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这部大书的出版,在学术界、在民俗学研究领域里是件大事。 在谈论这部书的时候,首先让人想到的是钟老。刚才王宁教授说了一句,我觉得是可以代表所有人心声的话,“从这本书我们可以读出钟老的伟大人格魅力”,我觉得这句话也代表了我对钟老的感念,从一定的意义上说,这套书是钟老人格的一个非常好的体现。  相似文献   

2.
昨天早晨,突然听说,钟敬文先生走了。我非常哀痛,但是并不震惊。钟老身患绝症,住院已半年多,我们早有思想准备。但是听说,钟老在病房中一向精神极好,关心国事、校事,关心自己在读的十几名研究生的学业,关心老朋友的情况。我心中暗暗地期望,他能闯过百岁大关,把病魔闯个落花流水,闯向茶寿,为我们老知识分子创造一个奇迹。然而,事实证明,我的期望落了空。岂不大可哀哉!  相似文献   

3.
黄涛 《民俗研究》2009,(1):49-51
刚才翻看这套厚重的《中国民俗史》,看了钟老的序言很有感触。他的语言很浅显,但道理讲得很精辟。比如讲田野调查的重要性,我也多次向学生强调这一点,但是道理总是说不这么到位、这么警醒。  相似文献   

4.
钟先生策划和主持的《中国民俗史》这部六卷本大著,前后历时八年,现在出来了,完满实现了钟先生生前的设想和计划,可以把这本书看作是钟老晚年学术思想的一个结晶。这本书理应是我们民俗学学科的一部支柱性的著作。  相似文献   

5.
21世纪中国民俗学学科建设与发展的任务,在钟老百年离世之后的今天,十分紧迫而沉重地压在了全国民俗学者的身上,自然也顺理成章地压在了中国民俗学会的双肩。今天的中国民俗学会和它的全体成员,能否挑起这副重担并很好地完成这项任务,确实是具有历史性的一次重大考验和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6.
顾建德 《巴蜀史志》2020,(2):117-117
水调歌头·钟南山院士赞肺炎江汉起,病毒四方延。颟顸胥吏可恨,侥幸欲瞒天。喜有南山国士,人老临危受命,前线解疑难。大胆揭隐幕,防疫始新篇。居陋室,怀远处,意蹁跹。举杯遥敬,耄耋钟老体康安。尚记当年除恙,更谢今朝驱疠,救世胜医仙。伟绩丰碑在,万世永流传。  相似文献   

7.
前言     
《神州民俗》2010,(4):1-1
“21世纪中国民俗学学科建设与发展的任务,在钟老百年离世之后的今天,十分紧迫而沉重地压在了全国民俗学者的身上,自然也顺理成章地压在了中国民俗学会的双肩。今天的中国民俗学会和它的全体成员,能否挑起这副重担并很好地完成这项任务,确实是具有历史性的一次重大考验和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8.
我看到前言,就感觉到有些内容钟老在当年就跟我们讲过。我有三点感言: 第一,这套书的出版,奠定了民俗学学科的基础,填补了传统历史学科的空白。传统的历史学科关注的是历史的重大事件重大人物,日常生活反复出现的生活事象往往被忽视。这个问题不仅在中国有,西方也有。  相似文献   

9.
由钟敬文先生担纲主编,萧放担任副主编的《中国民俗史》终于出版,实现了钟老生前的宏愿。这部著作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被中宣部、哲学社会科学办公室确定为哲学社会科学的标志成果,说明目前中国民俗学学科的学科地位得到提升特别是在当前全国出现非物质文化保护热潮的时刻,它的出版,具有检阅博大精深的中国民俗文化发展史的意义,也标志着中国民俗学学科逐渐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10.
刘俊起 《民俗研究》2003,(1):201-202
在钟敬文先生逝世一周年之际,2002年12月23日,钟先生生前招收的最后一批弟子——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民俗学专业的8位博士研究生顺利通过了博士论文开题报告。这预示着钟老的事业后继有人,中国民俗学的未来充满希望。 8位博士研究生的选题以民俗志式研究为主,视野开阔,观点新颖,结构严密,准备充分。叶涛的选题“泰山香社的调查与研究”,一改  相似文献   

11.
三四天以前,钟敬文先生的长子钟少华在北京打电话给我,说在本月的十六日将在人民大会堂要举行他父亲的百岁诞辰的聚会。我告诉他,我很想去,但那天我正在外地,不能参加。我还问了他一句,钟老能不能参加这个会,他说,不行。可是今天2002年1月11日《光明日报》头版报道钟敬文先生在10日凌晨0时1分在北京去世,真完全没有想到。  相似文献   

