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于"学"与"思"的关系问题,是儒家学者极为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自先秦儒家开始就对此有过深刻的思考,宋明儒家学者张载、二程、朱熹、陆九渊、王夫之等进一步发展了先秦儒家学者的思想,形成了他们关于"学"与"思"关系的独到见解。  相似文献   

2.
张允熠  陶武 《安徽史学》2005,1(4):81-86
美籍华裔学者杜维明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文化中国"的命题进行了思考,提出了诸如"三个意义世界"、"公众知识分子与公民社会"以及"文化中国与儒家传统"等命题.杜维明对"文化中国"的思考有着深厚的历史感和文化蕴涵,不仅显现了当代新儒家"返本开新"的理念,而且也为21世纪中国社会的发展和中国文化的走向从新儒家角度提供了一家之言.尽管杜维明对"文化中国"的论证富有创意,但对这一问题的阐述仍留有广阔的思考空间,它为我们进一步研究当代新儒家在新世纪的文化诉求提供了样本.  相似文献   

3.
孔令洁 《沧桑》2013,(2):72-75
传统儒家思想对中国几千年来的社会道德、人文精神、文艺理论、政治建设等各方面都产生了深刻久远的影响。新文化运动以后,西方文艺思潮、哲学思想在中国产生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但是仍然还有一批学者,他们坚信在中国这片狼藉的土地上中国的传统文化仍具有很大价值,他们认定中国本土原有的儒家文化与人文思想依然存在着永恒的价值,他们在谋求社会现代化与中国文化的新出路。这就是新儒家的产生背景。随着时代的发展,新儒家以其特别的方式在对当代社会发挥着自己的作用。本文就从新儒家"内圣外王"到"返本开新"思想的发展来看新儒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儒家的"民本观"虽注重尊民、重民、利民,但终归是阶级统治的思想工具。"以人为本"是扎根于人民并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它既是党执政理念的现代诠释,也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本质体现,可见,儒家"民本观"与"以人为本"有着本质的区别。但儒家"民本观"中的一些内容仍可被今天借鉴,因此,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吸取儒家"民本观"的积极成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5.
“孝”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和特征之一,也是儒家伦理思想中基本的行为规范和重要的道德范畴。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孝德一直居于社会价值体系的中心,并由此形成了具有原发性、综合性的儒家文化。孝德,概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它是一种基于血缘关系的朴素的自然情感。后来,孔子及其所创立的儒家学派对“孝“的思想观念加以发挥,“孝”成为古代中国人的立身之根本。  相似文献   

6.
<正>春秋战国时期,孔孟儒家学说明确地提出了孝道理论。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了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于是儒家的孝道思想也就随之成为社会伦理道德的核心思想之一。汉代统治者通过尊高年、举孝廉、"使天下诵《孝经》"[1]等多项措施大力倡导孝道,使两汉时期重  相似文献   

7.
《攀登》2016,(2)
法治建设必须根植于民族文化传统,这是近代以来法律移植的基本经验。我们应该走出法治精神与儒家法文化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继承儒家法文化中的"和谐观",以之调节现代法制中的不足;同时,对传统中的礼法不分、强调等级、忽视程序等非"正义性"因素保持警惕,并因势利导地加以改造,从而促进社会主义法治文明建设,体现当代中国社会的和谐与正义。  相似文献   

8.
张涛  马志刚 《旅游纵览》2013,(10):221-22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使学生追求马克思主义,养成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的政治信仰。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政治信仰"与儒家"信"具有共同基础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政治信仰"与儒家"信"的相近。要鼓励学生去创新,去追求探索新的、积极的,正确的东西而不消极、保守没有进取精神。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使学生追求马克思主义,养成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的政治信仰。这个信仰的养成一方面要求我们在理论上对其进行系统教育并理论  相似文献   

9.
《大学》是儒家经典之一,集中体现了儒家内圣外王的领导思想,被朱熹高度概括为"三纲八目"。学术界认为,孔子仅仅是一位世间智者,其思想的最高层次就是政治伦理,受这一成见的影响,《大学》所具有的超越精神一直未能被发现。所以,从孔子整体思想出发,结合中国的哲学传统,重新阐释《大学》的"三纲",以发现孔子哲学的最高宗旨,具有重要的创新意义。  相似文献   

10.
刘铭  徐传武 《民俗研究》2010,(2):104-113
"七七"丧俗是中国传统丧葬风俗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的源头,应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数字七的崇拜和由之而来的儒家的"七虞之礼"。另外,渊源于我国传统文化的道教的"七七"奠和佛教的"七七"斋对该丧俗的形成亦有重要的影响。三者之间相互融会才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而又影响深远的"七七"丧俗。  相似文献   

