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日收集到两枚“周元通宝”铜钱,第一枚钱径为2.6厘米,重5.9克,正面隶书,“周元通宝”四字以上下右左顺序排列,“元”字第二笔为左挑。钱背有“飞龙戏珠”图案,飞龙头在穿上,龙身以左侧而下,龙尾至穿下,龙身占钱背面积的四分之三,穿右有一个带火的珠子。此钱造型细腻美观大方(图一)。第二枚钱径2.6厘米,重5.1克,正面与  相似文献   

2.
石建农 《新疆钱币》2001,(2):37-37,38
去年夏天笔者从一位常到南疆出差也喜欢新疆红钱的泉友处购得一批红钱.约200多枚,从中发现一枚特厚的库车库十维文库车异字光绪通宝钱。此钱红铜质、径24mm,穿6mm,厚2.2mm,重7.8g;钱面有一些被击打、磨损的痕迹.穿椭圆形,外轮轮廓自然光滑、生坑,属自然流通钱(见图1)。  相似文献   

3.
陈锐 《安徽钱币》2008,(1):17-18
介绍笔者珍藏的一枚宝泉局嘉庆通宝部颁样钱,此钱大样,角头双点“通”,开口“贝”,满文“宝”不出头。宝泉局设有五厂,此版为四厂铸钱标准样式。其径28.5mm,穿5.5mm,厚2.0mm,重6.8g。铜质精润,穿口修整打磨光洁,外郭边缘呈鲫鱼背隆起,文字精整,笔画细硬方直,棱角分明,锋芒毕露。钱文“宝”字末笔捺与背满文“泉”字末笔收尾奇大。  相似文献   

4.
我们在收集的“半两”钱中,发现三枚背阴文“半两”钱。一般“半两”钱的读法是由右至左,这三枚背阴文“半两”钱,均是“两”在穿右,“半”在穿左,故应称为背阴文“两半”钱,或背阴文传形“半两”钱。所见几篇文章,皆称为背阴文“半两”钱,为便于讨论,本文仍从旧称。三枚之中,一枚面无内外郭,径2.35、穿0.78、厚0.1厘米,重2.5克。背平,有阴文“半两”二字,“半”在穿左,“两”在穿右(图1)。第二枚面有外郭,径2.36、穿0.9、厚0.1厘米,重2.1克。背平、有阴文“半两”二字,“半”在穿左,“两”在穿右。但阴文“半”字少第四笔,“两”字缺第二笔(图2)。第三枚面有外郭,径2.4、穿0.82、厚0.1  相似文献   

5.
数年前,笔者从外地泉友处购得一枚奇特的“乾隆通宝”宝福局小平钱。该钱为红铜质地,钱体呈暗红色,径25.5mm、穿5.5mm、厚1.2mm,重4.76g。面“乾隆通宝”四字对读,文字朴拙,字迹略显漫漶,背左右满文“宝福”(如图)。  相似文献   

6.
最近,笔者从外地泉友处购得一枚“裕民通宝”背“一分”铜钱。该钱直径28.5毫米,穿宽6毫米,重6.35克,青铜质地。面文“裕民通宝”四字对读,钱文仿宋体,“通”为三角头双点通。背面穿右为“一分”二字,表示折银一分。该钱与普通“裕民通宝”背  相似文献   

7.
常宝玉 《新疆钱币》2001,(4):43-43,F003
笔者在1999年于玛纳斯从一维民手中购得一串红钱(约百枚),其中有一枚乾隆钱甚为奇异。其钱如图(见封三)所示,重4.12g.面文“乾隆通宝”“乾”字长扁“日”,“乾隆”二字大而宽,“通宝”二字小而长。背文,穿左满文“阿克苏”,穿右5点维文“阿克苏”,穿上有一“阿”字,奇就奇在穿下是一“大”字,“大”字左撇连缘,右捺连缘,左撇右捺,“大”气十足。  相似文献   

8.
前些年,笔者在农村发现并收藏到一枚“道光通宝”背八年十新疆红钱。该钱直径26mm,穿经5mm,厚1.5mm,红铜质地,宽缘,铸工较精,手感细腻,面文:“道光通宝”四字,背穿上汉文“八年”两字,穿下“十”字,左右为满维文阿克苏局字样,面背字郭深峻、布局严谨。该钱为清道光初期新疆阿克苏局所铸。  相似文献   

9.
前些年一次偶然的机会,笔者收藏到一枚宝迪局“咸丰重宝”当十钱.青铜质地,圆形方孔,穿廊深峻,包浆自然旧熟,直径28mm,穿径2mm。正面钱文“咸丰重宝”四字,竖读、楷体,阳文,书体工整、俊秀,制作精细美观;背面穿上下为“当十”二字,楷体,阳文,穿左右为满文“宝迪”二字。(如图)  相似文献   

10.
笔者不久前在赵泰老先生处帮助整理安徽泗县平山出土罐藏数千枚半两钱时,拣出一枚花穿半两。其径24.0mm,穿6.7mm,重3.3g,正八角型花穿(其中面穿向内有坡度),角与角对称精确,花型美观,平背光洁齐整。“半两”二字含汉隶风格,方正严谨.“人”字短两,钱文与穿孔八角形图案风格统一,肉好平坦、圆整,外廓有一点流铜注角,通体生坑锈色斑斓,包浆完整。从整体风格推断,此钱应为文景时代所铸。  相似文献   

