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社稷,是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祀的土神与谷神,是上古时代国家的象征与代称。相传上古共工氏之子句龙为后土,烈山氏之子柱为稷。自夏以前尊后土为祀。商汤灭夏后以弃(周之始祖)代柱而祀。故《白虎通·社稷》称:“王者所以有社稷何?为天下求福报功。人非土不立,非谷不食。土地广博,不可遍敬也;五谷众多,不可一一祭也。  相似文献   

2.
<正>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十字箴言,是极其高明的概括,除了朱元璋等一度反对外,几乎受到社会各个层次的人的称赞,包括为数不少的帝王。赵岐《孟子章句》注对十字箴言的解释是:"君轻于社稷,社稷轻于民。"(赵岐:《孟子章句》,十三经注疏整理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56页)如果我们稍加留意,同一章稍后还有一句也很重要:"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赵岐:《孟子章句》,第467页)原  相似文献   

3.
正传统文化中,关于君民关系的阐释由来已久。孟子有所谓:"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宝珠玉者,殃必及身。"唐代谏臣魏征有所谓:"君为舟也,民犹水也。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宋代理学家朱熹有所谓:"丘民,田野之民,至微贱也。然得其心,则天下归之。……是民为重也。"在此文化形态之下,无论是打江山之时还是坐江山之后,为了获取政权和维系自家  相似文献   

4.
寡人,寡德之人。这个词的用法比“孤”复杂些。古代王侯可自谦为寡人,《左传》:“请子奉之以主社稷,寡人虽死亦无悔焉。”《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邹忌讽齐王纳谏》:“王曰日:‘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古代士大夫也有自称为“寡人”的。《世说新语》:“晋王衍诸婿大会,郭家与衍婿裴遐谈,衍谓诸人曰:‘君辈勿为尔,  相似文献   

5.
洪亮吉,生于乾隆十一年(1746),卒于嘉庆十四年(1809),字君直,又字雅存,号北江,江苏常州府阳湖县(今武进县)人,清乾嘉年间的经学家、文学家,也是一位杰出的无神论思想家.洪亮吉通经史、音韵,工诗文,尤长地理之学,一生著作颇富,有《洪北江全集》(收入《四部丛刊》传世.《意言》二十篇,是他的主要哲学和无神论论著,对当时盛行的鬼神迷信和佛道神学进行了坚决的批判.一、天地无神 百物自生“山川社稷风云雷雨皆有神乎?”洪亮吉断然回答:“无也”.那么为什么人们又说有神呢?那是因为“山川社稷风云雷雨之神,林林总总,皆敬而畏之.是山川社稷风云雷雨之神,即生于林林总总之心而已.”人们对山川大地的伟大力量缺乏了解,无法抵抗,对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感到神秘莫测,无  相似文献   

6.
阎严 《北京文史》2004,(2):34-35
甲午之战大败,清廷震动很大,年轻的光绪皇帝深感不变法社稷实在难保,但大权操于慈禧手中。无奈,他与庆亲王说:“太后若仍不给我事权,我愿退让此位,不甘作亡国之君。”太后听到后,虽然愤怒,但内心也明白,列强环逼,确实危及祖宗大业。她说:“凡所施行之新政,但不违背祖宗大法,无损满洲情势,即不阻止。”  相似文献   

7.
哀成叔鼎铭中,"君既安,叀亦弗其■錅获嘉"句应以"叀"字属下读、"嘉"字属上读为断。"嘉"为作器者之名;"叀"释为"主",是嘉对哀成叔的敬称;"君"指康公之后嗣位之君。嘉为哀成叔之家臣而升为公臣者,其作器随葬哀成叔,是希望哀成叔在冥界亦能保持贵族生活的礼仪,以继续侍奉康公。  相似文献   

