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4 毫秒
1.
《惜字林碑记》是记载清代湖州民间敬惜字纸传统的碑刻文献,反映嘉庆年间湖州府敬惜字纸的行为主体、建筑的"场所精神"和仪式的"水边行事"等。通过对《惜字林碑记》的释读,结合地方志的梳理与研究,不仅可以大致管窥清代民间敬惜字纸传统的整体情况,也有助于我们重新审视和理解敬惜字纸传统在清代形成崇学重道的社会风气和助人成才、遏制异端邪说和维护社会道德秩序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惜字即敬惜字纸,指对文化的崇敬和珍惜,惜字社是由敬惜字纸信仰延伸出的一个清代民间组织。现存于河北正定隆兴寺碑廊里的惜字社碑记述了道光二十三年(1843)正定府学训导左犹龙组织成立惜字社,倡导敬惜字纸的过程,为研究清代敬惜字纸信仰及其组织——惜字社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3.
惜字会是清代出现的一种较为特殊的慈善组织。既往研究认为惜字会不具备助人功能,不应视作善举。从活动内容看,惜字会呼吁社会各界注意敬惜文字,不以文字创作有害内容,并以禁毁淫书及其他异端邪说文字的行动遏制有害内容的出现和传播。这有利于养成崇学重道的社会风气和遏制异端邪说,维护社会道德秩序,具有明显的助人功能。这种助人功能体现在精神层面,应属善举范畴。惜字会注重改善社会风气和维护道德秩序的做法,是对明末以来善会善堂劝善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但随着近代以来社会形势与思想观念的剧变,惜字会着力维护的对象逐渐成为落伍的"传统",这是近代以来惜字被视作"落伍思想"和"旧俗迷信"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4.
孙荣耒 《民俗研究》2006,(2):166-174
明刘宗周《人谱类记》有一则:“王曾之父生平见字纸遗弃,必拾而以香汤洗之,然后焚化。一夕梦至圣抚其背曰:‘汝何敬重吾字之勤也。恨汝老矣,无可成就,当遣曾参来生汝家。’未几生一男,即沂公也。三元及第,为宋名相。”王曾的父亲“见字纸遗弃,必拾而以香汤洗之,然后焚化”的行为,叫做“敬惜字纸”。宋代三元状元、状元宰相王曾的故事在历史上广为流传,成为家喻户晓的敬惜字纸的典范。  相似文献   

5.
“敬惜字纸”是中国文化传统理念之一.成为古时人们的一种习俗.还流传到受中国儒家文化影响的日本、韩国、越南等国家和地区。  相似文献   

6.
汉字在其产生、发展、成熟和运用的过程中,也渗透出相当的民俗化现象,诸如自然祭拜、生殖崇拜、祈福禳灾、兼忌避讳、爱幼尊老,崇祀宗祖、敬惜字纸等习俗,在汉字本身就有明确的反映,从一个侧面体现了汉民族的心理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7.
南部神坝砖塔(图),位于南部县神坝乡,清同治三年(1864年)建,高约14米,为七层六角形仿木结构浮雕砖塔。它在传统古塔的基础上有所改进,具有独特的艺术和风格。它既是一座“文峰塔”,又是一座焚烧字纸的“字库塔”。塔的第二层镶嵌着四通石碑,碑上镌刻着陕西汉中府城固县辛酉科举人王雨村撰写的序言。序中说:“恪遵敬惜字纸之训,勿弃字纸之文,小之判一身之功过,大之即关文运之盛衰……夫求木之茂者,必固其本,欲水之清者,必浚其源,今将为一方培文风,而先令一方惜字纸……以补去水来风,则文峰并峙,  相似文献   

8.
胡学彦 《古今谈》2000,(2):42-46
人老了欢喜回忆过去,儿时往事,现在想起来,虽已恍如隔世,却仍感回味无穷。我小时候在外婆家读书,一个数千人的山区小镇,远离尘嚣,似乎家家安居乐业,人人循规蹈矩,上下雍睦,大有世外桃源之感。特别令我怀念不置的是这个小镇上尊敬读书人和敬惜字纸的风气:学校老师上街,人人均向他点头哈腰:对无用的字纸极爱惜,决不随地乱丢。  相似文献   

9.
拓碑作为保存文物的重要方法之一,是将碑上的文字或图像,用宣纸紧覆在碑版上,用刷、墨打拓,然后将纸揭下,纸上留下碑版上的文字或图形。拓  相似文献   

10.
清代纸工造高级皮纸时,为使纸具有潜在的美,常用花帘抄纸。所谓花帘,是在纸帘上用线编出凸起的花纹、图案和文字,抄出纸后便隐现于纸中,迎光能看出这些图案,这种纸称花帘纸,西方称为水纹纸(Watermarks paper)。这种编帘技术中国古已有之,但在清代有新突破,呈现花纹的纸帘不用竹帘,而代之以铜网,这样可使图案更为复杂,也改善纸的表面。且不说图案,单以铜网代替竹帘抄纸,这本身就是个技术上创新之举。徐康(1820~1880年)《前尘梦影录》卷下云:“老友陈柏君大令(县令),曾觅得康熙年间阔帘罗纹纸数  相似文献   

