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神州》2008,(8):63-65
"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是人民军队不变的宗旨。人民子弟兵用实际行动实现着这一铮铮誓言。为人民全心全意,为国家鞠躬尽瘁,为战友含生忘死,为群众抛洒热血……时代在变,军魂永传。一代代军人赤胆忠诚,前赴后继,为我们诠释出新时期最可爱的人。军魂永驻,则攻必克、战必胜!  相似文献   

2.
3.
朱德一贯重视和谐,具有深厚的和谐思想.认为和谐需要干部以身作则;需要走群众路线;要讲团结、能宽容;要上下一致遵纪守法;"官兵人格平等";要按客观规律生活办事;要"实行民主真行宪";要善于欣赏和爱护环境.  相似文献   

4.
新中国现代化历程表明,政党现代化对国防现代化起着决定性作用,此兴则彼兴,此衰则彼衰。由共产党执政开创国防现代化建设新局面为开端,党和国防的现代化进程一波三折,但总体是蓬勃向上的,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防现代化发展进程在党的创新理论指引下实现战略转变。  相似文献   

5.
我国的国防动员体制是在借鉴苏联国防动员体制、继承我党革命战争动员经验、结合我国实际建立起来的,其形成和发展大体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1949-1955年为应急性探索时期,1956-1962年为仿苏全面建设时期,1962-1978年为非常发展时期,1978-1993年为恢复调整时期,1994年至今为充实完善时期。通过对我国国防动员体制发展历程的回顾,可以得出以下启示:坚持党的领导,确保动员决策和平战转换的快速高效;突出政府的主体地位,科学规范动员供需对接机制;紧密结合国家体制改革,实现动员职责的普遍化;着眼于权威高效,构建实体性的国防动员组织领导体系;健全动员法规制度,构建“法制主导型”的运行体系;适应动员环境的发展变化,不断推进动员体制的改革创新。  相似文献   

6.
翻开共和国的红镜头,人们很难看到刘少奇身着军装的照片。有人据此推断说,刘少奇建国后,就不管军队了,所以同国防已经没有关系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相似文献   

7.
父亲齐燕铭在新中国成立前后曾担任政协筹备委员会的副秘书长,中央人民政府办公厅主任、政务院副秘书长,参与了中央人民政府的筹建及建设工作.  相似文献   

8.
《江苏地方志》2008,(2):22-22
编纂军事志,是分析研究军事斗争的历史与现状,学习运用先人创造的军事科学,宣传弘扬英烈的光辉业绩和伟大精神,展现我军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崭新面貌的重要工作。对于推动军事学术研究,促进军队和国防现代化建设,指导未来反侵略战争,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9.
朱德早期群众路线思想主要是在时段是指革命战争时期,尤其是土地革命时期。朱德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领导人之一,他为党和国家的建设及人民的幸福奉献了自己的一生。他率军队走进井冈山,为建立革命根据地及开展土地革命作出不小贡献;他依靠农民,为建设人民军队,进行农民战争立下汗马功劳;为了扩大统一战线,他深入到反动敌人中开展工作。这些实践为我国现阶段群众路线理论的形成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因此学习朱德等老一辈领导人的群众路线思想,对于我国现阶段开展群众路线活动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祁彤彤 《福建史志》2022,(4):16-23+71
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政权建设不健全、党员干部队伍有限的短期困境,福建省积极开展政权接管与建设,通过赋予农民协会部分政治性权力以执行过渡时期“准基层政权”职能的战略设计,普遍废除了旧保甲制度,助力乡村政治秩序、社会权力结构重建,乡村政权建设工作顺利完成过渡。  相似文献   

