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2年,南京博物院等单位在韩井遗址试掘面积250平方米,发现顺山集文化一、二期遗存。清理的遗迹主要有房址、墓葬、灰坑、灰沟,出土遗物较为丰富,主要为陶、石器,另有较多用骨、牙、角制成的工具。本次考古发现的成果丰富了顺山集文化的资料。  相似文献   

2.
从胎土、成型、修整、装饰、焙烧五个方面对顺山集遗址出土的陶器破片进行观察后可知:第一期遗存陶器以泥片贴筑法制坯为主,少量为泥条筑成;第二期遗存中,泥条筑成的陶器数量有所增加,成为主要制坯方法。顺山集遗址第一、二期文化陶器制作工艺的变化,符合新石器时代陶器制作由泥片筑成法向泥条筑成法转变的总体变化规律,表明第一、二期遗存陶器制作工艺的延续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2015年3月和2016年4月,中国国家博物馆等单位对韩井遗址进行第二、三次勘探和发掘.通过发掘揭示出顺山集文化一期、二期的遗存,发现了顺山集一期由洼地和多条水沟组成的水稻田等遗迹,丰富了顺山集文化的内涵.尤其是水稻田的发现,很可能是目前所见最早的与人类驯化水稻相关的遗迹,为研究顺山集文化的聚落形态和中国早期稻作农业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也为中国淮河流域和黄河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跨区域的交流和互动提供了珍贵的材料.  相似文献   

4.
2014年春,中国国家博物馆、南京博物院、泗洪县博物馆合作对韩井遗址进行钻探和发掘,初步确认这是一处顺山集文化时期的环壕聚落.此次发掘解剖了环壕的北段,在残丘壕沟内发现了3个布满陶片、兽骨、烧土的活动面和1条用烧土颗粒铺垫的小路,收获了大量的陶、石、骨角器和动物骨骼.根据出土遗物判断,壕沟内的主体堆积是在顺山集文化第三期形成.此次发掘,丰富了顺山集文化的内涵,为研究新石器时代中期长江中下游、黄河下游地区与淮河流域文化交流,淮河流域新石器时代中期聚落生业经济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顺山集文化多处环壕聚落开展了系统考古发掘与研究工作。针对生业经济与地方性植被景观的分析与重建,取得一定成果,但缺乏对顺山集文化不同地貌类型和聚落形态的相应比较。本文立足一处经区域系统调查发现的顺山集文化小型聚落,继续探索人为堆积的取样方法,开展微体植物遗存分析,揭示其所反映的稻作农业和植被景观,为认识新石器时代中期淮河中下游地区的人地关系提供对比材料。  相似文献   

6.
2017年,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长春博物馆和农安县文物管理所对波罗湖西岸台地开展了考古调查,发现并确认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遗址地点5处,其中,五台山遗址地点和杏树山遗址地点地表遗存较为丰富。同年,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长春博物馆等单位对两处地点开展了考古发掘,其中,杏树山遗址共清理新石器时代遗存8处,结合出土遗存及碳14测年,可以确认为左家山下层文化晚期。杏树山遗址的发掘进一步丰富了左家山下层文化内涵,为探讨西流松花江流域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编年序列及与周邻考古学文化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考古材料。  相似文献   

7.
为进一步探索皖北地区新石器时代前期的文化面貌,2012年春夏之际,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泗县进行了重点区域的调查。共发现3处新石器时代中期遗址,分别是于庄、唐圩、张集遗址。于庄遗址与江苏泗洪顺山集遗址文化面貌较为一致,距今约8000年;唐圩、张集遗址与蚌埠双墩遗存较类似,距今约7300—6700年。这三处遗址的发现对进一步认识淮河中游新石器时代文化的起源和早期发展提供了积极的线索。  相似文献   

8.
从陶器种类与形态特征看,顺山集文化与大伊山类型存在着前后发展关系。就考古学文化面貌而言,新发现的顺山集文化同淮河中下游地区的双墩文化、龙虬庄一期遗存、北辛文化等区别较大,惟与淮河下游地区的大伊山类型(青莲岗文化)关系密切,且存在前后发展关系。大伊山类型又发展到胶东半岛,形成了白石村类型。  相似文献   

9.
大冶市金牛镇历史悠久,以鄂王城为中心的周边地带,保存着丰富的古代文化遗存。2013年12月以来,为编制鄂王城址及周边古遗存保护规划提供文物资料依据,在方圆30平方公里范围内调查了一批重要的遗址,其中香炉山遗址不仅面积大、保存好,而且文化内涵与冶炼遗物十分丰富,显现新石器时代晚期到商周时期鄂东南浓郁地方文化及多样的冶炼技术,这对研究该区域古代文化和矿冶文明史提供了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10.
松溪县茶平乡下坑垄遗址的抢救性发掘,共发现了史前两期文化遗存。第一期文化遗存与牛鼻山文化相类似,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第二期文化遗存属于马岭类型,年代为距今4000-3500年前。  相似文献   