8.
金代自熙宗朝开始讲求社稷之礼,至世宗大定七年方定为常祀,每岁二月、八月致祭。章宗明昌四年,又将祭祀日期固定在二月和八月的上戊日。明昌年间还诏州县修举社稷之礼,《永乐大典》所引元代《太常集礼》中保存了这方面的珍贵资料。通过研究可以发现,金代州县社稷制度,以唐制为蓝本,兼采宋制,并结合本朝的实际情况加以损益而成,总体来说趋向于简便易行。金代民间社稷之祀,延续了晚唐以来的衰落趋势,政府也采取了放任不管的政策。只有少数地方如襄垣县立义坊,民众能够自发地倡行社稷之礼,但缺乏制度保障,难以长期延续,且不具有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9.
天兴元年(398),道武帝在首都平城设置社稷,并制定社稷祭祀礼仪。道武帝设置社稷,参照了晋代“二社一稷”的模式,即设置了太社、帝社和太稷。孝文帝迁都洛阳后,依然在首都设置太社、帝社和太稷。道武帝实行的社稷祭祀礼仪,也仿照了晋制的规定,所以,祭祀的神祇、时间、日期、用牲、三献仪式,都与晋制大体相同。只是为了与北魏的土德结合,祭祀定日采用“戊”日,即以天干定日,而放弃了晋代的以地支定日的做法。孝文帝改革后,将北魏的土德改为水德,因而,也就将原来的以天干定日改为晋代的以地支定日,又延续晋制的规定。因此,北魏的社稷祭祀实行的正是中原汉族王朝的礼仪。北魏王朝还将社稷祭祀礼仪与皇帝统治相结合,因而,就使社稷祭祀与郊祀天地、宗庙祭祀都居于重要的地位。所以采取这种做法,正是要利用社稷祭祀来显示皇帝统治的至高无上,并且,还能够作为被统治者臣从皇帝的表现。而且,北魏社稷祭祀礼的实行,还是王朝推行有利于农业生产措施的体现,因此,也就成为促进拓跋鲜卑人与汉人融合的不能忽视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0.
正天兴三年(1234年)正月十一日,宋军孟珙部与蒙古军塔察儿部攻破金国的蔡州城,金哀宗完颜守绪见亡国在即,乃自缢于便殿幽兰轩,临死之前,金哀宗说了这样一番话:"我做人主十年,自知无大过恶,死也无恨。所恨的就是国家社稷到我而绝,与历来荒淫暴乱之君同样亡国,为此让人愤愤不平!"那么,金国的灭亡和金哀宗到底关系大不大呢?南宋为何要与蒙古联合攻击金国呢?  相似文献   

11.
《左传·成公六年》有这么一段关于春秋时期晋国迁都新田的记载:晋人谋去故绛,诸大夫皆曰“必居郇、瑕氏之地,沃饶而近,国利君乐,不可失也。”韩献子将新中军,且为仆大夫,公揖而入。献子从。公立于寝庭,谓献子曰“何如?”对曰:“不可,郇、瑕氏之地土薄水浅,其恶易。易则民愁,民  相似文献   

12.
先农坛祭礼、耕籍仪(皇帝亲耕)、观耕台 农业文明的明代封建社会,至高无上的皇帝亲到先农坛祭祀、耕作籍田,百官簇拥随从,礼仪隆重。这是皇帝向全国官员百姓做出示范的颇具代表性事情。章太炎先生在一次讲演中说:“祀天、地、社稷,古代人君确实遵守,然白天子以下,就没有与祭的身分”,“中国古时的所谓天,所谓上帝,非人君不能拜。”所以明代每岁全年常行的祭祀,大祀十三,中祀二十五,小祀八。  相似文献   

13.
<正>然而"幽獨"與"藴積"意正相反。若將《新序》與《孟子》、《韓非子》綜合考慮,郭説固不可從,張説亦與之相隔有間。事實上,在蔣氏所引《新序》外,尚有與"怨女"相近可爲佐證者,而爲諸家所未察。《墨子·辭過》:"必蓄私不以傷行,故民無怨,宫無拘女,故天下無寡夫。内無拘女,外無寡夫,故天下之民衆。當今之君,其蓄私也,大國拘女累千,小  相似文献   

14.
正韩琦(1008—1075年),字秩圭,河南安阳人。历相仁宗、英宗、神宗三朝,拥立英宗、神宗即位,以其文武全才,忠义情怀,阔大胸襟,实干精神,镇安国家,救民疾苦,呵护英俊,立德、立功、立言,为世垂范。封魏国公,谥曰"忠献",世人常敬称之谓韩公、魏公、韩魏公、韩忠献。一、功安社稷孟子说:"有安社稷臣者,以安社稷为悦者也。"韩琦以"安社稷"为自己的使命,也在"安社稷"中享受着一个儒者的  相似文献   

15.
<正>麑子:知汝今年已十岁,有知识,读古人书,当晓其道理。如人之邪正,事之可否,皆须问先生,略识大意。至于事亲当孝,事君当忠,事长当顺,处友当信,接人待物当诚敬有礼,此不待问而知也。麚子、麖子尚少,当步步友爱教之。先生必尊敬事之,不可一毫疏慢,言动起居皆须以礼,不可一刻造次。闻小儿辈谈俚语鄙事,则正色待之。见尊长,则肃然起立;遇官人下顾著青袍,面之皆  相似文献   

