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正>从遥远的古代起,作为中华民族重要组成部分的黑龙江各族先民用智慧和勤劳开垦了这片热土,创建了令世人惊叹的黑龙江流域文明。奔腾不息的黑龙江水滋润、养育了肃慎、东胡、秽貊三大族系的先民及其后裔,以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为中心的广袤土地更是统治我国267年满清王朝的发源  相似文献   

2.
苏修叛徒集团为了反华侵华和称霸世界的需要,不断指使其御用"学者"肆意歪曲历史,对我国进行恶毒攻击。他们的谎言编造得越来越离奇。以我国东北边疆历史为例,有的胡说什么黑龙江流域、乌苏里江流域从来不属于中国,而是俄国人"早在那些遥远的时代"就着手"开发"的"无人居住和不受任何人管辖"的"自由土地"。有的诡称,在十七世纪中,黑龙江和清朝的联系并不存在,十七世纪八十年代清朝重新着手经营黑龙江,那里已经是俄国领有的地域了。他们还颠倒黑白,把沙俄对我国黑龙江流域的侵略和蹂躏,说成是"俄罗斯国家保卫了阿穆尔  相似文献   

3.
从人类起源就有了艺术,艺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存在的产物,它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艺术是人们根据社会生活,运用一定的物质文化实体,遵循一定审美或反审美规律,创造出的极具大美学特征的精神文化的创造性行为或后果。  相似文献   

4.
试论蜿蜒河类型与波尔采文化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蜿蜒河类型是黑龙江省松花江、乌苏里江及黑龙江冲积平原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新的文化遗存,分布地点多在黑龙江省东北部,年代相当中原的两汉时期.1973年发现,1974年发掘蜿蜒河遗址,当即提出"蜿蜒河类型",经过近年在相应地区的考古调查,又发现同类型的遗址数处,结合近年来发表的一些材料,该文化类型的基本内涵、特征在原报告的基础上与俄罗斯的波尔采文化进行比对,有其相同因素,亦有某些差异,可命名为"蜿蜒河类型".  相似文献   

5.
赫哲族风俗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勤劳而智慧的赫哲族人民,自古以来就劳动生息繁衍于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三江流域。赫哲族人民同我国东北其他少数民族一样,为开发和奠定祖国的东北疆域,曾做出过重要贡献。赫哲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创造了丰富的文化。他们这些文化同样是中国历史文化链条上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我们今天来研究和探讨赫哲族的风俗,目的恰是为这一历史文化链条增加新的环节。  相似文献   

6.
一、民族分布及其社会经济状况清代前期,在黑龙江下游、乌苏里江两岸和滨东海地区,居住着赫哲族、费雅喀族;在库页岛上,居住着费雅喀族、库页族(苦夷族);在黑龙江下游和锡霍特山区,居住着乌德盖族。清代档案,通常把黑龙江下游、乌苏里江两岸和滨东海地区的少数民族统称为赫哲费雅喀人,把库页岛上的少数民族统称为库页费雅喀人。  相似文献   

7.
黑龙江省地处我国东北边疆,东、北、西三面环山。北、东与苏联隔江相望,其南与吉林为邻,是我国多民族聚居的省份之一。从古代起就是我国中原文化与东北亚各族发生文化接触的桥梁地带。地下保存着大量古代先民活动遗迹。田野考古调查的发掘资料生动地记录了黑龙江古代各族开发祖国东北的历史进程,以及他们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所  相似文献   

8.
日本对中国东北地区侵略,并留下了丰富的史料,特别是满铁档案及相关机构留下的调查材料相对完整,间接造就了近代"满洲"研究在日本中国史研究中长期的热点地位.然而,不同于其他探讨日、俄帝国主义侵略以及中国的国民国家形成等"满洲"研究的主流作品,《"满洲"之成立——森林的耗尽与近代空间的形成》一书则比较综合.虽然使用的史料和其他"满洲"研究相仿,但它试图解决的却是一个头绪纷繁的问题——山海关之东北、黑龙江之南、乌苏里江之西这一以辽河流域为中心的地理区域,如何在空间上形成一个"满洲"社会的过程,以及此过程与该地区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黑龙江各族先民和中原华夏诸族先民之间的接触与联系可谓由来已久,源远流长,据有关文献记载及考古资料的佐证,此可以追溯到三代以前的传说时代,例如:肃慎、北发等先民就曾“服”属于以虞舜为首的华夏部落大联盟。但是,中原方面从何时开始派人来到古代的黑龙江大地,有关的史书却无明文记载,致使这个问题长期以来成为学术界的悬案,至本世纪的80年代前期,黑龙江  相似文献   

10.
伯力噶珊考     
噶珊,是通古斯语“乡村”、“屯落”之意。噶珊为通古斯女真族的地域聚落形态,是清代东北边疆地区地方行政组织的基层单位,清代噶珊制度(即村屯制度)取代明代卫所制度,标志着清政府承袭前代成功地进行丁对我国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的有效管辖。密布于黑龙江和乌苏里江地区的  相似文献   

11.
<正>黑龙江当代文学有一个特殊现象,就是文学集群的存在。所谓"文学集群",不单纯是关于作家的概念,还包含作家创作中所体现的文化价值取向和所面临的文学生态方面的意义。按此理解,当代黑龙江文坛先后出现了北大荒文学集群和大庆文学集群。它们都是以大型企业集团为依托形成发展起来  相似文献   