11.
雕龙碑遗址第三期遗存是该遗址发现的最丰富的遗存,其特征与前两期遗存明显不同。本文根据目前所发表的雕龙碑遗址第三期遗存及相关材料,就这类遗存的年代、性质、渊源等问题提出了新的认识。认为这类遗存是屈家岭文化早期流行于汉水中游和汉东地区的一种新的考古学文化,即"雕龙碑三期文化"。它是在"油子岭文化"的基础上接受了仰韶文化的影响而产生的,后被屈家岭文化所取代。  相似文献   

12.
磁山文化以磁山遗址的发掘命名,以磁山遗址最为典型,包含了洺河流域的西万年遗址和牛洼堡遗址等.根据器物的共存关系和遗存发展序列,可把磁山文化分为三期.从遗存面貌的变化可揭示出磁山文化的谱系.磁山文化第二期时,兴隆洼文化南进到此地区,而裴李岗文化亦北进到此地区.磁山文化第三期时,裴李岗文化北进的势力更加强烈,使三期的文化面...  相似文献   

13.
湖北省枝江县(现改名为枝江市)关庙山遗址和宜都县(现改名为枝城市)红花套遗址分别位于长江北、南两岸,石家河化层位于遗址的上层,破坏较严重,保存较少,因而出土陶器的数量也很少。两处遗址所反映的石家河化制陶技术如下:  相似文献   

14.
大路铺遗址新石器时代遗存并非单纯属“石家河文化系统”,至少包括薛家岗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三类不同性质的遗存。以大路铺遗址为代表,可以归纳出长江以南的鄂东南地区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变迁经历了薛家岗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15.
西丽水库位于深圳市西北部,四周被低山丘陵环绕,北部有白芒河、麻磡河和大磡河三条河形成的冲积台地,南部为大沙河出口。2006年和2019年两次全面的田野考古调查共发现29处先秦时期遗址。这些遗址大多分布于北部的冲积台地,少数位于海拔较高的丘陵坡地。根据采集遗物特征,大体可将这批遗址(遗存)分为四类,即咸头岭文化时期遗存、夏末至商末时期遗存、西周晚期至春秋时期遗存及战国时期遗存。  相似文献   

16.
《江汉考古》2021,(1):88-96
龙游荷花山遗址东区主要为上山文化阶段的遗存,本文基于荷花山遗址东区的地层关系和陶器类型的演变序列,通过与上山文化早、中、晚期典型遗址上山遗址、桥头遗址以及湖西、长城里遗址的陶器进行比较研究,从上山文化陶器类型的文化因素构成和谱系序列,探讨对上山文化分期的新认识,同时结合14C测年数据,认为荷花山遗址属于上山文化早期后段至中期前段,年代为距今约9200~8800年。  相似文献   

17.
依据盘龙城王家嘴遗址地层之间的叠压和各遗址器物之间的演变关系,该遗址中的第一期应以原报告中的城垣和城门叠压或打破的第一期文化遗存为代表;第二期应以原报告中的城垣和城门叠压或打破的第二期、王家嘴遗址第一和第二期、李家嘴第二期和杨家嘴第二期墓葬为代表;第三期应以原报告中的城垣和城门叠压或打破的第三期、王家嘴遗址第三期、杨家湾第三期和杨家嘴第三期文化遗存为代表。其中,第一期和第二期之间应有缺环,而第二期和第三期之间应是连续发展的。其第一期和第三期的相对年代应分别与二里头文化第三期和二里岗下层一期偏晚的年代相当,第二期文化遗存的年代应晚于二里岗H9而稍早于H17,即稍晚于二里岗下层一期偏早。相应地,其第一期文化的性质应属南下的夏文化,而第二和第三期文化遗存则应属于南下的早商文化。  相似文献   

18.
从胎土、成型、修整、装饰、焙烧五个方面对顺山集遗址出土的陶器破片进行观察后可知:第一期遗存陶器以泥片贴筑法制坯为主,少量为泥条筑成;第二期遗存中,泥条筑成的陶器数量有所增加,成为主要制坯方法。顺山集遗址第一、二期文化陶器制作工艺的变化,符合新石器时代陶器制作由泥片筑成法向泥条筑成法转变的总体变化规律,表明第一、二期遗存陶器制作工艺的延续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卢家垴冶炼遗址位于大冶市铜绿山古铜矿遗址保护区西边的株林村一座矮丘上,2012年11月首次对遗址北部暴露的一处冶炼炉子等进行了抢救发掘,发现了一批汉代、晚唐至宋代、明清时期遗存,尤其是发现的汉代冶炼炉及工作场地、工棚等辅助设施弥足珍贵,这为研究铜绿山古代冶炼发展水平和将铜绿山古矿冶遗址建成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20.
《江汉考古》2021,(1):33-41
为配合屈家岭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于2020年上半年,对土地山遗址点东部坡地进行了考古发掘,揭露了一批屈家岭文化遗存,初步确认遗址点的文化内涵以屈家岭文化晚期为主,为进一步探索遗址点的性质及屈家岭遗址的整体布局提供了重要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