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援南征交趾时,与其长子率一支部队经行陆川,沿九洲江下廉江,在雷州与支持二征的队伍进行战斗。陆川马留人在隋唐时曾形成一个较大的族群,明清时期客家人大量迁入后,逐渐融入客家民系中。陆川的伏波历史文化遗迹众多,县内有据可查的祀奉马援的寺庙曾有七座之多,此外还有马援营、马援衣冠冢、战死的魏将军坟墓等。陆川既有伏波山,又有伏波庙和伏波滩,而且三者同在一处,连成一体,这在广西乃至全国都为仅见。  相似文献   

2.
主要从历代古诗文中,归结出一种地方特色浓郁的文化现象———马援南征文化,其积极内涵是:安邦靖边,维护中央集权和社会稳定,不畏艰险,建功立业;廉洁奉公,浩然正气。各地纪念马援南征的祠庙、古诗文等是传播“马援南征文化”的载体和平台。呼吁整理和开发有关马援南征的人文史料,开发东汉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宣传和弘扬“马援南征文化”,为三个文明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3.
关于马援南征如何进入交趾郡的行军路线问题,虽然范哗的《后汉书·马援传》记载:“交趾女子征侧及女弟征贰反,攻没其郡,九真、日南、合浦蛮夷皆应之,寇略岭外六十余城,侧自立为王。于是玺书拜援伏波将军,以扶乐侯刘隆为副,督楼船将军段志等南击交趾。军至合浦而志病卒,诏援并将其兵。遂缘海而进,随山刊道千余里。”  相似文献   

4.
广西薏米与马援李英材广西薏米,在广西史料中曾有“珠子”、“薏珠子”、“南中特品”、“薏”,“六谷”等名称。早在一千九百五十四年前,东汉初名将马援伏波将军南征之初,首先在广西境内发现栽培薏米。马援这个发现鲜为人知,它比我国最先明确记载薏米的古老药学专著...  相似文献   

5.
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中有“孔明兴兵征孟获”,“孔明秋夜祭泸水”等专篇,描绘了诸葛亮南征的故事。清人毛宗岗《读三国志法》谓其为“汉相南征记”。多年来《三国演义》研究取得了相当的成就。对《演义》中一些相对独立的故事如(三顾茅庐、赤壁之战)等以及书中的人物,已有较广泛的讨论,但对“汉相南征记”却迄今尚无专论,论者间有涉及又极简略,且有些看法值得商榷。按史籍载,诸葛亮是主张对各少数民族施行“和抚”政策的。早在《隆中对》里,他就提出要“西和诸戎,南抚夷、越”。这种“和抚”政策即既要使周边的少数民族归顺王朝,又要力求民族地区的安定,使之与王朝“和睦”相处。蜀汉建兴三年(公元225年),诸葛  相似文献   

6.
刘俊涛 《沧桑》2009,(6):218-218,222
越南的历史遗迹汉代马援铜柱成为许多诗人反复咏叹的素材之一。唐诗的史料价值非常有限,但是在史料有限的情况下它能为历吏研究提供某些线索,还是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的。  相似文献   

7.
诸葛亮南征是三国时期诸葛亮治蜀的重要政绩,亦是蜀汉政权历史上一次重大的军事行动。南中各地遗留有大量南征遗存,这些遗存因年代久远,或湮没或损毁严重。为了充分了解南征遗存的保护状况,成都武侯祠博物馆先后四次组织人员深入历史上的南中区域各地实地考察,大致厘清了南中地区诸葛亮南征相关遗存的现状。遗存大致可以分为与诸葛亮南征历史相关(或与三国蜀汉历史相关)的遗存;附会的诸葛亮南征遗存;后世兴建的祭祀、纪念类遗存等三类。目前能确定的与诸葛亮南征或者说与三国蜀汉政权有直接关系的遗存较少。  相似文献   

8.
《广西地方志》2002,(1):67-68
顺治元年 (明崇祯十七年 ,1644年 )是年 兴业县葵山崩裂百余丈。顺治二年 (明唐王隆武元年 ,1645年 )八月 明靖江王朱亨嘉招集土族起兵 ,自称监国于桂林。不久被明唐王朱聿键斩杀。后唐王封永明王朱由榔为桂王。是年 梧州府各地饥荒。顺治三年 (明唐王隆武二年 ,1646年 )八月十五日清廷以恭顺王孔有德为平南将军 ,与怀顺王耿仲明等率满、蒙、汉官兵南征湖广、两广。十八日 ,又命智顺王尚可喜统所部随孔有德南征。十月十三日 明唐王朱聿键已于八月遇难 ,明两广总督丁魁楚、兵部侍郎广西巡抚瞿式耜、湖南总督何腾蛟、巡按御史王化澄与前大…  相似文献   

9.
这是一个在钱币学界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后汉书·光武帝纪》云:“初,王莽乱后,货币杂用布、帛、金、粟。是岁,始行五铢钱。”这一年是东汉光武帝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后汉书·马援传》对这件事...  相似文献   

10.
越南是一个具有两千多年历史化文悠久的国家。它早在公元前七世纪末至二世纪初先后出现了文郎国、瓯貉国和南越国三个奴隶占有制社会。文郎国(前七世纪末至前258年)“是古代越南的一个国家。永安、福安、山西地区是那时社会组织的政治、经济生活的中心”(见越文1963年版教育出版社普通五年级越南历史课本16—17页),它建都于峰州(福寿省山围县),其疆域领有今越北广大的领土,共辖有十四个部落。国王号称雄王,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世世以父传子,相传十八世。雄王之下设貉侯管政务,貉将管军事,王子称官郎是中央有势力的大官,有司称蒲政可能是地方官。雒侯、雒将和蒲  相似文献   