12.
19世纪下半叶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地区经济的发展王少平1858-1860年.沙皇俄国通过不平等的《中俄瑷珲条约》和《中俄北京条约》,割占了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一百多万平方公里中国领土,在这里建立了阿穆尔省和滨海省。该地区临江濒洋.水路交通方便,...  相似文献   

13.
现代的满族语言主要保存在我国黑龙江省。黑龙江省是我国满族祖先的最早发祥地,又是我国满族语言的最后保留点,因此,要研究现代满族的语言及其与历史文化的关系,黑龙江省无疑是一个最为理想的地区。 最先对现代的满语及其文化进行调查研究的,是我国著名满学专家金启孮先生。他曾于1961年8月赴黑龙江省富裕县友谊乡三家子屯考察,对当地满族的历史文化、经济生活、民俗风情、宗教仪式、语言文字和民间传说诸方面做了详尽的调查,其研究成果以《满族的历史与生活》这样一部专著的形式发表,黑龙江省人民出版社1981年2月出版,德文版1984年于汉堡出版。近年来随着满族人民政治地位的不断提高,满族传统文化方面的研究也日益为更多人所瞩目,热心于学习满族语言文字、了解满族历史、民俗的人越来越多。特别是通过《满族的历史与生活》一书的介绍,人们开始知道,在遥远的嫩江边上,至今还有会讲满语的八旗兵后裔在那里聚居。于是,自八十年代以来,先后有许多中外学者去那里进行实地考察,陆续发表过一些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笔者于1985年、1987年和1988年三次赴黑龙江省考察,北自黑龙江源头洛古河口,南至嫩江沿岸黑龙江将军衙门故地,东达黑龙江、乌苏里江交汇处,凡九个县(呼马、爱辉、孙吴、逊克、嘉荫、罗北、嫩  相似文献   

14.
在世界近代史上,英国曾经是最大的殖民帝国,它四处开疆拓土,大肆进行贸易侵略和殖民掠夺,成为盛极一时的“日不落帝国”。它的各种活动几乎遍及每一个国家,世界每一个重要的地区都和它有过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它保存下来了数量极大、内容极为丰富的近代史资料,这些资料受到国际上研究近代国际关系的学者及各相关国家和地区历史学家广泛的重视。  相似文献   

15.
郭杨 《黑龙江史志》2006,(4):35-35,34
赫哲族,主要分布在祖国东北边疆--松花江、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沿岸.赫哲族是我国北方唯一以捕鱼为主要生产方式的民族.赫哲族在历史上因以鱼皮为衣而被称为"鱼皮部".  相似文献   

16.
"水珠形"眼睛的人面像岩画主要分布在中国北方、俄罗斯远东以及西伯利亚中南部地区。其产生于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早中期,经过若干发展阶段,并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向北境扩散。向东到达黑龙江下游和乌苏里江;向西通过外贝加尔、安加拉河到达叶尼塞河中游地区。西线人面像岩画的传播路线表明,在中西方的古代交通中,存在着一条比草原丝绸之路更为古老的森林岩画之路,其存在年代约为新石器时代晚期到铜石并用时代。  相似文献   

17.
冯爱莲 《神州》2011,(6X):224-224
民族的国家是长期历史发展的结果,春秋诸侯争霸给当时被称为蛮、夷、戎、狄的周边少数民族向中原发展的机会。华夏民族与少数民族杂居共处,犬牙交错,打破了各民族间原来的地域界限,为各民族的交往融合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大大密切了华夏民族与其他各族的经济文化联系,促进了各族的经济发展和融合。  相似文献   

18.
《南北朝及唐代女性社会群体研究》一书是西北师范大学黄兆宏教授主编的一部关于妇女社会群体研究的著作。该书以独特的视角及新颖的观点,将南北朝、唐代妇女的生活原汁原味地展现了出来。女性作为社会群体的一大组成部分,其方方面面都是一个时代社会发展状况的反映,古今女性的社会地位与社会现实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现实关怀又是本书的一大特点。  相似文献   

19.
沙伊金古城是俄罗斯滨海边疆区的一座富含女真文化遗存的山地古城,通过对古城出土的金代小件玉石饰物的雕工、题材、造型等方面的分析与研究,总结出其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展现了远东地区女真民族的渔猎生活场景,揭示出了他们在艺术审美领域与内地中原地区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似文献   

20.
鄂伦春民族是我国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之一,世居黑龙江流域大小兴安岭的深山密林之中,长时期一直是过着“居无室庐,散处深山,迁徙靡定,以打牲为业,衣皮食肉”的游猎生活.“有步及猛兽之能,骑马使枪习成特技,勇鸷与索伦相近”又被称为“索伦之别部也”.在清朝以前,鄂伦春人主要活动在外兴安岭以南,乌苏里江以北,西起石勒喀河,东至库页岛一带的广阔地区内.十七世纪四十年代以后,沙皇俄国对黑龙江流域的人侵,使这一地区的鄂伦春及其他各族人民惨遭涂炭,除一部分人仍在原地活动外.另一部分逐渐由黑龙江北岸迁往南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