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强制医疗关系是医患法律关系中最特殊的一种,且争议较大。笔者由"肖志军拒签事件"引出本文核心问题:我国医疗机构在特殊情况下的强制治疗权及其适用。而我国关于强制治疗权的立法条文简单,观念陈旧,不能完全规范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情形。在考察和比较了国内外关于强制治疗权的观点及相关规定后,指出我国关于强制治疗权的立法现状与不足。同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对完善我国医疗卫生相关规章制度提出建议,并分析和探讨如何适用医方的强制治疗权及其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2.
西欧中世纪依附劳动者的法律概念与经济实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欧中世纪的奴隶制和农奴制是布洛赫毕生研究的重大课题之一。他在《封建社会》、《法国农村史》、《中世纪的奴隶制和农奴制》等作中,都做了专门研究,提出了许多深刻而独到的见解。在《封建社会》中,他揭示了一种人们熟视无睹的现象,“当时盛行的是一种基本而又非常简单的对比,一方面是自由人,另一方面是奴隶…… 相似文献
3.
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影响是重大和深远的,农奴的解放使该国从一个落后的封建农奴制国家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农奴的解放是统治阶级面临严重的社会政治危机作出的一种自救式反应。在农奴制改革前政治经济地位就开始发生变化的贵族因农奴制改革带来冲击性的影响处境更加艰难,他们在剧烈的社会变化中反应各异,一部分贵族无所适从,消极应对,彻底变卖土地,沦为无产者;还有相当大的一部分贵族对所处现状作出积极的调整,他们或凭借自己的实力希望挽救他们正在失去的辉煌,或转向现代资产阶级,成为现代化经济发展的领头人;更多的分化为俄国社会向现代化发展中的中产阶级,逐渐成为俄国政治中具有影响的力量。 相似文献
4.
一个良好的班级学习氛围,一个全方位发展取得成效的班级,不仅与良好的班风、得力的班干部、聪明宽容的班主任有很大的关系,可以说与一个班级学生的座次编排也是紧密相关的。因此,教师应结合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自愿原则进行组合,座次自由选择,从而形成一种自由、和谐的氛围。 相似文献
5.
强制教育是18世纪俄国政府教育改革的重要特征。彼得一世时期,政府对贵族强制教育主要着眼于军事教育,贵族出国留学学习火炮和航海技术。宫廷政变时期,学校教育效果不显著,家庭教育成为贵族逃避强制国家教育义务的方式,贵族学习西方上流社会的习俗。叶卡捷琳娜二世时期,贵族出国则是拜访哲学家,崇尚法国文学。强制教育造就了18世纪俄国贵族文化的双重效应。 相似文献
6.
7.
行政强制实施评价制度是我国《行政强制法》中一个非常具有特点的制度,它的确立有利于推进行政民主与法治的进程。但是,当下对行政强制实施评价制度设计缺乏具体性和操作性,实践起来也存在一些难以克服的思想意识问题。本文就行政强制实施评价制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如何克服意识难题进行探讨,提出浅显的见解。 相似文献
8.
本文借助扩展的两部门国民收入决定模型分析伪满洲国强制储蓄政策的经济负效应。强制储蓄政策及其税收性在降低当前消费的同时并未形成消费者的未来消费,导致消费者的终生消费现值下降。在强制储蓄政策下,民族产业面临逐渐萎缩的危险。金融市场规模萎缩、利润空间的压缩以及伪满洲国政府在民间金融机构中推行强制储蓄措施,使伪满洲国的民族金融业难以维系。为日本侵略战争服务的统制经济体制下,强制储蓄政策虽然带来军事工业及相关产业的产出增加,却导致这些产业利润率的极度恶化。从宏观角度看,强制储蓄政策引起了经济增长减速、虚假充分就业等严重的宏观经济问题。 相似文献
9.
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突发,引发了关于公共健康需求下药品专利强制许可制度的思考.专利权予以保护的目的是为了推动技术进步和创新发展,当突发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肆虐时,药品专利强制许可的实施在保障公共健康、提高药品可及性和防止专利权人滥用权利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该项制度的运用有利于防止专利持有人滥用垄断权利,同时在制药企业专... 相似文献
10.
11.
前工业化时期英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城市化的制约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英国从11世纪“城市兴起”至18世纪工业革命的7个世纪间,劳动力转移进程缓慢,城市化和工业化成果不及工业革命后一个世纪的成就,主要原因在于三个方面:政治上封建农奴制阻碍农村人口流动;经济上农业生产力落后,难以将大量农业人口从土地上解放出来;观念上封建传统思想在相当程度上限制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和人口流动。 相似文献
12.
18世纪初,俄国确立等级义务兵役制,农民的兵役义务由此产生。兵役虽属国家义务,但国家并不直接从事征兵活动,而是由农村公社来实施。村社在选派新兵时力求遵循平均主义原则。随着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村社内部的富裕农民开始从实体人充实军队的义务中解脱出来,这是农村社会分化的标志。兵役义务不仅是地主进行农奴制统治的重要方式,而且是农奴主和村社惩罚"不顺从"农民、"纯洁"农村社会成分、"保持社会稳定"的一种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关于西藏民主改革的认识与决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藏民主改革是西藏在和平解放的基础上由封建农奴制到人民民主的历史性变革和发展,是西藏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的里程碑。这是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根据西藏和平解放后不同阶段的实际,正确认识和处理西藏民主改革的历史必然性与社会基础、时机与条件、策略与步骤以及性质与前途等问题,并依此相应地作出和平协商、"六年不改"、赎买和"稳定发展"等方针政策的指导下开展和实现的。正是在这一历史进程中,西藏由和平解放、筹备成立自治区至民主改革,跨越几个世纪而成为人民民主的西藏。 相似文献
14.
Aysu Dincer 《Mediterranean Historical Review》2016,31(1):1-19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functions and perceptions of slavery in late medieval Cyprus, paying particular attention to attitudes towards Christian, and especially, Greek slaves. The island had a predominantly Orthodox population, and received a substantial influx of Greek slaves in the fourteenth and fifteenth centuries. Evidence from notarial accounts, estate surveys and chronicles is utilized to examine the ways in which ‘Greek’ slaves were defined and identified. The article investigates whether belonging to this perceived group played a part in shaping the slaves’ paths towards manumission. The context (urban or rural) in which Christian slaves served also influenced attitudes towards labour use in various ways. 相似文献
15.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history》2012,37(1):48-70
The Swedish conglomerate state has been characterized by the special status of its provinces. While serfdom did not exist in Sweden and Finland, it was accepted in the Baltic and German provinces. The main aim of the paper is to explore how the institution of serfdom was understood and interpreted in Stockholm. It will analyse the question of how the Swedish central government’s position on serfdom changed between 1561 and 1806. It will argue that there were clichés, stereotypes, and prejudices that have shaped the discourse on serfdom. The sources leave us no doubt that the labels and emotions around serfdom were very important to the authorities, the nobility and later to the public commentators who opined on the issue. Serfdom did not live up to the ideals expressed by the Swedish authorities, and a critical discussion of serfdom started much earlier than the mid-eighteenth century process of peasant emancipation. However, there were always both practical and ideological considerations around serfdom and Stockholm’s policy did not change throughout the 17th and 18th century when it came to restricting peasants‘ free movement or using serf labour in manor fields.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