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方官学是指各级地方政府依中央的诏令而设、互的学校。在传统王朝的教化体系中,地方官学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教化、教育、礼仪、科举等多方面的职能。  相似文献   

2.
地方官学在封建王朝的教化体系中起着重要作用。新王朝建立后,往往会采取兴文教的举措以巩固自己的统治。清定鼎之初,便要求各地恢复战争中遭到毁坏的地方官学。但由于财政拮据,没有足够的款项资助地方官学的重建,所以地方官学的恢复和重建大多是依靠地方官员和绅士、生员的捐助来完成的。  相似文献   

3.
清代宾兴礼考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宾兴礼是盛行于清代全国各地的一种科举典礼,主要是指府州县级别的地方官举行宴会送别科举生员。目前尚未发现明代曾举行宾兴礼的记载。宾兴礼的最早源头是周代乡饮酒礼。唐宋以来州军地方官举行的乡饮酒礼逐渐与科举典礼混行。明代初年乡饮酒礼被割断了与科举制的关联,导致在清代宾兴礼演化成一种成熟的地方性科举典礼。  相似文献   

4.
黄云鹤 《史学集刊》2005,(1):101-105
唐朝下层士人的社会交往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他们以科举和入幕为社交中心,以上层权贵、名士及地方官为社交对象,展开觅举、游丐、游幕等社交活动,并在这些社交活动中表现出不同的心态。  相似文献   

5.
19世纪前半期,随着条件恶劣的荒地以及西部旧土官统治区开垦事业的发展,出现了新的社会精英——以移民为主的土地开垦事业的中坚力量。与此同时,在处理纳税问题的过程中还出现了对地方官的治理积极提出各种问题的地方领袖。尽管这些新兴势力并没有获得科举头衔,但对于陷入治理僵局的地方政府而言,他们的举动具有填补官方统治职能以及恢复人们对政府已经失去的信心的可能性。清朝政府并没有充分认识到这股新兴势力的重要性,而是做出了压制新兴势力的举措,因而大大加深了独占政治发言权的科举精英和非科举精英之间的矛盾。这正是太平天国发生的社会背景。  相似文献   

6.
陈光明 《文史春秋》2010,(10):55-57
县衙,俗称衙门,是古时的“县政府”,是县官用来征税纳粮、听讼断狱、教化百姓、兴学科举、办理事务之地方。在封建国体中,县衙的地位极其重要,有“县之不稳,国之动荡;县之不贡,国无钱粮”之说。善于理政的清雍正皇帝就曾这样说过:“牧令乃亲民之官,  相似文献   

7.
目前存世的南宋地方志普遍有《风俗门》,其设置的方式因地方志体例的不同而不同,主要有两种形式:单立门类或属于纲目之下的子目。该门类既记载地方社会的风土人情,也记录地方志编纂者对于当地社会风俗的看法,还收录部分地方官劝谕风俗的官方文书或私人著述。影响《风俗门》编纂的因素大致有四:地方官和士人对于"风俗"的密切关注、地方官处理政务的需求、地方社会推行教化的目的、前代志书体例的影响等。南宋地方志编纂者的风俗观念普遍呈现出倡导崇文尚学、忠孝节义、敦睦亲族等特点,特别关注家庭、家族和国家的关系,强调士人在地方社会教化中的作用。同时,南宋地方士人更加注重本地特征的书写,这或许正是南宋时期地方意识不断成长的一种表现。  相似文献   

8.
在清康熙年间的鲁中山区,作为国家代表的地方官以"六谕""上谕十六条"为依据积极推行乡约。与此同时,士绅阶层在其家乡的建设活动更为频繁,而且有将礼仪在乡间闾里进行推广的趋势。士绅阶层一方面受礼仪的教化,了解官方的话语;另一方面,除去士大夫的身份,他们又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熟知本乡的风土人情。因此,他们对礼俗的讨论,并非只停留在国家礼仪制度层面,而是多从本地乡里的实际风俗出发。国家和地方士绅在基层社会的礼俗教化,存在着权利的分享和边界。二者有所重叠,但彼此又存在着微妙的距离。  相似文献   

9.
2006年10月27—29日,第二届“科举制与科举学”学术研讨会(科举文化与科举学)在上海嘉定中国科举博物馆成功举办,来自全国各高校、科研院所的85位专家学者围绕科举文物与科举学、科举社会史、科举与教育、科举制的历史评价等诸多科举学的相关热点问题进行了探讨。科举文物与科举学。科举文物是科举文化的重要方面,也是科举博物馆展出的主要基础。刘海峰指出,科举文物主要存在三种形态,具有种类多、数量大,分布广、保护难,题材好、价值高等特点。从科举文物的角度,可以看出科举学的广博性和系统性。张亚群《论科举文化形态》认为,科举文化是…  相似文献   

10.
《沧桑》1995,(4)
地方志是一地之“百科全书”,它纵贯古今、横陈现状,涉及各个领域,囊括各行各业。一部好的地方志书,具有“存史、资治、教化”的作用。古人曰:“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历史上许多地方官,施政都借重于地方志。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生前也非常重视地方志。修志  相似文献   

