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停部选”与清末州县官选任制度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清以来,随着督抚权力的扩大,原有的部选与外补并存的州县官选官结构受到冲击。新政开始后,清廷不得不停止部选,将州县官的选任权交给督抚。但由于停部选涉及吏部与督抚的权力,带来二者的利益冲突,从而使这一改革表现出新制与旧制纠葛的面貌,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仕途壅滞的问题。"停部选"实际只是一个从"部选与外补并存"向"全归外补"过渡的过程,并没有完成。  相似文献   

2.
近代中国在官员选任制度上,借鉴历史上的科举制度,参酌西方国家的文官制度,经历了一个官吏管理制度近代化的过程。这一过程中所产生的科举取士制公开招考,公平竞争的基本精神,制约有力的管理体系,文官考选制强化对官员选任制度的法律保障,实行考试录用官员以及根据国家建设和履行职责需要确定考试内容、方式等,为今日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借鉴;同时,这些制度中存在的严重弊端,使它们被自我否定或无法实际实行,也给我们以警示。  相似文献   

3.
明清州县的监狱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明清州县按照典章制度设置监狱 ,而在实际上还存在典章制度规定之外的非正规监狱。对非正规的监狱 ,朝廷虽然明令禁止 ,但因为在司法审判程序上 ,地方官有羁押人犯干证的权力 ,并由此形成监、羁铺、差馆等三级牢狱体系。州县对三级牢狱及牢狱的管理人员 ,有一定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 ,但无论是在制度上 ,还是在人为上都存在着百禁不止、弊窦丛滋的现象 ,而在贡媚营私、上下固结的政治关系网的作用下 ,制度就成为了具文。  相似文献   

4.
明清州县衙门陋规的存留与裁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州县的陋规收入很多,衙门的陋规固随地皆有,但不能随意多取,按规定额度收取者为合法,其额外苛求者则为非法。明清州县陋规的90%来自于理财,而理财中的大宗来自于赋税、平余、盐当、杂课,州县官在理财额内收取的陋规,一般都能够达到"不贪不滥,一年三万"的收入水平。如果额外苛求,是私派陋规、勒索陋规、需索陋规、私受陋规等,一旦发觉则要受到惩处。关于陋规是否存留,还是全部或部分裁革,无论是统治者,还是官员、学者都各有看法,可以说议论纷纭,莫衷一是。  相似文献   

5.
苏丹 《黑龙江史志》2013,(12):61-62
从宋朝建立到宋联金灭辽,辽宋两朝先后共维持124年交聘关系。这期间,辽朝不断向宋派遣国信使,以加强辽宋间联系。由于辽朝统治者重视辽宋关系,在选派使宋国信使问题上十分谨慎,对正使和副使的选任标准不同,正使主要选任家世背景显赫、有才学、熟悉辽宋国情的契丹人,副使则选任精通五经、言辞精准、有礼宾经验的汉人。  相似文献   

6.
墓葬制度揭示出政治上臣服于周人的殷遗民,在某些文化因素上仍固守着自身特色。通过对殷遗民文化因素嬗变的不平衡性之研究,将进一步加深对周代政治、文化及民族关系等方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在遵循共和传统的基础上,奥古斯都及其继任者确立了遴选元老的基本模式。一方面,他们监督元老的生活和道德,将达不到最低财产资格、道德败坏和犯有重罪的元老逐出元老院,以此提高元老院的权威和声望;另一方面,通过预选和推荐权干预财务官的选举及挑选元老等方式,影响元老的征召,由此改变了元老院成员的社会组成和地域分布,使得意大利尤其是行省新贵逐渐融入罗马的政治上层,扩大了帝国的统治基础。早期帝国元首对元老院的重构,不仅对罗马国家的政治转型产生重要影响,而且对后世的民主政体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彭维斌 《南方文物》2005,(2):48-51,34
二郎神是闽南地区尤其是灌口、同安,甚至台湾、东南亚等地区民间尊奉的水神,它源自于人们对中国水文化先祖——四川都江堰“二王庙”祀“李二郎”即战国时代秦蜀郡守李冰次子的崇拜而发展成的一种重要的地方民间神灵信仰。自明天启崇祯年间建造了专门祀奉二郎神的闽南灌口凤山祖庙以来,  相似文献   

9.
满族的育儿习俗揭示满族的生命价值和教育理念,从祈子、孕妇的禁忌、洗三、满月礼、抓周、游艺等习俗中都可以看出满族独特的传统文化。虽然满族育儿习俗,继承了民族传统习俗中合理的积极的因子,民俗的变异性又使育儿习俗根据当代社会的特点做出适应性调整,生育观念和育儿行为方式都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10.
程朱理学并非普通的学术派别,而是一种集政治性、学术性及伦理教化功能为一体的社会政治学说与意识形态。顺治年间,程朱理学就由于受到统治者的支持而有所发展,不断集结着自己的力量,呈现出复兴之势,为其在康熙朝的鼎盛发展打下基础。程朱理学之所以能在清初走向复兴,重要的因素固然由于清朝统治者的大力扶植,然而,它在学术方面的影响与活力,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相似文献   

