行着如下观点,即把币制改革视作英国同美国争夺中国货币控制权的产物。笔者以为,这种观点并不确切。就美国而言,同这次币制改革固然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但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南京国民政府宣布的币制改革方案,正是美国对中  相似文献   

2.
北洋军阀统治初,财政总长熊希龄拟进行币制改革,据上海《时事汇报》第1号(1913年12月)载文云:“改革币制之议,创于前清,及熊氏入阁,以理财为己任,而外人又以此为裁厘加税之前提,于是改革之机乃渐熟,确立如下计划:(一)各省增设国家银行支店,以计货币的流通;(二)收回各省滥发纸币,以图货币之划一;(三)新纸币发行准备金,以币制借款充之;(四)派员调查各省纸币及银、铜币;(五)币制改革之实施,由明年一月着手。大纲既定,而其进行乃有可言矣”。  相似文献   

3.
徐锋华 《民国档案》2007,(3):130-138
本文从币制改革的原因和条件、币制改革的意义和作用、币制改革与白银风潮的关系、币制改革与中国外交的关系、币制改革与通货膨胀的关系、法币与金圆券和银元券的比较研究等六个方面,以及其它个别的独特视角,对近二十年来中国大陆、港台、美国和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对1935年法币改革的研究做了一个较全面的综述,在肯定其成就的同时,指出了一些不足,并对以后的研究走向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4.
民国时期,历届中央政府都试图改革中国币制,统一全国的货币制度。1918年始,在日本方面提供"西原借款"的条件下,以段祺瑞为首的北洋军阀政府出台了《金券条例》,力图通过这笔借款的一部分进行一次币制改革以希在中国建立金本位的货币制度,但最终归于失败。长期以来,学界对"西原借款"的研究都是从国际关系的角度出发,来评价借款对中日两国的外交关系以及中国政局、社会经济的影响。具体到当时段祺瑞政府的币制改革有何影响则鲜有评述。本文将通过探讨币制改革的背景、过程,日方“西原借款”与此次币制改革的关系.来揭示段祺瑞政府币制改革失败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民国政府在1912年设立了币制委员会,研究币制改革。民国三年(1914年)3月6日的《币制局简章》规定设置币制局,12月27日裁撤。民国七年(1918年)8月10日公布《币制局官制》复设币制局,直属国务院。币制局的职权包括监督全国造币厂,监督中国和国民银行发行券,监督、整理各省官银钱号,筹办其它关于币制事项。次年4月18日,财政部、币制局会呈大总统文中已经谈到整理币制,先从统一大银元入手,“熔旧铸新既颇著成绩,铸成之新币各省一律通用,其势骎盛”,“从前各厂铸造之  相似文献   

6.
论废两改元     
货币制度关乎国计民生 ,历来都十分重要。汉唐之所以强盛 ,原因固然很多 ,但“五铢”、“开元”也功不可没。我国近代积贫积弱 ,从其币制紊乱也可窥见一斑。废两改元看似容易 ,其实艰难 ,数经波折 ,始得成功 ,由此也可见改革之难 ,一项好制度之不易得。本文不揣冒昧 ,以一得之见就教方家。废两改元的步骤和内容清朝末年 ,两元并立 ,币制紊乱 ,历届政府多次改革币制 ,终无成就。 1 93 2年 ,各地再次要求废两改元。同年 7月 7日 ,国民政府财政部长宋子文 ,在上海召集金融界代表谈话时 ,明确表示了废两改元的决心 ,并确定废两改元的原则是 :(一…  相似文献   

7.
耿爱德是在华侨居多年,对中国货币金融问题有着深入研究的外籍专家.他关于中国币制方面的集大成之作是1929年出版的<中国货币论>.20世纪二三十年代,国际银价的骤降骤升严重威胁着中国货币制度的稳定,耿爱德也更多地关注着当时我国的货币金融问题.他的主要关注点有二,一是纸币与现银的流通和兑换,即银纸关系,二是币制改革的原因和方向,研究世界银产、银市、银价及经济危机对中国的影响.耿爱德支持国民政府进行币制改革,其主张和看法也大体上符合史实与潮流.  相似文献   