11.
刘玉 《安徽钱币》2006,(3):40-40
历史上的白铜钱相对较少。笔者藏有两枚北宋白铜钱。其一为宣和通宝小平钱(图1),钱径24mm,穿6mm,厚2.3mm,“宣”字较大,“和”呈斜势,“宝”字方贝。查阅诸谱均未见此品,应是宣和小平钱的又一版别。  相似文献   

12.
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于1644年定都燕京,同年开铸顺治通宝铜钱,前后历时十八年之久,所铸顺治通宝可分五式。一、光背钱;二、背单汉字钱;三、背满文钱;四、背“一厘”钱(穿左“一厘”二字,穿右一汉字);五、背满汉文钱。这五式顺治通宝钱都是遵旨设炉,照式鼓铸,采用的铸钱方法均为钱模造型,合箱浇注的翻砂法。  相似文献   

13.
这是一枚阿克苏局“乾隆通宝”当十新疆红钱,直径25mm,穿径3.5mm,厚1mm,红铜质地,宽缘,面文为“乾隆通宝”四字,楷书,阳文,对读,背穿上为“阿”字,穿下为“十”字,两侧为阿克苏局满、维文,该钱制作精细,色泽艳丽,文字粗犷质朴,一眼看去,便能立即感悟到新疆红钱所具有的浓厚地方特色。  相似文献   

14.
2003年春节,笔者从一老妇手中购得一枚宝苏局满穿“光绪通宝”。此钱黄铜质地,径23mm,穿5.5mm,厚1.2mmm,重.3.78g。面“光绪通宝”,背穿满文“宝苏”,上缘有孔,系因佩带,  相似文献   

15.
苦泉 《安徽钱币》2007,(3):35-35
2005年2月初,凤阳县一农民在距临淮镇东北约三公里处的晏公庙遗址耕地时,挖出一批500余枚南宋铁钱。这批铁钱锈蚀较重,钱文不清,部分钱币已粘结成块。经笔者清洗整理,发现一枚宝庆元宝小平铁钱。其径20mm,穿7mm,厚2mm,重3.4g。背穿上“汉”字不清,穿下有一俯月。  相似文献   

16.
笔一泉友2000年8月从昌吉牛马市场集得一枚钱,因不知它的由始,拿到我处。该钱钱面为“嗣统通宝”,光背,熟坑,钱体通体绿锈,且锈已入骨,直径25mm,穿6mm,厚2mm,重6.7g,黄铜质。币形完好,品相尚佳,造型美观,颇耐赏玩,随翻阅马定祥先生《历代古钱图说》,批语为“嗣统钱为贵州天地会号军所铸稀”,引起本人极大兴趣。  相似文献   

17.
一、“襄阴”圜钱 几年前见到一枚战国圜钱,钱径26、孔径10mm,重6.2克(图1)。因其上文字比较特别,当时仅一见,曾旋读为“襄二甾”,判定为战国晚期赵国圜钱。近期见到两枚与几年前见到的那一枚大小、铭文基本相同的圜钱,一枚重3.5克(图2),一枚重4.2克(图3,“襄”字下部笔画很浅),文字清晰可辨,当释读为“襄阴二”。尤其是“阴”字,从阜从金,比较清楚。相互比较,知前次见到的那一枚“”是将“阜”形右旁三笔与“金”内三横合书。因此, “襄二甾”应为“襄阴二“之误释,在此予以更正。 小方足布中有“襄阴”,襄字从土,写法与圜钱有别,重5-6.…  相似文献   

18.
这里介绍一枚清咸丰年间迪化(今乌鲁木齐)宝迪局铸造的当八十大钱(该钱为周军灿同志藏品,见附图)。此钱外径5.1厘米,穿径1厘米,外缘宽0.7厘米,厚0.3厘米,重42.6克,黄铜质。正面铸汉文正楷“咸丰元宝”四字,笔划挺秀。背面穿上为汉文“当”字,穿下汉文“八十”两字(自右至左),穿左满文[boo](汉文“宝”字  相似文献   

19.
绍斌 《安徽钱币》2006,(4):49-49
泉友姜根银珍藏两枚瘦金体“崇宁通宝”厌胜钱,均青铜质地,褐绿包桨,传世古旧,品相上乘,径34mm,穿9mm,背图各异。其一,背穿上三戟(中双刃,左右单刃),穿下莲座,左右双藤环绕,藤端谷穗,寓意“宝戟嘉禾”,重12.3g。其二,背穿上、左、右各有一只喜鹊,动静各异,造型生动,穿下树枝,寓意“喜鹊登枝”,钱重12.5g。  相似文献   

20.
笔者近日从福州市花鸟市场地摊上觅得一枚奇特的“光绪通宝”圆形方孔钱。此钱为铅质,直径22.5毫米,穿径4毫米,厚1.8毫米,重4.95克。面文“光绪通宝”四字对读.背面穿左右分别为满文“宝福”二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