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汉代铜器铭文中的编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代铜器铭文中有不少附记编号。其编号方式有七种。就编号的性质而言,有些是制作时所编的造器号,而更多的是管理与使用时所编的用器号。西汉前期的铜器铭文中附记编号者很少,编号方式也很简单;西汉中期后有编号的铜器数量多,编号方式多种多样。与战国铜铭对照可以发现,战国时期铜铭中的编号罕见,方式也简单,而且战国铜铭中只有使用号而无造器号。这说明战国铜器制作规模小,往往是单个生产;而汉代铜器制作规模大,一般是批量生产。编号的不同,反映出铜器制作规模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辽阳博物馆收藏有两件1988年出土于辽阳市太子河区东京陵乡石嘴山汉墓中的西汉刻铭铜器,其中的铜魁应为铜承盘,与同墓出土的铜熏炉是一组器物。两件铜器所刻铭文为研究汉代计量提供了实物资料,也反映了汉代辽阳地区与内地的经济交往。  相似文献   

3.
1978年3月,淮阴高庄一座战国墓出土了20余件刻纹铜器,其数量之多,几乎相当于过去所出土的东周刻纹铜器的总和.刻纹内容除习见的几何纹、燕饮图、动植物纹外,首见以神话传说中的神人怪兽为其主要摹写对象.这些刻画的神怪异人,可在《山海经》中找到对应的记述.笔者认为:高庄战国墓刻纹铜器上的有关山、神人、怪兽的刻纹,可能与战国时代流行的《山海图》有关.本文研究材料:援引自高庄墓下列刻纹铜器:铜薰炉益(1:18)、3件Ⅲ式盘残片(1:3、1:0146、1:0147)、2件铜匜残片(1:0137、1:0138)、4件铜算形器残片(1:114-1、2、3、4)  相似文献   

4.
198 7年 1 2月 ,在仁寿县东方红乡红兵村动土兴建仁寿县丝绸厂时 ,发现一铜钫和其它铜器 (已腐蚀难辨 )。除盖顶在挖掘时误作硬石而导致三小孔外 ,其余均完好。钫表已生绿色铜锈。该钫通高 3 5 .5 ,口边长9.3 ,底边长 1 1 ,最大腹径 1 9厘米 ,重 6 0 0 0克。直口 ,口上有盖 ,盖上四方有钮。肩部有铺首衔环一对 ,环径 5 .5厘米。弧腹 ,圈足高 3 5 .5厘米。两肩部饰饕餮纹 ,钫身均匀嵌饰“ ”纹。根据铜钫的形制和纹饰看 ,铜钫属战国时期文物。在仁寿发现战国时期重要铜器还属首次 ,经省文物专家鉴定为二级文物。仁寿出土战国双耳铜钫@钟建明…  相似文献   

5.
本世纪初以来,湖南宁乡地区被盛传为一种风格独特的铜器的主要出土地。该类铜器的主要特点表现在纹饰上是对鸟、猪、羊等动物形象的热衷,表现在器物类型上是大型乐器铜铙的使用。时代相当于商代的铜铙是南方地区独特的青铜文化代表性器物之一,而宁乡是大型铜铙的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郴州地区战国铜器的冶金分析进行系统介绍。根据成分和金相组织分析,郴州地区铜器的合金与制作技术与楚地其他已有资料显示出较高一致性。同时若干铜器的制作也有不同于以往同类铜器分析之特点。本文指出,分析结果不单丰富了对战国时期楚式铜器制作工艺的认识,楚地不同区域铜工业的地方特点也值得再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7.
傅举有 《收藏家》2006,(7):25-30
刻纹铜器又名针刻铜器、錾刻铜器。这种铜器的艺术特点是:其纹饰图案不是用笔绘出来的,也不是铸造的,而是用坚硬锐利的工具刻出来的。线条强韧有力,比头发丝还要纤细,所以构图精美繁缛,在很小的面上刻出极其丰富的内容,哪怕只有方寸之地,也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刻纹铜器是中国青铜艺术的一种创造,是青铜艺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特定的历史时期出现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根据考古资料,刻纹铜器是春秋晚期才出现,战国两汉较多流行,是青铜刻纹艺术的黄金时代。其后衰落,至三国晋代以后绝迹,前后大概流行了七八百年。刻纹铜器的发展历史,…  相似文献   

8.
韩建武 《考古与文物》2007,(6):72-74,102,F0003
陕西历史博物馆收藏了丰富的秦汉铜器,其中多见刻铭者,它们对于秦汉铜器的断代、秦汉职官和度量衡制度的研究有非常重要的价值,现择要考释如下: 1.二十五年铜盛(缺盖)高15、口径20厘米。1959年陕西省西安市收购。通体分五棱六段。每段内刻云纹,云纹间原镶嵌有绿松石等,现已基本脱落,器底有“二十五年”、“造攻”、“一升八斗”刻铭(封三,3;图一,1)。  相似文献   

9.
六十年代以来,山西省博物馆在太原电解铜厂的大力协助下,从回收物资中拣选出了大批珍贵文物。下面介绍部分重要的拣选文物。在检选出来的两千多件铜器中,件数较多的是商周时期的铜斧和铜戈,其次是东周战国时期的车马器和带钩。汉唐时期的铜镜和铜造像亦均在百件以上。上述铜器,经鉴  相似文献   