16.
中华书局版《旧唐书》卷四十一《地理四·邕管·贵州》有“乌浒之俗:男女同川而浴;生首子食之;云宜弟,取妻美让兄;相习以鼻饮”。其中将分号标在“云宜弟”之前,则“宜弟”乃“取妻美让兄”之谓.这种理解,笔者认为是不正确的.“宜弟”究竟为何义?《墨子·节葬下第二十五》云:“昔者越之东,有(车亥)沭之国者,其长子生,则解而食子,谓之宜弟.”《墨子·鲁问第四十九》云:“楚之南有啖人之国者,其国之长子生,则解而食之,谓之宜弟.美则以遗其君,君喜则赏其父,岂不恶俗哉!子墨子曰:‘虽中国之俗亦犹是也’.”《后汉书》卷116《南蛮列传》载:“(交址)西有(口敢)人国,生首子辄解而食之,谓之宜弟.味旨则以遗其君,君喜而赏其父.取妻美则让其兄.今为乌浒人是也.”  相似文献   

17.
农业祭祀作为自然崇拜的高级形态,兴起于原始农耕成为人们衣食主要来源之后.中国以农立国,古人对天体天象、大地山川甚或自然百物的崇拜也往往围绕农业祭祀来进行.在农业祭祀中,祭祀社稷是其一大项目.祭祀社稷用血祭,即当场“披砾牲以祭”,至春秋时,除用牲畜,也用人祭.社稷之神在原始宗教最初指土地和谷物之魂,后来在阶级社会中逐渐升华为人格化的神,并与传说中的氏族英雄祖先合为一体.私有制的发展,社稷成为国家政权的象征和同义词,于是以土地神、地主神代替社神的土地崇拜,先农代替谷神的崇拜.  相似文献   

18.
“忠”是人类普遍遵循的美德。从政治学角度说“忠”,应指忠于祖国和人民(民族),廉洁奉公,尽职尽责,死而后已。古代也是这样,只是“朕即社稷”这教条,又将“报国”和“忠君”连在一起,在特定情况下,二者成了同义语,很难分开。“忠群报国”的内涵弄得较复杂。但是,人世间毕竟存在一种普遍认同的真、善、美,这就是天下自有公论,任何人都无法改变。海瑞骂皇帝,嘉靖认为是“詈主毁君,悖道不臣”。天下人却认为,他是以尧舜责君,欲洗数十年君道之误。今大臣持禄而好谀,小臣畏罪而结舌,臣不胜愤恨,是以冒死愿尽区区,惟陛下垂听焉”(《海瑞集附录·明史列传》)。这是一个臣子的心里话。当提牢主事告诉狱中待死的海瑞,皇帝死了,“先生旦夕出此门进用耳”。海瑞非但没有喜出望外,竟大恸,投体,肴酒尽呕出,绝而复更,哭终夜不辍。明日衰麻徒跣,呼天若丧考妣。“噫!到此然后知公真忠,一片心肠有贯彻千古者。人须于此处勘得忠臣心事,方有实际。忠臣亦必有此心事,方垂千古,其他居官之劲正清苦,又其余事也”(朱国桢《湧幢小品·海忠介实际》)。  相似文献   

19.
<正>众所周知,唐朝疆域广阔、国力强盛、文治武功超迈秦汉,赫赫声威远播域外,但是终唐一代,河北地区始终叛服不定,让大唐历代君臣既身心俱疲又无可奈何。君昏臣佞、骄兵悍将和刚烈民风相互激荡,在这里催生出了令社稷倾覆的邪恶之花。发端于斯的安史之乱犹如一匹脱缰的野马最终将帝国带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相似文献   

20.
蔡襄论忠孝     
<正>事父母之道曰孝,天之性也;事君上之道曰忠,人之义也。犹耳目心腹,有身则有之,非外物也。迩代以旌赏劝其孝,爵碌劝其忠,则孝非天之性,忠非人之义矣。犹天耳目心腹,岂为人欤!乃亦若鹭白鸟玄,盖物之本然也,苟染而色之,何可长也?惟忠与孝,待劝而行,讵至孝至忠乎?夫忠孝者,感天地,动鬼神,故有冰鱼寒笋之事、返风起禾之应。或饰名沽誉,虽劝诸,亦可舍诸。则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