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古代文人话语中.扬州始终是一个充满江南韵味的诗性审美对象。 古代扬州是一片典型的江南空间:温润潮湿、斜风细雨、绿柳杏花,她不仅与寒冷寥寂的白山黑水,粗犷荒凉的大漠戈壁.有着诗性江南与伦理北国的生态不同;还与蛮烟瘴气的岭南,天府之国的巴蜀,有着江南诗性文化深层结构上的细节差异。  相似文献   

2.
江南文化的区域界定及诗性精神的维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学界对江南文化在区域、界定上过分强调地理学的意义,忽视人的主体性中“内在尺度”的作用,造成江南元叙事中的人文精神的流失和区域范围的狭隘。江南文化体现了中国民族独特的诗性精神,其维度有二:一是自由审美的维度,既不同于北国政治伦理之美,也有别于江南其他区域文化的浪漫之美;二是宗教的维度,其生产于本土巫风和外来佛教的双重基因。  相似文献   

3.
胡铭凯 《风景名胜》2021,(1):0034-0034
本篇文章主要从当代诗性设计的概念和诗性设计在环境设计中的体现两个方面出发,力求探寻出当代蕴含在环境设计中的诗性审美,从诗性设计审美的角度去解读室内空间、场域的建构、元素的运用等环境艺术,通过研究诗性设计在环境设计中的体现,感受在环境设计中获得的诗性感受,从而发掘环境设计中的诗性审美。  相似文献   

4.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教育正处于十字路口的位置。为了促进教育目标的达成,我们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诗歌与教育相结合,形成了诗性教育。文章阐述了自己对诗性教育的初步认识。  相似文献   

5.
考古学是人类现代知识体系中极为重要 的一支,作为一门严格科学,其人文价值与科学价值是 相伴而行的。本文就其知性与诗性的双重特征与联系作 了一定的论述。  相似文献   

6.
玲子三章     
郑平祥 《百年潮》2006,(7):80-80
诗性地自我 西方一些美学家认为:造型艺术由于物质性而弱化了作为艺术之母的诗性特征.因此诗性是造型艺术应该特别注重的.诗性的有无和多寡,往往决定了艺术品质的高下.  相似文献   

7.
周春生 《史学理论研究》2015,(2):121-131,160
在英国诗人历史学家约翰·阿丁顿·西蒙兹所生活的维多利亚时代,人们正陶醉在理性、科学的实证力量之中。在这种乐观气氛流行的同时,西蒙兹与西方其他具有超前时代意识的文化人已经敏锐地分析出理性的局限性,并强调人的非理性成分包括诗性的因素正是创造力的源泉,正是一个完整的人之象征。作为历史主体的人用其积极向上的精神创造出丰富、多面的文化。历史学家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将历史上那些追求真切人性和富有创造力的活生生个体形象呈现出来,让读者去感悟人生,升华境界。由此观点出发,西蒙兹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历史内容等做了诗性的和历史的双重解读。其中的许多观点对21世纪的历史研究者和阅读者仍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扬州四梦     
扬州自古以来一直是人士子魂牵梦萦之所在。作为中国古九州之一,帝国的兴盛与衰落、人生的悲欢与离合曾在这里不断地演绎出一幕幕多彩的篇章,也幻化为一个个如真如幻的扬州梦。  相似文献   

9.
人园林,是中国传统人追求人生至高精神境界的感性诠释。其美学理念是从“画境”到“意境”;其美学特征是情与景溶,天人合一;其最高审美理想和审美追求则是从“无我之境”到“有我之境”。  相似文献   

10.
正长江和大运河在镇江、扬州交汇,航船在此出入江河,在江北形成扬州长江运口,在江南形成镇江长江运口。江南长江运口在历史上先后历经了丹徒口、甘露口、大京口、小京口、谏壁口五次更替,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2019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在"强化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部分特别强调了16项保护工程建设,其中包括"长江运口"展示工程,这充分体现了国家规划纲要对长江运口重要节点作用的重视。  相似文献   