11.
本文就点校本《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中存在的标点疑误、史实校勘、排印等方面的错误进行商榷、勘正。  相似文献   

12.
晚清吏治腐败。1875至1884年的10年间,曾出现过一个言官清议的高潮。当时言官奏折中披露的吏治问题,主要涉及捐纳、保举、科举、冗员、书吏、讼案、属员、调员、弄权等。捐纳、保举、科举都关系到官的任用,冗员也是这三者带来的一个官场病。书吏、讼案反映出吏的违法行为。属员、调员、弄权反映出官的腐败劣迹。  相似文献   

13.
廖薇 《华夏考古》2020,(2):76-83,113
樽、卮(含觯、卮两种器物)很容易被混淆,我们通过综合传世文献、出土文献、考古出土实物三方面材料,认为觯、卮共存且器形有别,觯附三足,卮为平底,且觯的等级高于卮,目前考古出土的玉卮应为玉觯。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发现樽与觯的区分要点是容器的径高比差异,樽口大腹浅,便于盛取液体,而觯口小腹深,便于饮用液体。  相似文献   

14.
张廷玉《(明史·礼志》是迄今影响最大的专门记载明代礼制的史志文献,但其中也存在诸多史实讹误,这大大影响了其可信度和史料价值.经据《明实录》、《明会典》、《皇明典礼志》、《昭代典则》、《太常续考》、《辛L部志稿》等文献考证,可知该《志》中华书局1974年点校本第47-53卷仍然存在史实讹误21处.其致误之直接原因,大致有脱漏、衍文、字形相近而误等情形;但根本原因还是缘于编纂、刻印和传抄者的疏忽与粗心.  相似文献   

15.
徐树铮与外蒙古撤治及其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19年。在外蒙古撤消自治已具备相当有利的客观条件的前提下,徐树铮抓住有利契机,经过深思熟虑的准备,运用正确的策略方针。把握和推动时局,迅速和平地完成了撤治使命,使外蒙古最终于1919年11月17日正式呈请政府“情愿撤消自治”。徐树铮在撤治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外蒙古回归,不仅在外交上打击了一切侵略、分裂势力,政治上实现了民国以来的领土与主权的完整与统一,而且撤治本身对外蒙古社会的政治稳定、经济化的恢复和发展均产生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徐华 《史学月刊》2001,(2):126-130
玄学之形成于北方,是和汉魏之际中原地区整体学风的变迁分不开的.对比董卓之乱前洛下士人的矛盾心态与董卓之乱后许下士人的精神风貌,可以看出这时人们的思维方式心态、价值观念等等方面都已经发生了剧烈的转型.也正是这一转型的完成,为其后魏晋思想的大解放奠定了基石,为南方荆州新学所带来的玄学种子提供了适宜的气候与土壤.  相似文献   

17.
贾玉英 《史学月刊》2004,(11):26-31
唐前期的地方监察体制由御史和诸道使臣组成,属于朝廷派出性质的单一型监察体制。安史之乱以后,伴随赋役制度的改革,出使郎官、转运使、巡院等新的监察体系出现,我国封建社会地方监察体制开始向固定型、多元化、多层面变革,宋代完成了这一变革。元、明、清各朝基本延续和发展了宋代多元化、多层面的地方监察体制。由此而论,唐宋地方监察体制变革是我国封建社会地方监察制度前后两期的分界线。  相似文献   

18.
甲骨卜辞中有个地名"疋"。通过甲骨文材料、传世文献资料、出土器物综合分析,"疋"的地望在陕西省汉中盆地中东部的城固、洋县一带,其核心区域在湑水河下游两岸的平原地带。"城洋铜器群"可能是古"疋国"的文化遗物。  相似文献   

19.
This paper focuses on several villages of Licheng county in the southeastern part of Shanxi province, probing into how the war and the revolution affected village society in North China. The primary concern of most existing studies on the Chinese Revolution has been to examine how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PC) mobilized peasants in a certain area, boosted their revolutionary consciousness, and ultimately led them to win the revolution, and to carry out this inquiry in the context of the orthodox history of the CPC, from top-down perspective. The paper focuses on the microscopic world of a village, and examine, from the bottom-up perspective and in the context of the history of the village itself, what the war and the revolution meant to the village, several factors that have remained rather inconspicuous begin to surface. The case studies of several villages in Licheng county shows that the revolution unfolded as an extension of various conflicts or rivalries that had existed for years within each village, or between different villages. One group of well-to-do people who had once monopolized public authority within a village fell from power, while a group of poorer peasants who had been dominated by the richer group joined the CPC and emerged as new power holders in the village. The motives that drove peasants to join the CPC were often far more complex and diverse than conventional theory would have us believe.  相似文献   

20.
略论商周青铜弓形器的形制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郜向平 《华夏考古》2007,2(1):94-101
本文对商周青铜弓形器进行了分类研究,并探讨了其形制演变和空间分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