10.
杨东晨  杨建国 《文博》2002,(5):45-50
我国的象形文字出现在距今六七千年前的陶器上,四五千年前又出现在兽骨上,至商代称甲骨文。甲骨文延续的同时,商、周又在铜器上铸造铭文,称为“金文”。春秋至战国时期,在金文流行的同时,又将文字书写或刻在竹、木简上,称“简文”。秦国初还将篆体文字刻在椭圆形石头上,称石鼓文。西汉在简文流行的同时,又在帛绢上书写文字,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云南剑川海门口遗址出土铜铁器的制作技术及其年代,本文对第3次发掘出土的17件铜器和3件铁器进行了成分分析,部分器物进行了显微组织观察。结果表明海门口遗址出土铜器的合金元素有铜、锡、铅、锑、砷等多种成分,当时已有较多的合金配比知识,加工方式多样化,处于较为成熟的青铜时代。2件铁器出土于第6层,1件铁器出土于第5层,出土于第6层的1件铁器进行了金相观察,为人工冶炼的块炼铁,是铁器时代的产物。剑川海门口出土的铜器与周边地区青铜文化出土的铜器也有密切的联系,结合碳十四数据,本文初步推断剑川海门口第3次发掘出土铜铁器的年代应处于春秋到战国时期。  相似文献   

12.
西安市文物中心所藏青铜器中,有一件战国时期的铜釜甑,甑腹外壁上刻镌铭文两处。其中地名用字写法略同,一作,一作。原报告阙疑未释;或释“富春”合文,以为楚器。今按,参照两形合观,字应是,  相似文献   

13.
广东“南澳Ⅰ号”明代沉船出水铜器腐蚀产物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海水环境中含有大量氯化物,海洋出水铜器在出水前已发生腐蚀,生成铜的氧化物及氯化物等。本文以广东"南澳Ⅰ号"明代沉船出水的22件铜器残片为研究对象,运用X-射线荧光仪(XRF)、X-射线衍射仪(XRD)和扫描电镜与能谱仪(SEM-EDS)等分析其腐蚀产物和矿物组成,结果表明腐蚀产物主要为铜的碱式氯化物,如Cu2(OH)3Cl和Cu(OH)Cl等,与国外已有研究成果类似,但Cu(OH)Cl在国外海洋出水铜器腐蚀产物中并不常见。  相似文献   

14.
《文物》2010,(6)
2000年9月,在张家口市宣化区发掘清理了6座战国晚期墓葬。其中M14和M15的墓主可能为夫妻,属士一级的贵族。随葬器物有陶器、铜器、铁器、玉器等,较为重要的器物有铜提梁壶、玉龙形佩、错金铁带钩、铜六山镜等,为研究战国时期的北方文化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15.
从张庄桥墓出土铜器谈“蜀西工”诸问题郝良真70年代初,文物工作者在邯郸市南效张庄桥村北发掘了二座砖拱多室墓①。其中,在一号墓出土了1件鎏金银铜酒樽;在二号墓出土了1件带刻铭的铜酒樽托盘和1件铜酒樽盖。三器现藏邯郸市博物馆。该墓出土的这三件铜器,均通体...  相似文献   

16.
对战国中山国两件狩猎纹铜器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伟 《文物春秋》2001,(3):56-59
1981年,河北省物研究所在平山县三汲乡穆家庄村发掘的战国时期中山鲜虞贵族墓中,出土了两件饰有狩猎纹的铜器:线刻祭祀狩猎纹铜鉴和凸铸狩猎宴乐图的铜盖豆。此考古资料已发表在《考古学集刊》5期的《河北平山三汲古城调查与墓葬发掘》一中,但中对此二器的叙述较为简单。经笔对此二器作进一步观察后,认为对铜器上的图案有再认识的必要,故撰此,不妥之处望方家指正。  相似文献   

17.
《文物》2015,(4)
<正>石鼓山位于陕西省宝鸡市石鼓镇石嘴头村,南依秦岭,北临渭河。2012年3~6月,在石嘴头村东南土崖下连续三次发现商周青铜器,引起学界的高度关注。据整理者推测,3月20日出土的铜器应出自一座西周早期墓葬。这批铜器包括容器、兵器和车马器等,尤为引人注意的是其中包括一组铜甲残片,其造型、工艺和表面彩绘均属罕见,是此类金属护甲目前所知年代最早的实物例证,为研究西周时期金属加工技术史和军事装备史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证资料。为深入揭示这组铜甲片所蕴含的科学和历史价值,更好地开展相关的保护和复原  相似文献   

18.
《文博》2017,(2)
本文采用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及能谱仪对陕西临潼新丰秦墓出土的青铜器进行了科学分析。结果表明,新丰铜器的成形工艺包括铸造和锻造两种,但以铸造为主;铸造铜器的材质以高合金量的铜锡三元合金为主,而锻造铜器则为低铅青铜;铜垫片为热锻而成,材质为铜锡二元合金或低合金量的铜锡铅三元合金,明显不同于器物基体。根据这一结果,并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对新丰秦墓出土铜器的技术特征进行了讨论。本文的研究结果为全面揭示战国晚期秦国乃至秦代的青铜器制作技术提供了重要的信息资料。  相似文献   

19.
1986年8月20日,陕西旬阳县烂滩沟发现一处宋代窖藏。窖藏器物原盛于一黄釉罐内,罐因残破过甚,器形不明。从残片可知,罐口径11.5、圈足径7.6厘米。罐内共藏各种铜器169件,其中铜象棋子一付32枚,铜货币13种,21式,114枚;打马格钱2种,2枚、厌胜钱4种、4枚;铜印章1枚,各种铜佛教遗物16件。同时出土的有骨骰子2枚,琉璃珠35枚,瓷砚滴1种,玉兔1件,  相似文献   

20.
1970年7月,在黑龙江省阿城县阿什河畔的半拉城子出土了一批铜器。有铜火铳、三足小铜锅、铜瓶咀、铃铛、铜镜和五铢钱各一件,铜质军马佩饰物三件。其中铜火铳一件,保存最为完好。阿城半拉城子铜火铳上刻"×"字记号,长34厘米,重3.55公斤。由前膛、药室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