11.
镇江的地理位置与形势颇为独特,它位于长江下游南岸而滨江,是典型的江南名城。不过,镇江虽属江南之一族,但它却又是处于江南地域的北方边缘地带,与素有楚地之称的扬州隔江相望,因此,就其地理位置与形势而言.它便自然形成了一个“吴头楚尾”的特殊名称。  相似文献   

12.
王海强 《丝绸之路》2012,(22):57-58
隋炀帝杨广喜爱江南文化,从他为扬州总管开始,便开始笼络南方佛、道界人物与豪族名流,使江南佛道文化获得极大发展;即位后更是创立科举制,开通大运河,重用江南人士,融合南北文化,促进了江南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相似文献   

13.
有关江南传统文化的地域特征,人们的讨论往往集中于崇文重教的历史传统、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刚柔相济的文化品质、诗性审美的价值取向等方面,很少注意到这些特点实际上更多地属于精英文化的层面。从历史的角度讲,江南文化的形成是上层精英和下层民众合力作用的结果,有着鲜明的礼俗两重性。上之所倡谓之礼,下之所行谓之俗。如果说由精英阶层所主导的礼之教化使江南文化趋于理性,那么社会大众的  相似文献   

14.
一、科考案发 康熙五十年(1711年)九月初九日,辛卯科江南乡试放榜,士子们见榜文之上多为扬州盐商子弟的姓名,顿时舆论大哗,纷纷怒骂考官在科考中公然受贿、大肆舞弊的行径。一时间,江南各地满城风雨。在扬州,  相似文献   

15.
沈旻 《旅游纵览》2009,(5):82-86
<正>有作家曾这般形容扬州的何园:"她宛如一退却了妆容的江南女子,清秀中透着知性、曼妙中透着大气。"著名造园家陈从周教授曾赋诗盛赞何园:"江南园林甲天下,二分明月在扬州。水心亭上看波绿,览胜来登一片楼。"因此我每次到扬州,必游何园。  相似文献   

16.
汪丽丽 《东南文化》2021,(6):180-183
昆曲集宋元南戏和元杂剧之所长,经历代改良和传承,在明清时期的文人士大夫群体中广泛传播和发展.昆曲服饰是昆曲表演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传统戏曲表演体系的美学特征.在昆曲的发展过程中,江南文人追求的雅致美、意境美、自然美等审美融入了昆曲舞台艺术中,并引导了昆曲剧装制作的发展方向,使得昆曲服饰形成了色彩淡雅自然、设计构图虚实相间、图案搭配重写意和象征等艺术特点.  相似文献   

17.
明清江南地区的文人游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明清时期的江南,文人士大夫好游成风。文人专心于游事,固然是其习性所使,但事实上也与他们的人生遭际不无关联。而文人们的寻幽探胜、流连风景活动,客观上也产生了积极广泛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8.
正读史书,我留心到一个问题:古代文人造访扬州极为频繁。扬州能让文人青睐自有缘由。这座城市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非常平坦,长江与京杭大运河在此交汇。因为长江,它可以沟通东西;因为大运河,它可以连贯南北。古代没有公路、高铁、飞机,这种地理上的优越很容易化作经济上的巨大优势,至少从隋唐时开始,扬州便商船如梭、店铺如林、繁华无比。  相似文献   

19.
2001年6月,黄山书社出版了《落日辉煌话扬州》(以下简称《话扬州》)一书。该书全面介绍清代江南名城扬州隆盛发达的经济、化,再现了当时百业兴旺,商贸繁荣的景象,并且辩证地分析扬州由盛而衰的主客观原因,是一部史料性、政治性很强的书。笔读后感受颇多,现推荐给大家。  相似文献   

20.
冯小燕 《丝绸之路》2009,(21):37-39
最早知道扬州很美,是从李白的"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杜牧的"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姜夔的"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的名句里……诗词中的扬州清丽雅秀、风情无限。历史上的扬州曾是江南最繁华的地方,也是最奢靡的地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