11.
刘云波 《史学月刊》2003,101(5):36-41
中国近代化面临的特殊国情主要有二:一是近代化因素的积累严重不足;二是封建专制政治制度对近代资本主义因素的顽固排拒。任何致力于近代化事业的有识之士都必须正确认识这种特殊国情,对清政府和专制政治心存幻想注定不切实际,对近代化因素的积累水平估计过高也注定要走弯路。但在自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前的近百年时间里,有识之士们在对国情的认识上恰恰存在以上两种误区。正是这种认识上的误区,导致了有识之士们在近代化道路的选择和近代化具体操作过程中的种种错误决策,并因而延缓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2.
建国前后,北京和上海都举行了规模盛大的"五四"运动纪念活动,这两次活动都不仅仅是群众性的纪念仪式,更深刻的意义在于,它一方面号召继承"五四"革命精神,表达对现实服务的方向;另一方面则书写着自"五四"运动以来中国革命胜利的历史必然性,从而确证新民主主义理论的正确性以及对中国革命和即将展开的新中国建设的指导意义,即为新中国确立了一个新的思想坐标——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这种以"五四"为中介而实质上是为了引导和塑造新思想的纪念活动方式,成为后来"五四"纪念的传统,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确立领导地位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坚持中国共产党对国防和军队建设的绝对领导,是适合中国国情、独具中国特色的军事领导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和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基石,是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新中国成立60年的历史充分证明,坚持党对国防和军队建设的绝对领导,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确保国家安全、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制度。必须坚决抵制国内外敌对势力鼓吹的"军队非党化、非政治化"和"军队国家化"等错误论调,毫不动摇地坚持这一根本原则和根本制度。  相似文献   

14.
反共主义的意识形态和服务于美国全球战略的现实考虑,使新中国成立前后的美国对华政策既表现出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也表现出明显的现实利益因素。单从意识形态或现实利益的角度认识和理解美国对华政策既不全面也不客观,应该说它是美国在中国历史发生巨大转折的情况下,逡巡于意识形态与现实利益之间的艰难选择。  相似文献   

15.
建国初期 ,随着朝鲜战争的发展 ,我国国防战略在不断变化。本文着重论述了把以解放台湾为最终目标的积极进攻战略转为在东南沿海地区实行防卫战略的变化与积极防御战略形成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军队和国防建设发展历程及经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共产党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科学地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确立了我国军队建设的指导思想是“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1995年以来,中央军委进一步提出要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始终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全军各项建设的首位;实施科技强军战略,走有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坚持依法从严治军,加强部队管理;把军队和国防建设纳入国家总体战略,使之协调发展;依靠人民建设国防,做好新时期战争动员准备。这些方针政策的实施,使我国军队和国防建设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  相似文献   

17.
港口-腹地与中国现代化进程学术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樊如森 《史学月刊》2004,(12):108-111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中国的现代化进程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相关研究成果很多,意义也相当重大,但是,令人满意的阐释至今并不多见。近年来,学术界从港口-腹地角度进行的探讨,取得了较大的成功。这一课题的继续,无疑会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研究,增添浓重的光彩。  相似文献   

18.
Revolution is an event that had taken place in many countries in the 20th century. Revolution was not only imagined in Western historical writing as a radical change of social life, but also perceived as representing a return to the old form of social rule in the end. The Chinese ideas of revolution in the 20th century evolved from the traditional idea that the change of dynasties was due to the change of mandate. The modern Chinese idea of revolution also incorporated the European idea that revolution would lead to a higher form of social development.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aim of Chinese revolution in the 20th century China shows that Chinese theorists had a misunderstanding for a long time regarding revolution as representing an ultimate social state and not as a means to achieve political modernization. A theoretical rethinking of the concept after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has resulted in an advance in China's social evolution.   相似文献   

19.
李帆 《史学集刊》2008,5(1):25-28
中华民族认同经历了颇为复杂的历史进程,在近代中国才最终得以实现,成为凝聚全民族力量的核心价值所在.这一认同对于中华民族精神的塑造、丰富与弘扬,对于中华民族精神各项功能的发挥,都起了巨大作用,影响至为深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