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万历十七年(1589),焦竑考中状元,李贽向焦站提出去北京依从於他的请求,遭焦站拒绝。李贽这次亟想北上的真实原因,是为了远避耿定向。北行计划受阻,李贽只能与耿定向近距离对峙。他由退避改为向耿定向主动挑战,在次年刻行《焚书》,随即遭到当时主流舆论抨击,这成为他个人生活史上一个重大转折,他晚年景况悲凉,最终自尽狱中。将这些经历联系起来看,焦站的拒绝对李贽晚年的生活无疑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通过对李贽《复焦弱侯》异文的分析,揭示了李贽、焦竑、耿定向三人关系中这一被遮蔽的事件。  相似文献   

2.
《時務報》是戊戌變法期間最重要的刊物,張之洞因汪康年而與之關係甚深。當康有爲有意將《時務報》改爲官報以歸梁啓超掌控時,汪康年在張之洞的支持下,將之改爲《昌言報》,企圖以《時務報》的"空名"給康有爲。本文根據"張之洞檔案"中的大量電報、書信,揭示了這一過程中的種種内幕,展示了許多以往不清楚的細節,並由此引發關於"百日維新"命運的思考。本文還集中地考察了張之洞與黄遵憲之間的關係,並説明黄遵憲政治地位的盛衰與張之洞甚有關聯。  相似文献   

3.
《續高僧傳·智藏》記載智藏與梁武帝關於僧團制度的辯論,實際發生在梁武帝天監年間,而非傳文所言普通年間。在此期間可考的兩件判例以及齊、陳兩朝的相關議論表明,南朝僧人犯法,先以俗法判決,再由律僧斟酌詳定,這是不同於北朝、隋唐的審判程序。智藏與梁武帝關於提婆達多的對話,是暗引《大般涅槃經》的典故,以提婆達多爲佛陀教說方便示現,具有鮮明的南朝解經學特色,在當時的儒家論議裏也有反映。宋元以降的佛教史家不理解南朝談辯的內涵,也錯失了智藏與梁武帝二人爭論的真正焦點。這場爭論的核心是僧團戒律與世俗法律在審判程序中的分割問題。  相似文献   

4.
日本靜嘉堂文庫所藏《楊復再修儀禮經傳通解續卷祭禮》是目前已知惟一的楊復編纂《祭禮》文本,也是研究朱熹及其弟子禮學思想的重要材料。該書因年代久遠,有殘損缺頁之處,而馬端臨《文獻通考》的禮制部分基本抄録了楊氏《天神》、《地示》、《宗廟》、《百神》諸篇,可供考訂佚文之用。本文試圖據《文獻通考》對《楊復再修儀禮經傳通解續卷祭禮》進行1佚的同時,總結歸納馬氏吸收楊書的體例,並對兩位學者編纂禮文的體例、思想試作比較。  相似文献   

5.
前言我於1988年夏天受聘於加拿大温哥華的英屬哥倫比亞大學(通稱UBC)亞洲研究系。任教之前,温哥華當地幾乎没有任何認識的人,但在心底,對亞洲研究系並不特别感覺陌生。一個主要的原因是,葉嘉瑩先生在那裹。我在大學時代就讀過葉先生的《迦陵談詞》、《迦陵談詩》,印象非常深刻,葉先生便成為我心儀的學者。到温哥華後,很快就結識了葉先生,可惜由於工作  相似文献   

6.
<正>宗教與國家的關係,主要是宗教組織與國家政權的關係。宗教組織作爲一種社會勢力,與國家政權既存在利益的統一也存在矛盾。因此,歷史上二者處於相互利用和對立鬥争的關係。宗教借助政權的扶植而發展,但當二者關係複雜化,甚至走向激烈衝突,宗教則可能引發社會動蕩,甚至導致一個王朝的覆滅。反之,宗教如果在鬥争中失敗,就不得不面臨艱難的選擇,要麽被鎮壓滅亡,要麽進行改革,以圖重新獲得政權的  相似文献   

7.
一引言李(?)《焚書》卷一《答耿司寇》約六千字,是《焚書》中最長的信,也是李(?)駁詰耿定向篇幅最大的一篇論戰檄文,歷來受到人們重視,將其視為《焚書》或李(?)思想的主要代表作之一,人們談及或研究李(?)反偽道學的思想,每常予以稱述和引錄。  相似文献   

8.
<正>宗教與國家的關係,主要是宗教組織與國家政權的關係。宗教組織作爲一種社會勢力,與國家政權既存在利益的統一也存在矛盾。因此,歷史上二者處於相互利用和對立鬥争的關係。宗教借助政權的扶植而發展,但當二者關係複雜化,甚至走向激烈衝突,宗教則可能引發社會動蕩,甚至導致一個王朝的覆滅。反之,宗教如果在鬥争中失敗,就不得不面臨艱難的選擇,要麽被鎮壓滅亡,要麽進行改革,以圖重新獲得政權的  相似文献   

9.
<正>《無上秘要》是現存最早的道教類書,有"六世紀的道藏"之美譽。該書原本一百卷,但開元之後漸漸闕佚,正統《道藏》現存六十八卷。今存《無上秘要》雖非完璧,但它在魏晉南北朝衆多道書中堪稱巨帙,文獻價值自不待言。遺憾的是,長期以來,國内外一直未見該書的整理本。2016年9月,中華書局"道教典籍選刊"推出西南民族大學周作明教授點校的《無上秘要》,該書校勘精審,標點準確,融整理與研究爲一體,是一部高質量的道教文獻整理力作。  相似文献   