11.
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杰出的代表人物,他一生特别重视人的精神境界的修养和提升。孟子提出的"浩然之气"说是其道德意志和道德目标修养的最高境界,对中国历代知识分子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就今日而言,"浩然之气"说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弘扬社会正气,实现人与社会的科学发展也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儒家学说以"仁"为中心,提倡"祖述尧舜",能绵延至今,其原因是因为儒学植根于中国固有的价值系统而又能随时自我调整,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变化。孔子继承尧舜,与毛泽东的"六亿神州尽尧舜",一脉相承,古今呼应,从而揭示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演变的大势。  相似文献   

13.
西周时期,周人明确了德的概念。其后,重要的问题是思考德由何而来、如何获取德,即如何修德。周人创造性地提出"帅型祖考之德"的观念,将距离遥远的天降之德转向"近取诸譬"的祖考之德,为社会中人们的修德开辟了可由之径。儒家"内得于己"的修身路径,实由此启端。西周宗法社会,天子祖述文武之德,贵族善继祖考之德,似乎各家有各家之德。但是,祖考之德在实际中与臣德相合,因此天子之德与祖考之德固非一宗一姓之私德,而是由家族伦理扩展为政治伦理,君君臣臣之价值观念由此而确立。  相似文献   

14.
《尚书》是我国一部主要的文献资料,记载了从传说中的帝尧,到秦穆公的历史事实,也是儒家重要的经典文献之一,在这部经典文献中"信"字出现了7次,这些对于我们了解先秦诚信思想起到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亲亲相隐"原则是中国古代司法制度上的一个重要原则,其特殊性在于要求亲人之间对犯罪行为的隐瞒,这并不符合封建法制的思想。这个原则依托儒家的忠孝思想产生发展,在中国中央集权社会中得以巩固,但由于它的特殊性使得它在司法实践的过程中不可能全面执行,势必存在着一定的限制条件。本文是一篇研究综述,旨在理清这种中国古代特殊法律制度的研究历史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6.
《攀登》2017,(6)
儒家"五常"指的是"仁、义、礼、智、信"五种道德范畴。新的历史时期,"五常"的道德优势明显式微。但从一般道德意义上说,"五常"与当代中国人的道德生活规范仍多有契合之处。将儒家"五常"与党员干部的道德修养结合起来,是一个有意义的契合点。对儒家"五常"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可以切实提升党员干部的道德修养。  相似文献   

17.
儒家“平天下”思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古代儒家最基本的道德信条和政治理想。但以往人们对它的理解则有失偏颇。人们主要是从献身社会、治理社会的角度去阐释它,但实际上,儒家修齐治平说,还重在讲求对社会的如何治理,以什么样的思想去治理,最终要治理到什么样的社会状态的问题。“平天下”重在一个“平”字,这就是要用“平均”或“均平”的思想和方法去治理社会,要建设一个以“均平”为特征的至公至正的理想社会。但是,儒家平天下思想范畴中的平均或均平,并不是今天人们所理解的平均主义,而是在礼所规定的等级秩序上的均平,是一种各安其分、尊卑有序、秩序规范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18.
<正>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各代帝王无不充分运用儒家思想的文化道德标准为他们的统治阶级服务。儒家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为历代士人追捧,奉为金科玉律。这实际上讲的是人生哲学,讲的是人生的价值观。从自身修养做起,从家庭的和谐做起,而后才能为社会服务,进而治理国家平定天下。而要让家庭和睦友爱,儒家认为必须要突出一个"孝"字,"孝文化"贯穿了中国整个封建社会的历史。"孝"字,古作:。上面为  相似文献   

19.
<正>音乐在古代社会中有重要的社会影响,其言志、娱情、教化社会功用受到了传统儒家学者的高度重视。《乐经》也成为六经之一。后世《乐经》虽亡,但在以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为主导的古代社会文化体系中,音乐仍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音乐类书籍在目录著作中常常具有超越一般文艺作品的特殊地位。通过考察目录著作中音乐类的分类沿革,我们可从一个侧面了解在不同时期和不同经学思想影响下音乐著作社会学术地位的变迁。  相似文献   

20.
李欣 《文博》2010,(2):52-56
秦汉时期,"赘婿"和"女户"作为独特的社会群体长期存在。学者们关于赘婿方面的研究已较为深入,女户方面的研究著作和论文也是甚多,但都没有把这两个群体结合起来做考察的,笔者认为只有把赘婿和女户做综合考察才能较全面的阐释当时社会形态下的历史内涵。秦汉时期依附于女户的赘婿群体社会地位低下,官府视其等同罪人。女户主的相关权益则受到明确保护。西汉后期随着儒家学说统治地位的确立、三纲五常伦理观念的普及以及女子社会地位的下降,赘婿逐渐从正史的记载中淡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