11.
文风小议     
胡学彦 《古今谈》2002,(1):48-53
“风”,《汉语大词典》列有四个义项:一、章的风格;二、使用语言字的作风;三、学的风气;四、德教化之风。这里所说的风,不是指章的风格,也不是指德教化之风,而是指人们使用语言字的作风和学的风气。既称之为“风”,风行草靡,它必然会在社会上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宋可达 《中国地方志》2022,(5):72-84+126-127
明中叶以降,面对松江地方繁重的行政压力和日益凸显的逋赋问题,地方官建请在松江府析置青浦一县,以分摊赋税征收和行政管理的责任,设县议案获准。而松江士绅阶层从维护田产利益和便于逃避赋税等方面考虑,在朝野上下强烈反对增设青浦县,并利用嘉靖后期郡人徐阶掌控朝政的有利条件,促使朝廷作出罢废青浦县建置的决策。随着以徐阶为代表的松江士绅阶层在政治上的失势,在松江地方官和朝中反徐阶势力的合力推动下,最终促成青浦的复县。明代青浦设县的案例表明,县级政区的置废是一个复杂的政治运作过程,其政治命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官、绅两大地方权力阶层在朝野的博弈情况。  相似文献   

13.
陈浩 《史志学刊》2022,(3):27-36
儒家语境中的“教化”实为一种社会教化,并以设学作为推行教化的重要手段,以期达到化民成俗的理想社会秩序。书院的社会教化功能伴随着书院演化为一种教育机构而发轫。南宋时期,理学大兴,旨在重振以人伦道德为本位的儒家传统。鉴于学校与科举结合导致其教化功能的式微,南宋儒者有意另建书院作为维系天理民彝、阐扬道德教化的平台。南宋书院发展已具相当规模,且与理学形成“形”“神”互依互存的关系。书院的社会教化功能由此真正彰显。基于觉有先后的人性认识,南宋儒者赋予书院社会教化“传道济民”的特质:书院重在首先以人伦道德为本涵养士人的德性,成就礼仪贤士,进而影响至其他社会成员。出于“秀于民而为士”的观念,南宋书院从“民”中择其“俊秀”作为施教对象,也呈现了书院社会教化可以通向平民的一面。书院的社会教化是南宋儒者建构的社会教化体系中的一环,大学的特性决定了其不可避免的精英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14.
进入2l世纪以来,科举学已日益成为一门显学。自2005年9月2日科举制废除百年之际,在厦门大学举行首届科举学与科举制国际学术研讨会以来,在大陆或台湾地区,每年都举行一次科举学与科举制学术研讨会。历届参加学术研讨会的人员,一方面是跨国学者多,如日、韩、越、美、德、英等国学者;另一方面是跨学科学者多,历史、教育、文学、哲学、图书、出版、文物考古等多种学科学的。  相似文献   

15.
<正>科举制度是符合条件的民众通过竞争性考试,获取国家品阶官位、社会荣誉地位的一项制度。中国科举制度持续时间长、波及面广,在我国由隋代至清代存在了1300年,在韩国等国家也有上百年的历史,在西方也对其文官考试制度的建立有所影响。20世纪末,人们逐渐认识到科举的价值所在,对科举的研究日渐勃兴。正是在此背景下,“科举学”正式被提出了。一、“科举学”的提出与确立(一)“科举学”的提出。1992年,  相似文献   

16.
药品专卖制度发端于北宋,南宋绍兴以后进一步发展。大量地方文献的记载表明,南宋各路、府、州、县创立的地方官药局非常活跃,客观上改善了城乡医药供给结构,对防范假冒伪劣药品,增进人民健康以及抵制民间巫风也产生了一定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7.
晚清浙江省瑞安县士人林骏的日记记录了一个普通地方士子在科举改废、学堂兴起过程中的观察与活动,表明科举之废、学堂之兴在晚清地方尚可展现为“水到渠成”的递嬗过程,这种水到渠成与其在较长时段内引发的“深远”震荡不可混为一谈,却也并不矛盾.某些地方士子对科举由原初的“热心”到后来视停废为理所当然,对学堂由希望转为失望,这一看似前后抵牾的表现或可以从他们对旧制与旧学的不同态度中找到某种一以贯之的答案.  相似文献   

18.
<正>第六届科举制与科举学国际学术研究讨会暨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科举专业委员会第一次会员大会,三月底在杭州举行。来自中国大陆、台湾地区,美国、日本、韩国等海内外115名专  相似文献   

19.
唐代县主簿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代县主簿是县级行政制度中的重要官职。其设置在唐代前期比较稳定,而后期则体现出了不确定性; 县主簿具有勾检、监印及部分司法职能;县主簿的出身有科举、门荫、流外入流等途径,而他们的迁转去向也具有自身的特殊性,主要为县政官员及言官、御史等。  相似文献   

20.
清初,康熙帝一改顺治朝对书院的压抑态度,实行劝学、重科举的政策,鼓励各省、府、州、县兴办书院。各地方官员为了兴教劝俗,培养人才,奠定本地科举基础,都积极捐资办学。因此,在康熙四十九年(1710),两广总督赵宏灿、即将调任浙江福建总督的广东巡抚范时崇、来粤监临乡试并将接任广东巡抚的内阁学士满丕均率先捐银举办书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