10.
沈國光 《中华文史论丛》2023,(2):153-193+405-406
《唐鄭遂誠墓誌》的考訂有助於從家族譜系、政治參與與社會關係網絡三個角度考察以鄭遂誠兄弟爲核心的鄭氏家族。鄭遂誠先世入唐以來仕宦不顯,未能進入中央擔任官職。鄭遂誠家族作爲滎陽鄭氏的後裔,充滿了對自身身份的焦慮。《唐鄭遂誠墓誌》詳細羅列了連山房的譜系,可以視作鄭遂誠家族對士族身份的再次確認。同時,鄭遂誠與鄭通誠都被捲入了淮南和徐州的地方政治事件,並積極參與其中,獲得了士林清譽。鄭氏兄弟及後代的交友以及婚姻關係網絡,亦表明鄭氏在努力營造身份認同的同時,企圖在政治地位上獲得進一步的發展。  相似文献   

11.
<正>劉躍進主持編纂的《文選舊註輯存》(以下簡稱《輯存》)是一部集成性的學術著作,爲古籍整理、文本細讀樹立了一個全新的典範。該書以尤袤本正文爲經,以各本所存舊註爲緯,並繫以案語,對異文、音註、諱字等加以詳細的説明和精要的辨析。本文僅擬從版本搜聚、異文比勘、文字訓釋、方法啓示四方面對該書比較突出的特點加以評述。  相似文献   

12.
<正>引言艾爾曼曾在《從理學到樸學》一書中强調:考據學是一種群體性事業~①,這一群體通過知識傳播的组織與機制走到一起,就尋找、發掘知識的途徑達成共識~②。如果不瞭解樸學家的群體特質,就不能準確把握其實證方法的走向及其發展方式~③。對於許慎《說文解字》一書的研究,至清  相似文献   

13.
<正>在唐人選唐詩的諸選本中,晚唐顧陶的《唐詩類選》是極為重要的一部唐詩選本。顧陶(783—856?),大中時官太子校書郎,晚家錢塘(儲嗣宗《送顧陶校書歸錢塘》,《全唐詩》卷五九四)。《文苑英華》卷七一四録顧陶二序,其前序作於大中十年(856),曰:始自有唐,迄於近殁,凡一千二百三十二首,分爲二十卷,命曰《唐詩類選》。  相似文献   

14.
<正>清初學者黄虞稷的《千頃堂書目》三十二卷(以下簡稱《千目》),是黄氏入明史館纂修《藝文志》備以采摭的底稿。由於去古未遠,加之雕版印刷的流行,明人文集數量之多,遠邁前代。正如《四庫全書總目·集部總叙》中言:"夫自編則多所愛惜,刊版則易於流傳。四部之書,别集最雜,兹其故歟!"~①據統計,《千目》集部别集著録了五千多位作者的作品,有明一代文采風流,幾乎盡備于斯。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左右,黄虞稷在史館完成了《明史藝文志稿》的編  相似文献   

15.
清代乾隆年間的《祁門修改城垣簿》不僅是修城的賬本記録,也是全縣圖甲信息的匯總,具有户籍名册的性質。重修城垣的捐輸數額體現出一次臨時性賦税攤派的實際狀態,可以窺見圖甲組織的運作機制。由士紳、宗族控制的圖甲組織,已經形成了穩定的包攬運作機制,往往存在一定的税收欠額,子户的具體情形也呈現得頗爲模糊。官府爲了直接掌握賦税土地額度,嘗試對圖甲格局進行調整,暫時起到了較好的效果,但始終無法避免中間包攬的趨勢。  相似文献   

16.
《武汉史资料》2005年第4期和第7期刊载了李肇基先生的两篇章,一篇是《卢作孚归来的前前后后》,一篇是《卢作孚之死》。两涉及父亲卢作孚的多处内容与事实严重不符,存在许多问题。  相似文献   

17.
陳翀 《中华文史论丛》2011,(1):301-329,403
日藏古文獻《二中歷·經史歷》記有一份三十卷本《文選》的文體分類以及其各卷帙構成的完整篇目,從目前所掌握的資料來看,其保留的極有可能就是《文選》編撰初始之舊貌。這份書目首先表明《文選》最初的文體實爲三十四體(三十三大體再加"離騷"),更重要的是,這份書目的出現還牽連到《楚辭》在六朝文體概念中所發生的變化以及晉宋樂府之流變等諸多文學史上的根源性問題,爲探討蕭統編撰《文選》之動機與意圖提供了一個新的切入點。  相似文献   

18.
一本《红楼梦研究》,引发了一桩政治冤案。而这本书,竟是为了还债所写。  相似文献   

19.
陸德明《經典釋文》卷六《毛詩音義中》:"轚,音計。劉兆注《穀梁》云‘繼也’,本又作‘擊’,音同,或古歷反。"陳奂《詩毛氏傳疏》卷一七:擊,"《釋文》本作轚,音計。劉兆注《穀梁》云絓也"。  相似文献   

20.
正近十年來,國際漢學研究界最令人矚目的動向,便是域外漢籍研究的興起,這使得漢學研究在主題上開始强調中國與東亞的相互建構,在史料方面日益重視域外史料特别是域外漢籍。當這一門學問在中國起步的時候,南京大學張伯偉教授曾經以上世紀的新學問———敦煌學來類比其價值和意義。在敦煌學研究中,學者須有意識地"更新方法,思考新問題"是近期出現的反省。(1)同樣,域外漢籍研究有關方法論的探索也已漸入佳境:在思想和歷史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