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以考古遗存为研究对象,并结合文献,探讨了古代圆形石磨的形态演变、石磨的产生对当时农业生产生活的影响以及干磨与湿磨在形态结构上的差别。  相似文献   

2.
1969年我们全家下放至本县(湖南邵阳隆回县)横板桥公社,1979年落实政策恢复城镇户口。当时的下放人员都盼早日返城,唯有家父却领着我们在农村又继续呆了五年。这张全家福即是1984年重返县城时所拍,父亲并有题辞曰:板桥悠悠十五载。  相似文献   

3.
新石器时期中原地区谷物加工技术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考古发现的石磨盘、石磨棒中的石磨棒的形制入手,讨论了石磨棒的使用方式,指出滚压是史前粟脱壳加工的有效方式,揭示了中国先民7000年前就已经熟练运用滚压技术的事实。  相似文献   

4.
杨永平 《丝绸之路》2010,(23):32-34
进村入户的小道是石头铺成的,墙壁是石头垒的,屋顶是石头搭的,院子里也尽是石头,石头地坪、石桌、石凳、石磨、石碾、石围墙……这里完全是一个石头的世界。这里的山水不仅养育树木花草,还生长石头。承载着盖房铺路重任的石头随处可取,取来就用,无需过多的人工改造。这些石头颜色青灰,  相似文献   

5.
自古以来,本县的加工制造业比较发达,其中毡毯、皮革的加工制造最早,在唐初就已出现;再就是银制手饰与度、量、衡、雨伞等作坊在唐末宋初先后分别出现;笼箩制造加工较晚,出现于晚清时期;黑白铁和玻璃制品是在1907年正太铁路通车之后才发展起来的.修理业是随着日常生活需要而兴起的.补锅、钉缸、修锁、配钥匙、打顶棚、油漆家具、粉刷墙壁,以及修伞、钉鞋、修车等都是本县手工生产的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收音机、洗衣机、冰箱、彩电的修理店铺随之而增加.  相似文献   

6.
问题解答     
北宋时期的“踏犂”,是怎样的生产工具? (朱致敏、王静贞等问) “踏犁”,是一种用人力翻土的农业生产工具。本来在北宋时期,一般耕田使用的工具是犁,犁是用畜力拉动的。文物参考资料1956年第二期,载有:宋初耕耘收割扬场图,其中就描绘了当时用牛拉犁耕田的形象。北宋政府之所以推广用人力翻土的工具——踏犁,是在牲畜缺乏无法用犁耕田的情况下所采取的措施。据宋史食货志农田条记载,北宋政府曾经两次推广踏犁。一次是在宋太宗淳化五年(994),正当春种的时候,宋(河南商邱)亳(河  相似文献   

7.
石磨盘和石磨棒是新石器时代的重要加工工具。2017年,青岛市黄岛区博物馆在大场镇正南岭村村民王宗玉处征集到3件石磨盘和4件石磨棒,时代为新石器时代,属于北辛文化,填补该地区北辛文化的空白,是鲁东南沿海区域新石器时代考古的重要收获之一,对于研究鲁东南沿海区域的农业经济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也为研究鲁东南沿海区域北辛时期的生业模式提供了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8.
本县的木器制造业自古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因境内木材资源尚少,故木器制作的手工业不算发达,木器加工作坊甚少,且作坊工人也少,有的专营作坊甚至只有一人.不过,至于木工人才、木工技术本县与周围邻县相比还属上等,这大概与本县的地理位置和文化素质有关.因为平定地处山西东部,娘子关、故关既是本县的东大门,又是山西的东大门,通京大道由此而过,方便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在号称“文献名邦”的平定来说,不仅在文化方面为山西  相似文献   

9.
春林 《文史月刊》2008,(12):55-55
走进于家石头村,如同迈入了石头的世界,石楼石阁、石房石院、石桌石凳、石磨石碾、石街石巷、石桥石栏、石井石窑、石缸石盖、石锤石板、石槽石臼、石洞石龛……比比皆“石”,让人不得不惊叹石头文化的魅力。穿行于村中的街巷胡同,敲门而入的家家户户,入目的无不是石头。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东北义勇军中的一支重要代表,老五团官兵以"天良救国,誓死杀敌"为口号,抗击日寇,占据兴山煤矿和汤原、绥滨、萝北三座县城及重要集镇,组建第五路救国军,旗下部队一度发展到万余人,与当时同处下江的李杜的吉林自卫军、丁超的中东路护路军齐名,开辟了下江抗战的新天地,鼓舞了下江人民抗日信心,为之后我党领导的下江抗日斗争打下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铁口木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保 《文物》1974,(11)
(一) 长沙马王堆一、二、三号汉墓都有很厚的封土和又大又深的墓坑,当时,挖掘那样多的土,用的是什么工具呢?这次在三号墓的填土中发现的一件铁口木臿和一个竹筐,使我们看到了当时劳动人民就是用这样简陋的工具,为剥削阶级修筑规模巨大的坟墓。这两件两千多年前的生产工具,反映了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一个侧面。铁口木臿全长139.5厘米(约合汉制五  相似文献   