11.
他是把牢底坐穿的越南诗人,在牢狱里,没有纸和笔,他就在大恼里作诗。他对于刺破幻象极为在意,有时他的文字也会过于直露,乃至失去自制力而变得形同咒骂  相似文献   

12.
《中国文化遗产》2007,(5):111-111
图像和文字 创世之始的标志便是圣经的福音。它变为文字的形式是第一次在石头或纸上划下的象形文字和符号,后来演变成羊皮纸上的文字和德国活版印刷发明人古腾堡的纸质印刷品。由此引出下一个创始:文字的读写能力。[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正>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新闻事业进入了飞速发展的新时期,新闻采编人员告别了铅与纸的笔耕时代。随着新闻事业的蓬勃发展,新闻单位在新闻宣传活动及新闻报道工作中产生的各类文字材料越来越多,"新闻档案"也应运而生。整理  相似文献   

14.
珍重     
董桥 《江淮文史》2014,(4):100-103
正小庆的父亲是我的老学长。今年一月里我写《懂得》,收尾引了老学长写给儿子的八个字:"因为懂得,所以无语"。文章刊出两个月,江西琴剑楼居士来电邮说,他的老舅舅看了《懂得》影印本一再感喟:"这么熟悉的老文字"。说文字老说的也许是旧民国的旧文字,隐隐透着线装纸墨的暗香,配上窗  相似文献   

15.
<正>鲍广东先生《宝银流芳》一书即将付梓,我得先睹为快。翻阅书稿有几点感触。感触之一,书中各篇皆有大量资料汇集,此类研究受益于当今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进步。人类的文明前进一大步的是文字的发明,使得知识、经验得以记录,得以以文字为载体传之于异域,流布于异时;现在计算机技术则使知识的传播脱离了纸介质等的束缚,大大便于了信息的承载、传输和交流,是促使人类文明发展的又一次进步,也惠及了钱币、  相似文献   

16.
《文献》2017,(1)
《天放楼金石跋尾》是晚清藏书家和金石学家赵烈文多年玩赏和研究金石拓片的评论和总结,跋语涉及铜器铭文考释、器物源流考述、碑帖版式考辨及真伪鉴定等多个方面。其中部分金石拓片为天放楼所藏,是天放楼金石碑帖逸散后仅能窥其当年之盛的文字资料。通过考释,可见其独到眼光和深厚的鉴定功力,其中诸多观点,是长期鉴定大量古器物实践的经验总结,对今天的文物鉴定依然具有很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7.
在上古时代,祖先主要依靠结绳纪事,以后渐渐发明了文字,开始用动物的甲骨来作为书写材料。后来又利用竹片和木片(即简牍)以及缣帛作为写绘材料。但由于缣帛太昂贵,竹木太笨重,于是便促成了纸的发明。据考证,我国西汉时已开始了纸的制作。  相似文献   

18.
三绝回文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户县县城,有一座独具风采的明代建筑——钟楼,楼洞内陈列着张玉德所撰书的24通《雁字回文诗碑》,文字组合奇巧,回环成诵。书法兼获众妙,五体皆工。早有“三绝”之誉,堪称书林艺苑中的一株奇葩。人们看后无不惊叹称奇。 《雁字回文诗碑》的撰书者张玉德(1775——1834)字比亭,户县县城北街人,是名噪一时的书法家兼诗人,清代碑石和民国《重修户县志》记载其“生平笃嗜古书法,凡周、秦、汉、唐诸名帖,靡不究心临摹。”其墨迹“沪上石印,传播通国。”“尝制雁字回文诗,远近争抄,一时纸贵。”  相似文献   

19.
夏含夷  王正义 《文献》2006,(1):23-29
三、石刻、玉文、及陶文 在早期,石、玉、陶器是文字记载最普通也是最耐久的媒体.石刻最早的例子是秦石鼓,大概是春秋晚期或战国早期的产品,后来就成为传载永久文件最相宜的媒体,如墓志以及儒、释、道家的经典①.正如钱教授在此书中所解释,纸的最早的用途之一就是拓印石碑或其他石刻.有文字的石刻记录与有铭文的青铜器记录是同样的散漫.据说现在存有10万块刻石,但仅有3万件拓片问世,最近有几部拓片合集和索引出版②.  相似文献   

20.
古埃及文明     
程永福 《世界》2003,(9):16-18
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距今已有二千一百多年历史。而在古埃及,有一种以纸草为原料的纸草纸,它最早发现在开罗西南郊萨卡拉第一王朝一位大臣墓内,距今五千多年;而最古老的载有文字的纸草纸则为第五王朝的一个账本残部,距今亦有四千五百多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