8.
1935年的法币政策,将几十年议而不决的币制改革付诸实施,在中国金融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币制改革由理念、设想、计划最终落定为现实,因于多种因素的刺激,20世纪30年代中期的经济困难尤其是美国白银政策推行后导致的白银危机,是法币改革的直接催化剂;中国货币体制与外部世界日渐暌违,也不断刺激着国内币制的改革要求;进一步探究,法币改革的实施,与中国经济基础逐渐增厚相关,经济总体上的不断成长,对弹性货币政策形成一定期待,而且为币制改革提供了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9.
1934年4月日本发表天羽声明,企图独占中国,其后又不断扩大对华侵略,策功华北独立。国民党政府为了对抗日本的侵略与控制,期望与英美加强合作,并在英美的支持下改革币制,但这一努力遭致日本方面的强烈反对,于是中日两国在1935年的会谈中就中英借款与中国币制改革开展了一系列的交涉。本组资料基本反映了当时的有关情况,兹特自国民政府财政部档案中选出刊布于后,以供研究中日关系之参考。  相似文献   

10.
王莽的币制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莽的币制改革和他执政后的土地改革、奴婢改革、官制改革、民族改革一样都是充满奇迹般的大胆尝试。王莽是把“子母相权”这一理论付诸实践的第一人。他曾四次改革币制 ,从每次币改内容看 :样式翻新 ,形态奇妙 ,币容繁多 ,变化异常 ,真可谓五花八门 ,绚丽多姿。这也能看出他进行币制改革的勇气和魄力 ,他试图通过多次变换币制来寻找出路 ,挽救岌岌可危的西汉王朝。王莽的第一次币制改革于居摄二年 (公元 7年 )以“周钱有子母相权”为依据 ,兴大钱 ,创“一刀平五千”、“刀五百”替代刀币 ,制“大泉五十”补于“五铢”。此时以“大泉五十…  相似文献   

11.
民国时期新疆曾先后进行了三次币制改革,即分别是1938年盛世才统治时期由毛泽民主持、国民党统治时期及新疆即将解放时,这三次币制改革中惟有国民党统治时期的币制改革以失败告终,其余两次都是成功的,尤其是毛泽民主持的第一次币制改革,其意义是深远的,是“政府在经济建设上的一种伟大收获。  相似文献   

12.
南京国民政府在20世纪30年代进行了两次重要的币制改革,第一次废两改元,确立了银本位制;第二次是以管理通货制度取代了银元本位制,建立了法币体系,实现了中国币制近代化的重要一步.中国的这两次币制改革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他们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时的经济危机,稳定了社会发展,对实现中国金融的近代化奠定了基础.促使国民党政府进行...  相似文献   

13.
1935年11月4日,国民党政府财政部突然宣布实行币制改革,并将白银收归国有。这一举动立即在国际上引起强烈震动,英、日、美等国的反应也不尽相同,充分反映出三十年代帝国主义在中国争夺货币权这一错综复杂的矛盾和斗争。由于币制改革之前国民党政府曾与英国政府取得默契,英国政府首席财政顾问李滋-罗斯并参预其计划最后阶段的制订,所以币制改革后英国首先在舆论上和行动上予以支持。而日本却认为币制改革是对它独霸中国野心的一大打击,故而竭力反对,并采取种种方式进行阻挠和破坏。与此同时,美国政府则采用新的策略,用压低银价、停止购银等手段,迫使国民党政府转而投靠美国,从而使得美国  相似文献   

14.
统一币制的问题,是促进中国经济近代化的重要课题。辛亥革命以前,币制改革问题已经提到了议事的日程上,辛亥革命以后,政治的变革激起了人民发展经济的强烈要求,币制改革的问题被  相似文献   