12.
王肃 《文博》2004,(6):78-83
在中国古代,城墙的建造是仅次于治水的大工程,为筑城人们耗费了巨大的财力与人力.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让世人瞩目,而数千年来中国大地上建造的都城、王城、县城那些大大小小的城墙连接起来又何止一个万里长城?因而对城墙的起源与发展的探讨是十分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3.
磨面     
解放初期,在农村,推磨是一项重体力活。当时,石磨是人们加工食用面粉的唯一工具,由磨盘(圆形的薄石板)和两块磨扇组成,在两块磨扇上,凿出许多有规则的壕塄,两块扁形圆石中间凿一轴心,下面一扇固定在磨盘上,上面一扇可以绕轴转动。通过上磨扇的两个入口(府眼),让麦粒、高梁或玉米自动滚进两扇之间,不停地转动上磨扇,磨碎的颗粒便从上下磨扇的对缝中流出,人们再用罗罗面,大块的再加进去磨,这样反复数十遍才能磨完。  相似文献   

14.
石磨     
<正>粮食加工工具。有旱磨、水磨两种,旱磨磨粉,水磨磨浆。无论是旱磨还是水磨,都由石磨、石磨盘和磨床三部分组成。石磨两扇,以磨脐为中心,上下磨合。上下磨扇凿有密集的条形浅槽,便于磨碎颗粒状的粮食。上磨扇面左右开俩磨孔,有利于粮食漏到两扇磨之间。磨身左右侧面凿一浅孔,装上木橛,套系上绳索,用以固定磨棍,以利推动。磨盘垫在石磨下,有平面的,也有带圈带槽的,磨床则如同没有凳面的方凳,承托着磨盘、磨身。长期使用的石磨,磨床往往是砖石垒成的台座,承接磨盘时更加结实稳妥。  相似文献   

15.
王新礼在《史志文萃》1989年第4期上撰文,对新编志书中粮食志内容的漏记与旁逸发表看法。1.把土地税征收写进粮食志,是一种最常见的现象。其实,它只能由税务志去记载,绝不能因它以征粮的形式出现、由粮食部门经办,就写入粮食志。2.粮油加工只能归属工业志,大部分粮食志都把它写了  相似文献   

16.
一、家庭和中小学校时期我于清末宣统元年农历六月二十三日(即1909年8月14日)出生在山西省怀仁县城内一个以经商为职业的家庭里.7岁时,我在本县私塾读《三字经》、《百家姓》.读了不到半年,县里成立了模范小学.我即入学改学国语、算术.学校免费供给书籍,并给每人发制服一套. 除平时学科外,学校还聘请武术教师王义水讲授各式拳术刀枪.我10岁时,曾去大同参加雁北13县小学生运动会武术比赛.成绩较好,获得好评.  相似文献   

17.
刘老大爷     
一九三五年五月初,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为了巧渡金沙江,派出一军团连连攻克禄劝、武定、元谋县城后,赶到元谋县的龙街渡口,佯作引渡姿态,以牵制川滇伪军,好让红军主力从皎平渡口渡过金沙江。一军团来到龙街渡口后,有一个十四、五岁的小红军邱太明,因得了重病,不能跟随部队行动。当时,一位红军连长就将这位小红军交给当地老乡刘应杰照看。  相似文献   

18.
古时候,老东山下鱼砲江畔有个彝族村寨。寨子旁的大箐里有个大石头,很象癞蛤蟆,人们就叫它蛤蟆村。蛤蟆村有姓石的兄弟俩,老大叫石磨,老二叫石臼。父亲死后,石磨的老婆觉得同他们住划不来,老跟石磨闹着分家。石磨经不住老婆的折磨,就偷偷地乘母亲年老眼瞎,老二年幼无知,就将家中贵重的财物陆续运往岳母家里,悄悄地变卖了房屋田地、牛马驴骡。等到家中所剩无几时,他就和兄弟分了家。瞎眼的老母亲早就受够了刁媳妇的苦头,当然愿和老二石臼过日子。这正合了石磨两口子的心意。分家时,石臼只分到一间破牛圈,一块拉屎不生蛆的旱地,别说牛马,连鸡毛都没  相似文献   

19.
<正>蔗车,即夹蔗取汁的器具,是闽台民间广为使用的蔗糖加工工具之一。福建自明代一直沿用到本世纪60年代,此后由于机械制糖的兴起,蔗车遗落于乡野,逐渐被人遗忘。时至今日,虽然在乡村仍可见到石头制造的辊筒(俗称石碾),但槽床等其他构件,尤其是木制构件大多荡然无存。蔗车的制造、安装是一项技术性非常强的工作,现已基本失传。笔者近年来多方询诸见过或用过蔗车的乡老村夫,均不甚了了,因此本文试图以实  相似文献   

20.
塔院寺金塔位于金塔县城东南2.5公里的塔院寺内,塔与寺合称金塔寺或塔院寺。塔势雄伟,寺貌壮观,构成一幅神奇迷人的画景。明、清时被列为肃州八景之一,民国时又将它列为金塔第一景,本县县名由此而来。因此,金塔县也成为唯一一个以塔命名的县。关于这座塔名称的由来,塔的初建、重建和维修年代,有无地宫和塔顶藏宝,结构和寓意等问题民间传言较多,笔者就上述几个问题进行了初步考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