12.
第一,怎样看待民俗史的价值和意义呢?很多同仁在报告中也经常提到,钟老也总是强调民俗的价值。民俗的现代价值在中国的学术、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是如何体现的呢?其中大多是负面的评价。那么,要充分认识民俗的当代价值,民俗学的工作在其中起着很关键的作用。中国的民俗学是从西方传过来的,中国学人拿来做当下的社会调查研究,但当下的调查在中国现代有个缺陷,  相似文献   

13.
罗学蓬 《百年潮》2008,(5):55-58
1982年10月,钟惦柴在离开故乡47年后第一次回四川江津,我作为家乡派出的工作人员之一,陪了他整整8天。为他举行的欢迎会座谈会宴会,以及故交旧友之间亲切的交谈,我均在场聆听;寻访旧居以及钟老曾教书糊口的刁家厅小学,以及游黑石山、陈独秀墓,我也随伺在侧。从与他的交谈及接触中,我了解了曾使他陷入多年困境的《电影的锣鼓》一文所引发的那场风波的情况。  相似文献   

14.
2003年11月21日,全国各地的民俗学者相聚首都庆祝中国民俗学会成立二十周年。展阅1983年5月21日学会成立大会时的纪念照,大家激情无限,思绪难平。时隔二十年,当年照片上在前排就座的老一辈民俗学家、民族学家、历史学家、语言学家、文化史学专家很多都已先后谢世,钟老离开我们也快两年了。然而,以钟老为代表的老一辈学者所开创的民俗学事业,正由一代又一代新的、意气风发的学者不断地发扬光大。回顾这二十年的发展,我们都会不约而同地怀念起一代宗师钟敬文先生。  相似文献   

15.
首先,今天参加这个会,我和大家有一个不太相同的,特别和萧放教授比较起来,有点不太一样的感触。面对这套书,我更多感到的是一种歉疚。钟老在安排这套书工作的时候,从开始拟作者名单的时候我都在旁边,他希望我把明清卷承担下来,因为知道我做明清史,又跟他学民俗学,做民俗学意义上的民俗史有点优势,现在这套书的作者具有这种学科背景的可能只有萧放,所以他希望我能承担这一卷。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共上海市委原书记、上海市第七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上海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主任委员钟民同志3月31日在上海华东医院逝世,终年88岁。钟民同志病重住院期间和逝世后,江泽民、朱馆基、吴邦国、吴官正、黄菊、曾庆红、赵朴初、陈锦华、毛致用、经叔平,以及宋平、薄一波、宋任穷、江华、张劲夫、张爱萍、段君毅、姬鹏飞、叶飞、谷牧等,曾前往华东医院看望或向其家属表示慰问。4月16日下午,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举行追思会,缅怀钟老对地方志工作的卓越贡献。现原文转载追思会报导中的两段于下:上海新编地方志事业的奠…  相似文献   

17.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随着社会经济和发展,作为人生大事的婚礼,其文化载体和形式也在不断升级。对于建国60年婚俗的变迁,南京地区流行着这样两首“顺口溜”:“50年代嫁英雄,60年代嫁贫农,70年代嫁军人,80年代嫁文凭,90年代嫁高峰(大高个子)”、“50年代一张床,60年代一包糖,70年代红宝书,80年代‘三转一响’,90年代星级宾馆讲排场,新世纪头十年特色婚宴个性特张扬”。  相似文献   

18.
魏小兰 《百年潮》2007,(9):52-56
沙韬,在20世纪50年代曾担任过康生的秘书。沙韬叔叔与我父亲王涛江是30年代在延安时的老相识;在60年代轰动中调部的“沙韬事件”(人称“杀头”事件)中,我父亲也曾帮助过他。因此,他与我父亲的关系一直很好。1995年我父亲过世之后,沙韬叔叔曾多次来到我家,向我和我的母亲谈他的经历,特别是历史上所谓的“沙韬事件”。  相似文献   

19.
唐人的演义小说《金陵春梦》于1960年代结集成书,在留美台湾学生中极其风靡,1980年代引进大陆后也曾轰动一时。  相似文献   

20.
郁风 《文史博览》2006,(11):27-29
蓝苹曾是我20世纪30年代在上海时的好友,那时的蓝苹绝非江青。 即使到了50年代,她早已成为毛夫人改名江青,也还不是后来的江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