15.
1935年11月国民政府宣布实行的币制改革,是中国近代货币史上的一件大事。关于这次改革的作用及其影响,近年来国内一些论著已有比较客观的评论,这里不再赘述。然而对于币制改革的动因,过去传统说法大都认为是帝国主义直接操纵的结果,而往往忽略(或是迥避)了对国民政府内部作用的分析。诚然,币制改革的实施与帝国主义之间确实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但因此而简单地将发动币制改革归结为英美帝国主义的阴谋,这至少是不全面的。本文试图  相似文献   

16.
皇姑屯事件后,奉系实力受损,退回关外.累年征战,东北社会经济衰弱,民生凋敝.至1929年初,以奉票为本位的金融体系难以为继,张学良初掌政权,亟待稳定金融商贸秩序,并逐步寻求改革币制之道.为此,东北当局先期发行四行联合准备库券以适应市面对现洋兑换券的需求,继而颁布奉票维持办法,遏止其跌落态势.而后设法充实准备金,在大量发行新本位币的同时逐步回收奉票,以建立新的货币体系.在此期间,战事走向、人事布局与内外政治形势的演变均对改革进程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张学良则根据局势变化不断调适政策,终借中原大战之机,进兵关内,促南京方面兑现承诺,从而基本达成币制改革目标.  相似文献   

17.
国民党政府在其统治的数十年间,为了稳定财政金融,挽救经济危机,曾先后进行过三次“币制改革”,发行过三种纸币,即法币、金元券和银元券。法币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中国商品市场上使用的货币极其混乱,银两、银元、铜币和纸币并行流通,仅发行纸币的银行就有三十多家。在这些众多、杂乱的货币中,以银两和银元为其主体,实行着“银本位制”。这种货币极不统一的状况,严重阻碍了国内工商业和农业的发展;同时,由于国际上美国高价购银,造成中国白银大量外流,金融紧缩,济经萧条。南京国民政府为了摆脱危机,遂于1935年11月3日正式发布了改革币制的布告。  相似文献   

18.
精琪的币制改革方案与晚清币制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丘凡真 《近代史研究》2005,17(3):117-143
1904年美国“会议货币专使”精琪向清政府提出币制改革方案,主张导入金汇兑本位制。在银价暴跌带来的严重财政危机之下,清政府存在接受精琪方案的客观“诱因”,但由于湖广总督张之洞的反对,清政府最终废弃了这一方案。究其原因,除了反对精琪方案中所含的一些帝国主义成分的民族主义因素以外,“货币发行地方化”这一历史现象也值得重视。对各省督抚们来说,独立的货币发行是主要的财源之一,币制的改革势必会影响其收入。实际上,此前他们已数次“抵制”清政府推进的币制改革,他们是清朝币制改革的巨大障碍之一。另外,在地方行政和财政运营中已经成为习惯的“陋规”,也是币制改革的一大障碍,是更深层的“抵抗”力。精琪对在中国实行币制改革所要面对的“抵抗”做了过低的估计,这是其重大缺陷。  相似文献   

19.
上海银行公会与近代中国币制改革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成林 《史学月刊》2005,3(2):37-42
为了促进银行业快速发展 ,上海银行公会成立后就尝试采取多种措施、通过多种途径促进币制改革 ,希望最大限度地参与政府相关政策的制定。尽管政府与上海银行公会在币制改革的目标、原则与措施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但二者的合作却占据主导 ,也正是因为二者的合作 ,近代中国币制改革的许多具体措施才得以实施并取得一定的成效  相似文献   

20.
1912-1949年,中华民国经历过沉重的白银危机和相当惨重的恶性通货膨胀,时人纷纷著书立说,为币制改革献计献策,民国时期的币制改革思想相当丰富。本文在对代表性人物币制改革思想进行微观分析的基础之上,增加对当时普通民众发表在报刊杂志上的相关言论的整理和研究,更为全面地对民国时期的币制改革思想进行深入探讨,增强民国金融思想研究的薄弱领域,开拓了币制改革研究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