11.
神的结盟——广西漓江上游流域马援崇拜的地方化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树海 《民俗研究》2007,26(4):103-118
马援崇拜主要存在于广西漓江、西江、左右江流域,两广、海南环北部湾沿岸地区及湖南湘西地区,云南、四川也有零星分布。马援字文渊,东汉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县)人,是东汉初年的一代名将。马援崇拜在岭南分布与其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次军事征伐活动密切相关。《后汉书·马援列传》载:"(东汉建武十七年)交阯女子徵侧及女弟徵贰反,……寇略岭外六十余城,侧自立为王。于是玺书拜援伏  相似文献   

12.
广州面临南海,背倚珠江三角洲北缘,海陆交通方便,对外贸易较早。公元前4、5世纪,以广州为起点的海上“丝绸之路”已开始出现。秦朝,南征的将领赵佗在南方建立南越国,范围包括今广东、广西、海南和越南北部等地,首都设在番禺(今广州)。  相似文献   

13.
《国朝诗人征略》,是张维屏在嘉庆、道光年间所著的大型诗话汇编。全书分《国朝诗人征略》(即《初编》)和《国朝诗人征略二编》两编。《初编》编定于嘉庆二十四年(3819),六十卷,收入清代诗人929家。《二编》编定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六十四卷,收入清代诗人258家,中重出者数人,增补者又约十余人。  相似文献   

14.
本文依据甲骨卜辞 ,考述了商王武丁时的一次南征。此次南征以征佚方为主 ,兼及方等方国。商军征佚方 ,遇到激烈反抗 ,由于武丁的指挥调遣 ,切断了佚方与方的联系 ,并且在后方保证了商军的粮食供给 ,才使征佚方之役获得胜利  相似文献   

15.
关中的厚土 ,真实地孕育了西汉王朝。关中的厚土也同样是东汉的四大勋戚繁衍生息的故里。确切地说 ,东汉王朝班、马、耿、窦四大勋戚的故里是在西安以西90公里的扶风 (现在的陕西省扶风县 )。历史的车轮碾转了一千多年 ,勋戚的故里很少被人提起 ,但扶风古原的马援墓以及那通铭刻着伏波将军浩然正气的古老石碑却依然健在。人们不会忘记“马革裹尸”的伏波将军 ,三三两两地走去坟头 ,举一把明烛 ,燃几张纸钱 ,谒拜这位叱咤风云的古代英雄。马援 ,字文渊 ,陕西扶风茂陵人 (古扶风茂陵有二 :一为现在陕西兴平东北之茂陵 ,即汉高祖三年(前20…  相似文献   

16.
正196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为支援越南人民的抗美救国斗争,遵照党中央的指示,以铁道兵二师为主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工程队"第一支队(后改为中国后勤部队第一支队,简称一支队),入越执行铁路工程保障任务。时在一支队二大队十连任卫生员的我与战友们一起,先后两次抓获美国飞行员,而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相关金文材料的梳理,昭王南征的路线或为:成周(洛阳)→上侯(偃师)→方(叶县)→唐(唐河县)→邓(襄樊)→曾(随州)→寒(孝感)→汉中州(汉水)→相(湘江)。尽管昭王南征的结果不仅"使得丧六师于汉",而且周王也因此殒命,但这一切并不意味着南征是失败的,昭王的两次南征在王朝早期南国经营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国与越南地理位置邻近,两国交往由来已久,关系十分密切。明代(1368一1644年),中国与越南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更加深入发展,与此同时,越南也向中国输入和传播文化,因此这是一个双向的互动,其中以宦官阮安为建设北京城所作出的贡献尤为突出,在史书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阮安是一名宦官,交趾人(交趾今属越南)。他同时还是个出色的建筑师,水利工程师,善于谋划,奉公尽责,主持过明朝许多重大工程,他去世时留下不足十两银子,足见他是史上少有的廉洁之人。  相似文献   

19.
正辽饷是明末辽东驻军的饷项,始征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主要用于辽东的军事需要。万历、天启、崇祯三朝都开征辽饷。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平均每亩土地加增辽饷银九厘,计收五百二十余万两。到了崇祯四年(1631年),开征的辽饷提高到一分四厘。之后又因内地军事加增剿饷和练饷,"三饷"加派最多一年达两千万两,极大激化了当时的社会矛盾。  相似文献   

20.
(一)孙中山革命活动与越南华侨关系密切 越南与中国陆地相接,山水相连,这种地缘关系,使越南成为孙中山先生本世纪初进行革命活动之有力策应地,进可攻,退可守,尤其在滇桂越边数次武装发动中为然。孙中山发动组织越南华侨并偕同国内同志,在以河内、海防为中心的越北地区组织力量,进军边境。不利或暂时失败后则退入越境,图谋再起。或潜回国内,或把起义同志转送南洋。孙中山于1907年复函新加坡革命党人陈楚楠时,论及河内、海防说:“此二埠之富,万不及星洲,……彼等一闻义师之起,同争先恐后,从军者有人,出钱者有人。若南洋各埠有如此踊跃,则革命军之进步,不知若何矣!”越南华侨,也正因与祖国毗邻的地理特点,更便于投入到起义战斗中去,并卓有建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